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魯迅先生在北京買過兩套房,一套是四合院,另一套也是四合院。

1919年,魯迅在北京西城八道灣買了第一套房子,前後兩進的四合院,九間瓦房,還有個相當於半個籃球場大的小花園,花費3500塊大洋。好友許壽裳形容這個院子,大得“簡直可以開運動會”。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這一年,魯迅38歲,已在教育部工作7年。開始在社會教育司任科長,後轉任僉事,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調研員。魯迅在此職位連幹了14年,薪水是每月300元。民國對於官員的待遇,還是相當慷慨的。

畢竟是人生第一次置業,為買這套房子,魯迅先後看屋十多次,花了半年多時間,在友人陪同下,從鐵匠衚衕看到蔣宅口,從護國寺看到燈市口,後來在房屋中介的介紹下,買下了這所房子。

3500元,再加上其他裝修費、中介費、稅費,總共4500多元,對於月薪300的魯迅似乎並不是一筆鉅款,他還和兄弟們商量,把紹興的老宅賣了1000元,二弟周作人在北京大學任文學教授,每月也是300大洋收入,兄弟兩人負擔這個院子,應很輕鬆。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買房後,魯迅把母親魯瑞和原配夫人朱安從紹興老家接到了北京,也把弟弟周作人、周建人兩家人接了過來,一大家子十幾口人住在一塊兒,日子過得很紅火。

但好景不長,4年後,魯迅與周作人鬧掰了,據說與周作人的日本妻子信子有關。究竟是何緣由,有記日記習慣的魯迅與周作人都對這一段語焉不詳,兄弟失和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迷。

魯迅一怒之下離家出走,把八道灣這所四合院白送給周作人,自己另外又買了一所。這回買仍然是四合院,似乎當時北京也並無別的公寓房可賣。

此房位於北京阜成門裡西三條衚衕,也就是現在的魯迅故居,只有一進院子,六間瓦房,佔地面積比頭回買的那所四合院小了好幾倍,還是多年不住人的二手房,屋頂都漏了。

魯迅親自畫出設計草圖,又重新裝修了一遍。不算裝修費,這所四合院總共花了魯迅八百塊大洋。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對於第二次置業,魯迅比較滿意。他把自己位於正堂之後的工作間稱為“老虎尾巴”。《秋夜》一文中的名句,就是在此處寫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棵是棗樹,還有一棵也是棗樹……”

一套四合院800塊,就是不算固定的月薪,對於已經寫出了《孔乙己》《阿Q正傳》《故鄉》等名作的文壇大家魯迅來說也不是難事,他的稿費每月可達100到200元。民國時期敬重知識厚待文人,可見一斑。

按民國時期一塊大洋70多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魯迅在京置業,第一次花了20多萬,第二次花了不到6萬元。跟現在動輒上億的北京四合院相比,簡直無法想象。然而,這就說明民國房價低嗎?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事實上,並不是民國的房價低,是魯迅的收入高,而普通人的收入則很低。

以北京為例,絕大部分市民年收入不到100塊大洋,這點兒錢剛剛夠買棒子麵兒,能保住老婆孩子不捱餓就算不錯,根本攢不下錢,如果再攤上紅白喜事,或者鬧個什麼病,到頭來不光攢不到錢,還得欠債。

魯迅在八道灣住時出門常叫人力車。那麼一個人力車伕——現在的出租車司機能掙多少錢呢?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寫道,在北京城打拼的人力車伕駱駝祥子一年忙到頭不休息,也就攢下三十塊大洋而已。

他要想跟魯迅一樣在北京買房,簡直是白日做夢。所以駱駝祥子最現實的小目標就是買一輛車——人力車。

魯迅1926年辭去教育部職務,離開住了14年的北京,輾轉廈門、廣州,但都未定居。

魯迅之所以離京,除了與當局交惡已無法立足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自己的學生許廣平的戀愛,讓他感到有必要換個環境。

1928年,魯迅帶著女友許廣平去了當時的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到上海定居後,魯迅一直是租房住,直到1935年病逝。為什麼不買房?因為買不起。

沒錯,他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暢銷書大作家,小說可以拿到20%的版稅,他同時給《申報》和《語絲》寫專欄,每月最多可以掙到六百元,收入是上海普通市民收入的十幾倍,但他仍然買不起房。因為上海隨便一座石庫門洋房就敢開價十萬大洋,相當於北京的一座王府。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關於民國時期的房價,有人總結出一些規律:城裡房價高,鄉下房價低;沿海房價高,內陸房價低;大城市房價高,小城市房價低;有租界的城市房價高,沒租界的城市房價低;商業繁榮、工業發達、農民工扎堆兒的城市房價高,市面冷清、工業停滯、農民工不喜歡去的城市房價低。

照此規律,北京(此時已改名為北平)的房價便大大不如上海,也不如鄰近有租界的天津。直到民國壽終正寢,上海房價一直處於民國各大城市之首。

另一位作家沈從文在上海教過書,他說:我寫一部小說掙的錢,拿到北京能買一幢樓,可是在上海只能租公寓住。毅然去了房價相對較低的青島。

在光怪陸離的魔都,魯迅拿著天價的稿酬卻買不起房,但仍願意租房住到去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上海有租界。由於日本朋友較多,他特意選擇住在虹口日租界。因為當時飽受當局的通緝和迫害,只有租界才能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他的安全。

魯迅先生買房記:與上海相比,“我還是喜歡北京”

偌大的中國,卻沒有一代文豪的容身之地,只好躲進近代中國的恥辱象徵——租界。魯迅將“租界”二字各取一半,寫成“且介亭”,為文集命名。這何嘗不是一種屈辱。

儘管在內心裡,魯迅對上海的大氣,包容和世界眼光還是認可的。但對這個房價對文人不甚友好的上海,魯迅沒多少好話。在私人信件中,他對上海的世相,語多譏諷,對文人的百態,心存鄙視。

而談起北京則不然:“中國鄉村和小城市,現在恐無可去之處,我還是喜歡北京……”

只是可惜,如今京城居,大不易。帝都的房價,已不像魯迅當年買房時對文人那樣友好。看著這遍地的大廈大路大廣場,堂皇壯闊,好不氣派,只是再也沒有像魯迅一樣的大師了。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