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馨國學故事17:順應萬物,水到渠成——虛靜處下(處世之道)

老子說,謹守萬物的根本,便能實現為道。關閉嗜慾的孔竅,就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劉秉忠勸忽必烈行漢法,這是順應天道,功成之後不拘自傲,寧靜淡泊,這正體現了老子所講的道理。

劉秉忠是金末元初人,他天資聰明,自小好學,明天能記誦百言,讀書過目不忘,對經史,天文,地理,履歷,卜算,遁甲都有研究。

元朝滅金後,廣泛蒐羅人才,已收攬北方民心,劉秉忠17歲時,被任命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主要負責文字記錄和抄寫工作。日子久了,劉秉忠漸漸厭惡官場的生活,他自小有遠大志向,不甘於當一個小官吏,因此感嘆到“大丈夫不得志於世上,就該退隱山林”。

於是,劉炳忠依然辭官,退隱武安山,學全真道。不久,劉秉忠以及其出眾的才華,受到天寧寺虛照禪師的相賞識,虛照禪師特意將其招入山中,讓其在寺廟中出任書記之職。

常馨國學故事17:順應萬物,水到渠成——虛靜處下(處世之道)

常馨國學故事


儘管劉秉忠隱居山林,但是它的名聲還是為世人所知,1242年蒙古親王忽必烈因仰慕劉秉忠的佳明,特地徵召其來到和林,忽必烈與劉秉忠交談一番,知道他博學多聞,就把他留在王府做書記,這樣劉秉忠就成為忽必烈最早的漢人謀士。此後幾十年劉秉忠一直伴隨忽必烈左右,為輔佐忽必烈完成統一大業而竭忠盡智。

劉秉忠為元朝的統一,立下汗馬功勞。在劉秉忠一生中曾為忽必烈寫出不少奇謀妙計,還為忽必烈制定了施政大綱。

蒙哥為汗時,忽必烈奉命總理漠南之地,他率領劉秉忠等一干臣屬南下,開府於金蓮川。為了幫助忽必烈治理好漠南地區,劉秉忠建議忽必烈應“思周公之故事以行之”,勸其效法周公勘亂的事蹟,牢牢抓住建功立業的千載良機。

南下期間,劉秉忠曾對忽必烈說,“治理國家,應該遵循古代典籍禮制和理論法度,使之成為指導思想。內部以宰相為大,宰相統領百官。感化萬民;外部以將帥為大,將帥統領三軍。安定境域,因此要廣攬人才,選擇良相賢將,內外相濟,這是當前最為迫切的問題”。與此同時他還建議廢繁苛酷刑,取消鞭背之刑,並嚴禁私自設立牢獄,使得蒙元的法令更加完善。另外,劉秉忠愛民如子,他主張減輕徭役和賦稅,免除苛捐雜稅,為漠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也贏得了百姓的擁護。

常馨國學故事17:順應萬物,水到渠成——虛靜處下(處世之道)

常馨國學故事


劉炳忠上述各項措施,為忽必烈推行漢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忽必烈到達漠南地區的第2年,這些建議大部分得以實施,忽必烈興利除弊,懲治貪官汙吏,招撫流民墾田,作為他推行漢法的一次實踐,這次實踐的成功,是忽必烈認識到只有“行中國之道”,方能得“中土之心”的道理,為他以後統一全國做好了準備。

蒙哥死後,忽必烈奪得了蒙古汗位,劉秉忠向忽必烈建議廢除“蒙古”國號,建國號為“大元”,並把都城遷到中都,改稱為“大都”,此外,在管制,軍事,司法等方面,忽必烈也依照劉秉忠的建議一一進行了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央集權統治,在劉秉忠的精心謀劃下,元朝的統治終於走向了與中國曆代王朝相銜接的軌道。

至元元年,忽必烈命劉秉忠還俗,恢復他的姓氏,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時又下昭,以翰林學士竇默之女賜予他為妻,並賜其府邸,是其成立家室。

常馨國學故事17:順應萬物,水到渠成——虛靜處下(處世之道)

常馨國學故事


此時,劉秉忠已經享盡所有為人臣的榮耀了,可他並不為塵世的名利所牽絆。縱使自己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仍然齋居素食,心如止水。在他簡樸的一生中,從未利用手中的權利謀取過私利。

劉秉忠在朝為官30多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始終以民生為本,以國家利益為先。他見義勇為,卻從不居功自傲。有一次,忽必烈想賞賜劉秉忠白金千兩,劉秉忠沒有收下,並婉言謝絕說:“我只不過是一個山野村夫,承蒙皇上的錯愛,才得以入朝為官,吃喝用度皆有朝廷共濟,這些黃金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忽必烈聽罷,對他佩服萬分。劉秉忠身居高位,卻“輕富貴如浮雲,等功名於夢幻,”的確值得後人敬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