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 穆林/推薦 李不殊 李亞丁/撰稿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八大開端又一途(李秋水作)

人們往往說“嚴父慈母”,但在我們姐弟眼中,父親不僅隨和、風趣,同時也是一位物質生活極其馬虎,一生耽於詩文書畫的老夫子。

父親一直生活在安徽和縣,八十年代初才調至揚州工作。因此在這之前我們與父親長期相聚的日子極少,養兒育女的重任全落在母親一人肩上,其間的辛酸苦辣父親愛莫能助,唯有通過書信慰籍母親。小時候見父親寄來的信封上總是稱呼“林荇若弟收",心中大惑不解,稍長方知父親乃是效仿梁山伯與祝英臺,與母親以兄弟相稱,足見父母情感之深。

父親常常以詩代信,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如寫給母親的詩“畫箔珠簾連上苑,香車寶馬滿名都。紅塵滾滾繁華地,一片冰心自淡如”;“兒太貪嬉女太嬌,千斤重擔一肩挑。生教累贅猶憐我,為制寒衣手自勞”。

又如“歸期底事幾遷延,屈指清明又眼前。安得東風肯借便,征帆一夕到甘泉”(注:我們家住甘泉路)。

非常時期父親從學校回生產隊勞動,來揚州的機會更少,而且來了又要匆匆趕回去,《留別》詩云:“細雨如絲織客愁,歸期已近不容留。西風吹老揚州夢,一夜蘆花盡白頭”。而《送不殊插隊邗江農村》小詩則真切地表達了作為父親的無奈與傷感:“自嘆年來體力衰,離巢雛燕几時回?邗江路遠東風便,頻寄家書慰老懷”;“馬鞍山外送歸航(注:和縣與馬鞍山一江之隔),別緒春江萬里長。臨去幾番猶望汝,背身淚灑兩三行。”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程邃筆意(李秋水作)

細想起來父親與母親的婚煙真可謂“門不當戶不對”。母親的家在江蘇與安徽交界的烏江,距父親家不到十公里。那時外公林散之已是地方上聲望很高的書畫名人,又是世家,父親不過一介貧寒書生。母親是名門淑女,又受過良好教育,但她不顧世俗的非議,1949年底毅然與父親結為連理,當然這其中父親深得外公厚愛也是關鍵因素。

父親小時候就聽鄉里人傳說烏江有位林先生,得到異人傳授,畫雞會叫,畫美人會笑,心中仰慕不已。及至二十歲經人引薦認識了外公。外公見他溫文爾雅,聰明好學,高興地收為弟子。後來他們不僅是師生、翁婿的關係,外公更視父親為可以談詩論畫的知音。

父親自幼家境貧寒,七歲生母就去世了,在繼母手下長大。燒鍋、拾柴、放鵝、撈豬草等是日常必做的事。後來隨舅祖父讀了幾年私塾。他舅祖父是前清秀才,戊戌後又進洋學堂,是個學貫中西的鴻儒,父親因此對中國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和縣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古城,歷史上也出過不少名人,如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銘》就寫於和縣;唐宋有三張:詩人張籍、詞人張孝樣、書家張即之;清初有遺民畫家戴本孝;外公的老師、前清進士張慄庵也是和縣人,住的地方和父親家是鄰村。

在這方文風濃郁的鄉土上,父親自小就與詩書有緣。他記性好、悟性高,求知慾極其強烈。沒錢買書,就設法借書看,有時還抄書。曾寫《借書》詩一首:朔風捲地雪花飄,借的新書手自抄。誰念寒燈破屋裡,一燈如豆到深宵。繼母規定他一燈煤油點十晚,為節省燈油,父親便將燈頭捻得很小,一直讀到深夜,因此養成了夜讀的習慣,數十年來從未懈怠過。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深山古寺(李秋水作)

那時父親約十三、四歲,中外文學書籍著實讀了不少。當時父親有個要好的同學去南京報社排字房學徒,特為父親訂了一份《救國日報》,全是文言文,他看得津津有味,學了不少知識。迫於生計,父親十五歲便教蒙館,被人呼為“小先生”。村上有吸長煙袋、喝過黑墨水的老人為測試小先生,就找些生冷的字或出對子刁難,父親都還能從容應付。若是被難倒就要捲鋪蓋回家。父親為多認字,便勤翻《康熙字典》,他在字典封面上寫著“要真本事,下死功夫”以自勉。

父親十幾歲時教的一些學生與父親情感都特別深厚,現在大半已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仍與父親保持往來,執弟子禮。父親真正走上治學的路徑,是二十歲後得了外公的指點。外公對父親說,“學人貴得真師傳授,盲人瞎馬,耗時費力,難成正果”,要父親圈讀《史記》《前・後漢書》《三國志》《文選》《瀛奎律髓》《唐宋詩醇》,並說自己跟張慄庵先生學詩文就是這樣入門的。

又解釋為什麼要圈點呢?因為這樣才能用心深入,所謂“讀破萬卷”,“破”就是把書讀通弄明白,而圈點則是最好的手段。現在有了標點符號,看似好事,但不動腦筋就是退步了。有人感慨地說“標點符號興而古書亡”似不無道理。

父親教書經常在放學後去“江上草堂”,帶著學習上的問題向外公請教。外公學問淵博,草堂夜靜,師生相對,總是談到東方發白。外公談自己從黃賓虹先生學習的情況,說黃先生對那些急功好利、想登龍門增高身價的當一般學生看待,對真正求藝術刻苦學習的則另眼看待,要求嚴格。外公覺得父親勤奮好學,天分又好,寄予很大希望。

那時父親的詩平正秀朗,外公要他放膽邁步向慷慨奇崛發展,要多讀李、杜的詩。做詩要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硬去湊合。又說律詩難做,尤其後四句要振作,晚唐人就犯疲拖的毛病。說吟成一首律詩,把中間四句捫起來,讀首、尾二聯,要前後呼應,否則支離鬆散,不是好詩。詩要苦吟,語必驚人,越到難處越要努力去做,千萬不能草草成篇,不能油腔滑調。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蘇東坡詩(李秋水作)

對父親的書法則要求他小字要懸腕,大字要懸肘,寫字不能快,快則滑,滑病難治,要在平、重、圓、留上下功夫。這些教誨讓父親受益終身。

父親讀書記憶力特好,許多少年時代背誦的詩文至今還能脫口而出,而經他過目的書畫也能牢記不忘。五十年代父親探親來揚州,最愛跑國慶路上的舊書畫店,當時有位吳博儒老人,因父親常去便很熟悉,堆放的舊字畫任其翻檢。父親至今還能記得一些字畫上的詩文題跋。如“揚州八怪”中李復堂題寫的“蕉風竹雨”大中堂;行書條幅上的詩句“滾熱揚州住不得,老夫還踏海邊春”;該幅落款為“腹糖懊道人”,以“腹糖”諧音“復堂”,尚是孤例。又有陳松亭畫鄭板橋題的花卉冊頁八幅,題筍菌“雨滋雷震,拔地撐天,依根出菌,五色斕然”;題蘭葉“得春夏之氣居多”;題折枝桃花“劉阮不來花不謝,三千年是一般紅”;題金魚水藻“赤腮朱尾看來好,嫩草清池養自肥。暫此將身供玩好,他時仍欲化龍飛”;題柳蟬“叫盡閒雲無一片,雨晴風淡柳條條”;題桂花芙蓉“聞道桂花將發跡,好將紅粉配多才”;題梅花白頭翁“喚得春回頭已白,百花從此領頭開”;又有劉石庵的楷書對聯“平山倚檻歐陽子,明月吹簫杜牧之";鄧石如草書對聯“畫簾花影聽鶯語,明月簫聲喚鶴騎”……上述的這些皆與揚州文史有關故錄下以留鴻爪。

父親學畫開始於五十年代。沒有畫譜,便從田間捉些昆蟲放在玻璃瓶裡反覆寫生,我們現在還保存有部分這些畫稿,紙質很粗劣,畫有蜻蜓、螳螂、蟋蟀、知了等,還有一些農村常見的家禽、花草,形形色色,栩栩如生,屬工筆一路。外公見了這些畫稿十分稱讚,他說“你若畫山水,我可以教你”,於是父親便改習山水,有機會總帶一些畫稿給外公指點。

經過多年的揣摩學習、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終於走出了一條頗具個人風格的路子。外公評其畫“有靜氣”、“精於小品”、“謹細有南宋人氣味”。父親認為唐人五日一山,十日一水,宋人千巖萬壑,每一幅畫都是慘濙經營、窮年累月才能完成,一味求快、求變,信筆草草,養成習氣再改就難了。

他愛李唐、唐寅的路數,晚則心儀張之萬、林琴南的氣韻,而在勾勒、筆墨方面則師法黃賓老與外祖父林散老了。父親在書畫作品上常愛鈐上“半村”的印文。半村者,半個村莊也,實際上就是父親在農村裡賴以遮風避雨的幾間小草屋,附近僅有鄰舍兩家。父親十分喜愛半村幽靜的環境。門前有池塘一方,屋後有一大片園地,四周植以四季長青的柞刺樹,形成近人高的屏障。房子周圍有松、竹、桑、槐、榆、柳蔽蔭,一些花草雜生樹下,他有《春日》詩描寫了半邨的田園風光“嘓嘓爭鳴水上蛙,半村情調日芳華。聽完窗外芭蕉雨,開遍溪頭薺菜花。雁已失聲過別浦,春先送暖到貧家。公田從此無閒日,才育秧苗又種麻。”室內土牆上掛著外公送給他的一副對聯:“人淡如菊,室小於船”,可謂實境實情。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無限風光在皖山(李秋水作)

1964年我們回家鄉度暑假,著實領略到半村的特色。每天傍晚,倦鳥歸林時分,父親便將糠和稻穀調拌好的食盆放在離池塘幾步遠的地方,飼養的十幾只雞和兩隻鴨便爭先恐後地圍上來搶食。那鴨子既胖且拙,好不容易擠進去搶到一口食便急急掉頭一搖一擺扭著屁股去池塘喝水(注:鴨子吃食必得有水帶下),如此這般往來奔跑,真是累得夠嗆。我們為鴨子抱不平,問為何不將食盆靠近水邊,父親樂呵呵地說:“就是愛看鴨子的這副憨態”,原來如此啊!

父親飼養的那一群雞就更讓我們大開眼界。它們有著怪異的生活習性,每天晚上不進搭好的雞窩,卻要飛到屋樑上睡覺。無論公雞母雞都練就了一身輕功,就那麼振翅一飛,便穩穩地落在了三米高的大梁上,這是否屬返祖現象?可是那一天下了一場暴雨,雞兒們頓時失去了往日的英姿。又到了上樑的時間了,只見它們展開溼漉漉的翅膀奮勇向上騰飛,一次,兩次,三次………此起彼落,竟是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們被它們的執著感動了,不忍心再作壁上觀,於是搬來大方桌,聰明的雞兒們採用兩級跳,終於上了梁。此事後來寫給外公看,老人家笑得開心極了,連聲說:“有趣!有趣!可以編入新《儒林外史》了。”他送父親的詩中有“樑上成雞架,廚中積鼠塵”正是為此事寫照。

外祖父題贈父親的詩多數都與半村有關。如“稼穡艱難筆代耕,百花齊放歲時榮。小蟲小鳥俱生意,一山一水有性情。咬得菜根甘苦見,磨穿鐵硯事功成。卮(zhi)言遠寄西村李,燈下田頭好力行。”又如“蝸居尋丈地,展轉樂陶陶。屋小人猶小,山高天更高。閒情一水繞,密約數峰招。如此尋常地,拈來卻自豪。”外公調侃父親是“英雄屠狗輩,名士牧豬奴”(注:父親曾在生產隊養過豬),外祖父更稱讚父親“多文原是富,有德不為貧”,這兩句詩份量很重,上句指父親的文學修養,下句指父親的人品,這是對父親的賞識、器重與勉慰。

父親有兩個好友,一個是濮集鎮上衛生所的醫生,一個是濮集鎮上的教師,二人也都姓李,人稱“濮集三李|”。記得64年暑假我們在半村,一天晚上天已經黑了,另外的二李來了,帶來一些五香花生米。父親滿腹詩書,談古論今,尤擅長講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那晚父親興致頗高,給大家講了《茶花女》的故事。講完已半夜時分,二李似乎很習慣的拿了一盞馬燈出去了,我問父親他們去哪了,父親說到牛棚睡覺去了。

1978年前後,春回大地,萬物昭蘇,父親落實了政策。安徽省委張凱帆書記要介紹父親去省書畫院工作,巢湖師範學院張玉漢書記要他去教書,和縣縣委孫賢樹書記要留他修縣誌。父親最後還是盼望調來揚州與家人團聚。最後被安排到廣陵古籍刻印社(現稱廣陵書社)任編輯。

這項工作十分適合他,看書還發工資,真是最美的差事。這期間,父親校編了《筆記小說大觀》洋洋數千萬字,過足了書癮。他校過一部《犬窩潭紅》,併為此書撰寫了前言,美國的一位華商教授是紅學家,看後非常欣賞,認為寫得精煉簡明。1998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線裝本《林散之書法選集》,父親言簡意賅地在前言中介紹了外公的書法藝術成就。現在父親已八十高齡,每天仍然讀書、寫字、吟詩、作畫,樂此不疲。故鄉常有人來看望,若求字索畫,父親總是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父親說他此生唯一能夠擔當的兩個字是“勤奮”。“丹青不知老將至”,這是父親耄耋之年的生活寫照,這也是父親喜歡在書畫作品上鈴蓋的一方閒章。

李不殊·李亞丁於2003年10月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瀟瀟暮雨(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山之秋色(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人思作客久(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宋人筆意(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傅雷評林散之話語錄(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迢迢谷紀遊(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焦墨山水(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新安一路苦相尋(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瘦西湖(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峽江晨韻(李秋水作)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李秋水

李秋水,1923年—2019年,林散之女婿,原廣陵書社出版社編輯,當代最具傳統功力的書畫家、詩人。

穆林賞秋|薦李不殊李亞丁《父親李秋水藝術人生瑣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