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規範

1 主題內容與適用範圍

本標準適用於中華蜜蜂(簡稱中蜂)活框飼養管理。

2 名詞術語

2.1 蜂群:由一隻蜂王,1000只以上工蜂,少數雄蜂組成的能獨立生活的群體。

2.2 蜂巢:蜂群繁衍生息,貯存飼料的場所。由一個或多個與地面垂直,並列的巢脾構成。

2.3 群勢:衡量蜂群強弱的名稱,通常以框蜂和公斤蜂重計算。

2.4 巢脾:兩面具六角形巢房的蠟板,是構成蜂巢的基本單位。

2.5 子脾:巢房內以卵、幼蟲、封蓋蛹為主稱子脾。以卵、幼蟲為主叫卵蟲脾。以封蓋蛹為主叫封蓋子脾。

2.6 粉、蜜脾:巢房內以花粉、蜂蜜為主的巢脾。

2.7 贅脾:在巢框的上樑、側樑上營造的小塊新巢脾。

2.8 土法飼養:巢脾一端固定在附作物上,全部是工蜂建造的自然巢脾,不能隨意檢查和管理的飼養方法。

2.9 活框飼養:巢脾固定在活動巢框內,能在箱內隨意移動,採用人工巢礎造脾,可以隨時檢查和管理的飼養方法。

2.10 繁殖期:蜂群以繁殖蜂兒為主,群勢不斷擴大引起自然分蜂的時期。

2.11 流蜜期:外界有一種主要蜜源植物開花,蜂群能生產大量蜂蜜的時期。

2.12 分蜂熱:蜂群內部產生自然王臺,工蜂出勤減少,蜂王產卵急劇下降時稱發生分蜂熱。

2.13 交尾群:供處女王交尾使用的小群。

2.14 蜜粉源:能提供蜂群繁殖需要的花粉和花蜜的顯花植物開花期總稱。提供花粉為主的開花植物稱粉源。提供花蜜的開花植物稱蜜源。

3 中蜂場基本操作技術

3.1 中蜂蜂箱的排列

應根據地形、地物分散排列,各群的巢門方向儘量錯開。

3.1.1 山區利用斜坡置放蜂群,以高、低不同錯開各箱巢門。

3.1.2 轉地放養的蜂群,應以3~4群為一組排列,組距4m左右。但兩箱相靠時,其巢門應錯開45°以上。

3.1.3 每個蜂箱,用短木樁支起,使其離地面約30cm。

3.2 蜂群的移動

蜂群安置好後不能隨意移動。如需要變動位置時,只能以每日0.5m距離逐漸移動,而且巢門方向不能改變。

3.3 蜂群的檢查

為了摸清蜂群情況,及時採取有效管理措施,應通過全面檢查、局部檢查、箱外觀察等方法對蜂群進行了解。

3.3.1 全面檢查

一般在越冬前、大流蜜期前後和轉地放養後進行。全面檢查須選擇晴暖無風的天氣(氣溫15~25℃),養蜂人員衣著整潔,無異味。動作要穩、準、輕、快。

3.3.2 局部檢查

對蜂群不定期,進行針對性抽查,瞭解蜂王是否健全,蜂內是否產生分蜂熱,有無病蟲害,貯備蜂蜜和花粉的多少等。以便實行正確的管理措施。

3.3.3 箱外觀察

外界無粉蜜或天氣惡劣,不能局部檢查時,可通過箱外觀察工蜂採集情況進行估計;若工蜂採粉正常,外勤蜂活動積極即內部正常。

3.3.4 檢查蜂群

檢查蜂群時,應進行巢脾的佈置。中央是蟲卵脾、外周是蛹脾和蜜粉脾。繁殖期加入空脾應置放在子脾之間。

3.3.5 蜂與巢脾的配比關係

早春和晚秋蜂多於脾,春夏繁殖期、流蜜期蜂脾相稱或脾略多於蜂。

3.4 蜂群的合併

將失王群或弱群合併成強群,促使其正常發展和採集。

3.4.1 直接合並

外界蜜粉源豐富或流蜜期,把弱小蜂群(除掉蜂王)或無王群連蜂帶脾直接提入合併。

3.4.2 間接合並

外界蜜粉源條件差,早春或晚秋應採用間接合並。晚上把無王群提入有王群內中間用鐵紗隔板或有小孔的報紙與有王群隔開,24h後,兩群氣味混同,便撤出鐵紗或報紙。調整巢脾組成一群。

3.5 蜂王的誘入

蜂群失王,更換老劣王和人工分蜂,都需要給蜂群誘入蜂王。

3.5.1 間接誘入

把蜂王提入誘入器中,扣在被介紹蜂群的子脾邊角(須前一天把原群蜂王除掉),1~2天后工蜂不再緊圍誘入器時,可將蜂王放出,取出誘入器。

3.5.2 直接誘入

流蜜期當採集蜂大量外出時,將接受蜂王的蜂群內的王臺除淨。把蜂王直接放入巢門或巢脾一角,如1h內不圍王,則誘入成功。若蜂王被圍,應採取解救措施。

3.5.3 被圍蜂王的解救措施

把被圍蜂王的蜂球投入盛水碗中,將蜂王救出,輕放在巢脾的框樑上,讓它慢慢爬進巢脾。或改用間接誘入。

3.6 人工分蜂

從一群或幾群中,抽出部分工蜂、子脾和蜜粉脾,誘入一隻新蜂王或成熟王臺組成新蜂群為人工分蜂。

3.6.1 單群分蜂

把一群的工蜂、子脾、蜜粉脾分為兩群,新蜂群中誘入新王,兩群同箱飼養,巢門方向不一。

3.6.2 混合分蜂

從幾群發生分蜂熱的蜂群,提出封蓋子脾和工蜂誘入新王組成新群。

3.7 自然分蜂和飛逃的控制和蜂團的收捕

採用人工分蜂,換新王,互換外勤蜂或子脾等能有效控制蜂群發生的分蜂熱。針對引起蜂群飛逃的各種不良因素,及時改善能避免發生飛逃。蜂群飛出結團後,用收蜂籠及時收回。

3.7.1 流蜜期若採集群發生分蜂熱,應與繁殖群互換外勤蜂和子脾以清除分蜂熱。

3.7.2 及時消除蜂群內的病蟲害、防範盜蜂、避免藥物刺激和高溫曝曬、補充蜜粉飼3.7.3 蜂群飛出結團後,立刻收捕,同時檢查飛逃原因;若自然分蜂,應清除群內王臺,或另組新群。若飛逃,應清除群內不良因素後,再把蜂團抖入,晚上進行獎勵飼餵。

3.8 工蜂卵的識別和處理

失王7天以上,即發生工蜂產卵現象。工蜂產的卵分散。常數粒一房。應立刻誘入成熟王臺或產卵王。若誘入蜂王困難,即把原群從原位移開1~2m。原位放一框有王和蜂的子脾。把原群內全部巢脾提出,關閉巢門。次日讓工蜂自動飛回原址投巢,再加脾調整。

3.9 盜蜂的識別和處理

當外界蜜粉源缺乏時,在正常蜂群的蜂箱周圍出現雜亂飛翔的它群工蜂,巢門發生工蜂互相咬殺,即發生盜蜂。處理方法如下

a. 零星盜蜂:縮小被盜蜂群的巢門,或在巢門置放雜草使盜蜂不易侵入。

b. 大股盜蜂:迅速關閉被盜群巢門,噴煙驅除盜蜂。傍晚開巢門放回盜蜂、把被盜群搬走,原位放空箱。

c. 互相起盜:把全場蜂群的原巢門關閉,另開圓孔巢門。如仍不見效,應立即遷場。

3.10 飼餵

當外界蜜粉源不足或中斷時,或者為了加速蜂群的繁殖。需要進行人工飼餵。

3.10.1 蜜粉源缺乏期:越冬前或早春繁殖時蜂群缺蜜,應用白糖或蜂蜜混合5%~10%的水,文火化開,冷卻後用飼餵器飼餵,1~2天喂足。

3.10.2 春、秋繁殖期,用白糖或蜂蜜加水配成1∶1糖漿,每日飼餵約 200mL,連續作獎勵飼餵。

3.10.3 外界缺乏花粉,而蜂群內沒有貯存花粉時,應飼餵天然花粉或者用黃豆粉、乾酵母粉、奶粉、蜂蜜按3:1:1:1的比例配成的蛋白質飼料。

3.10.4 蜂場上提供0.5%食鹽水供蜂群採用。

3.11 蜂群的保溫

在早春、秋季和越冬期為使蜂群不受損失,必須人工保溫。

3.11.1 蜂群內包裝

在巢內隔板外加保溫框或塞入碎棉、稻草等物,付蓋上加保溫墊。

3.11.2 蜂群外包裝

蜂群下鋪稻草,箱上蓋稻草簾和防雪用品。蜂群緊靠,兩箱間的縫隙用碎草塞緊。

3.12 造脾和巢脾的保存

繁殖期需要擴大蜂巢時應安裝巢礎供蜂群造脾。蜂群需要縮小蜂巢時應提出多餘巢脾進行保存和處理。

3.12.1 安裝巢礎

在巢框上穿上三道23~24號鉛絲,然後把巢框連同巢礎平放在埋線板上,用埋線器把鉛絲嵌入巢礎。

3.12.2 外界有較豐富的蜜粉源,氣溫在20℃以上,蜂巢內出現白色蠟鱗和贅脾時,把裝好的巢礎,在傍晚插在蜜脾與子脾之間,待造成半巢房時,換到卵蟲脾之間讓工蜂繼續修脾並供蜂王產卵。

3.12.3 巢脾的保存

從蜂群內提出的多餘巢脾,集中存放在空箱內,然後把箱縫及紗窗糊嚴,暫時留出巢門以供用瓦片上放硫磺點燃放入箱內,然後關閉巢門進行燻殺。半個月後再燻殺一次,然後封閉巢門,放陰涼乾燥處保存待用。

3.12.4 舊脾、壞脾、病脾收集起來進行化蠟,零星蠟屑放入日光曬蠟器內或擠成蠟團留作化蠟時使用。

4 繁殖期管理

4.1 蜂群以繁殖期蜂兒為主要活動時稱繁殖期

一般分春夏季和秋季繁殖期。這個時期主要管理措施:注意保溫,供應足夠飼料。及時擴大蜂巢,人工育王、人工分蜂、雙王同箱飼養、防治病蟲害等。

4.2 人工育王

利用人工臺基在蜂群中培育優質蜂王。

4.2.1 育王框、蠟碗棒、移蟲針是人工育王的主要用具。

4.2.1.1 彈力移蟲針或用鵝毛管自作的移蟲針。

4.2.1.2 蠟碗棒由硬木質製作,下端面為直徑7~8mm的半球。

4.2.1.3 育王框

採用內徑寬200~250mm,高200~220mm窄式育王框。

4.2.2 選擇與育王群沒有血緣關係或外地引進的良種,在人工育王前20天培育雄蜂。

4.2.3 育王群與母群的選擇:以能維持大群,南方5框以上,北方7框以上。蜂王產卵力強,抗病能力強、性情溫順為主,育王群與母群應同一血統。

4.2.4 育王群的組織:用隔王板把全群分為育王區和繁殖區。蜂王留在繁殖區內,育王區內放蜜粉脾和幼蟲脾,育王區佔原巢門的2/3。或者把育王群的蜂王暫時提出,待王臺被接受後再放回。

4.2.4.1 育王框上安放直徑8mm、深11mm的人工臺基,臺與臺距離9~10mm,每框移入24h內的幼蟲15~20條。移蟲後立刻提入育王區。

4.2.4.2 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臺基內的幼蟲,再從母群中移入18~ 24h的幼蟲,培育成蜂王。

4.2.5 組織交尾群:複式移蟲後10天,從強群中提出1~2框粉蜜多的封蓋子脾,帶蜂放入一隻優質王臺(注意不要擠壓、倒置)組成交尾群。

4.2.5.1 王臺應粗壯,蜂王出房后王臺底有剩餘王漿,蜂王體格健壯,顏色鮮明。

4.2.5.2 蜂王交尾丟失後,再放入一個成熟王臺,若兩次交尾都丟失,此交尾群應合併。

4.3 雙王同箱飼養

以克服群勢小、保溫差的缺點,一般採用人工分蜂組成,以母女同箱或姊妹同箱飼養為宜。

4.3.1 早春原群發展到4~5框蜂時,在箱中間加隔離板,從原群中提出一框封蓋子脾,一框蜜粉脾及一框幼蜂放在隔離板一側,開側巢門誘入成熟王臺、新蜂王交尾成功後形成新群同老群同箱飼養。兩個弱群也應同箱飼養。

4.3.2 若工蜂偏集一群時,應調整群勢,改變巢門方向。

4.3.3 夏季:流蜜期或平均氣溫在25℃以上時,一般不宜雙王同箱飼養。

4.3.4 當群勢發展到5個巢脾時應改為單群飼養。

4.4 及時加礎造脾,擴大蜂巢,並用新脾更換老脾。

4.5 注意預防囊狀幼蟲病及歐洲腐臭病。秋季特別注意防治巢蟲及胡蜂的危害。

5 生產花粉

5.1 外界有豐富的蜜粉源,蜂群內有兩框以上卵,幼蟲脾,群勢在四框以上,便可以生產花粉。早春繁殖期不宜生產花粉。

5.2 採用封閉型巢門脫粉器收集花粉。脫粉板上有2~4排圓孔,其直徑4.2~4.5mm。板長360mm,寬105mm。脫粉板下為封閉式的花粉收集盒。

5.2.1 將脫粉器安置在巢門前,同一排列的蜂群應同時安脫粉器。

5.2.2 天氣炎熱時,強群應去掉脫粉器,避免悶死蜜蜂。外界施放農藥時,停止脫粉,採蜜群不能脫粉。

5.2.3 每隔2~3天必須將收集盒中的花粉收集貯存。

5.3 剛收集的花粉必須乾燥至含水8%以下才能貯存,否則會引起發酵或受真菌、細菌汙染。

5.3.1 遠紅外花粉乾燥箱乾燥法:將新鮮花粉置於多層的花粉盤中,密閉後在45℃條件下乾燥6h,花粉中水分可降至8%以下。冷卻後,裝入密閉的容器或雙層塑料袋中。

5.3.2 硅膠乾燥方法:用“變色硅膠”(吸溼率>31%,含水量4%,藍色吸水後變紅色)按15∶1(花粉:硅膠)稱出硅膠,用4~5層紗布包好,置於密閉容器的花粉中,蓋嚴,約24~48h,硅膠變為紅色取出,在150℃下烘烤,失水變藍後,可再用。

6 流蜜期的管理

6.1 當大宗蜜源植物開花如:油菜、棗、烏桕、野桂花、八葉五茄、野壩子(香薷)等工蜂大量出外採集花蜜,並大量生產蜂蜜時為流蜜期。

6.2 採蜜群一般在6框以上,以新王為宜,春夏二季應及時控制分蜂熱,秋末採蜜注意蜂群保溫。

6.2.1 早春油菜,秋末冬初的野桂花、八葉五茄流蜜期宜使用主副群、雙王群取蜜。

6.2.2 陰雨天多時,應及時控制分蜂熱。

6.2.3 採蜜群中可借用意蜂空脾貯蜜。

6.3 子脾上週貯蜜區大部分封蓋或空脾、邊脾的蜂蜜大部分已封蓋時,才能取蜜。

6.3.1 取蜜具體步驟:抖蜂→割蜜蓋→放入搖蜜機搖動1~2min→取出空脾→放回原群。

6.3.2 群勢8框以上,可用淺繼箱取蜜。

6.3.3 蜜源不集中,但延續時間長的流蜜期,應採用多次抽取。而且在室內搖蜜。

6.4 取蜜工具:搖蜜機、蜜桶、割蜜刀、蜂掃、面網。

6.4.1 使用前必須用清水洗淨、曬乾後使用。

6.4.2 搖蜜機內必須沒有鐵鏽及機油汙染。最好使用木桶或塑料桶製成的搖蜜機。

6.5 搖蜜機流出的蜂蜜必須經24目以上的銅網或絹布過濾,除去雜質,存放在內塗樹脂的蜜桶或水缸中。

6.5.1 貯存的蜂蜜必須在當年售出。

6.5.2 含水分大的蜂蜜,已發酵的蜂蜜不得到市場銷售,留作飼料使用。

7 短途轉地放蜂

7.1 轉地前的準備

應詳細瞭解轉運目的地的蜜源情況,放蜂密度。然後調整轉地的蜂群,固定巢脾,啟開紗窗,關閉巢門。

7.1.1 新場地距原場地的距離應在400km範圍之內,而且周圍沒有大量施放農藥。

7.1.2 用距離卡從兩端固定巢脾,每個巢脾的兩面都需留有蜂路。

7.1.3 每群箱內儘可能用巢脾和空框裝滿。

7.2 轉地途中的管理

運蜂應於早晨或晚上,巢脾與運行方向一致。熱天轉運注意通風、遮蔭。途中停留不宜超過1h。注意防止蜂群熱悶而死。

7.3 轉入新場地後蜂群的管理

立即卸車,3~5群為一組,分散擺開而且巢門方向錯開,蜂群安定後,及時松卡、整理蜂群。

7.3.1 置放好蜂群,關閉紗窗,然後間隔和分批打開巢門。

7.3.2 若打開巢門出現飛逃的蜂群,重新關閉巢門,待晚上再啟開巢門。

7.3.3 待蜂群安定後,立即松卡,抽出多餘的空框、空脾。檢查蜂群,如發現墜脾,失王應及時處理。

8 渡夏管理

8.1 7月底至8月底野外蜜粉源缺乏,持續高溫,這個時期稱渡夏期,渡夏前,合併兩框以上的弱群,把各群調整至4~5框群勢,清除箱內或巢脾上的巢蟲。群內應有1~2框半封蓋蜜脾。

8.2 管理:遮蔭、供水、少開箱檢查,及時控制蜂群產生飛逃“情緒”。

8.2.1 把蜂群移到樹蔭下或屋簷下,或搭涼棚。中午高溫時,在蜂箱四周灑水降溫,適當開大巢門。

8.2.2 以箱外觀察為主,若發現工蜂出勤少,應在傍晚開箱檢查,根據情況改善箱內條件。

8.2.3 把蜂箱墊高以防蟾蜍及螞蟻為害,並經常捕打胡蜂。

8.3 渡夏後的檢查:9月初,野外出現零星蜜粉源,蜂群開始繁殖時,對全場蜂群進行全面檢查,調整群勢,清除巢蟲,合併弱群並進行獎勵飼餵。

8.4 具立體氣候的山區,可以把蜂群轉運到高山進行渡夏。

9 越冬管理

9.1 越冬:蜂群在冬季平均氣溫長期處於零度以下的時期。群內停止哺育幼蟲,蜂群結團,並停止採集活動。

9.2 選擇背風、乾燥、安靜的地方作為越冬場所,並遮蔽陽光,使蜂群安靜。

9.3 管理:越冬期非特殊原因不開箱,採用箱外觀察來掌握蜂群情況,並採取相當措施。

9.3.1 在巢門側耳傾聽時發出輕微的“嗡嗡”聲或輕叩箱壁發出“嗡嗡”聲,馬上靜下來,屬正常情況。

9.3.2 發現工蜂在巢門口進出抖翅,箱內聲音混亂表明可能失王。應在晴暖的中午開箱檢查,若失王應誘入儲備王,或併入他群。

9.3.3 蜂群宣鬧不安,從巢內掏出斷頭缺翅的死蜂,並有巢脾碎塊,可斷定是鼠害。應及時驅殺,查找鼠洞予以堵塞。

9.3.4 如聽到箱內騷動聲,經久不息,蜂團散開,表明箱內缺蜜,應及時貼蜂團,加入蜂脾。

9.3.5 缺水時,蜂群出現不安,從巢門掏出蜂蜜結晶。可在巢門喂0.2%的食鹽水。

附 錄 A

使 用 說 明

(補充件)

A1 本標準可供由土法飼養改為活框飼養和已採取活框飼養的中蜂群參考使用。

A2 本標準的各條款內容是基本的飼養管理技術。各地還可根據這些條款,因地制宜提出適合本地區生態條件的補充內容。

附 錄 B

過箱操作技術

(補充件)

B1 過箱條件

B1.1 適用於在木桶、竹簍、土窩、穀倉、牆洞等土法飼養的蜂群改為活框飼養時使用。

B1.2 外界有蜜粉源,氣溫穩定在15℃以上,以春季為宜。

B1.3 蜂群須有一定群勢;長江以北4框,華南3框。

B1.4 備有十框標準中蜂箱或其他箱式、穿好鉛絲的巢框、承脾板、硬紙片、棉紗線、割蜜刀、小刀、面網、蜂刷、收蜂籠、圖釘、臉盆、抹布、桌子等。

B1.5 將懸掛的木桶蜂群,逐漸轉移到地面。

B2 翻巢過箱

B2.1 先把蜂巢搬離原位約5m,並在原位放一空蜂箱收集外勤蜂。然後將蜂巢翻轉180°,使巢脾的下端朝上,驅蜜蜂迅速離脾,進入收蜂籠,用割蜜刀從基部取出巢脾,進行割脾、綁脾。操作過程應儘量縮短時間。

B2.2 2~3人同時操作;一人脫蜂割脾,一人裝框綁脾、傳脾及佈置新蜂巢。

B2.3 觀察好巢脾的建造方位,使巢脾縱向與地平面保持垂直,然後順勢把蜂巢緩慢轉過來,放在原來的位置上。

B2.4 靠近蜂團的上方置放收蜂籠,然後用木棒從下向上輕輕打,待巢內的蜜蜂全部進入收蜂籠後,把蜂蛹打開,暴露出全部巢脾。

B2.5 用右手握割蜜刀沿基部割下巢脾,另左手輕託巢脾,放在承脾板上,進行裁切,去老脾留新脾,去空脾留子脾,去雄蜂脾留粉脾。

B2.6 把巢脾切成略小於巢框內徑,基部平直,緊貼上框梁。然後順著巢框上穿行的鉛絲,用小刀劃脾,深度以接近房底為準。再用小刀把鉛絲埋入房底然後用棉紗線在適當部位穿過鉛絲鉤綁或用棉紗線連硬紙片在巢脾下緣吊綁。

B2.7 已綁好的巢脾立刻放蜂箱內,大塊的子脾放在中間,較小的依次放兩邊。巢脾間保持6~8cm蜂路。

B2.8 把收蜂籠中的蜂團抖落在箱內,蓋上箱蓋,打開巢門。1~2h後,打開箱蓋觀察;若蜂團結在箱內一角,用蜂刷輕趕蜂團移到巢脾,迫蜂上脾。

B3 不翻巢過箱

B3.1 在倉內、地板下、牆洞內結巢的蜂群過箱時,先用木棒輕擊蜂巢一側,或吹煙驅蜂,迫使蜜蜂離開巢脾在空隙地位結團。然後割脾、綁脾。

B3.2 過箱時,待蜂團穩定後,再用收蜂籠收入。若蜜蜂難結團,須儘可能找到蜂王后再收蜂。

B3.3 過箱操作完成後用泥土封閉原蜂巢的出入洞口,並把蜂箱置在入口的前方。

B4 借脾進箱

B4.1 從已採取活框飼養的蜂群內提出粉,子脾給過箱群。把剛綁好的巢脾分散到提脾群。這種借脾過箱的蜂群能很快穩定。

B5 過箱後管理

B5.1 過箱操作後,收藏好多餘巢脾和蜂桶,清除桌上或地上的殘蜜。把蜂箱巢門縮小,觀察工蜂採集活動狀況。

B5.2 次日觀察到工蜂積極進行採集和清巢活動,並攜帶花粉團回巢,表示蜂群已恢復正常。若工蜂出勤少,沒有花粉帶回。應開箱檢查原因進行糾正。

B5.3 三、四天後,對蜂巢進行整頓,巢脾已粘牢的可以除去綁線。沒有粘牢或下墜的應重新綁牢。同時把箱底的蠟屑汙物清除乾淨。

B5.4 若發現失王,即選留1~2個好王臺,或誘入一隻蜂王。若發生盜蜂應及時處理。

附 錄 C

主要病蟲害症狀鑑別

(參考件)

C1 中蜂囊狀幼蟲病

C1.1 症狀:5~6日齡幼蟲死亡,約30%死於封蓋前,60%死於封蓋後。死亡幼蟲頭部上翹,黃白色,無臭味。體表失去光澤,用鑷子拉出如同小囊,內含液體,末端積聚有透明的液滴。成蜂表現不安,易離脾,出勤少,易飛逃。多發生在春夏之間。

C1.2 預防:選出抗病群育王,加強保溫,密集群勢。

C2 歐洲幼蟲腐臭病

C2.1 症狀:主要傳染2~4日齡幼蟲。發病早期無明顯症狀,病蟲失去光澤和彈性,蟲屍由蒼白到淺黃而腐爛、酸臭,最後逐漸乾枯於巢房底,易挑出。巢脾成花子脾。嚴重時蜂王停產,工蜂出勤減少以至棄巢逃亡。春、秋繁殖期易發生此病。

C2.2 傳染途徑:汙染的飼料和水是此病的主要傳染源,採集工蜂是傳染的媒介。

C2.3 預防:早春飼養強群,補足飼料,嚴格蜂具清毒。

C3 巢蟲

C3.1 症狀:巢蟲是蠟螟的幼蟲,有大小兩種,寄生巢脾為害蛹,被侵害的蛹形成的“白頭”,叫“白頭蛹”。被侵害的病群群勢日衰,重者逃亡。

C3.2 巢蟲主要在夏秋二季發生,易在弱群,脾多蜂少,蜂箱破舊的蜂群內發生。

C3.3 預防:及時修補箱身縫隙,清除箱底蠟渣,保持蜂脾相稱,對提出的舊脾應嚴格殺死巢蟲後保存,把蜂場上蠟渣和碎脾應收拾乾淨。

C4 胡蜂

C4.1 種類:品種很多,以金環胡蜂、墨胸胡蜂、墨腹胡蜂為主。墨尾胡蜂危害嚴重。

C4.2 夏秋季為猖獗期,它們盤翔於巢門附近或守在巢門捕捉或咬殺工蜂,甚至攻入巢內迫使蜂群飛逃。

C4.3 防除方法主要是人工捕殺。

中華蜜蜂活框飼養技術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