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的“王茅”、“華茅”、“賴茅”是怎麼來的?

山崖杉松


稍微對茅臺酒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現在的茅臺酒廠,是1951-52年由王茅的“成義燒坊”、賴茅“恆興酒廠”、華茅的“榮和燒坊”三家茅臺鎮最大的燒坊合併而成,這三家燒坊是茅臺酒的來源和祖先。

今天我來詳細解析這三家燒坊的歷史由來和現狀,還有它們和茅臺集團之間恩怨情仇!

華茅

清同治元年(1862年),貴州大鹽商華聯輝為孝敬祖母,在貴州茅臺鎮成立“成裕燒坊”生產白酒,後改名為“成義燒坊”。

華聯輝有位非常有生意頭腦的兒子華之鴻。華之鴻將“成義燒坊”出產的好酒以“華茅”為標識,提高酒質,廣為宣傳,並通過自家經營的文通書局,將華茅酒賣到了成都、重慶、昆明等地。

1915年,“成義燒坊”與“榮和燒坊”的酒一起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參加了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1951年,政府收購“成義燒房”,華茅酒被貴州茅臺酒取代。

華茅後人不太顯眼,一些企業生產了類似“華聯輝”、“成義燒坊”等酒,相關的商標“成裕”、“成義”或“華聯輝”都沒有註冊成功,而且這些企業基本上與華氏後人關係不大。

如今取得“華茅”商標的只有茅臺集團,但是自1988年茅臺集團註冊此商標後,30餘年的時間裡,都沒有生產過華茅酒的產品,直到2015年茅臺集團才重啟華茅品牌。

王茅

清光緒五年(1879年),貴州仁懷縣大地主王榮、孫全太和“天和”鹽號老闆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名字各取三者人名之間的一個字。

後來“榮太和燒坊”發生了股權變更,股東孫全太退出,更名為“榮和燒坊”。1936年,“榮和燒坊”股東只剩王榮的後人王澤生,燒坊生產的酒被人稱為王茅酒。

1944年,王澤生的兒子王秉乾成為“榮和燒坊”的掌門人。王秉乾擴大了“榮和燒坊”的產量,因酒質優異,銷量一直很好。1951年2月21日王秉乾“離世”,1952年,“榮和燒坊”劃歸國有,被強制沒收併入貴州茅臺酒廠。

到了改革開放後,王茅後人自行創辦了私營釀酒廠,為了重新啟用“榮和酒坊”商標,幾經周折,在經歷了三十來年的官司鬥爭之後,2009年,國家商標總局裁定:駁回貴州茅臺酒廠申訴,“王茅”嫡傳後人擁有“王茅”相關知識產權,併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

王茅後人取得了王茅商標,但關於王茅的商標有“王茅”、“榮和”、“榮太和”、“榮和燒坊”幾家,並不屬於同一家,所以王茅的商標情況依然很混亂。

現在市場上與王茅相關的酒業,取得商標的主要是”茅臺集團““榮和酒業”、“榮和燒坊”、“王茅酒業”三家,而掛名“榮太和”、“王立夫”、“王天和”等商標的企業,迄今沒有註冊成功,其他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公司也託名“王茅”,實際大多數既不是嫡傳,也沒有嫡傳的工藝了。

賴茅

1929年,貴陽商人周秉衡在茅臺鎮開辦“衡昌燒坊”釀酒。

1941年,周秉衡以“衡昌燒坊”還債,經營銀號等多種生意的商人賴永初接過“衡昌燒坊”,擴建改名為“恆興酒廠”,產品也正式更名為“賴茅”。

1947年,“恆興酒廠”以質取勝,生意紅火,成為茅臺鎮最大的酒廠。

1949年10月1日,“開國第一宴”上,用一百多瓶賴茅酒款待中外賓客,共慶建國。

1953年,“賴茅”商標作為恆興酒廠無形資產和工業產權,與恆興酒廠其他財產一併折價劃歸茅臺集團,自此形成了茅臺酒歷史上“王茅”、“華茅”、“賴茅”,“三茅統一”的客觀事實。

1982年,賴永初之子賴世強回到貴州茅臺鎮重建“恆興酒廠”,即現在的貴州省仁懷市恆興酒廠,續寫父親傾注一生的醬酒傳奇。1985年,恆興酒廠第一滴嚴格按照賴永初先生獨創的釀造工藝及配方的酒成功滴落,並以賴永初先生肖像及姓名作為註冊商標在國家工商局進行登記註冊。從此,“賴茅”變身“賴永初”,以一種全新的姿態走向人們的生活。

近幾十年來,賴茅酒經歷了商標歸屬權懸而未決,特別是2005年茅臺酒廠被撤銷商後,“賴茅”成為非註冊商標不受法律保護,任何一家酒廠都可以使用。因此在賴茅商標在爭議期間,不少企業都瞄上了這個極具價值的“公用品牌”,導致貴州大小酒廠都在生產賴茅,質量參差不齊,不法投機分子混跡其中,發展也成問題。

2014年3月28日,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註冊“賴茅”商標。半年後,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石化公司強強聯合,合資成立貴州賴茅酒業有限公司,重新打造賴茅酒,全球獨家合法使用賴茅商標。從2005年被撤銷商標,到2014年新的酒業公司成立註冊,“賴茅”終於迎來重生。

此外茅臺集團還發表聲明,稱“賴茅”商標為茅臺公司註冊商標,“賴茅”註冊商標的專用權歸屬茅臺集團。只有“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賴茅酒才能稱之為賴茅酒,其他生產廠家均為假冒侵權產品。

總結:沒有成義燒坊、榮和燒坊和恆興酒廠就沒有現在的貴州茅臺,所以王茅、華茅和賴茅是貴州茅臺酒的老祖宗!

市場上以“成義燒坊”、“榮和燒坊”、“衡昌燒坊”、“王茅”、“華茅”、“賴茅”為產品名稱的白酒還不少,大家如果要買的正宗的,一定要留意包裝細節,認準上面所說的商標和酒廠名稱,謹防買到假冒偽劣的產品。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我是羅鑫,在茅臺從事醬香白酒行業多年,一直在宣傳科普一些白酒知識,希望對廣大酒友有所幫助。提供高性價比的純坤沙醬香酒,讓酒友們少花錢,體驗更好的品質。真的很榮幸,因為酒結識了很多愛酒懂酒的朋友,也獲得了他們的信賴。

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您有什麼補充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醬香酒說


華茅、王茅、賴茅三個中,賴茅是建廠最遲的,也是最遲併入到國營茅臺酒廠的,但實力也是比較強的,且商標影響也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小六作為茅臺鎮醬酒人、茅臺酒愛好者就跟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華茅、王茅、賴茅與茅臺酒廠的今生前世

根據《茅臺酒廠志》記載:

1862年華聯輝(字桎均)父子創辦釀酒作坊,於1872年定名為“成義燒房”,酒名回沙茅臺,人稱“華茅”,常年產酒1.75噸,最高年產5噸。1879年後,又有王立夫、石榮霄,孫全太聯合成立“榮和燒房”,規模較小,年產僅為1噸多,人稱“王茅”。1938年,貴陽賴水初在茅臺鎮辦“恆興燒房”,所產白酒稱“賴茅”,1949年10月前,茅臺的三家燒房因受生產條件與外部環境影響,產量一直較低,合計最高年產量僅6噸左右。

(小六延伸解讀:榮和燒房,最初叫榮太和燒房、後來孫全太退出,才改為榮和燒房;創始人之一石榮霄,原姓王,後為石家養子,後認宗歸祖,恢復姓王,榮和燒房名副其實的王茅,股權王家獨攬。恆興燒房在組建初期,備受成義、榮和兩酒坊的為難,後都以雄厚的資金實力得以解決,之後恆興燒坊憑藉充足資金實力,高價搶購原材料,很多都是明爭暗鬥的,賴茅酒逐漸穩定立足,擴大規模,也名響四方,酒坊三家鼎立,競爭也激烈)

1951年秋,仁懷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地專賣部門同意,責成當時的縣稅務局兼專賣事業局負責人王善齋出面,由本縣知名人士周夢生先生作中證人,徵得“成義燒房”老闆的同意,分別於1951年11月5日和1951年11月8日兩次立約(一次為燒房房產、一次為輔助房產),以舊幣13億元、合人民幣1.3萬元(其中1000元是契稅和工本費)將“成義燒房”全部購買過來(款項於當月8日簽約時付清),隨即仁懷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恢復生產。

(小六延伸解讀:成義燒房為政府收購,華茅歸屬茅臺酒廠,所以後期改商標的爭議不大,其是茅臺酒廠最早的原廠家,規模也是當時最大的,但是經營、財力等方面實力略遜色於賴茅)

“榮和燒房”,自從它的老闆王秉乾因通匪罪被仁懷縣人民政府於1951年2月21日槍決後,即停止了生產,1952年10月4日,仁懷縣財經委員會決定將沒收的“榮和燒房”估價500萬元舊幣(合人民幣500元)併入茅臺酒廠,使停產的“榮和燒房”獲得了新生。

(小六延伸解讀:王茅的規模比華茅、賴茅原酒廠規模小很多,各方面實力也是最小的,是被政府強制沒收的,回收摺合成本最低的,商標歸屬茅臺集團所有,茅臺集團1988年開始註冊王茅商標,現在王茅商標占據多種商品類別。)

“恆興燒房”,雖然至1949年建國後多次得到政府在經濟上的扶持,維持了生產,但老闆賴水初因採取轉移銀行金庫、掉換借據等手段,盜竊價值46億(舊幣)合人民幣46萬元的國家黃金被查出,於1952年7月被貴陽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根據當時有關文件記載,1952年12月底,遵義地區財經委員會向仁懷縣財經委員會轉發貴陽市財經委員會(以下簡稱財委)1952年12月19日關於“接管賴水初恆興酒廠的財產”的通知,由仁懷縣財委轉茅臺酒廠接管。1953年春,茅臺酒廠負責人張興忠到“恆興",由資方代理人韋齡出面召集“恆興"職工,張興忠宣讀了關於沒收“恆興”的文件,獲得全廠職工擁護與支持。接著,經過對全廠的財產清點造冊,共折價2.25億元(舊幣)合人民幣2.5萬元。

(小六延伸解讀:這是三家酒坊收價是最高的,其在茅臺酒廠建設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不僅是基酒還是窖池,大大地擴大了茅臺酒廠生產規模,為後期茅臺酒生產奠定了基礎。賴茅酒品牌在酒界享有盛譽,也為現在市場賴茅酒的推廣奠定基礎,成就了當今十分暢銷的產品)

至此,三傢俬營茅臺酒燒坊便轉變成國營茅臺酒廠,並於1953年8月1日貴州省專賣事業局劃歸貴州省工業廳領導,為工業廳的直屬企業,1957年7月又下文劃歸為貴州省輕工業廳領導。


小六醬酒deyujiuye666


王茅,賴茅華茅“三茅”在酒友圈猶如繞不過去的話題,每每討論起醬香酒都會有所提及,但有各有各的說法,猶如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三茅從每一個酒友口中說出的故事都不太一樣,那麼歷史上王茅,賴茅和華茅“三茅”故事的來龍去脈到底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來個詳細的挖掘分享。

我們先從歷史說起,好酒的酒友都知道,赤水河又名美酒河,中國最有名的白酒茅臺酒便是引此水釀造而成,此外,郎酒、習酒等諸多名酒廠也是用此水釀造白酒。但在兩百多年前,赤水河是貴州非常有名的鹽運河。但貴州高原山高坡陡,道路崎嶇,又不產鹽,所以貴州吃鹽全靠四川運輸,除此之外,黔北的許多礦產物質也需要運送到四川,而作為連接四川貴州的赤水河,於是成為兩地運輸、物質交流的橋樑。

然而赤水河水流湍急,淺灘也多,因此運輸頗為不便,有些地方,因河灘變淺,船載不能通過,船行至此,工人們不得不把貨物全部卸下,將空船過灘後再裝載前行。由於此項工作勞動力大,時間有較長,工人們不得不就此停留過夜以休整。一時間,赤水河中下游便產生了一些小的村鎮,茅臺村便是其中之一。由於過夜於此的工人都很疲乏,而白酒又有解乏、禦寒、祛溼之用,而這也直接的推動了當地白酒釀造的發展。

其實茅臺村的釀酒歷史是很悠久的,最早可追溯到2100多年前的“構醬酒”,到了清朝中期,當地釀酒規模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大小燒坊有二十多家。1862年,四川瀘州鹽務總辦華聯輝在茅臺創辦“成義酒坊”,所產酒稱“華茅;1879年,仁懷縣石榮霄和孫全太,以及經營“天和”鹽號的王立夫,共同集資400兩銀子,成立“榮太和燒坊”,後來因為孫全太退股,而石還祖性王,所以酒坊改名“榮和燒坊”,所產酒稱“王茅”。

但相比於華茅、王茅,賴茅酒的故事就多了,但如果你仔細查閱賴茅酒故事的活,你會發現有很多版本。主流的版本是賴茅誕生於賴永初,但事實上,賴永初三兄弟(二弟賴貴山,三弟賴雨生)在茅臺村都有各自的實業,而且賴氏家族在茅臺村有一定的歷史和根基,涉足釀酒也有較長的時間,也正是因為如此,才傳出了各種各樣的賴茅故事,都說自己是賴茅酒的創始人。

民國時期“三茅”(賴茅、王茅、華茅)中的賴茅指的是賴永初恆興燒坊所釀的酒,而恆興燒坊其前身是1929年貴陽資本家周秉衡在茅臺投資建立的“衡昌燒坊”,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之初此酒坊是茅臺村最大的酒坊,然而好景不長,此酒坊因經營困難而奄奄一息,1938年,賴永初入股衡昌燒坊,到了1940年,周秉衡將酒坊全部賣給賴永初,賴永初接手後,於1941年將酒廠改名為“恆興燒坊”,而恆興燒坊也是當時茅臺村最大的酒廠。

新中國成立後,仁懷縣人民政府徵得“成義燒坊”老闆華問渠同意,分別於1951年6月25日和1951年11月8日兩次立約,以人民幣舊幣1.3億元將“成義燒坊”全部收購,正式成立“貴州省專賣事業公司仁懷茅臺酒廠”。1952年10月4日,“榮和燒坊”老闆王秉乾因通匪被槍決,仁懷縣財經委沒收“榮和燒坊”並劃撥給茅臺酒廠。同年,“恆興燒坊”老闆賴永初因轉移銀行金庫、調轉借據等手段侵吞財產,被貴陽市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0年。該年底,“恆興燒坊”由茅臺酒廠接管。至此(1953年),三傢俬營釀酒燒坊全部合併到茅臺酒廠,茅臺酒廠雛形基本成形。

改革開放之後,隨著經濟的開放,茅臺鎮誕生了許多以家族為單位的釀酒企業,由於歷史名氣及賴氏家族後人堅持釀酒,加上又藉助了茅臺的名酒品牌,賴茅由此復生。隨著茅臺的品牌實力變強,賴茅的影響力也逐漸的變大,於是許多酒廠看準了這個機會,都紛紛借賴茅之名來推廣自己的產品,一時間,賴茅酒如雨後春筍般湧出。直至到了2012年前後,由於賴茅品牌的無序使用,使得賴茅一時間成為了低端醬酒次酒的代名詞。

形形色色的“賴茅”

再來說說賴永初酒,其實它是賴永初後人繼承老爺子遺願而恢復建立起的酒廠,其儘量運用傳統恆興酒廠工藝釀酒,但釀造出來的酒風味有酒友說不太習慣,這是因為其入曲是了一些中草藥,因為中草藥對麴菌和發酵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給酒體帶來了一些藥材氣息,而這就是一些醬油喝不習慣的原因。特別是12年前後的賴永初酒都有藥曲的風格。

然而可惜的是,現在換包裝後的賴永初酒,已經不是原來的味道了,性價比夠嗆的。

到了2014年3月15日,“賴茅”商標成為了茅臺的註冊商標,由此,無序的賴茅歷史就此結束,“賴茅”與“王茅”、“華茅”一起成為茅臺主要品牌之一。而這種梳理經營,也終結了無數中小廠商對三個品牌的胡亂挖掘,其有利於加大三個品牌的影響力,並給消費者形成良好的印象,同時引導喜愛醬酒的消費者瞭解這段歷史。

好了,上面就是“三茅”的基本歷史,相信是很多醬友一直想了解清楚的一段醬酒歷史,因為只有對歷史有更清楚的瞭解才能更好的為自己服務,特別對於醬香酒市場亂象橫生的今天,對於一個小白想進入這個圈是很容易被坑被騙的,因為次酒假酒高價賣現象無處不在,這也是文東(mtjx-dna)一直認真從事醬香酒事業的一個重要初衷,希望能給酒友帶來實實在在的醬香好酒,知酒事,交酒友,歡迎關注或者私信文東。

散茅

<strong>

醬香茅臺DNA阿文


很多人都知道茅臺酒的前身是王華賴三茅,在上個世紀 50 年代初,政府公私合營,把三個家族的燒房合併而成茅臺酒廠。而現在三茅的品質與茅臺酒是天差地別,這不禁讓人唏噓,現在的三茅只剩下一個虛名。

改革開放時期,三茅家族的後人也走出茅臺酒廠,打出了自己祖輩的旗號做酒,既借祖先餘蔭又可光耀門楣,但是再也恢復不了當初的光輝。

1988年12月茅臺首次在酒商品上提出 “賴茅”、“王茅”、“華茅”商標的註冊申請。其中“王茅”和“華茅”的商標獲准註冊,而“賴茅”商標卻因賴氏酒廠(賴世家酒業前身)對其提出異議而未能獲得授權。

1996年6月國家商評委終裁認定“賴茅”商標於新中國成立之後已折價劃歸茅臺所有,同時核准“賴茅”商標的註冊。

正是1988年至1996年這個空窗期間,出現了以賴氏酒廠、賴永初酒業為主的許多自稱是“賴茅”嫡傳的廠家,造成了“賴茅”商標的第一次亂象的出現。

但是賴家的後人顯然並不認同這樣的結果,幾年後他們找到了破綻。2003年7月深圳市賴永初酒業經銷有限公司以

連續三年停止使用為由,申請撤銷茅臺獲准註冊的“賴茅”商標,並獲得成功。

2005年茅臺在重新提出“賴茅”商標註冊申請,於是茅臺和賴家後人爭奪“賴茅”商標的二次戰爭由此拉開。茅臺雖然有商標,但不生產賴茅酒,所以不少企業趁此機會大批量生產各種賴茅酒。直到茅臺推出賴茅酒,並配合工商部打擊防偽品,這時賴茅才回歸正常。

有人說華茅早已在50年代失傳,與王茅均無子孫傳承。而茅臺酒主要是賴茅工藝的傳承,現只有賴茅的後人還有在開廠,三茅今存一脈,遺憾的是祖上所有核心的東西都在茅臺酒廠。

現在市場上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公司也託名"王茅",實際大多數都不是嫡傳,也沒有嫡傳的工藝了。華茅後人則不太顯眼,一些企業生產了類似"華聯輝"、"成義燒坊"等酒,而且這些企業基本上與華氏後人關係不大。

茅臺集團自己也有掛名"王茅酒"、"華茅酒"、"賴茅酒"的酒出品,綜合來說質量應該比市場上其他家的要可靠吧。

三茅中歷史最悠久的是成義,口碑最好的是榮和,產量最高的是恆興。茅臺酒可是整合了三家的優點於一身,有今天的成就最重要還是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至於市面上打著賴姓傳人招牌的賴茅酒就是真的嗎?打著賴姓祖宗招牌,卻把名字賣給貼牌加工廠的也大有人在。很多仿冒酒和正品牌的最大區別就是以混淆視聽的方式大玩文字遊戲。很多知名品牌的酒都是仿冒重災區,我們要擦亮自己的雙眼,提升自己的防範意識,不被無良商家欺騙!

從事醬酒事業以來,一直致力於把優質的醬香美酒引薦給大家,期待與你交流更多白酒知識,有需要的酒友可關注私聊。

為酒友尋覓甘露,為美酒尋找知音

<strong>

杯酒言歡T


即便是經常享用茅臺酒的人,也未必都知道茅臺酒的前世今生;未必知道茅臺酒“攜帶”的精彩故事,更未必知道茅臺酒與一位叫“王丙乾”的前輩和一家叫“榮和黔水坊酒業”酒企之間的淵源“血肉”聯繫。

清末年間的王丙乾被公認是茅臺酒的創始人,他生產的“王茅”曾譽滿全球,“榮和黔水坊”法人代表王素珍藏的一塊百年前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得的獎牌,足以表明王丙乾茅臺酒前身“王茅”的“香度”。自此,茅臺酒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英國蘇格蘭威士忌一起躋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長征時期,“榮和燒坊”的美酒陪伴戰士渡過困苦。

但現在茅臺酒太貴,二兩即相當於一克黃金,不是普通百姓能喝的起的,王氏家族酒業魂系茅臺鎮,秉承祖上嚴訓,嚴守祖上配方和傳統工藝流程,傳承著絕世醬香魂魄,與茅臺酒一脈相承。世代釀酒為業,釀造了王丙乾臻牌國酒,真正的醬香白酒糧食酒。


sanfuer


稍微對茅臺酒有些瞭解的人都知道,茅臺集團是在解放後,由茅臺鎮三家碩果僅存的燒坊:成義燒坊(華茅)、榮和燒坊(王茅)、恆興燒坊(賴茅)組建發展而來的,收歸國有之後,這三個品牌合併成了國營茅臺酒廠,隨著幾十年的發展,茅臺酒逐漸做大做強,在世界範圍有了知名度,後來改革開放時期,這三家的後人各自成立了私營釀酒廠,打出了自己祖輩的旗號做酒,一方面是蒙祖先餘蔭,一方面也有光耀門楣的意思。但是,這三家的商標隨著合併為茅臺,都歸茅臺集團所有,沒有商標,就"名不正言不順",就沒法證明自己是正統。所以,從茅臺集團的手裡拿回祖輩的商標是第一要務。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是王茅後人。王茅創辦於1879年,一開始是由孫泉太、石榮霄(本姓王,名霄)、王立夫合夥開設,叫做"榮太和燒坊",後來孫泉太退股,成了"榮和燒坊",再來後石榮宵一家獨大,"榮和燒坊"又被叫做"王茅"。到了1952年,王茅被強制沒收入貴州茅臺酒廠,家族商標就此沉寂,不過正因為是沒收,王茅後人才有機會保留有"榮和燒坊"的商標。今天就讓二哥講講這方面的知識。

一、市場上的各種王茅

改革開放後,王茅後人自行創辦了私營釀酒廠,為了重新啟用榮和酒坊商標,幾經周折,在經歷了三十來年的官司鬥爭之後,2009年,國家商標總局裁定:駁回貴州茅臺酒廠申訴,"王茅"嫡傳後人擁有"王茅"相關知識產權,併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王茅後人取得了王茅商標,但關於王茅的商標有"王茅"、"榮和"、"榮太和"、"榮和燒坊"幾家,並不屬於同一家,所以王茅的商標情況依然很混亂。現在市場上與王茅相關的酒業,取得商標的主要是"榮和酒業"、"榮和燒坊"、"王茅酒業"三家,而掛名"榮太和"、"王立夫"、"王天和"等商標的企業,迄今沒有註冊成功,其他還有很多不知名的小公司也託名"王茅",實際大多數既不是嫡傳,也沒有嫡傳的工藝了。華茅、賴茅兩家的近況則更為淒涼些,一是因為這兩家在合併中屬於被收購,商標、廠房等全部屬於茅臺酒廠,現在又有了王茅通過官司的前車之鑑,兩家後人取回商標的可能性非常小,茅臺集團肯定對保留"華茅"、"賴茅"商標制定了相應的對策。

二、不太顯眼的華茅後人

一些企業生產了類似"華聯輝"、"成義燒坊"等酒,但至今無一個與"華茅"、"成裕"、"成義"或"華聯輝"相關的商標註冊成功,而且這些企業基本上與華氏後人關係不大。賴茅後人倒是很多很熱鬧,他們都紛紛辦廠釀酒。由於互相爭奪正統嫡傳地位,"賴茅"牌酒倒是名聲遠揚,但迄今同樣無一與"賴茅"相關的商標註冊成功,也就是沒有“正統”,導致貴州大小酒廠都在生產賴茅,質量參差不齊,不法投機分子混跡其中,發展也成問題。

三、紛雜的賴茅

王華賴三家發展到如今,叫得最響但質量最為良莠不齊的是賴茅;名氣不大但腳踏實地,品質優良的是王茅;牌子雜亂,也沒名氣的是華茅。這三家如果想和茅臺集團競爭,基本沒有獲勝的可能,王、華兩家還能借博覽會金牌說說事兒,賴茅的話就慘淡了,之能賣賣情懷、宣揚下自己遵循傳統,以此博眼球了。

相信看到這裡,各位酒友已經對這些知識有所瞭解。“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二哥我是茅臺當地人,從事制酒工作,對於醬香白酒還是有一定的瞭解,要是有想品嚐貨真價實茅臺鎮醬香散酒的酒友可以關注並私信我瞭解茅臺鎮散酒。二哥接觸酒業以來,深知好酒還是有很多的,但是被一些不良商人搗亂了市場,對此也是深惡痛絕的。其實口感比較接近飛天茅臺的好酒也是不少的,對此我一定不忘初心,致力把真正好酒帶給大家。


二哥的糧食酒


賴茅、華茅、王茅其實是茅臺酒的前身,可能有的年輕的朋友不知道,但是老一輩的人,可能會有所聽聞,其實當時這三家,才是真正的國酒茅臺。

為什麼現在咱們只聽過賴茅和茅臺呢?而很少聽說過王茅和華茅呢?他們和茅臺酒比較又怎麼樣呢?下面我梳理了一下這三家酒的來歷和關係,希望你看完之後能對茅臺的歷史有所瞭解。

賴茅:

1929年,貴陽市商人周秉衡在茅臺村開辦“衡昌酒房”,併為生產的酒命名為“衡昌茅臺”。1941年,貴陽賴永初接管該酒房並更名為“恆興酒廠”,“衡昌茅臺”也由此更名為“賴茅”

1988年,貴州茅臺酒廠註冊申請“賴茅”商標並獲准註冊,享有該商標專用權

2005年3月16日,茅臺酒廠因連續三年停止使用而被商標局撤銷“賴茅”商標,同年3月29日,茅臺酒廠有限公司再次提出“賴茅”商標的註冊申請

2014年1月,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判定“賴茅”商標歸屬茅臺集團。同年10月,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石化易捷銷售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貴州賴茅酒業有限公司,在全國市場運營賴茅品牌系列產品

華茅:

1862年華聯輝(字桎塢)父子創辦釀酒作坊,於1872年定名為“成義燒坊”,酒名回沙茅臺,人稱“華茅”

1876年,商業新興,酒業隨之發展,華家在毀於兵災十多年的“茅臺燒房”的廢墟上,重建酒房,取名“成義酒房”,生產的“茅臺燒”即“華茅”。

王茅:

1879年,王榮(又名石榮霄)、孫全太和“天和”號老闆合股開設“榮太和燒坊”名字的由來是三人的人名中各取一字。

後來,榮太和燒坊發生了股權變更,孫全太、天和號老闆的股份發生轉移,到1936年,燒坊的股份全部歸王家人所有,燒坊正式改名為“王茅燒坊”,生產的酒被稱為“王茅”,規模也比華茅小,王茅酒年產量平均1噸,最高年產量3噸。

話說回來,王茅和華茅之間在被貴州茅臺酒廠合併之前還發生了一點恩怨。

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開通,美國人舉辦“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當時任天津商品陳列所所長的樂嘉澡是貴州人,負責徵集全國優質產品送往舊金山參展,選中了“成義”“榮和”兩家燒坊的酒,沒有加以區分,統一以“茅臺酒”的名義送出。

在展館裡發生了一件趣事:“茅臺酒”因陳列在農業館,無人問津。一位中國代表靈機一動,佯裝失手摔碎一罈“茅臺酒”,頓時酒香四溢。博覽會的參觀者們紛紛尋香而來,專業人士競相品嚐,讚口不絕!至此,茅臺酒一舉奪得當屆巴拿馬金獎,被評為世界名酒。

原本茅臺酒是“成義”和“榮和”兩家燒坊,一併送出參展的,還得到了意外驚喜得到了一個金獎,這下兩家不樂意了,兩家對於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會難於裁決,後經貴州省公署處調節,最終判處兩家燒坊的茅臺酒都可以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字樣。

1953年茅臺鎮的三家燒坊:成義燒坊(華茅)、榮和燒坊(王茅)、恆興燒坊(賴茅),被收歸國有,合併成了貴州茅臺酒廠。這就是茅臺酒的前世。

後來,在2009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裁定:駁回貴州茅臺酒廠申訴,王茅重新獨立,“王茅”嫡傳後人擁有“王茅”相關知識產權,併合法享有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榮譽。

2013年,歷經多年申訴“王茅”嫡傳後人,終於獲取國家工商局批准成立“貴州王茅酒業有限公司”!結束了多年來眾多冒牌產品侵權“王茅”的亂象。


以上就是三茅之間的來歷和關係了。說實在的,以前這三茅的品牌商標一直都沒有定下來,市面上大量充斥著各種冒牌產品,最靠譜的還是賴茅,畢竟他屬於茅臺系列酒,通過茅臺酒的官方渠道,買賴茅肯定靠譜很多。而另外兩個的名聲在現代不如賴茅響,所以酒友們購買的話還需擦亮眼睛。

現在的茅臺鎮上面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酒廠,有的釀造出來得到品質雖比不上茅臺酒,但是比三茅好的話還是卓卓有餘的。用合適的價格買到滿意的醬香酒完全不是個問題,但關鍵的前提是你得找到屬於你的靠譜的渠道。

本人(xiantanjx)終生致力於純糧食醬香酒,心願就是引導老百姓都能喝上健康的純糧釀造醬香酒。致敬每一位喜愛茅臺鎮醬香酒的人們!


匠心醬香


成義、榮和和恆興三家燒房分別為:1862年,華聯輝創辦“成義燒坊”所釀茅酒人稱“華茅”;1879年,王立夫等三人合資創辦“榮和燒坊”所釀茅酒人稱“王茅”;1929年,周秉衡投資興建“衡昌燒坊”,1938年,周因倒賣鴉片破產,賴永初收購了“衡昌燒坊”更名為“恆興燒坊”,1947年“恆興燒坊”生產的酒定名為“賴茅”。1915年,茅臺鎮兩家最大的酒作坊“成義燒房”與“榮和燒房” 以“中國貴州茅臺酒”的名義聯合參展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


任開傑


茅臺最早的釀酒坊名稱據考查是“大和燒房”,在清代已相當興旺,咸豐年間由於戰亂生產一度中斷,同治時期茅臺酒坊在舊址上開始重建,這以後的發展主要有三家作坊: “成義燒房”、“榮和燒房”、“恆興燒房”。成義燒房創始人華聯輝,就是“華茅”。榮和燒房本為幾家合夥經營,幾經周折1949年經營權到王秉乾之手,就是“王茅”。“恆興燒房”創始人周秉衡,因從事鴉片生意破產,到1938年同民族資本家賴永初合夥組成“大興實業公司”賴出資八萬銀元,周以酒房作價入股,擴大規模生產。就是“賴茅”。


捷步登


在茅臺鎮,醬香酒的釀造工藝及材料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或家傳秘方。在茅臺至丙安這兩個古鎮的赤水河兩岸河谷地段,只要是採用固態發酵工藝且採用赤水河兩岸山坡地出產的山地小麥、小紅櫻高粱及當地水源作為釀酒材料,只要用心做酒的正規酒廠都可以做出53°醬香好酒,雖然每家口感略有差異,但絕非像廣告大肆宣揚的那樣”一家獨秀”或”絕無僅有”!

飛天茅臺確是好酒,但好醬香酒不是飛天獨有,”茅臺聲名外,丙安坊間香”在當地民間素有流傳,源於此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