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俄羅斯“獵人”無人機和美國B2轟炸機如此相像?

近衛步兵師


俄羅斯去年就亮相的大型無人機S70“獵人”,就在幾天前偷偷摸摸的完成了首飛,沒有圖片沒有視頻,反正俄羅斯官方公佈首飛了。要說與B2有點像還真說不上,只是兩者都是採用的飛翼無垂尾佈局,不過B2的飛翼要寬敞很多,S70的飛翼的翼展就收回來太多了,這樣再升力上會小一些,但是機動性會強很多!而且俄羅斯無人機在隱身處理上太毛糙了,個人對這款隱身無人機的隱身性還是有很大的懷疑的! 

就在幾天前的8.3日,俄羅斯官方公佈了蘇霍伊的S70獵人重型無人機首飛,飛行持續了20分鐘,飛行高度600米,雖然飛得不高飛行的時間也不長,但是這款無人機實實在在的上天了,這可是俄羅斯無人機的一個標誌性事件,這是俄羅斯航空追趕世界的一個重大項目,他可能成為俄羅斯無人機領域的翻身之仗!

S70算是一款中型無人機了,衛星圖對比尺寸與蘇57差不多,而且蘇霍伊設計局也將這款隱身無人機作為蘇57的伴飛僚機,協助蘇57一起作戰、目前俄羅斯公佈的S70獵人無人機的數據來說,其機身長度14米,翼展19米,最大起飛重量25噸,機內彈倉載彈能力2.8噸,最大飛行速度1400公里每小時,飛機內油航程5000公里!而且還配置有一臺強勁的發動機!

俄羅斯並沒有公佈這臺發動機的型號,不過從外形上來看有人說這是一臺蘇35的低配版117S,不加力推力11噸,最大推力達到16噸,不過外界普遍猜測這是一款閹割版的無加力燃燒室的發動機,這樣能有效的減重,也能降低成本!而且對於三角翼的無尾飛翼佈局來說,其高速穩定性較差,超控也較為複雜,因此飛行速度不能太高,取消加力燃燒室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這款飛機裝備機頭雷達,未來也可能發射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

不過不得不說S70獵人無人機借鑑了B2的外形隱身設計,但是在隱身處理上卻相當的毛躁,由於電子產品較為落後,S70的機身上外露著各種刀型天線,還有一些冒出來的探測設備,這些都是隱身的大忌。另外對於發動機系統,進氣口隱藏在無人機背部,但並沒有S型屏蔽處理。另外真個尾部發動機噴口也沒有進行任何處理,全部直接暴露在外面,連鋸齒形的處理都沒有,不管是對於雷達隱身還是紅外隱身處理效果都不佳,可以說尾部隱身設計完全不及格。

所以,要真正達到優秀隱身,俄羅斯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這款無人機現在還在第一架原型機階段,後續應該會進行完善和處理!

  


狼煙火燎



近日,俄羅斯公佈了“獵人”重型無人機首飛的消息,從外形上看這款無人機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有點像美國之前研發的X-47無人機,更像我們孰知的美國B2轟炸機的縮小版。
美國的X-47無人機


除了俄羅斯、美國,包括中國、法國等國在無人機上也都採取了類似的設計,比如法國的“神經元”無人機也都是採用類似的設計。
法國“神經元”
無人機

這種設計我們稱為飛翼式,最著名的當然是美國的B2隱身轟炸機了,所以大家看到這類飛機很自然的就想到了B2。


那麼採用這種外形設計有什麼好處呢?

採用飛翼式佈局有很多好處:

1、飛翼式佈局是一種最佳的一體化的佈局,這種佈局空氣動力的效率很高,氣動載荷分佈也很好,能夠很好的減小飛機的飛行阻力。

2、飛翼式佈局,飛機本身作為一個整體,能夠提供整體的升力,同時沒有方向舵、平尾等其他的外部結構,減輕了飛機重量,作為一個整體,那麼飛機機體的剛性強度相對於其他的外形的飛機來說更高。



3、飛翼式佈局,飛機作為一個整體,飛機的外表更加光滑,內部空間更加充裕,提高了飛機的裝載空間,這樣飛機就可以採用內置彈倉,而且內置彈倉的容量不比其他佈局飛機小。

4、飛翼式佈局,飛機外表光滑,降低雷達反射面積,能夠輕鬆設計成隱身飛機。


從飛翼式佈局的優點我們能夠看出,這也是B2得特點,隱身性良好,雷達反射面,只相當於一隻小鳥。氣動外形良好,飛行距離更遠,一次飛行,在不進行空中加油情況下,可達12000公里。採用內置彈倉,減少雷達發射截面,而且載彈量大,能夠達到22噸。
俄羅斯“獵人無人機”

此次俄羅斯公佈的“獵人”無人機,也是採用了飛翼式佈局,這種佈局對無人機來說,那真是天生一對,你看隱身性好,符合現在對於無人機的要求。內置彈倉,載彈量大,也是無人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氣動外形好,航程遠,這些都是無人機的標配啊。雖然採用這類佈局飛機在飛行速度上很難超音速,但對於無人機來說已經足夠了。


好奇而已716


其實不只是俄羅斯的獵人無人機和美國的B2隱形轟炸機這兩者相像,現在世界上其它國家公佈的第五代隱身戰鬥機模型,幾乎都是一個樣,就比如今年巴黎航展公佈的幾款五代機或者六代機,外形和美國的F22隱身戰鬥機幾乎都差不多,就是大同小異,乍一看都很像,但是仔細看起來又不那麼像!

那麼這些戰鬥機之間就是相互抄襲嗎?答案自然不是的,一般想要很好的氣動佈局和隱身特性,那麼飛機的整體一些局部外形就幾乎是固定的,大家都差不多的,很多問題都避免不了的!

尤其是隱身無人機,目前來看,不光是俄羅斯的獵人無人機和美國的B2轟炸機相像,美國自己的多款無人機也非常像B2轟炸機比如說美國的X47B無人機。所以更實際的說,應該是俄羅斯的獵人無人機和X47B有些像。下圖就是美國的X47B(上)和俄羅斯的獵人無人機(下)的對比:

所以這也說明了一點,B2隱身轟炸機和X47B隱身無人機這樣的的飛翼式佈局非常適合無人機,這個飛翼的外形誰都可以用,這個又沒有專利,只要性能好就行!

根據報道的消息,俄羅斯獵人無人機屬於重型無人機,飛行重量約在20噸,這麼重的體現,依靠單個發動機推動,就需要非常大的機翼面積,獵人採用的飛翼式佈局,就可以增大機翼面積,這樣讓無人機或者的升力更大!

不過俄羅斯的獵人無人機和美國的X47B無人機或者B2轟炸機有一點明顯不一樣,那就是獵人無人機的發動機差不多和蘇27系列戰鬥機一樣,相當於外露的,基本就沒有采取隱身的設計,這樣就導致不管是雷達探測還是紅外探測,都非常容易被探測到。

而不管是B2轟炸機還是X47B,兩者的發動機噴口都進行了隱身的優化設計,發動機都不是外露,經過了處理。從下面的X47B無人機圖片可以看出來,發動機的尾噴口經過了處理,外動機幾乎是內置的,這樣方便無人機的隱身。

所以俄羅斯獵人無人機的隱身性我表示懷疑,雖然目前獵人無人機隱身的塗料性能不知道,但是靠觀察基本的外形,也能知道一架無人機的隱身效果如何,因為外形也影響到隱身。

未來不光是俄羅斯的無人機會採用這樣的佈局,世界上其它國家也都會採用類似這樣的無人機佈局的方式!您怎麼看?


資訊所長


在很久之前,有很多類似《B-2為何沒有國家仿製》的問題中,W君主要說了三個觀點:

第一、是大部分國家不需要B-2

第二、飛翼佈局更適合隱身飛機

第三、飛翼佈局的難點在於飛行控制,在上世紀80年代很難,在現在很簡單。


回顧了從前說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獵人無人機了呢?還得等等,與其說獵人像B-2,不如說獵人像B-21.更不如說獵人像X-47B。

我們來看看這些飛機的圖譜:

這是一架B-2,飛翼佈局的戰機,採用了上世紀80年代的控制技術,通過打開和關閉機翼尖端的副翼進行姿態控制。

這是一架B-21通過延長了機身獲取更大的縱向安定性利用更小的機翼達到更快的速度。

這是X-47B,看起來和B-21很相近,但是這架飛機採用了單獨的發動機,利用機頭進氣道方案。X-47B的氣動佈局和B-21的氣動佈局可以說是飛翼佈局的最優解。靈活,並且隱身性能突出。


該看看獵人了:

俄羅斯最新的獵人-2無人機和X-47B是特別的相像。說抄襲有點不公平,但依舊是向著飛翼佈局的最優解進行演進的結果。

這架飛機可以說是更明顯的可以看出很多蘇霍伊的設計,區別於X-47B那種完全圓潤的外觀,注意機鼻,這還是有蘇霍伊典型的稜角設計的。或許這就是趨大同求小異的結果——蘇霍伊自己對隱身的理解。


同時我們還可以注意獵人-2的尾部:

這架飛機並沒有使用矩形矢量噴口,依舊是滿滿的蘇式風格。

從整體尾部來看的話,似乎蘇霍伊依舊不滿足於二元矢量帶給飛行器的機動性,依然希望保留三元噴口的特性。這架飛機似乎也是在玩機動性的。

咱們再看一下戰機的整體佈局,這也就是張圖讓很多人覺得獵人-2很像B-2的原因。但我們可以發現的是,這架飛機的機翼後掠角是比B-2、B-21、X-47B都要大得多的。

這是一架能超音速飛行的高機動無人機。

說回為什麼像,大道使然而已,早晚我們的飛行器會變成類似於下圖的造型

這是空氣動力學中的又一個最優解,如果今後計算機對噴射引擎的控制可以達到毫秒級的話,飛碟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外,大道同歸的概念,我們也有自己的新型無人機,而我們的這個無人機比獵人還早披露呢。

看起來是不是也像一種東西呢?

有的時候對於一個問題,相似的答案會很多很多。


軍武數據庫


通過海外媒體報道,俄國防部在2019年8月3日發佈揭曉,俄羅斯第一款重型無人攻擊機當天完成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首次飛行活動。

這款被稱為“獵人B”的無人機在莫斯科本地時刻3日12時20分進行了首飛,此次飛行進行了短短20分鐘。“獵人B”無人機在人工操控之下在600米的高度環繞機場飛行了數圈,隨即落地完成降落。

通過俄羅斯方面的數據,“獵人B”無人機具有20噸的重量,飛行速率能夠到達每小時1000千米,這款無人機系統是在2012年開始研製,2018年6月份開啟了地面狀態的測試事項,在2019年年中首飛被軍事愛好者拍到而曝光。

在無人機的研製上俄羅斯相對其他國家就掉隊了不少,美國開發了一系列的無人機系統,而俄羅斯至今都沒有察打一體的無人機。

而此次俄羅斯進行首飛的無人機早就激發了世界各方的關注,特別是在氣動概念設計上,“獵人B”是俄羅斯無人機研製經驗的一個飛躍,而技術進步是讓各方很是驚訝。

之前伊朗前幾年使用攔截操控手段誘捕過一架美軍的RQ-170坎大哈“哨兵”無人機,並且還進行了大規模國產化仿造,最近伊朗版本的RQ-170無人機在伊朗已經小批量裝備。由於伊朗和俄羅斯長期維持軍事情報的共享及軍事合作,從而俄羅斯從伊朗得到美軍的無人機相關技術是易如反掌的,這個有很大可能是俄羅斯無人機技術突飛猛進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俄羅斯“獵人B”無人機是一款無尾飛翼構造的先進氣動佈局的無人機系統,這款無人機大量使用了現有的成熟技術,而這個是通過研製蘇-57戰鬥機所得到的技術成果共享,包括其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就是直接使用了現役的型號。

“獵人B”無人機是一款重型無人機,其機體尺寸與蘇-57戰鬥機相當,將來還能夠和蘇-57進行搭配作戰。這款無人機由於機體尺寸龐大,能夠輕鬆攜帶多款導彈,而飛翼佈局的設計構造與美國空軍僅僅配備20架的B-2A隱身戰略轟炸機很是的類似。

俄羅斯表示這款無人機是未來六代機研製方向的一款技術原型機,不外外界對此表達猜疑。

在蘇聯解體之後,繼承蘇聯大部分衣缽的俄羅斯在航空方面的研發生產技術上並沒有太多進步與創新,包括蘇-57戰鬥機的研製過程中的艱辛都是一個無奈之舉。

俄羅斯在無人機的研製進程上只是一個開始,與之對應的是美國的無人機的研製方向,包括美國海軍以及美國空軍都在參與無人機的研製事項,美國海軍的MQ-25黃貂魚無人機系統就是一款具備隱身技術的機型,並且是一款能夠在航空母艦上使用的艦載機型,之前美國海軍還參與過X-47B這款機型的研製,同樣是飛翼構造的機型。

美國非常重視無人機的研製技術,這其中是與無人機將來要擔負的重任有很大的關係,第五代戰鬥機的作戰形式中就蘊含有有人機引導無人機作戰的作戰理念,其中就有與無人機的搭配行動等相關戰術內容,更何況將來的第六代戰鬥機的無人化方向的發展趨勢了。

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無人機技術上的突破可能有很大程度上是從伊朗得到了美國無人機相關的技術,如此“獵人”無人機的橫空出世,美國就要感到大為光火了!

今年6月,伊朗的霍達德3防空導彈一舉擊落了美國海軍的RQ-4A全球鷹無人機,而這個對於美國來說又是敲響了警鐘,一旦RQ-4A無人機的核心技術被俄羅斯所得到,美國不少無人機技術就要拱手讓人了。






鷹隼之利


8月3號,俄羅斯國防部對外公開表示:由蘇霍伊設計局操刀研發的“獵人”重型無人作戰飛行器成功首飛 。從現場曝光的畫面來看,這款重型無人機的外型與美國的B-2轟炸機頗為相似:都是採用了飛翼式氣動佈局。

▲圖為俄羅斯曝光的隱身無人作戰機

儘管美國是當前飛翼領域的佼佼者,但並非是這一氣動設計構思的開山者: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飛翼機概念已經在歐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廣,德國的亞歷山大·利比肖和霍頓兄弟、蘇聯的切拉諾夫斯基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尤其是納粹德國在戰爭後期研發的Ho-229無尾飛翼式戰鬥轟炸機,很多人甚至認為美國的B-2轟炸機的靈感正是來自於這款飛機。實際上,美國人約翰·諾斯羅普也早在1929年的時候就研製成功並試飛了X-216H飛翼機,後續又相繼推出了N-1M、N-9M、XB-35以及YB-49等飛翼機型。

▲圖為諾斯羅普在1929年設計的X-216H

如果細讀美國飛翼式飛機的發展史就不難發現:自X-216H開始,美國人在飛翼領域的探索步伐是自主性的、連續性的,最終形成B-2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或許二戰後被美軍繳獲的Ho-229給予了美國人一些改進飛翼的靈感,但絕不像是外界傳言的那樣全盤照抄。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美國在飛翼領域的技術領先就膚淺的認為俄羅斯等後來者是在模仿或者山寨,因為無論是誰出色的運用這種氣動結構,它合理的科學屬性和相對的優點始終是客觀存在的。比如相對常規佈局的飛機,飛翼式飛機就擁有更加出色的升阻特性和隱身性,這些既不是美國的專利,也不為美國所獨享。

▲圖為美軍早期的飛翼式飛機

再來看俄羅斯曝光的這款重型無人作戰飛機,正是因為採用了飛翼佈局和特殊的塗層材料,才會具備較為出色的隱身性能和1000公里的時速(俄國防部公開信息);另外,該機型的氣動設計打破了蘇霍伊一直青睞的常規佈局,也從側面反映出俄羅斯的航空思維正在發生順應時代潮流的改變。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蹭熱度,也是要有水平的。

比如隱身的熱度,伊朗人做的就很好。那個隱身戰鬥機方案(原諒我忘了它的編號)有很多問題,許多細節不符合常識,但是人家飛起來了!它竟然會飛!至少在自我證明方面,它做的比韓國強,比土耳其強。至於是否隱身?你挑不出太多問題,因為它比較符合傳統的隱身觀念。

而這架無人機,就只是蹭到了表皮,沒有蹭到深邃。B2的難度在於飛翼,目的在於隱身,而這架無人機只做到了飛翼,沒做到隱身,飛機上下雜亂無章的輔助設備進氣口,外露的發動機和未經優化的外露天線,它的隱身性能應該和蘇57一樣的神奇,以及頗具爭議。蘇57最佳隱身角度,就是在機頭朝向很小的角度。當它推出時,我還可以理解。時不我待,俄羅斯的五代機還只能如此了,俄羅斯有很濃重的截擊機情結,在T15上魔改,再加上印度的參與,結果如此無可奈何。但是一款類似於轟炸機的產物為何如此呢?盼著地面目標本身就是雷達麼?視防空網於無物?

無人機的有點在於更輕更小,和性能更強。不用人來操作,用不到什麼操作品質,可以省下重量和空間來增加性能,可是看看這架無人機,竟然和一架主力戰鬥機相當!難道它的載重性能可以和轟炸機比麼?不要提什麼超音速飛行性能,全飛翼的選擇註定和超音速關係不大。

從外界解讀來說,這是一架和主力戰鬥機配合的“無人僚機”,個人認為,如果它和蘇27一系列飛機配合的話,除去高速性能以外,配合還是比較融洽的。可是它如何與蘇57配合呢?五代機標準之一就是超音速巡航啊!研製一款先進的無人機,只為了和一款成熟到盡頭的飛機配合,如此多此一舉,為了啥?

我歡迎拿得出現實依據的人來辯論,如何只是噴子,請自覺去化糞池。去南方那個小島也行,那裡最缺你們。


筆不意馳


英雄所見略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