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從數量或詩文合選、詩選,唐詩是否少於唐前詩歌?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一個極其輝煌燦爛的時代,流傳下來的詩近五萬首,詩人有兩千多家。唐代產生了偉大的詩人李白和杜甫,還產生了許許多多有獨特成就,對後世發生過深遠影響的傑出的和優秀的詩人。詩歌的園地,在當時真是百花爭豔、萬紫千紅,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極其豐富的藝術寶庫。

唐代詩人們,把唐代社會的各個方面用詩的形式記錄下來。在唐代,皇帝、后妃、宦官、宰相、將軍、節度使、縣令、胥吏、商人、貧寒知識分子、綠林豪客、農夫、農婦、牧童、織工、礦冶工人、淘金女工、採玉工人、船工、漁夫、採珠人、宮女、歌女、僮僕,等等,這些唐代社會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人物,無不在詩人的筆下出現。唐詩的內容十分豐富,它通過不同的詩體,不同的藝術風格,從不同的角度,廣泛而深入地把唐代社會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栩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來。

唐詩,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確實呈現出異常繁榮的景象。關於唐詩繁榮的原因,前人曾有過種種探索。大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一),由於經濟高漲的結果。隋未農民大起義,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唐代開國之後,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北魏所曾實行的均田制,實行租庸調法,興修農田水利等,對發展農業生產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商業、對外貿易和水陸運輸都隨之而發展。“魚鹽滿市井,布帛如雲煙。”(李白:《贈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城市物資的比較豐富,正反映了當時生產的興旺。唐代詩歌的繁榮雖然不是直接由於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所決定,但歸根結底不能否認它是一個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唐代建立了當時在世界上稱得上最繁榮昌盛的封建國家,因而使東晉以來經過兩百多年分裂和連續不斷的戰亂之後的局面為之一變,封建的經濟基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各個方面,包括政治、軍事、哲學、文學、藝術等等,都曾出現蓬蓬勃勃的氣象。以藝術領域的音樂而論,它融合漢族傳統音樂和西域音樂,引起了一個巨大的革新。唐代的書法、繪畫、雕塑、舞蹈,都顯出宏偉雄放的風格。所有這些,都不是偶然的。研究唐詩繁榮的原因,不能離開當時經濟高漲的這樣一個背景。

(二),由於政治方面的影響。唐代社會是存在著矛盾和鬥爭的。民族之間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矛盾都在醞釀,並且逐步發展。安史之亂是社會上各種矛盾的大爆發,也是唐朝國勢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一些傑出的詩人,在安史之亂前就已有敏銳的覺察,在安史之亂中又進一步親身經歷了動亂的生活,看到由於統治集團的腐敗而造成的種種惡果。他們關懷著祖國的命運,同情人民的苦難,寫出了許多動人心魄的詩篇。此外,唐代實行科舉制度。科舉因考試內容不同而分為明經、進士等科,其中以詩賦取士的進士科最受重視。因而在社會上形成了極盛的寫詩風氣,這對於詩人掌握詩歌技巧,也是起了促進作用的。

(三),由於繼承了前代詩歌的優良傳統。我國從產生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時代起,到唐朝已是近兩千年,詩歌遺產的積累已相當豐富。其中有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值得總結。從《詩經》中的居於主導地位的、比較深刻地反映現實的作品,以及《楚辭》、漢代樂府、建安時代的詩歌,一直到陶淵明、鮑照、謝脁等人的作品,構成了唐以前詩歌的優良傳統;齊梁以後的形式主義和浮靡詩風,則表現為一種壞的傾向。唐代詩人陳子昂起,就能辨別這兩種傳統,包括深刻反映現實的創作方法(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和它們在創作中的藝術成就,而避免齊梁以後形式主義和浮靡詩風的惡劣影響。他們對齊梁時代所發明的詩歌聲律之學和齊梁詩歌某些藝術技巧方面的成就,則是合理地加以繼承和發展。整個唐代,貫串著對於形式主義和浮靡詩風的鬥爭,陳子昂、李白、杜甫、元結、白居易等人,通過各種形式對形式主義和浮靡詩風展開了批判,並且傾畢生精力,刻苦地、精益求精地從事詩歌創作的革新。當時,各種風格和流派,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唐詩始終沿著正常的軌道,蓬勃地發展起手。

(四),許多詩人,或因出身比較低微,或因其他原因,都和人民有著直接和間接的聯繫。唐朝用人又不專憑門第高低,而是承襲隋制,以科舉制度代替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使中小地主階層的知識分子獲得了施展才能的機會,然而,另一方面,他們又受著大官僚地主的排擠和打擊,許多人在政治上是失意的,生活比較困頓,因而思想上起了一定的變化,逐漸對封建統治集團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他們中的某些人又還比較熟悉社會生活,比較接近人民,對人民有不同程度的瞭解和同情。這些都對唐代的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唐代二百八十餘年,詩歌的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過去有所謂初唐、盛唐、中唐、晩唐之分。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這大體上還是符合實際的情況的,

第一個時期,也就是過去所謂的初唐時期,從唐代開國到睿宗先天元年(六一八——七一二年),共九十多年,這是從扭轉齊梁以來形式主義詩風,使唐詩走向健康發展的時期。但是,扭轉這個詩風,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唐初三四十年,一直被這種詩風籠罩著。其後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所謂“初唐四傑”出來,才開始改變。再經過陳子昂打著復古旗幟倡導革新,為唐詩的發展開闢了前進的道路。

這個時期經過杜審言、宋之問等一些詩人的努為,還確定了近體詩的格律,這在詩歌形式上是一個重要的創造。

第二個時期,也就是所謂盛唐時期。從唐玄宗開元初年到唐代宗大曆五年(七一三——七七O年),共五十多年。這是唐詩大放異彩的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和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同時出現在這時的詩壇,簇擁在他們周圍的還有孟浩然、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元結等這樣一些有影響的詩人。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大豐收,奠定了唐詩在我國文學史上的特出地位。

唐代詩歌在這個時期最興盛就唐朝國勢來說,這個時期卻是由盛而衰的時期。發生在這個時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從此一蹶不振。而安史之亂卻促使一些詩人更加認清了現實。李白和杜甫的許多優秀詩篇,是寫於安史之亂開始以後。李白死於七六二年,杜甫死於七七O年,從而表明了這個時期的結束。

第三個時期也就是所謂中唐時期,是從大曆六年到唐文宗大和未的六十餘年(七七一——八三五年)。在這個時期中,頭二十餘年的詩歌創作,是前一個時期某些方面的延續。這時產生了韋應物、劉長卿、李益等一些優秀詩人,寫出了一些較好的作品。但當時詩人們所寫的多是前一個時期寫過的田園山水或邊塞等一類題材,在藝術風格上也沒有很多新的表現。

後三十餘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這時詩壇又呈現了幾乎可以和上一個時期比美的氣象',在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上,都有新的面貌。白居易、元稹、張藉、王建的揭露和批判當時社會現實的詩,反映面比上一個時期更廣。劉禹錫的政治諷刺詩,前人不曾有過;李賀的浪漫主義色彩,在唐代是獨創一格的;韓愈、孟郊的詩,務求奇險;許多各家薈萃一時,都各有顯著的特點和獨特的成就。

第四個時期就是所謂的晩唐時期,是從唐文宗開成初到唐亡(八三六——九0七年)的七十年。這個時期的頭二十年正是李商隱、杜牧等詩人活動的年代,使得上一個時期的詩歌創作的繁榮景象還在繼續下來。李商隱善於學習前人,他的詩“兼備眾體”,但有他自己的創造,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唐代最後一位大詩人,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李商隱、杜牧以後的四、五十年,唐詩日趨衰落,但也出現了一些比較有名的作家和作品。聶夷中、皮日休、杜荀鶴等人的詩,比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農村凋敝和農民所受的剝削、痛苦,在藝術風格上則是樸素無華或淺顯通俗。在當時,他們是一個相近的流派。另外一個流派如韓偓、吳融等人,則講究繁縟綺麗,刻翠粘紅,詩的內容多發抒個人感情或寫愛情一類題材。但總的說來,這一時期的詩壇是走下坡路,而且,隨著唐的滅亡,詩風也日趨於衰微。


文藻巧翁


唐詩從數量上說,是多於早期的所有詩歌數量,還是少於前期詩歌數量?


如果單從現有已知的詩歌數量比較的話,《全唐詩》收錄了有唐以來2600多位詩人的精品共計40000餘首,包括《詩經》到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在到隋朝,所有傳世的詩歌加起來,應該也有近40000首。

所以傳世的唐詩和傳世的早起所有詩歌數量,應該是不相上下的。


如果估算一下,把失傳的也包括進去,那早起的詩歌數量,是遠遠大於包括失傳的唐詩數量的。

因為單就《詩經》來說,原來叫《詩》,《史記 . 孔子世家》裡說,《詩》最初有3000首,經過孔子篩選、編訂,保留了305篇,即為《詩經》,而《詩》原作都是周朝到周朝晚期的作品,數量都有3000首之多。可見戰國時期和後來的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朝,歷代詩歌數量加在一起,遠遠多於40000首的。即便唐詩也有大部分的失傳,但評估下來,唐代之前的詩歌數量,還是遠遠大於唐詩的。


當然,從質量上說,早起詩歌歷代都有精品,而唐詩是對之前所有詩歌創作經驗的集大成者,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最高峰,是中華民族最為璀璨的明珠。


學習聖賢智慧


不知道題主的這個多與少,是從何而論的?

唐朝,指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這一尚不足三百年的歷史,卻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全盛時期!

這個時代離我們現在雖然已經有一千多年,但是諸多的唐詩還是為世人所熱愛,所流傳,這個,也是證明了唐詩的持久的生命力。

唐代,詩人輩出的時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均是全國甚至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還有其他著名的、有名的、榜上無名的無數的詩人,象是滿天的星斗一般。據考證,僅有記載的知名的即有兩千多人!他們的作品,僅僅保存在《全唐詩》中的,計有九百餘卷,共四萬九千篇。(注:以上數字均見於《全唐詩》中)。另外,還有許多未經保存,已經失傳的…

唐詩的題材是非常廣泛的。有的從某些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階級矛盾,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有的,是抒發愛國思想,描繪祖國河山的壯麗景色。

有的,是抒寫個人的抱負和生活遭遇,表達了兒女愛慕之情。

也有的,訴說人生哀樂哲理,朋友間的友誼交情。

總之,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群眾生活及社會風氣,均可成為詩人寫作的題材。

在創作及表現手法上,既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也有現實主義的流派,其中,許多偉大的作品,則是這兩種創作方法相結合的典範。

唐詩的風格和形式是豐富多彩的,並且是推陳出新的。它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的傳統,大大地發展了詩歌的寫作形式。不僅繼承了以前的五言、七言古體詩,而且依此創造了風格特別優美整齊的近體詩(指律詩),把我國古代詩歌的音節和諧、文字精練等藝術特色,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古代抒情詩找到了一個典型的形式。(注①)

所以,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是國粹,是國之瑰寶,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所以,對於有一些蓄意"色解"、侮辱唐詩的人和事,必將受到人民的遣責和批判!

注①作為近體詩中的律詩,由於它的嚴格的格律限制,容易使詩歌的內容受到束縛,不能自由創造和發揮,這個也是它的一個重大缺陷。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大家都知道唐朝時期詩詞歌賦是自古以來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最聞明於世的詩詞人多數都是唐朝的,那在這一時期的詩詞歌賦的數量是沒可能少於唐朝前期的!這一時期的作品給我們留下了無法抹去的印記。

無論歷史怎樣演變,對詩詞文化的欣賞力,需求力永遠不會變,唐詩在我們心中佔具首位,這個事實不會改變。

所以唐詩從哪面說都沒可能比前期少!



人生趣談


首先來說,我才疏學淺,約懂皮毛,只能講幾句,本來不懂還要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面子活受罪。

但是,從唐詩這些選本中只能說處於附屬地位,因為數量少,質量也不很高,不管詩句,詩歌,唐詩都不如唐前詩歌,因為想寫好一首詩,一首詩歌不容易,必須要文底深厚,思想敏捷,洞穿事物,靈氣十足,想象豐富,不拘一格,言簡意賅,在很少的文字當中表達全部意思,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詩人,唐詩沒有前唐詩多,沒有前唐詩好,這也是跟一個時代的人聰明才智有關,不是人人都能當上詩人,也能寫出好的詩句,詩歌。

個人意見,才疏學淺,不喜勿噴,謝謝



用戶216322364154紅見


第一,是唐朝以前有一個很長的時期,也確實有些名家,詩歌也是絢麗多彩的,有很多都流傳至今。特別是曹植,阮藉,左思,陶源明等是魏,晉的

代表作家,作品剛健,自然,不事雕琢,被人稱為具有"建安風骨"的著名作

家。還有很多詩人作家也寫出了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在中華傳統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影響。

第二,是唐朝詩歌的鼎盛時代。經過唐前文化的發展繼承,唐代的詩歌發展達到了頂峰。湧現了一大批的頗有代表性的詩人,著名的有人稱"詩仙"的李白,人稱"詩聖"的杜甫,還有王維,孟郊,白居易,李商隱……等等一批非常著名的代表詩人。李白的作品漂逸瀟灑,仙風道骨,非常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而杜甫的作品深入細膩,真切樸實,很有現實主義的情調;其它的詩人也是各有千秋,我就不能一一點評了。可以這麼說,唐朝詩歌的發展,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峰,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像一個閃爍著耀眼光芒的寶石,照亮著整個世界。

第三,可能由於唐前時代的久遠,再一個就是接觸面的侷限,大部分的詩歌我都接觸不了那麼的全面。而唐代的詩歌接觸眾多,許多都是婦孺皆知,朗朗上口,吟詠甚多。所以說我個人覺得還是唐代的詩歌流傳下來的比較多。這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不知對否,讓大家見笑了。





封護勝463


很榮幸收到悟空邀請回答問題。首先,本人不專注於文史的研究,作這樣的回答也僅限於理性的解析;其次,在中國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有詩、詞、歌、賦之說,不同的時代社會創作的風氣和方向都會有所側重;再者,中華詩文創作的歷史淵遠流長,從朝代時間的跨度,唐所佔比其實很小,加之,如果追遡記載佚失的可能,和個人作品部分與節選的關係的話,唐詩無論從創作者,還是作品數量上來講都是不可能超過唐前的。但必須指出的一點是,盛世詩歌。唐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是中國古文化的文藝復興時期,詩歌創作出現了井噴的繁榮期,並且把這一特色創作推向了顛峰,從而鑄就了中國詩歌創作的一個分水嶺。但,同時還應當指出,在現有的文獻中,我們很難從宋唐之前找到所謂的格律的系統性的評論和著作,而是明清後人總結的韻律專注,得了,卻把後人帶進了意仄的爭論之中,實在是一大敗筆。


來自高原的詩


不是專家,對這個問題回答很難,詩歌的發展,有它自身的規律,社會環境(政治、經濟、軍事、人文),文字文學,音樂曲譜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它的發展,盛唐時期,經濟的發展,政治的寬容,文學藝術的繁榮,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都給詩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條件,詩歌不能單從選的多少來確定它的價值。 一點膚淺看法,僅供參考。


沈漫君


這個從時間上來說,唐朝以前將近兩千多年。在這段時間的詩詞歌賦,文化積澱肯定很多。而有唐一年不到300。雖然唐朝是唐詩蓬勃發展的一個時代。但他所處的人才肯定沒有之前多。只不過唐朝前期由於時代的久遠,有很多詩詞歌賦沒有流傳下來。但流傳下來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皇冠上的明珠。唐朝吸取了前輩的營養。再把它發揚光大。也有很多人把前輩的遺產據為己有。輸上他的名字就成了他的著作啦。您會認為這怎麼可能呢?但我說這絕對可能。那時候的詩詞歌賦的傳送多數靠口口相傳。就算有書扎紙張,但當處於風雨飄搖的亂世時代,水淹火燒。發黴蟲蛀。而傳播全靠手抄。請問又有多少人流傳下來?而後人在傳抄的過程中,在一不小心輸上自己的名字。而別家又沒有。這就不知道是誰寫的了哇。

扯遠了。我認為就是兩千多年的文化及第兩千多年文人俊才。肯定會比300年出的多。


善者天佑勇者無敵


是的,無論唐詩怎麼繁榮昌盛,必竟只是一個朝代的文化。而唐朝以前的堯舜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三國晉南朝北朝…不乏鼎盛朝代,也不乏鼎盛的詩詞歌賦。所以無論唐詩怎麼合選、精神或是海選,數量上終抵不過唐詩以前的詩歌總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