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宅家日,生命教育正當時

疫情之下,一家人都宅在家裡,每日新型肺炎感染人數是大人們必然談論的話題。這日,正談論著,爺爺突然咳嗽了幾聲,由於爺爺剛從湖北迴來,還沒過14天,大人們一下緊張了,忙著問有沒有其他不適、忙著去拿溫度計。一直在旁邊玩著的7歲孩子突然大哭起來,“爺爺,你不會死吧?”

我心裡一怔,突然意識到,我們談論疫情,談論死亡人數,忙著防護,卻忽視了孩子此時此刻心裡可能恐懼著死亡、恐懼著失去親人。或許,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為孩子解釋了為何不能出門、發生了什麼、為孩子做好防護就夠了,我們無需要對孩子解釋死亡這件事。我們以為孩子只會顧著玩,有人陪著他就好;甚至我們刻意迴避跟孩子談死,以為這樣就能減輕對孩子造成的恐懼和傷害。然而,我們卻不知道在不知不覺中,在孩子心裡他們已經開始恐懼死亡。

防疫宅家日,生命教育正當時

01

白巖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確實,我們從來不是一個有死亡教育、生命教育的民族。平日裡,有人去世了,除非至親,我們不會讓孩子去參加喪禮;認識的人或者孩子心愛的寵物死亡了,我們會用“睡著了”、“出遠門了”、“去天上了”等說法來逃避死亡的沉重感;如果孩子問我們:“媽媽,你會不會死?”我們也常常通過安慰孩子“你不用擔心”來糊弄過去。

然而,迴避談論死亡,並不能減輕死亡對孩子帶來的恐懼和傷害,相反,正如公開疫情才是遏制人們對疫情恐慌的有效措施一樣,“如果孩子能在開誠佈公談論死亡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他對死亡會有較好的理解,不至於太害怕。”兒童教育學家羅夫斯在《與孩子談死亡》中說到。

臺灣教育學博士張淑美曾指出,兒童在4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

這種影響不止於孩子對死亡的懼怕,不止於孩子對親人生命逝去的不能承受之重;更在於,缺乏生命教育還讓孩子們缺乏對生命的基本敬畏,這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不珍惜。

2019年3月12日,江蘇句容一名9歲男孩,因為撞碎了學校玻璃,害怕懲罰選擇了跳樓自殺。

2019年3月28日,四川雅安3名14-16歲的未成年人捂死一48歲女子,只是為了搶走其錢財和手機。

2019年8月30日,江蘇鹽城,一高三男生因為父親罵人他玩手機,一氣之下,凌晨四點選擇了跳樓。

2019年9月8日,重慶3名初中女生,因學習壓力較大相約自殺,手牽手從18樓跳下身亡。

2019年9月16日,廣西河池某中學,課間休息時,一男生抱起另一男生將其從4樓扔下,只因兩人發生了小口角。

……

在這些孩子眼裡,自己的生命不過是抵抗家長和老師的一種手段,是逃避問題的退路;他人的生命也敵不過區區的錢財和自己一時的憤怒。


防疫宅家日,生命教育正當時

02

和孩子談論死亡,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這其實是生命教育中一個很有代表性意義的問題。但是死亡教育不等於生命教育,它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生命教育”這個概念最初是上世紀 60 年代美國的學者出版的《生命教育》專著中提出的,它指出教育的真諦在於關注人的生長髮育與生命健康。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此基礎上珍惜其他動植物的生命,與大自然、地球乃至整個宇宙和諧相處(這恰恰是現在被很多“功利”教育包圍之下的孩子們最缺失的部分),讓孩子們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了“生存教育

”、“發展教育”和“死亡教育”三個部分。

生存教育(包括生命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內容,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我們要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區分安全和危險,以及遇到危險和緊急情況時可以怎樣做等等。

發展教育就是讓孩子感受生命,從而讓孩子熱愛生命。比如通過讓孩子親近小動物甚至親自照顧動植物讓他感受生命的成長;讓孩子到自然中去感受各種生命、四季的流轉變化,讓他自由地探索、嘗試,幫助他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是通過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讓孩子瞭解、認識和接納死亡,明白死亡是一種自然現象,消除對死亡的恐懼感,進而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世界上的各種生命。


防疫宅家日,生命教育正當時

03

疫情之下,如何對孩子進行生命教育?

認識“生命” 消除恐懼

人們的恐懼通常來源於“未知”,病毒來勢洶洶,奪走了數百人的生命,大人們表現得那麼不尋常,孩子們看在眼裡,心中有太多未知,並由此產生了恐懼。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幫助理解這發生的一切,幫助孩子瞭解各類必要的信息,學習知識,逐步消除恐懼。

什麼是病毒?為什麼會傳播?怎樣傳播?冠狀病毒又是什麼?……帶著孩子一起關注新聞,查閱資料,閱讀相關書籍(包括繪本),用簡單易懂的語言讓孩子認識到發生了什麼。

敬畏“生命” 尊重自然

我們已經知道,這次疫情的起源,是病毒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了人,雖然目前我們尚未得知將病毒傳染給人的到底是什麼動物,但極有可能與食用野味有關。人類以自己的強大將這些野生動物放在了案板上,卻不料轉瞬之間,他們以病毒傳播這樣的形式懲罰著人類。

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教育孩子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生靈,我們對其應懷有一份敬畏之心。告訴孩子們,在自然法則裡,人、植物、動物的生命是平等的。當然敬畏不是示弱,而是對自然規律的尊重。肆意踐踏自然規律,必然招致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告訴孩子我們要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愛護動物,絕不任意殺戮和食用野生動物。

珍愛“生命” 保護自己的健康和安全

生命對於每一個人都是非常寶貴的,疫情當前,我們務必學會保護自己。面對肆虐的冠狀病毒,科學的防護方法是什麼?如何做才能保障自己免遭病毒感染?帶著孩子一起學習權威的指導方法,並持續學習、及時掌握;生活中互相監督,積極地進行防治。

同時,強大的免疫力能幫助我們有效地對抗病毒,要讓孩子明白,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堅持身體鍛鍊有利於提升我們的免疫力,能很好地保護自己。

防疫宅家日,生命教育正當時

思考“生命”的價值 培養責任心、激發學習動力

這個超長的春節,我們宅在家裡,躲避著病毒,但還有很多的人們前往疫區一線,他們逆向而行,冒著生命危險,終日忙碌在第一線。這其中有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者,有忙於建設醫院的建築工人,有給武漢輸送救援物資的企業和物流從業者……在非疫區,也有各基層的社區工作者、志願者為被隔離的人們提供幫助。

他們在用行動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多給孩子講這些溫暖人心的故事,潛移默化中,孩子會立志成為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棟樑。

戰“役”中,還有鍾南山、李蘭娟這樣的科學家,他們憑藉著自己的專業、科學知識,為國家抗“疫”出謀劃策,我們也可藉這些偉大的科學家、研究人員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談論“死亡” 更好地懂得愛和生命

這場病毒感染已經造成了600餘人死亡,確診和疑似病例破5萬人(截至2月6日24時),這些數字是我們大人不可避免地談論的話題。很多孩子還沒有經歷過死亡,對死亡可能會感覺到恐懼,尤其對於家裡有人感染、有家人在抗疫一線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害怕失去自己的親人。

對於此,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告訴孩子,生與死是人類自然生命歷程的必然組成部分,每個人必將最終會走向死亡,讓孩子學會坦然地面對他人死亡,消除孩子們對死亡的恐懼、焦慮等心理現象。

我們還要告訴孩子,“死亡”是人生的必修課,很多時候,生命的意義在於肉體消亡了精神還存在。對於稍大的孩子,我們可以嘗試讓他思考,如果你的生命中只剩下最後一段日子,你想要做什麼呢?引導孩子們“向死而生”,珍惜當下的生活。

這場疫情就是一本教科書,它教會我們的遠不止這些,讓我們好好地以此為契機給孩子們補上這堂生命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