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越打越不聽話怎麼辦?

大舟山人


打小孩只是大人洩憤的一種方式,並不能很好有效的解決問題,完全是暴力壓迫,有壓迫就有反抗,對於小孩的反抗可能不是直接打回去,只能從內心更加憤怒憎恨,長期以往會造成孩子心理扭曲自閉,所以建議好好溝通交流,一次不行,可以多嘗試,時間會改變一切,不是暴力改變


陳諾生活館



用親身經歷告訴你:從小被打的孩子,成年後心理創傷有多大

晚上聽見樓下的父母在打孩子,大概是考試成績不理想。只聽見小男孩無比絕望地乾嚎,哭得撕心裂肺。

這種情況以前並未留心,但有了孩子之後,卻忍不住想多聽一會兒。

樓下住的一家三口,印象中那對夫婦戴著眼鏡總是很斯文有禮的樣子。女的買菜回來會很和氣地打招呼,男的會一個人躲在樓道里很兇地抽菸。

小男孩胖嘟嘟的,每次見了我都很熱情地叫我“阿姨”。可就是這樣看起來品性純良的三口之家也逃脫不了“打孩子”的命運。

後來在小區花園裡玩,看到一個小朋友正被媽媽教訓,正好樓下的小男孩也在場,於是跟他聊起被打的事情。

我問他,“你爸媽打你麼?”我以為他會有所顧忌,但沒想到他很大方地說,“打啊!”

“他們拿什麼打你?”

“衣架!鐵的衣架死命地打!”

“打你哪裡?”

“全身都打。”

“你被打的時候心裡怎麼想的?”

“恨不得拿刀殺了他們。”我心裡咯噔一下,趕快掉轉話題。

“那他們不打你的時候,是不是也很愛他們啊?”

“是啊,特別是他們帶我看電影的時候。”

……

突然感覺心裡很難過,這樣的聊天我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了,我們的孩子是這麼的天真善良,哪怕一次次被傷害,卻仍願意相信父母,選擇去愛!

希望他的父母不要打走這個孩子的純真的善良。

“打孩子”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是很正常的事,特別是小男孩,撒謊了,作業沒寫了,或者考試沒考好了……小時候調皮搗蛋被打兩下很正常。

況且自古以來“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時候被打長大了就好了。——大部分的人都是這麼想的吧!但是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然,並沒有!

中國很多小時候被父母暴力對待過的孩子,成年後往往是看起來很正常,但心裡卻隱藏著你無法想象的創傷。

我身邊熟悉的一個人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1歲被寄養在別人家,2歲被送到幼兒園。

3歲被爸爸一腳從家門口飛踢到房間,撞到牆上昏死過去半天。

5歲因為玩樹葉被爸爸說成是撿垃圾的小孩,一輩子沒出息

7歲因為放學沒及時趕回來給爸爸熱飯,被帶到野外倒吊起來暴打。

10歲因為爸爸自己在單位沒評上先進,就被追到學校當著全校師生的面打。

至於撕書撕作業本都是家常便飯,平時只要爸爸情緒上來,手裡有什麼就拿什麼打,筷子、癢癢撓、溼毛巾、小板凳……總之每天都有新“驚喜”,且不分場合,不問緣由,直到打累為止。

到了14歲,被打時知道反抗了,於是拎著鞋子跑出去,第一次離家出走就是四十多天。白天在街上晃,晚上睡網吧,一夜之間就學會了抽菸喝酒混社會。

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得這麼詳細,因為這個人就是我的老公。

可就是這麼個“問題少年”在我們認識的當初,已經完全是一枚陽光帥氣的有為青年模樣,身體上的傷痕已經退卻,至於心理上,只要他不說就沒有人知道他是被從小打大的。

我第一次到他家看到那個和氣的老人,幾乎懷疑他的故事是不是都是杜撰的。因為真的沒有辦法把故事中殘忍對孩子施暴的爸爸,跟眼前那個慈祥和藹的老人對上號。

事實上,他小時候不僅在身體上飽受疼痛,他爸爸在精神虐待也是一把好手。

如果十年不跟孩子說話只能算是一種冷暴力的話,那張口就來的“蠢貨”、“笨蛋”、“怎麼生出你這麼個東西,不知道像誰!”、“你這種貨色一輩子沒出息!”等語言暴力也是駕輕就熟。

但是這一切掩蓋在外表之下問題,直到結婚之後才慢慢暴露出來。

1、做事有嚴重的拖延症

小時候生病,父母從來不會及時帶他去醫院,直到咳血了才引起察覺。現在他生病也是儘量扛,實在扛不過去再說。

2、拼命壓抑內心的正當慾望

旱冰鞋、畫板、磁帶……這些小時候的正當需求都以“家裡窮”不給買。可其實他家裡遠比一般同學條件好。所以他現在對於任何物質上的需求也會拼命壓抑,送他一點點小禮物都能開心很久,像一個嚴重缺乏玩具的孩子。

3、嚴重的不自信

從小沒有得到過父母的肯定,現在還是表現得很不自信,特別是在需要做重大決擇的時候總是遊移不定。

4、跟上級的關係很緊張

跟爸爸的關係一直不好,跟領導的關係也不能融洽,一心想挑戰權威,但卻又缺乏自信。

5、很容易相信別人,一旦受到傷害便全盤否定

像一隻孤獨的刺蝟,雖然很渴望溫情卻又渾身帶刺令人無法靠近。可以交朋友,但很難交心。

6、妒忌心重,缺乏安全感

哪怕三歲的兒子說一句:“壞爸爸!我不要你了!”都受不了,要跟兒子據理力爭很久。

孩子在一個家庭之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尊重,勢必要另尋發洩的方式。他選擇的方式就是遠遠地離開家。

但即便是離家這麼多年,他的爸爸也從來沒給他打過一個電話。他打電話過去,那邊也是一副很不耐煩的樣子。

關於以往被打的經歷,他的父母則以“不記得了!”或者“打是為你好!”這樣輕描淡寫地理由就一筆代過了。一如小時候一樣,連個傾聽和申訴的機會都未曾給他。

他自己平時很省,捨不得吃喝,但只要一有了好東西,便第一時間想到父母。工作生活上的壓力從來不會告訴父母,但一有什麼喜訊,便會立即向父母報喜。

我知道,這麼多年他一直渴望著親情,渴望著被父母認可。

然,並沒有!

即便是現在他已經為人夫為人父,還是一次又一次被父母把尊嚴踩在腳下。

就像猴子試驗中那組被虐待的小孩子,雖然靠近“媽媽”會受到驚嚇和傷害,但還是忍不住地一次次想去尋求安慰。

他的心裡創傷面的陰影面積到底有多大,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從小到大,那個創傷一直都在,從未減少。

最可怕的是,他雖然忿忿地說,絕對不會打孩子。但另一方面,在內心裡卻也認可父母的做法,覺得孩子從小就得“上規矩”。

只要有人跟他抱怨孩子哪裡不好,他就會非常暴躁。會馬上“教訓”孩子,要求兒子立刻改正。這也嚴重影響到我們之間的夫妻和家庭關係。

知乎上有個提問說“中國很多小時候被暴力對待的孩子,為什麼成年後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心理創傷?”我想告訴題主,那些小時候被打被冷暴力過的孩子,成年後也許看起來很開朗樂觀,孰不知他們都已經被換了一副心腸,再也沒辦法做回那個天真快樂的自己,一輩子都將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裡。

都說天下沒有不疼愛孩子的父母,但天下也沒有隨隨便便就不知感恩的孩子。只是一場拳腳,打散了父子親情,一番譏諷毀了一個原本單純美好的家庭。

如果你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孩子將來也變成這樣,那就請記住,無論當時自己有多麼生氣,也請放下高高舉起的手臂。


OFFbb


我也發現了,我兒子六歲多了,最近一年像是出現叛逆期了,要是他犯錯你越說他越倔,要是打他了他心底會憤恨,有時還想反抗!但要是他犯錯你跟他好好說,講講道理,抱抱他,他就會聽的進去,不回產生逆反心理。所以還是儘量不打孩子吧,說不定等他有反抗的能力了,要反噬家人的!


哥哥和妹妹的胖媽媽


適當的打就行,就想我們上學一樣,一個班只有幾個不聽話的,這幾個怎麼打,都不會聽話的。我們家,鄰居的小孩,小的時候他媽打他,棍都能打斷,就是因為不聽話,但是人又不調皮,所以現在長大了,都特別老實,有些是調皮,有些是真調皮,你要分清楚。就像你上學的時候,你自己回憶一下,都是一樣的。不聽話,適當的管理一下,我覺得只有說是最好的,我天天說你,說的讓你煩,打還沒有說有用。


有事做事沒事鬥地主


我曾經認為孩子不聽話就得打,這些都是從父母哪裡學來的,我小時不聽話爸媽都用打的方式來教育我。現在自己有了孩子才發現打孩子是解決不不問題的,還是得慢慢和孩子溝通,給他分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慢慢的孩子也就改變了從那以後我覺得說服教育更能讓孩子接受。


曉敏4992


1、讓孩子自己選擇

對於小孩子來說,自身帶有很大的叛逆性,往往不聽父母的話,還要反著來。對此其實可以給孩子自己一個選擇,這樣孩子會感覺受到了尊重,就會積極配合父母。比如該吃飯了,可是孩子仍然抱著電視機不願鬆手,這時候聰明的媽媽會這樣說:寶貝,要是你不吃飯繼續看電視,這周的零花錢就沒了。選擇哪個,你自己看吧!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會乖乖的吃飯了。

2、命令要堅決果斷,不要絮絮叨叨

有的父母在給孩子下命令的時候,往往會十分的嘮叨,一句話甚至會重複四五遍。越是這樣,孩子越是感覺心煩,於是就會十分的叛逆,自然不會聽父母的話了。其實在給孩子下命令的時候,父母要做到堅決果斷,乾脆有力,這樣讓孩子感覺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就會乖乖的聽話了。

3、告訴孩子自己的計劃,讓孩子充滿期待

孩子生來都是很調皮的,不過也是具有很好可塑性的,這就在於父母會不會積極的引導。當命令孩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試著告訴孩子自己下一步的計劃,讓孩子對未來的計劃充滿期待,自然就會乖乖聽話,否則就會耽誤了這個美好的計劃。


Bear102


家庭教育的常見誤區:

1.越俎代庖,代替孩子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

2.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3.總喜歡指導、教導、干預、打斷、制止、批評、訓斥孩子;

4.不是處理事情,而是在發洩情緒;

5.完全以孩子為中心。

如果有以上情況,說明你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嚴重問題!!!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而對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

孩子成長中的種種問題,可以將其歸為三種類型:

1、孩子總說“不”、愛打人、搶玩具、認死理、怕生人、愛逞強……“這是提醒家長: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正處於最佳發展的敏感期”。

2、不愛看書、電視迷、任性、不自信、怕困難……“這是因為孩子受到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引導或環境影響而形成的”。

3、照鏡子、過家家、塗鴉、自言自語、喜歡誇獎……“這其實是孩子某項能力進入敏感期的標誌”。

其實對於很多父母來說,有了孩子之後,需要操心的事情瞬間就變得很多,因此往往會變得心煩意亂,動不動就會對孩子發脾氣。可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用心呵護的,一味的打罵起不到任何的正面作用。對於孩子不聽話的行為,聰明的媽媽往往都這樣做:

2

1、讓孩子自己選擇

對於小孩子來說,自身帶有很大的叛逆性,往往不聽父母的話,還要反著來。對此其實可以給孩子自己一個選擇,這樣孩子會感覺受到了尊重,就會積極配合父母。比如該吃飯了,可是孩子仍然抱著電視機不願鬆手,這時候聰明的媽媽會這樣說:寶貝,要是你不吃飯繼續看電視,這周的零花錢就沒了。選擇哪個,你自己看吧!這樣一來,孩子自然就會乖乖的吃飯了。

3

2、命令要堅決果斷,不要絮絮叨叨

有的父母在給孩子下命令的時候,往往會十分的嘮叨,一句話甚至會重複四五遍。越是這樣,孩子越是感覺心煩,於是就會十分的叛逆,自然不會聽父母的話了。其實在給孩子下命令的時候,父母要做到堅決果斷,乾脆有力,這樣讓孩子感覺沒有任何的迴旋餘地,就會乖乖的聽話了。

4

3、告訴孩子自己的計劃,讓孩子充滿期待

孩子生來都是很調皮的,不過也是具有很好可塑性的,這就在於父母會不會積極的引導。當命令孩子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妨試著告訴孩子自己下一步的計劃,讓孩子對未來的計劃充滿期待,自然就會乖乖聽話,否則就會耽誤了這個美好的計劃。

孩子不聽話單單依靠打罵是行不通的,聰明的父母往往會用上面這些方法來引導孩子,這樣孩子就會乖乖聽話,讓父母更加省心。


十六之家





搞笑奇葩126


我家孩子就是,現在我不打了,有事商量事,誇著說就聽話了,我小孩七歲,可以試一試9



正能量傳遞者星禹


打孩子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有一些孩子比較倔,越打越起反作用,甚至會讓孩子不陽光。適當的與孩子多溝通交流,探索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突破口,問題會迎刃而解。如果是學習可以嘗試獎懲制度,認真完成有獎勵(這個需要自己與孩子達成共識,比如可以看電視,遊戲,好吃的),期中期末考試有進步(是進步而不是要求考的很好,進步即可)可以獎勵孩子自己喜歡的禮物,反之退步或者不認真就要專注性的剝奪他的最愛,比如有的孩子愛吃,有的愛玩兒,有的愛錢,當天表現不好懲罰當天,連續不好加倍。期中期末不好時間就要久一些,一定要讓孩感受到才可以。希望可以幫助到你。[靈光一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