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堅持吃藥,血糖也相對穩定,但還是逃不脫併發症的發生呢?

糖尿病健康管理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來看一下下面的這張表,看看糖尿病患者應當控制的指標以及生活上應當做到的細節你做到了多少?

由此可見,糖尿病人不僅僅是把血糖控制好就可以了,需要同時對多個細節進行綜合管理,加之隨年齡的增長本身的各項機能也在不斷衰老退化,因此病情是呈現漸進性發展的,而且併發症也會或多或少、或輕或重的發生,這就像人的衰老是無法避免的一樣,這就是現實。

但是,就像我們無法阻止衰老的發生,但可以延緩衰老發生的進程一樣,對糖尿病人來說,採取綜合的干預控制進行有效治療,對併發症的防治是能起到積極作用的,關鍵是能不能做到位,特別是生活方式上能不能改變不良習慣並長期堅持。

臨床上得到的證實的結論是:未經治療的糖尿病人,3-5年後即會有併發症的發生且程度也較重;積極治療達到治療目標的患者,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出現併發症,完全可以和正常人一樣享受生活。

總之,有沒有併發症發生,發生的程度如何,關鍵在於自己對糖尿病治療的態度以及治療的效果,上述這張表上說到的控制目標及對生活細節的管理可以作為參考,經常對照一下會有更多的獲益。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歡迎點擊關注並留言,一起學習交流更多健康知識】


天天聽健康


營養師小糖來為大家解答。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堅持吃藥,血糖也相對穩定,但還是會得併發症呢?這真的是一個悲哀的事實,小糖認為,主要是下面這兩個原因:

1.糖尿病發現的比較晚,由於糖尿病早期沒有症狀,很多人不痛不癢的,也沒有去查血糖。直到出現了明顯的症狀時才查出來,但長期的高血糖已經對身體造成了一定的損傷,身體各個部分受到了損害,即便後期治療血糖控制尚可,也還是會出現併發症。所以每年的定期體檢很重要,越早發現越早治療,能夠把疾病對身體的損害降到最低。

2.血糖控制尚可,但其他指標沒控制好,比如血脂、血壓、肌酐、尿酸等。很多糖尿病人覺得只要把血糖控制好了就萬事大吉,於是天天盯著血糖看。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危險因素被忽略了,因為糖尿病同樣是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代謝綜合徵的高危人群,如果不採取綜合控制,只盯著血糖一項指標的話,也會出現併發症。

小糖想提醒大家,堅持控制血糖固然很重要,但是也不要忽略了其他指標。只有各項指標都到位了,才能保證沒有併發症。這或許對大家說有點難了,所以大家還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吧,也不必太過緊張太過苛刻自己,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預防併發症的重要指標。

希望小糖的回答對大家有所啟發,更多糖尿病知識歡迎關注我們!


糖人健康網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一個人得了糖尿病有兩種,一種是一型糖尿病,二種是二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有遺傳因素,年紀很輕就得了一型糖尿病靠打胰島素針生存過日子,二型糖尿病大多數人在45歲至50歲就會得糖尿病,二型糖尿病是大吃大喝,大魚大肉吃出來的,那麼一旦患上了二型糖尿病,醫生會叫你吃藥二種選一種,格列降糖藥,二甲雙胍降糖藥,等到其種二種藥吃了抗耐性血糖降不下來,只好打胰島素針。因而人得了糖尿病一旦吃藥或打胰島素針,人的胰島素細胞爬下罷工停止分泌,人吃下去的砂糖大米飯饅頭澱粉類(分解成葡萄糖)靠降糖藥和打胰島素針來分解葡萄糖,那麼我們糖尿病人吃了幾十年來靠藥分解葡萄糖,怎麼血糖降不下來,然而我們知道降糖藥胰島素針只有維此你最基本的血糖值,一旦人會忘記多吃一點血糖高的離譜,因而降糖藥和胰島素針只有降血糖40%,通過實踐證明靠吃藥打針也會發生併發症不是萬能藥,有些糖友認為我吃藥打針了怎麼還會發生併發症,這個主要的因素人體內分泌胰島素細胞完全徹底罷工停止發揮這個功能,我們科學家已通過幾十年的努力,世界上獨一無二新的糖尿病新藥在中國上海浦東張江高科園區醫用研究中心臨床試驗成功,新藥名稱,HMS5552臨床新藥研究,針對二型糖尿病的人(葡萄糖)它的功能,胰島素細胞分解葡萄糖不產生抵抗,平穩胰島素細胞,對中國大多數糖尿病人來說;這是個大福音,我們廣大糖友祝福科學家,讚美科學家完成人類世界不可估量的貢獻,我們耐心等待這個藥上市進入醫保。








戲迷阿德1


這有幾種情況:

1,80%以上的都是患者自己認為的堅持吃藥,自己認為血糖控制得好,自我感覺良好

2,確實有一部分情況是用藥不合理,比如只是把空腹控制好了,餐後並沒控制好等情況也存在。

3。目前除了雙胍類的藥物能夠一定程度上調節菌群,降低炎症以外,其餘藥物要麼增加分泌(glp1/ddp4抑制劑都一定程度上能保護胰腺),要麼提高敏感性,或者阻斷吸收,並不能阻止炎症和胰島素抵抗加重,不能逆轉病程,併發症也會無可避免。

但是目前來說,早中期2型糖尿病人,是可以通過飲食干預,從根本上改善病情的。

2型糖尿病是個因為不合理膳食引發的腸道菌群紊亂導致的代謝病,合理膳食營養干預:首先方便,成本低,且沒有藥物伴隨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雖然營養干預需要的時間更長,但是能從根本上讓腸道菌群逐步恢復正常,降低炎症及其引發的胰島素抵抗,從根本上改善病情。相比而言,目前的藥物只能控制病情。

原因在於,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科學家發現,並已達成共識,2型糖尿病是腸道菌群紊亂產生,腸屏障被破壞,腸內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引起系統炎症,產生胰島素抵抗而患上的慢性代謝疾病。因為這種發病機制近些年才揭示,所以,基於腸道菌群誘發2型糖尿病的新藥尚未發佈,而腸道菌群目前已知的,通過飲食干預是可以實現結構調整的。


無炎生物


為什麼糖尿病患者堅持吃藥,血糖也相對穩定,但還是逃不脫併發症的發生呢?

對於糖尿病,很多人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降糖,有的醫生也說,只要保持血糖穩定,就不會有事,於是很多病友堅持控制飲食、加大運動量等方式降糖,發現只要有耐力,有恆心,血糖確實能控制住,也就鬆了一口氣,糖尿病沒什麼,控住好了不會有大問題。但是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最後發現,雖然血糖多年穩定,還是出現了類似截止、腎衰竭等可怕的併發症。

糖尿病是代謝病,是糖代謝出現問題,糖尿病患者並不是糖多,而是缺糖,是血液裡糖多,而細胞沒糖,採取節制飲食、運動等方式確實能降低血糖,這是把糖直接排出去,而導致細胞更加缺糖,糖是為人體提供能量的,細胞的糖足,人就有氣力,但是細胞沒糖,人就無力。並且人會隨時隨地的消耗能量,保持人體正常的運轉,沒有糖,只能用人體裡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代替,時間長了,人體的蛋白質越來越少,很多時間長的患者就消瘦。人體缺少營養,不注意破點口就長不上,不能癒合,糖尿病足就可能出現。腎臟中的蛋白質少了,腎功能就會出現障礙。並且這些降糖方法都是被動的,表面血糖問題不大,但還是有很長時間裡,血糖處於高位,損壞血管和臟器。

所以對於糖尿病,要看到本質,解決的關鍵不是排糖,而是糖的代謝轉換,把血液裡的糖,通過肝臟的代謝,轉化到細胞裡,為人體提供能量。


霍體清


你好,三諾講糖很高興為你解答!

為何糖尿病患者堅持吃藥,血糖好像也控制得不錯,但是還是逃不脫併發症的發生?

其實換個角度想這個問題,就不難解釋,這其中可能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糖尿病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不論怎麼吃藥,隨著病程延長,胰腺包括身體其他器官都是慢慢走向衰老的,何況是本身胰島功能就存在問題的糖尿病友呢!

一個人,即便身體健康,在年齡越來越大時,或多或少也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糖尿病友認真吃藥,控制好血糖,最大的作用是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控制好病情,但控制、延緩並不代表治癒了疾病!這一點,糖尿病友都應該清楚。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以分為急性併發症和慢性併發症。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糖尿病的病程、血糖控制程度、合併症等相關,一般並不是單一一種原因導致的。

急性併發症一般是血糖非常高,控制非常不理想時發生的,比如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高滲綜合徵。

慢性併發症主要為大血管併發症以及微血管併發症。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變為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病基礎,長期高血糖為糖尿病微血管病變發生的中心環節。另外,其他指標沒控制好,也會增加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想要預防併發症,除了控制好血糖,還要積極關注血壓、血脂、尿酸、體重等指標,並將其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如何預防併發症的發生?

1、長期良好的控制血糖,從診斷糖尿病開始,就需要嚴格的控制血糖,避免急性併發症,延緩慢性併發症的產生和發展。

2、飲食上戒菸限酒,保持理想體重,控制飲食,進行低鹽、低脂、低糖的清淡飲食。

3、增加運動量,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不僅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強胰島素敏感性,還有助於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等。

4、積極控制好血壓、血脂、尿酸等指標,定期體檢,監測併發症的情況。

純手打,碼字不易。若您贊同文中觀點,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留言或邀請“三諾講糖”回答!


三諾講糖


我們都知道,糖尿病的治療不是吃藥控制血糖這麼簡單,作為一種不可治癒的慢性疾病,糖尿病的治療需要綜合措施多管齊下,除了藥物,還需要飲食、運動相結合的方法控制病情的發展,從而延緩併發症的出現。

糖尿病的併發症可涉及全身多個組織系統,對心、腦、腎、眼、神經以及血管等均有影響。而且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病、高脂血症很常見。所以,如果有合併高血壓或高脂血症,僅僅控制好血糖是不夠的。這裡結合糖尿病各系統的病變來分析常見併發症的防治。

1.糖尿病心血管病變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的幾率更大,這是有醫學大數據作為支撐的。隨著病程延長,心血管病變問題也日益凸顯。

糖尿病的大血管病變是由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堆積所致,而在長期糖尿病和高糖狀態可以加速其形成,最終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糖尿病如果合併危險因素,問題就更大,如肥胖症(BMI≥30)與心血管病變的發生密不可分,除此之外,高齡、吸菸、病程長以及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都是糖尿病心血管病變的危險因素。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防止心血管併發症,除了控制好血糖外,還需要減肥和戒菸。

2.糖尿病腦血管病變

醫學專家經常說腦心同治,意思是心血管和腦血管往往發病機理類似,需要同理進行治療。而在糖尿病併發症這一塊,心血管病變發生的同時,其實腦血管也同樣面臨危機,機理類似。

不難理解,糖尿病也容易引發腦卒中等腦血管疾病,腦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壓、高齡、糖化血紅蛋白、吸菸和高脂血症等都是糖尿病合併腦血管病變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化血紅蛋白可以反映近2~3個月的血糖控制水平,所以即使糖化血紅蛋白正常,也需要同時對其他危險因素加以干預,才能防止糖尿病腦血管病變的發生。

3.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這句話有特別的意義,因為糖友們需要經常檢查眼睛,防止受到高血糖帶來的眼睛血管病變。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一種嚴重且高發的糖尿病微血管病變,我國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的發病率約為20%-40%。特別是糖尿病時間較長的患者朋友,因為國內大量研究資料顯示,糖尿病的病程是視網膜病變的危險因素。另外高脂血症可加重機體微循環障礙,導致眼底動脈硬化,從而促使視網膜病變發生。所以,除了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還應控制血脂來預防視網膜病變發生。

4.糖尿病腎臟病變

糖尿病的潛在危害也波及人體下水道,那就是腎臟。糖尿病腎病是由糖尿病引發的最常見最危險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主要的病理特徵是腎小球硬化。提醒糖友們注意觀察小便有無異常,同時定期檢查腎臟相關項目如超聲,尿常規。

糖尿病腎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病程長和高脂血症。血壓升高可促進蛋白尿的產生。故控制好血糖的同時,還需要對血壓和血脂加以控制。

5.糖尿病神經病變

凡是需要糖分和能量的地方,幾乎都有糖尿病併發症的可能。神經系統也不例外。

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由於糖代謝紊亂和血管病變導致的周圍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害,主要表現為對稱性疼痛和感覺異常。國外研究顯示,年齡是糖尿病神經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次要危險因素是病程。隨著年齡的增長患神經病變的危險性顯著增加。

6.糖尿病足

糖尿病併發症波及範圍上至大腦,下至足部,實在需要重視和防範。

糖尿病足同樣是一種糖尿病嚴重的慢性併發症,其治療較為困難,且截肢率較高,由糖尿病足引發的潰瘍、感染、壞疽是截肢的主要原因。相關研究表明,糖尿病足的危險因素為高齡、病程、血脂、血壓和糖化血紅蛋白等,而年齡和病程是獨立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糖尿病併發症的出現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有些是可控制因素如血壓、血脂、吸菸、體重等,有些是不可控制因素如年齡、病程。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控制好血糖外,還需要對可控危險因素進行干預,才可能有效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藥師方健


糖尿病是我國第一大代謝性疾病,血糖長期升高,易增加心肌梗死、腦梗死、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腎病以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併發症的發生風險。控制血糖達標、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治療糖尿病的主要目的。那麼,為什麼部分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平穩,依然會發生併發症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2型糖尿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狀,不易發現,以致部分患者未得到及時治療。在得到合理的降糖治療前,高血糖會對靶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只不過早期損害程度較輕,幾乎不會產生明顯症狀。以心腦血管為例,糖尿病早期主要表現為動脈內膜增厚、發生粥樣硬化等,動脈病變相對較輕,不會像動脈病變嚴重的患者出現心絞痛、頭暈、記憶力減退等症狀。但糖尿病是一種進展性疾病,隨著時間的延長,降糖難度會逐漸加大,且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低血糖,因此多數糖尿病患者很難將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血糖幾乎都高於正常範圍。稍高範圍的血糖,雖然能減輕對靶器官的損害,也能降低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但卻不能完全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即使堅持服藥、血糖控制穩定,進展到後期依然會出現併發症。當然,也有部分糖尿病患者會直接以糖尿病併發症就醫,說明血糖異常已經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糖尿病患者除開血糖異常,還可能同時伴隨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同樣以心腦血管損害為例,單就糖尿病帶來的影響來講,易增加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風險,但高血壓與血脂異常也會增加相應風險,因此合併這些疾病時,應同時給予相應治療。部分糖尿病患者給予了降壓、降脂治療,但卻尚未將相關指標控制在目標範圍。可能部分患者會質疑,我將血壓控制在了140/90mmHg以下,也將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了3.4mmol/L以下,可為什麼還是發生了併發症?請注意了:糖尿病患者無論是合併高血壓,還是血脂異常,對靶器官的損害均不是單純的疊加,帶來的損害往往是1+1>2。因此,為了減輕損害,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的糖尿病患者,降壓、降脂目標更嚴:合併高血壓時至少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40歲以上合併血脂異常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才能進一步減輕對靶器官的損害,降低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綜上,部分糖尿病患者由於發現較晚,早期未得到合理治療,在診斷明確前可能已經發生了靶器官損害,且糖尿病患者血糖幾乎都高於正常範圍,因此,部分糖尿病患者診斷明確後雖然長期控制血糖達標,但卻無法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只能延緩其發生。其次,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疾病的患者,其它指標未嚴格控制也易增加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雖然“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體重減少的三多一少”是糖尿病的典型的症狀,但是目前2型糖尿病者可沒有這經典的“三多一少”的臨床症狀,且肥胖人群更容易發生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糖代謝紊亂疾病,糖尿病的急慢性併發症是導致生活質量降低、造成健康損害、甚至導致死亡最主要的原因。

有些的人可能會比較疑惑,那麼我吃著藥,為什麼還是躲不過糖尿病的併發症呢?

一、糖尿病發生比較隱匿,發現血糖異常較晚,在發現高血糖之前,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可能已經造成了部分慢性損害,只是沒有及時的發現,而部分併發症的早期症狀並不典型。

二、血糖長期控制達標,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但是不能完全杜絕併發症的發生。

我們要求血糖控制達標,是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的達標,部分糖尿病人群可能僅僅關注了其中的一個數值,而忽略了其他的指標,因此這個血糖相對穩定是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三、糖尿病通常還伴發有高血壓、高血脂的存在,俗稱三高,三高同時存在時,各種併發症的發生的概率就更高了,因此,除了控制血糖之外,還需要控制血壓、血脂的水平。

綜上,糖尿病堅持飲食及藥物治療,控制血糖相對穩定,糖尿病的相關併發症發生風險會明顯下降,但是並不能完全杜絕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因此,我們就需要定期評估糖尿病的併發症情況,以早期發現並早期干預,減少因併發症而導致的嚴重問題出現。

本文由全科鮮醫生寫於今日頭條&悟空問答,歡迎您的轉發、評論、點贊支持,感謝您的閱讀,圖片來源於網絡,供參考!

急診科鮮醫生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胰島素抵抗!何為胰島素抵抗?簡單說就是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導致胰島必須產生更多的胰島素才能完成將血中葡萄糖帶入細胞的工作。高胰島素血癥自然發生了。


注意:胰島素不僅完成降血糖的工作同時也儲存脂肪,這就導致了肥胖及脂肪肝的發生,進一步看,正由於肥胖導致了身體的慢性炎症狀態,這一狀態自然增加動脈硬化的風險,於是,心、腦、腎等的併發症不因為血糖正常就不發生了,降糖藥也好,胰島素也好並沒有根本解決胰島素抵抗的問題。因此,出現併發症就不足為奇了。


糖尿病導致的高血糖是症狀,真正背後的原因在於胰島素抵抗,換句話說解決胰島素抵抗問題才是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根本。


如何解決胰島素抵抗?一句話,糖尿病是飲食疾病,飲食疾病只能用飲食解決,藥物是無法根本解決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就是改善胰島素抵抗的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