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中華詩城”重慶奉節:文旅扶貧“富腦袋富口袋”

探訪“中華詩城”重慶奉節:文旅扶貧“富腦袋富口袋”

重慶奉節作為《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文化名勝特別呈現。 張燕 攝

  “峽高水急關門山,自古以來是天險。如今架橋通三地,一路暢通到平安……”這是《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預備團選手55歲的甘立敏為其家鄉所在的重慶市奉節縣平安鄉桃樹村關門山大橋通車後所作的一首“打油詩”。

  奉節縣平安鄉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2019年通車的關門山大橋打通了村民和外界接觸的壁壘,實現了當地村民的百年期盼。甘立敏介紹:“以前我們從村裡到平安鄉,需要早上4點起來抹黑出門,走上3到4個小時才能到,這樣一去一來一天就過去了,現在關門山大橋通了,開車只需要半個小時,大大節省了時間,為此我專門寫了一首詩紀念通車。”

探訪“中華詩城”重慶奉節:文旅扶貧“富腦袋富口袋”

重慶奉節夔門黃金水道。 李永鑫 攝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正在熱播,節目相關活動的落地,以及節目配套宣傳強勢推廣,讓奉節全縣百姓和在外務工、在外求學、在外發展的各界奉節人士對建設家鄉,宣傳家鄉,回報家鄉的熱情高漲。

  記者在奉節探訪發現,如甘立敏一樣,奉節人民愛詩、學詩、吟詩、作詩的場景隨處可見、隨處可聞,奉節人與生俱來的詩抒情懷被全面點燃。

  奉節是中華詩詞繞不開的“地標”,在長達2000多年的夔州詩詞史裡,李白、杜甫、劉禹錫、王十朋、陸游等上千詩人留下萬餘首傳世名篇。“天下第一快詩”《早發白帝城》,“天下第一律詩”《登高》,“天下第一情詩”《竹枝詞二首》(其一),“天下第一景詩”《六言詩·賜傅作楫》均出自奉節。

  拿出一張第五套人民幣10元紙幣,其背面圖案就是奉節域內的夔門。夔門作為萬里長江上一道山水之門,孕育了以“詩城文化”為特質的夔州文化。

  重慶奉節縣委書記楊樹海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奉節文化資源得天獨厚,詩歌是其中最閃亮的寶貝,當前奉節正全面爭創白帝城·瞿塘峽5A景區,持續培育《歸來三峽》等文旅產品,把奉節建設成為長江三峽第一旅遊目的地和長江經濟帶上的綠色生態強縣。

  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奉節縣共接待海內外遊客累計1684.56萬人次,同比增長12.18%,旅遊總收入累計90.45億元,同比增長27.48%。藉助《中國詩詞大會》傳播,奉節縣的城市品牌、文旅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得以大幅提升。

  2019年3月,新版大型詩詞文化實景演出項目《歸來三峽》在奉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上演。截至目前,共演出204場,合計接待遊客16萬餘人,為全縣帶來餐飲、住宿消費約4800萬元。該演出以白帝城、瞿塘峽、夔門三大景點為背景,以詩歌為靈魂,以山水為載體,以科技為手段,充分展示了詩城奉節的自然人文魅力,也讓詩歌更加可觀、可感。

  “奉節積極打造‘三峽之巔,詩·橙奉節’文化旅遊核心品牌帶動扶貧,重上‘三峽之巔’的信心。”重慶奉節縣文旅委副主任鄒伯樂告訴記者,奉節在文化扶貧工作中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讓貧困群眾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據介紹,重溫古詩詞,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這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宗旨和核心內容,與“中華詩城”重慶·奉節高度匹配。當前,奉節還舉辦了國際詩歌節、中華詩人節、“才子佳人”詩詞挑戰賽,開展詩詞進學校、進社區等“六進”活動,在全縣培育讀詩、悟詩、寫詩、唱詩的濃厚氛圍。隨著詩歌進入尋常百姓家,一大批普通群眾走上詩歌舞臺,積澱千年的文化自信得以“重拾、迴歸”。

  “在奉節縣文旅規劃藍圖裡,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奉節縣文旅委公共服務科長李果稱,奉節將進一步深入挖掘整理詩詞及其他文化,在旅遊景區打造更多文化場景,加強城市文化建設,如詩歌小鎮、詩詞大道等,將奉節打造成全世界遊客嚮往的詩意天地、詩歌高地、詩人聖地。

  楊樹海稱,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奉節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持續挖掘人文資源,做大做強旅遊產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特色減貧之路。(高呂豔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