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至2030年,中國人造月亮可能光照全國,哪個城市能近水摟臺先得月?

遍地黃金888


2020至2030年,中國人造月亮可能光照全國,哪個城市能近水摟臺先得月?

這是一條沒引起多少波瀾的新聞,2018年10月18日,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宣稱,打算在2020年發射一顆“人造月亮”,目的倒也簡單,就是減少能源的消耗,比如可以少開路燈,緩解沉重的環保壓力,看上去這個想法挺好,但事實上障礙頗多,我們簡單展開討論下。

關於中國人造月亮計劃

這個響亮名字的計劃並非官方,只是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提出,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承接研發的一個人造月亮計劃,技術上來看似乎並沒有需要突破的難點,而且計劃在2020年通過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進行測試,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不過2020年就是明年啦,再不濟一年也就知道結果了!,不過有幾個問題我們可以事先做個討論和鋪墊。

軌道選擇

人造月亮的軌道非常重要,因為必須要照顧兩個問題,第一是高軌可以讓更多的地區看到,但成本更高,第二是既然是人造月亮,那肯定是反射太陽光了,總不可能裝個大燈泡上去吧,因此這就必須要考慮一個晨昏線的問題,因為再高的軌道也會被地球曲率擋住,而且越高單位反射面積越低,就成一顆星星啦,而不是人造月亮。

  • 軌道多高合適?

很多朋友覺得跟國際空間站差不多就行,但各位要知道國際空間站過境最多也就7分鐘多一點,也就是說假如這個人造月亮和國際空間站差不多高度,那麼7分鐘過,地面又陷入一片黑暗,然後各種路燈又得打開,不是折騰人嘛!

所以這個高度儘量要高,但高度比較高有兩個問題,發射成本和單位面積亮度降低,所以這個要和地面照度要求和衛星反射面積展開結合後才能計算出一個比較合適的軌道,但我們確信這個測試性質的人造月亮高度不會太高,所以能看到的也就晃一下幾分鐘而已。然後隨著衛星移動,在地面上照出一條光帶而已。

  • 衛星用什麼軌道?

如果要確定照射某一點的話,理論上來說應該赤道上空的靜止衛星軌道,但這個高度高達3.6萬千米,實在太高了,而且反射光分散!不如傾斜同步軌道,它大致在目標上空8字形打轉轉,也不錯,但高度一樣,不過從赤道上空跑到目標區域上空了。

兩條軌道都不行,而且人造月亮只能跟隨太陽,那麼只能採用太陽同步軌道(幾乎極軌),比如在晨昏線後方數百千米處與太陽同步,那麼每一圈都能反射太陽光照亮地面,不過可惜的是星下點軌跡並不是經過同一點,而是每次都不一樣。但可惜軌道高度也很高,3.6萬千米。

那麼沒辦法了,只能用極軌但低軌道衛星,所以想要在同一點每天看到這個月亮還是很不容易的,不過中國那麼大,只要軌道設計下,總有個地方能見到的,如果比滿月還要亮,那麼白天也能看到它,有冒毛用呢?

衛星以及展開方式與反光面積過大的問題

其實這個大面積太陽反射薄膜打開還是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畢竟太陽帆測試也不是每次都成功,而且反射太陽光成為人造月亮的反射面積也必須很大,這個展開還是有很高技術含量的。

另一個問題是必須考慮光壓對於衛星的動力效應,簡單的說要維持這個軌道的話必須要動力使其軌道漂移掌握在可控的誤差之內,假如不維持軌道的話,很抱歉它要不了幾個月就飄不知道哪裡去了,這將導致一個問題:

  • 要多少燃料維持?
  • 或者裝載離子電推進火箭?

兩個成本都不低,如果不幹一錘子買賣,那麼這就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這顆衛星必須考慮姿態與軌道維持問題,無論用化學發動機還是電推,儘管技術成熟,但成本讓人頭大。

國際空間站高度調整

陰雨天氣如何解決?

其實這就是一個頭疼的問題,陰雨天就麼有太陽了,儘管人造月亮能看到太陽,但它的反射光卻也無法穿透雲層,因此陰雨天就白瞎了,就照著雲層上最多就留下一個光斑。

性價比如何?

種花家判斷這個工程也就是雷聲大雨滴小,到時候很有可能不會實施,因為這只是一個噱頭工程,沒有一丁點實用性,而且關於人造月亮這個提議已經不止一個國家或者組織提過,但也就曇花一現!

鋼鐵俠馬斯克的星鏈工程

另外SPACE的星鏈工程已經被天文愛好者和天文臺投訴了, 這個明晃晃的人造月亮還要跑出來搗亂,各個天文臺惱火到恨不得想把它從近地軌道上用望遠鏡捅下來!

因此從各個方面判斷,種花家認為這個工程會流產!簡單的說就是銷聲匿跡了!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先說說什麼是人造月亮,人造月亮的主體是三面巨大的反射鏡,然後通過火箭發射的方式,將這三面反射鏡送到距地球500公里的軌道上,最後利用反射鏡反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上某一些區域,那麼據一些媒體報道,如果該計劃成功的話,每年大概能節約12億人民幣的電費。

但問題就在於,這個計劃實施的難度很大,地球的半徑為6370公里,而這三面反射鏡的軌道高度,還不到地球半徑的1/12,這就意味著它們運行到地球背面的時候,會完全被地球給擋住,既然太陽光都被地球擋住了,反射鏡自然就無法工作了,所以這個方案行不通。

那麼真正可行的辦法,是將反射鏡發送到地球靜止軌道上(35786公里),這樣太陽光就不會被地球擋住,但3.5萬公里的軌道高度也太遠了,想要依靠反射太陽光來照明,就要把這個反射鏡造的非常大,新聞上報道人造月亮如果成功,其亮度能夠達到月亮的8倍。

就按照這個目標來算,製造並且發送到3.5公里的軌道上,再加上後期的維護費用,沒有個幾十億恐怕不行,每年花費幾十億人民幣,節省12億人民幣的電費,你覺得這筆生意真的能做嗎。

所以就算人造月亮能成功,也不會是新聞報道上說的2020到2030年,我國的科研經費本來就不多,每年要花費的錢多了去了,哪有那個閒錢搞什麼人造月亮.....


種植恆星


造月亮從成都開始,2018年10月,從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獲悉,該研究會參與的“人造月亮”構想有望在2022年初步實現,明年首顆“人造月亮”將完成從發射、入軌,展開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屆時這顆“人造月亮”將為成都夜空帶來天然月光8倍的亮度,月下讀書或將成現實,成都將近水樓臺先得月。

近些年我國航空業飛速發展,去年我國完全自主設計的嫦娥四號,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成功著陸 ,也標誌著我國航空發展邁向世界強國行列。從目前來看,人們正在奇思妙想,腦洞大開,夜裡太黑,能不能造出個月亮?這一計劃正在付諸實現,圍繞著“人造月亮”技術,多個部門正在聯手攻關,計劃2020年發射第一顆“人造月亮”,並在2022年前完成三顆“人造月亮”的發射,最終開始調試並正式啟動整個系統。

那個時候,我們可以控制三顆“人造月亮”,模似月亮圍繞地球旋轉,交替運行,實現對我國任何一個地區24小時不間斷地照射,而這次計劃首先從成都開始。

我們知道,月球作為我們地球唯一顆衛星,直徑為3400多公里,它雖然很大,但離我們有38萬公里,實在是太遠了,它本身不發光,只能反射太陽光,由於要穿透厚厚的大氣層,到達地面時,能量衰減很多,而這次我們計劃的“人造月亮”,通俗地講就是一種攜帶空間反射鏡的人造衛星,把太陽光反射到我國某個區域,實現月亮的功能。上圖

而這次計劃,主要是考慮到如何減少光強度的損失,預計運行在500公里以內的低空軌道上,週期2個小時左右,因此雖然比月亮小,直徑也不是很大,但反射到地面的有效光亮卻強於月光。

人造月亮計劃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對於人類來說,一直在不斷開發地球自身及周邊宇宙中的能源為其所用。而這次我們主要解決照明問題,成都這座城市每年用電消耗達到20多億元,而“人造月亮”實現,它就象一個超級小太陽,能把成都這座城市變成十足的“不夜城”,為我們可以節省大量電費。

從理論上來說,我們發射衛星技術已經很成熟了,“人造月亮計劃”發射 、定位並不是一件難事,相比嫦娥四號技術難度小很多,我們實驗歸實驗,成功後成本有多高,節約的能源,二者比較才有開發普及推廣意義 ,如果有很好性價比,這要為為城市建設增添了新的照明方式。


地理縱橫


我個人認為:如果2020~2030年我國科技真能造出人造月亮那麼應該照亮的城市首先應是北京,接下來應是河南洛陽,陝西的西安,在下來應是深圳上海等城市。理由如下:北京我國首都理應先照,洛陽與西安都是上古十分出名的城市,理由就是~東京汴梁西京長安。深圳上海都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與科技重工業開發城市所以也必須接北京照到以下城市,因為這些城市讓人造月亮先照到在國際上有一定的戰略意義能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和政治意義。不過話說回來,人造月亮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首先我們要考慮到它是否對我們人類有基它負作用。如:環境,大氣汙染,它的光合是否對農業,林木等自然環境是否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它是否對我們人類和動物是否有一定的安全與健康保證,它自身有沒有有害氣休和化學感光,它是否能運送上天安全正常運行呢?所以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我們希望我們的科技水評能造出更明更亮更美的月亮,照亮我們整個中國,照亮整個世界,讓它為中國為世界人民服務。不過目前還有許多科技問題需要科學家來解決,我們普通人就不要瞎說也不要著急,耐心等待它的到來吧!





文學方草地生活話今朝


真實的月亮都不可能照亮全國,受天氣的影響,人造的“虛假的月亮”當然也無法照亮全國。其實人造太陽只是地球軌道上的陽光反射裝置,只能照亮一個城市以替代路燈。

我國的人造月亮計劃是四川成都天府系統樂學研究會參與的計劃,主要的目的是充當路燈,減少燈具的使用,以緩解環保的壓力。具體的做法其實以往我國就已經有過先行者,那就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東方紅一號的其中一個設計目的是能夠讓全國人民在晚上可以用肉眼看到,因此東方紅一號外部貼著反光的材料,在太陽落山後不久,東方紅一號衛星剛好從我國上空過境,地面上已經進入夜晚但是地球外幾百公里的高空還能有光照,據此實現了肉眼觀看衛星。俄羅斯曾經實施了類似人造雪亮的計劃,試圖用特製的鏡子從太空反射光線到地面,但是衛星進入軌道後雖然反射了一會光,有很多人聲稱看到了第一道光,但是在卻不能照明,而且衛星比較快就失效了。四川要實施的人造月亮計劃也是這樣的原理,以我國現代的技術可以發射反射面積更大的衛星到地球軌道上。

誰牽頭誰先搞,所以成都會“近水樓臺先得月”。目前仍在計劃中,計劃是設計製造一種反射角度、面積可調節的衛星,可以為大到方圓幾百平方公里小到數百平方米提供照明,據稱可以提供比月光強8倍的光照,這可以減少地面照明系統的應用,當然也能幫助緩解環保的壓力。首顆人造月亮可能在2020年升空,主要的用途還不是照明,而是進行試驗論證,所若成功則可能建設由3顆衛星搭建的照明系統。雖然設計目標是比月亮亮8倍,但是依然不會讓夜晚亮入白晝,夜晚畢竟是夜晚,反射的那點光仍無法與白天的太陽相比,因此也不用擔憂晚上照的人睡不著覺,其實就理解成天氣最好、月亮最亮的夜晚就差不多了,不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物鐘,照明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市區,也不會影響農田農作物的生長。再說夜晚也不是完全地無光,只不過月亮受天氣影響大,大氣漫反射的光線也比較弱,只能使人比較勉強地看到東西。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成功,那的確有可能發射更多的人造月亮,不過這仍只是基於緩解環境壓力和能源需求比較取巧的辦法,真正的解決問題還需要能源懂方面的新技術。


來看世界呀


人造的月亮與月球是無法相比的,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一面大鏡子放在天空,反射太陽光照在夜間的地面,至於它會不會造成負面影響也是未知數。科學是嚴謹的,若引來負面影響與國與民都不利。而放一面那麼大的鏡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頗耗費錢物與人力,弄不好效果不好還勞民傷財。


稷狐


個人感覺“人造月球”項目對於我國來說沒有實際的意義,最適宜的地方是在兩個極地每年都會發生極夜的區域內,可以利用“人造月亮”來實現照明,可以減少能源的浪費。當然這個問題先不去提,我們可以看一下什麼是“人造月亮”。


“人造月亮”的構思最早來自於一個浪漫的法國藝術家,他提出:在地球上空圍上一圈鏡子做的項鍊,讓一年四季的陽光黑夜也可以反射到巴黎的大街小巷。

俄羅斯最早在1993年2月4日開始進行“人造月亮”的實驗,用貨運飛船攜帶反射鏡進入太空,以此來進行陽光發射的實驗。最終按照設想,從太空向地面投射反射的陽光,到達地面之上的光速直徑可以達到5-7千米,亮度相當於月球的10倍,這個亮度可以滿足人們讀書看報的需求。但由於雲層過厚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在1999年俄羅斯再次進行了這個實驗,結果一天不到就失敗了。


而我國在最近兩年也提出了這個“人造月球”的構思,執行單位是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預計在2020年進行“人造月球”的發射、入軌、展開及照明等一系列實驗,如果全部成功,將在2022年同時發射三顆“人造月球”,最先受益的必然是成都,最後可能會在我國範圍內全部照明。“人造月球”說白了就是帶著一大面反射鏡的人造衛星,它們可以繞著地球進行公轉,同時會反射太陽光,調轉一個角度,讓太陽光在夜晚照射到地面之上。目前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實現“人造月球”並不是天方夜譚,可能實驗個兩三年就可以實現。但是“人造月球”真正的意義到底在哪裡?這樣的項目給人類帶來了便利嗎?

倒是有一點,也許人造月球升空之後可以讓夜晚擁有更高的亮度,可能會取消路燈減少能源的浪費。但是這樣的行為貌似改變了自然環境,對於其它物種也會產生影響。夜晚是一些動物休息的時刻,也是一些動物開始捕獵的時刻,數十億年來都是如此,忽然人類就發射了幾顆“人造月球”,這算不算的上是光汙染?

實際上很多物種的身體受陽光影響有適應調節的過程,“人造月球”的升空勢必會影響很大。前文也說到了,適應人造月球的地方在極地每年發生極夜的情況下,可以人為的製造白晝和黑夜,輔助生產學習。關於人造月球實際上出發點是好的,項目也挺新穎,但是思前想後感覺沒有實際的意義,相反還會對其它動物甚至包括人類在內造成不良的影響。



科學黑洞


劉慈欣在2001年曾發表過一部科幻小說,它的名字的《中國太陽》,故事的主角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普通人和他工作的“反射鏡”


書中的“巨型鏡面反射器”位於地球軌道,主要作用是通過反射太陽光來影響局部氣候以及提供照明。2018年時成都曾提出過“人造月亮”的概念以及相應實施方案,通俗來說“人造月亮”就是一面位於太空的鏡子,地面控制中心可以用這面鏡子來反射太陽光,從而為地面某一區域長時間照明。

雖然人造月亮的初衷是低碳環保,但委實說低碳環保並不需要通過發射一個“大鏡子”來實現,理論上真正需要“人造月亮”的是南北兩極和高緯度地區,因此俄羅斯當年就有過“人造月亮”照亮遠東的計劃。

如果成都的“人造月亮”在未來變成了現實,我國的某些城市確實有可能成為不夜城,畢竟在太空反射太陽光這種事人類做了好多次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和後來摩托羅拉的“銥星”

雖然“人造月亮”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阻礙但它遠遠無法照亮全國,因為正常情況下人造月亮應該是一塊在太空中自動展開的巨型反射膜,這張膜的面積決定了地面投影的光斑大小,而我國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人造月亮顯然不可能照亮全國。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地球軌道上除了人造月亮外還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人造設備,甚至利用太陽光發電的太空發電站也會在不遠的將來升上太空


宇宙觀察記錄


梨花院落融融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再來一顆月亮,如果把夜晚弄成跟白天一樣明亮,洋氣一點說是光汙染,土一點講是打破陰陽!到覺得不如多在民生上多投入點,那才叫光照天下,普惠眾生!



老吉213760776


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我對這個計劃能否實現持懷疑態度。

2018年10月18日,四川成都天府系統科學研究會對外宣稱:有望在2022年初步實現“人造月亮”設想,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將於2020年發射一顆“人造月亮”,看看從發射、入軌,到展開、照明等各個步驟是否還存在其它問題,如果2020年初次實驗成功,那麼將在2022年發射三顆“人造月亮”,初步實現這一計劃。

根據設想,這幾顆人造月亮升空後,將首先給成都實施夜空照明,亮度將相當於月光的8倍,一年可省電費達12億元。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實現這個計劃的難度:

首先,根據他們的設想,他們預計在近地軌道500km處佈置這幾顆人造月亮,那麼這個高度的近地軌道究竟行不行呢?

是不行的,人造月亮本質上是人造衛星,若是想運動在500km的軌道上,需要保持7.62公里/秒的速度,這個速度與國際空間站的速度差不多,因此繞地球一圈只需要94.5分鐘,24小時便可以繞地球15.24圈,試想一下,如此快的速度,該如何固定的照明一個地方呢,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當成都處在夜間的時候,人造月亮也無法反射太陽光線,因為此時人造月亮也處在地球的陰影區中,這麼說來,人造月亮能夠照明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一天下來,持續照明的時間累積也就數十分鐘而已。有人說,三顆人造月亮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這樣的話一顆人造月亮掌控120度的軌道平面,這樣不就可以時刻照明瞭嗎?實際上也不可以,500km的軌道上根本無法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還需要上升高度才行。

這是軌道的問題,除此之外,這幾顆人造月亮該如何製造,如何在太空中展開呢?這需要很高的技術。照亮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地表面積,人造月亮需要造得很大才行,所以這對於航天技術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涉及在太空中展開的問題。

人造月亮雖然可以為地表增加光照時間,但是經濟效益真的很大嗎?此外還有光汙染的問題,以及對一些生物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資金問題,完成這個計劃到底需要多少資金呢,他們也沒有透露,不過也可以猜到的,肯定造價不菲。

綜上,我認為這個計劃真正付諸實施的可能性極小。

那麼,你們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