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打仗時說的“徵”與“伐”有什麼本質區別嗎?

花逝戀夕


首說:徵、伐、侵、襲、攻在中華字典裡詞的區別:是一組近義詞,徵帶有褒義,最初用於天子攻諸侯,攻無道者。侵和襲帶有貶義。伐是中性的,後來由於常同徵連用,也帶有褒義了“征伐以討其不然”。徵和伐是公開的、大張旗鼓的軍事行動;侵和襲是不宣而戰的秘密軍事行動,襲比侵更富於隱藏性和突然性,是偷襲。攻是攻打,多指具體攻打某個地區或城市。

古代歷史徵與伐區別於:伐:討伐,進攻;聲討。攻:攻打。戰:打仗,戰爭。

徵:徵;出征遠行。歷史記載“用兵之名有四,兩相攻曰攻,以大加小曰伐,加有罪曰討,天子自往曰徵。”

徵是中央的、正統的戰爭。

伐是戰爭的大小之戰,比如東漢末年。軍閥混戰。袁紹伐曹操,說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付伐之,董卓被曹操袁紹群而伐之,就以天子的名義,正義一方,說董卓亂國。向其興師問罪。

徵:獨立正統政權,遠征,征伐等,比如唐太宗三徵高句麗,漢武大帝派衛青霍去病徵匈奴,康熙徵付準噶爾等,,,,。

那麼南征北伐什麼意思呢?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鬥。亦作“南征北討”。亦作“南征北戰”。

但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後,必然有一定的戰爭權利觀念,或者稱戰爭正義觀念,戰爭的發動者一定要將自己發動的戰爭說成是正義的、合法的、符合天道民心的。因此,就將一些正義觀念賦予到習慣上對戰爭的一些稱呼中,加上週代禮制的發達,將不同性質的戰爭分別命以不同的名稱,這就是我們在史冊中所見的“徵”、“伐”、“侵”、“入”等等。這些區分的標準不一定是依照是發動戰爭的理由是否正義,但卻是在其中表達某種正義價值理念。不管"徵"伐"都是發動戰爭"使百姓禍害,流離失所。珍惜和平,共建美好才是真理。





光根一條心


徵過去帶有正義的色彩,孟子曰:徵者,上伐下也。一般以當政者發動的戰爭,而伐就有點以大欺小,師出無名的意思


凡人梵思


徵與伐都是戰爭的一種稱呼,而徵的話,戰爭雙方,在戰爭上都具有合法性的,在道德和法理上都是具有合法性的,而伐的話一般是戰爭中佔有合法性一方對不道德,不合法的一方,發動的戰爭,稱之為伐


齋心理哲


徵是中央的、正統的戰爭。

伐是戰爭的大小之戰,說白了是以大欺小。



徵,應該是向對方宣戰;伐,是興師問罪。


楚峽秦川


"徵"是政者發動的戰爭。伐,是以大欺小,師出無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