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還是凶手另有其人?

手機用戶51514528797


楊業並非潘美所害,但楊業的死,潘美也有責任。我們來共同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楊業,原為北漢名將,以驍勇聞名,曾追隨北漢世祖劉崇屢立戰功,被封為建雄軍節度使,人送外號"楊無敵”。

北漢滅亡後,楊業歸降宋太宗,受大將潘美節制。

實事求是的講,作為上下級關係的潘美與楊業,從已知的史料來看,相互配合還是比較好的。比如說,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景宗發兵十萬進攻雁門。楊業自領數千騎兵從西陘而出,繞到雁門關以北,往南突襲遼軍,與潘美前後夾擊,大敗遼兵,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潘美因此被封為代國公,楊業則被提升為雲州觀察使。

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再次發動北伐。

此次北伐,宋軍兵分三路,西路軍由名將潘美為主帥,楊業為副帥,任務是出雁門,奪取雲州等山後(太行山以西)地區,然後轉掠山南(太行山以東),與東路、中路軍會師燕京。

北伐開始後,作為主帥的潘美與副帥楊業配合默契。一鼓作氣拿下山後九州中的寰州、朔州、雲州、應州。

然而,由於東路軍主帥曹彬指揮失誤,導致宋軍大敗,宋軍全線敗退。

在得到曹彬為主帥的東路軍潰敗的消息後,潘、楊知事不可再為,便做好了後撤的準備。

但宋太宗為了最大程度削弱遼國的戰爭潛力,下令潘美等人在撤軍的時候,把寰、朔、雲、應四州的百姓遷徙到內地。

軍隊撤離比較容易,把老百姓遷走比較難,先不說老百姓願不願意走,既便想走,攜家帶小,老弱病殘,行動緩慢,很輕易就會被以騎兵為主的敵軍追及。

此時,遼國蕭太后及大臣耶律漢寧等十萬餘人,在反撲中已攻陷寰州。

深知遼軍特點及作戰能力的楊業,知道遼軍乘戰勝之威,兵鋒正盛,宋軍主要任務是安全撤離,保存實力,不可與敵硬碰硬。

但軍中行營兵馬都監王侁提出了不同意見。

王侁,也是名門之後,他的父親王樸,曾任後周樞密使。王侁本人也有一些戰功,但據說這個人“性剛愎”,剛愎自用的意思。

行營兵馬都監,又稱監軍,歷代一般由宦官充任,北宋初年的都監卻基本上由高官及資深武臣擔任,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天子信臣,也就是皇帝最信任的心腹。

雖然從級別上來說,都監相當於領兵作戰的主帥之副帥,但由於他們是皇帝的心腹,可以給皇帝打打小報告,所以地位有些微妙。

王侁跟著西路軍,酣暢淋漓地接連打了幾個勝仗,就感覺遼軍戰鬥力也不過如此,現在因為受東路軍牽累而被迫撤退,心裡總有些不甘。在商議撤離方案的軍事會議上,當楊業提出交替掩護撤離的方案後,王侁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即使要撤,也要撤得氣氣派派,他提出,全軍應當正面出擊,把當面敵軍敲掉再走也不遲。

護軍將軍劉文裕,也是名門之後,素有戰功,他贊同王侁的意見。

主帥潘美沉吟未決之時,楊業斷然反駁,說:“不可,這樣必敗。”

王侁於是譏諷楊業:君侯號稱無敵,現在看到敵人卻不戰而退,難道有其他想法嗎?

大家注意,作為監軍的王侁,在軍事會議上是有建議權的,他並沒有強迫楊業率軍出擊,只是用了譏諷的語氣來刺激楊業,如果楊業是一位穩重成熟的將領,堅持自己的觀點,則完全可以無視王侁的刺激,至少可以將兩種方案交由主帥潘美定奪。

但生性豪邁任俠的楊業最怕別人說他畏死,北漢降將的身份也使他最忌諱別人懷疑他有異心。

於是,還沒等潘美髮話,楊業就表態了:我不是貪生怕死之人,只因現在局勢對我方不利,貿然出戰只會白白犧牲將士的生命。既然您說我怕死,那我就先出戰吧。

軍情緊急,沒有時間過多的思考,六十一歲的老帥潘美,只好默認了這一結果。

可能在潘美、王侁等人看來,戰無不勝的楊無敵出擊禦敵,獲勝的幾率還是比較大的,只有楊業心中有數,此行兇多吉少。

於是在臨行前,他請求潘美等人在陳家谷口做好接應他的準備。

帶著一種悲情、一些委屈、一腔憤懣,可能還有一絲決絕的楊業,也失去了正常的判斷能力,被當面之敵遼軍名將、山西諸路兵馬都統耶律斜軫誘入設好的包圍圈!

楊業出擊後,王侁和潘美按照與楊業的約定,率軍來到陳家谷口,準備接應楊業,從寅時(大概凌晨4點左右)一直等到巳時(大概是上午10點左右),王侁根據經驗判斷楊業可能已經獲勝,於是強烈要求帶兵前去和楊業會合,以便擴大戰果,潘美雖覺不妥,但也怕坐失良機,於是二人先後帶兵離開陳家谷口。

潘美等人向南離開二十里後,得到楊業兵敗的消息,真是晴天霹靂出乎意料!但此時回救已經不及,而且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出兵,一旦再次失利,不僅不能完成保護百姓內遷的任務,還可能會引狼入室危及後方。

於是,潘美等人在短暫的猶豫之後,果斷決定立即撤離,放棄返回救援生死未明的楊業的打算。

當楊業帶領殘兵千辛萬苦退到陳家谷口時,發現這裡早已空無一人,絕望的楊業在陳家谷戰至最後,終於力盡被俘,為了證明自己絕非貪生怕死之輩,他拒絕降遼,絕食三日而死。

楊業死後,首級被遼軍傳往雲、應兩州,當地宋軍一看楊無敵都戰死了,人人膽寒,紛紛棄城而逃。

宋太宗雍熙北伐初期奪佔的土地,轉眼間又全部連本帶利歸還給遼人了。

這一戰後,北宋精銳盡失,再也無力進攻遼國,開始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逐漸將守內虛外當作國策了。

戰後,宋太宗追究戰敗之責,東路軍諸將因違令失律之罪依次被貶降,曹彬被貶為右驍衛上將軍;宋太宗尤其痛惜楊業之死,負有領導責任的潘美被連降三級貶為檢校太尉,始作俑者王侁被奪官併發配金州,劉文裕被奪官發配登州。

五年後,潘美鬱鬱而終。

但潘美萬萬想不到的是,此後軍事上一厥不振的大宋,因老百姓們渴盼英雄,漸漸編排出楊家將的故事,在各種小說和戲曲中,潘美的名字被改為潘仁美,醜化成一代權奸,不但處處和楊家作對,還勾結遼人,圖謀奪取宋朝江山。

一代名將潘美若靈下有知,會不會大叫:冤死我也!





老王古今縱橫雜談歷史


導語:楊業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但是最後卻慘死。對於楊業的死,千百年來大家眾說紛紜,不過很多人都說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而死。今天我要為潘美伸冤,害死楊業的並不是潘美,而是當時的監軍王侁。下面我就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

1.戲曲《楊家將》將潘美進行了醜化

北宋時期發生過著名的雁門關之戰。這場戰鬥是由遼軍所發起的。遼軍對宋朝的雁門關發起了猛烈的進攻。宋太宗深知雁門關的重要性,就派潘美為總部署,楊業為代州,共同鎮守雁門關。

遼軍在雁門關正面遭到潘美主力部隊的激烈抵抗。遼軍跟潘美交鋒的時候,楊業便派遣小分隊沿小路迂迴到雁門關,與正面交鋒的潘美雙面合擊,最終在雁門關北大敗遼軍,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

這場戰鬥讓潘美和楊業都名聲大噪。正是潘美和楊業兩人的配合才打敗了遼軍。至於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至死一說是出於戲曲《楊家將》。戲中將潘美的形象進行了醜化,把潘美說成一個叛國賊。因此很多人正是受了戲曲的影響才會認為楊業是被潘美陷害至死的。

2.真正害死楊業的是監軍王侁

雍熙北伐:由於中路軍的冒功前進而導致整個北伐的失敗,迫於無奈只能選擇撤退。但是當大軍在護送百姓出城的時候,遼軍再一次對宋軍發起了進攻。

面對遼軍的這次進攻,楊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後毅然決定撤退。但是楊業的決定卻遭到了監軍王侁的反對。王侁認為楊業此時選擇避戰就是對宋軍的一種恥辱,並且還強制楊業出戰。迫於無奈,楊業只能選擇背水一戰。

最後楊業被遼軍所俘虜,絕世三天而死。

總結:楊業是被遼軍俘獲,為了國家大義,放棄了遼軍給予的優厚招撫政策,最後絕食三天而死。但是楊業的死和監軍王侁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如果不是王侁一意孤行,執意出兵,那麼 楊業也不會慘死。








小生子講歷史


引言:

《楊家將》相關的歷史類小說與影視受眾很廣,以至於許多人把它當正史看。小說的特點就是很容易把人物臉譜化,比如以楊繼業為首的楊家將都是好人,而相對的,潘仁美則是徹頭徹尾的大壞蛋。

然而正史上的楊業(楊繼業原型)與潘美(潘仁美原型)卻並非小說話本里那樣的善惡相對。

楊業之死,潘美雖難辭其咎,卻並非他刻意陷害,而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

01 潘美:從龍之功,戰功赫赫

潘美是參與過陳橋兵變的老人了,對趙匡胤稱帝有擁立之功,是根紅廟子的老幹部。

潘美和太祖趙匡胤的關係非常深厚,因此深受重用,趙匡義登基後,依舊受到太宗的器重,因此在北宋初年的幾場戰役中都立下了戰功,除了最後徵遼戰役的慘敗,潘美所參與的戰爭幾乎都是勝利的:

  • 李重進叛亂,隨趙匡胤討逆,被任命為行營都監(副總指揮);

  • 為行營諸軍都部署(總指揮),率軍攻南漢,連克數州,滅南漢;

  • 為州道行營都監(副總指揮)攻破江寧,滅南唐;

  • 隨趙匡義伐北漢,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滅北漢。

從戰績上不難看出,潘美不僅是戰功赫赫,甚至都有點功高震主了,所以在徵遼的戰役中的失利,很多人認為是其為了保全自己而故意為之的失誤

02 楊業:原北漢將領,受趙匡義徵召投宋

楊業本最早是在北漢世祖劉崇麾下效力,屢屢戰功,被賜姓劉。在北漢滅亡後,趙匡義愛惜楊業才幹,召降楊業,至此,楊業才正式成為北宋的將領。

所以從出身來講,潘美要甩楊業幾條街。

03 北伐失利與楊業身死

雍熙三年,北宋出三路伐遼,主帥潘美,副帥楊業,王侁為監軍。潘美領楊業率領西路軍出雁門關,大勝遼軍,威震契丹;但曹彬所率東路軍卻幾乎全軍覆沒,北伐至此已不可為。與此同時,潘美受詔撤軍,但詔書中還有一個命令:掩護雲應四州民眾內遷。

於是北伐軍的撤軍過程變得愈發艱難,為了爭取大軍和百姓的撤退爭取時間,監軍王侁逼迫副帥楊業進軍迎敵,結果在狼牙村中伏,潘美和王侁並未採取任何營救行動,致使楊業全軍覆沒,在陳家谷被俘,絕食三日而死。

04 潘美對楊業之死難辭其咎,但楊業之死卻由多方原因造成

潘美作為主帥,在楊業中伏被圍時沒有采取行動營救,最後導致楊業被俘身死,潘美難辭其咎,但這個責任卻不能全讓潘美一人來背,是由諸多其他原因造成的:

  • 曹彬的失誤,有“良將第一”之稱的曹彬,在此次北伐中率領東路軍卻出師不利,被遼軍全殲,致使遙相呼應的西路軍孤軍深入;

  • 趙匡義的命令太不切合實際。若北伐順利,內遷百姓尚可行,但東路軍已敗,戰機已逝,還執意要求大軍護送雲、應四州百姓內遷,便掣肘了軍隊的機動性,導致大軍行動緩慢,致使楊業的西路軍隨時有被遼軍合圍的危險;

  • 監軍王侁的作用,逼迫楊業貿然迎敵的是他,楊業被合圍不進行營救的也是他,所以楊業之死,王侁有比潘美更大的責任。


  • 潘美作為主帥,在王侁做出錯誤指令時沒能據理力爭,最終導致西路軍覆沒,楊業身死。

05 王侁雖可恨,卻也有他的無奈

王侁是北伐軍的監軍,實際上比主帥潘美的權力要大,這要從趙匡義發明的“將從中御”政策說起。

將帥們出征前,皇帝都要講攻守計劃、進攻謀略,甚至排兵佈陣都指定清楚,做到了“將在外,君命依然要受”,而負責監督將帥嚴格執行皇帝部署的人,便是監軍。

所以監軍的品秩雖在主帥,甚至副帥之下,但卻代表著皇帝的權威,是軍隊的實際指揮者。

總結

在“將從中御”的政策下,潘美並不能阻止監軍王侁讓楊業貿然出兵,也沒有權力繞開王侁營救中伏的楊業,所以楊業的死,潘美雖有責任,卻不能負主要責任,真正“害”死楊業的,是宋朝僵化的軍事制度。

北伐回朝後,潘美被降職三級,而監軍王侁則被判流放金州,從處罰上來看,王侁的責任也要比潘美的大。

所以說,“潘美陷害楊業導致其身死”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潘美,與楊業一樣,都是大宋名將,都應被後世人尊重。


明離子


楊業之死也可以說是個意外。就在楊業被逼出兵之前,曾和潘美等相約,讓潘美率兵在相約之日去陳家谷口接應楊業,但是等到了相約之日,潘美依約而至陳兵陳家谷口兩側,但苦等一天之後不見楊業蹤影,潘美此時可能有些預判錯誤:一則可能楊業全軍覆沒;二則可能楊業已從另外的路上撤回了。有此考量的潘美擔心自己久等之後出現意外,再加上監軍王侁的攛掇,潘美不得不撤兵。

等到楊業苦戰之後,於相約之日的第二天撤至陳家谷時已不見一兵一卒的接應人員,無奈之下只能奮勇一戰,在命令手下突圍無果之後,楊業被擒絕食而亡。

在這裡如果說是潘美陷害楊業,估計是受《楊家將》等演義作品的“洗腦”,這些作品中為了突出楊家將的忠義,硬生生的將抗遼名將潘美醜化成為一個十惡不赦奸臣。

在《宋史》中記錄,對潘美陳家谷一戰中的失誤只是降級使用,次年即復職檢校太師。如果他有陷害楊業之舉,以太宗之精明,焉能不懲戒於他?還將他升職而用,死後配享太廟之恩能隨便給了陷害忠良之人?如果以以往的功績來看,潘美堪稱北宋抗遼第一戰將,這樣一位名將有什麼理由去陷害一個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同僚?

所以完全可以說楊業之死就是個意外。






新不二說


導語

據《宋史》記載,楊業及部下全部壯烈戰死以後,太宗對當時的監軍王侁除名發配金州,而統帥潘美僅僅是“降三官”,且降的全是檢校太師之類的虛銜。從太宗這一曖昧的處理方式不得而知,誰才是真正希望楊業死的人!唯太宗也!

01楊業是誰

  • 後晉末年,楊業的楊氏家族在麟州新秦(今陝西神木一代)起家,以武力稱雄一方。楊業原名楊重貴,在北漢建立之初投靠了劉旻,賜名劉繼業,而此時他的父親楊宏信卻效忠於後周。
  • 楊業夷夏之防觀念較為嚴重。當時楊業效忠北漢與契丹結盟,但他始終對契丹持抵抗態度。在宋太祖趙匡胤攻擊契丹之時,楊業竟然提議北漢主動攻擊契丹,且說: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
  • 也許是因為他對契丹有如此強烈的抵抗之心,在宋滅北漢以後便招降楊業。此時北漢國主劉繼元也已投降。太宗為籠絡人心,讓他恢復原姓,從劉繼業又叫回了楊業。

02楊業在北宋

  • 早已在北宋出名的楊業投降被太宗委以重任: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這正是這個時候楊業成了潘美的下屬。
  • 潘美在後周時代就跟著宋太祖,南征北戰,真是統帥級的大將。而且他的女兒嫁給了太宗的兒子趙恆(宋真宗)。
  • 楊業在北宋可謂戰績輝煌!太平興國五年,遼十萬大軍侵犯雁門關,楊業率數百騎軍與潘美的大部隊聯合擊退遼軍,殺死遼軍主將蕭多囉;興國七年,他與潘美再次在雁門關擊退遼軍,斬首三千,俘獲老幼萬人,牛馬五萬!楊業至此獲名“楊無敵”!

03楊業與潘美

  • 可以說在楊業降宋的初期,楊業的軍事實力和潘美在大宋的威望,確實讓宋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但是隨著“楊無敵”名聲在外,太宗心裡對這位降將有點不放心了。

《續資治通鑑長篇》:主將戍邊者多嫉之,或潛上謗書,斥言其短。上皆不問,封其書付(楊)業。

這裡就很明顯了,太宗在告訴楊業,你的舉動都在我的監控之下!

  • 雍熙北伐中,明明在形勢對大宋非常不利的情況下,監軍王侁、主帥潘美仍逼迫楊業出兵,且在約定的埋伏之地提前撤兵,置楊業於孤軍奮戰之境,導致楊業全軍覆沒!

總結

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太宗,首先考慮的肯定是自己的皇權。在平衡君臣、臣臣之間關係的時候傾向肯定是隨時調整的。正所謂“行不測之威服以固天位!”所以才出現了潘美、王侁有恃無恐的誣陷、迫害楊業!

害死楊業的乃太宗也!


活著就是一種情懷


宋朝是歷史上最懦弱的朝代,儘管兩宋文彩斐斕,名臣輩出,仍然無補宋朝的積弱。除了歷史學家已分析的諸原因之外,至少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宋朝未能控制住 燕山與長城,北方的邊防沒有屏障,始終直接暴露在北方騎兵的兇猛攻擊之下。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民族之間沒有緩衝地帶,導致民族矛盾空前尖銳,這期間產生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民間傳說,其中最著名的是楊家將。

楊家將一直被宋朝猜忌

十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認識到必須收復燕山,控制長城,他在連滅南唐、吳越、北漢三個國家之後乘連勝之威派出兩路大 軍北伐遼國。

東路由滅南唐而聲震朝野的大將曹彬率領直搗北京。〔當時叫燕京,北京是遼國的臨時都城,正式都城在長城以北。〕

西路由大將潘美率領〔即傳說中 的潘仁美〕,從山西中部出發,進攻山西北部,擬收復山西北部長城。楊業〔即傳說中的楊繼業楊老令公〕是西路軍的副統帥。

不料,曹彬能讓南唐後主李煜倉惶辭廟,卻敵不過蕭太后率領的南北兩院的奚族騎兵。〔這裡的南院大王可不是喬峰喬大俠〕可憐十萬宋軍精銳在北京南邊不遠處的白溝河一帶被遼軍全殲,大將曹彬僅一人一馬逃回!我猜想曹彬肯定是武林高手,其武功之高絕不弱於三國名將趙雲並且可以傲視“楊家將”。

曹彬一人逃回

 這絕非笑談,史書記載,白溝河水竟被宋軍屍體堵塞而斷流!讀者可以發揮一下想像力,這是何等慘烈的戰鬥!趙雲救阿斗時戰況之慘烈流傳千古,可大將曹彬從白溝河單騎突圍時戰況之慘烈絕不會亞於長坂坡卻默默無聞,這就是歷史不公平之處。

明智的辦法 

遼軍殲滅河北宋軍之後,立即出娘子關移師山西。此時山西的遼軍空前強大,西路軍處境極其危險。明智的辦法是立即撤退到山西中部的險關固守,以避遼軍鋒芒,潘美正是這樣做的。這說明在楊家將傳說裡被罵得萬劫不復的潘仁美其實是個合格的統帥。如果按照潘美的指揮,楊令公頭撞石碑而亡的故事大概就不會發生了,中國也就缺少了一部楊家將傳奇。不可理喻的命令   

可就在這時候,在離前線不遠處坐鎮的宋帝趙光義越過西路軍正統帥潘美而對副統帥楊業直接下達了一道不可理喻的命令,命令已孤軍深入敵後的楊業且慢撤退, 在撤退的同時必須把山西北部四個州的老百姓全部向南遷移。

潘美替趙二背黑鍋

這就是說,要楊業在強大的遼國騎兵的攻擊中“順便”完成大規模“移民”工作,保護擔著罈罈罐罐、 扶老攜幼的老百姓走幾百里路回來。這大概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荒唐的命令之一;與此相似的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從新野撤退,也是帶著老百姓,結果在長坂坡被曹軍追上而全軍履沒。歷史的悲劇不可避免的就要重演了。

我對宋帝趙光義的 這道命令一直感到奇怪。從趙光義的文治武功看,明明是個高智商的人,一個高智商的人怎麼可能會做出這種幾類白痴的重大決定呢?唯一合乎邏輯的解釋是楊業之 死是一場謀殺,是趙光義要借遼軍清除異已。楊業原來是北漢大將,在宋滅北漢時投降了宋朝。宋要北伐收復長城,楊業的北漢降軍集團熟地熟路,正好做為開路先 鋒,讓降宋還不到一年的楊業做宋軍伐遼西路軍的副統帥就是這個意思。正統帥當然不能給楊業楊老令公,必須由信得過的心腹愛將擔任此要職。

當時趙光義連滅三 個國家,南唐、吳越、北漢,氣勢極盛。一點也用不著擔心楊業集團會有貳心。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曾幾何時,全盛時期大宋的天字第一號大將軍曹彬竟然兵敗白溝河,十萬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師無一生還!〔曹彬除外〕消息傳來,舉國驚恐。可以想像趙光義當時的震驚和恐懼。

史書上記載了他可能是用陰謀手段奪取了他哥哥趙匡胤的皇位(參考另外一篇文章長篇歷史解密:北宋的燭影斧聲裡隱藏的千古之謎),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出趙光義是一個極工於心計的人,而不是一個正人君子,宋襄公式的仁義道德與他無緣。當此危難之時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保住皇位,因為他哥哥的兒子,真正的皇位合法繼承人就在身邊呢。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楊業集團投降還不到一年,在宋危難之時會不會動搖?如果楊業聯遼復漢怎麼辦?如果宋軍穩不住陣腳一敗再敗怎麼辦?如果這一切果然發生就太可怕了,此時 “楊業反水”一定是趙光義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況且此時趙光義心中明白,立馬燕山是一個永遠不會實現的夢想了,只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楊業才有價值,沒有了 這個夢想楊業就沒有價值。而且簡直就是負價值,要花成本時時防他“反水”。

大家應該知道辛棄疾在投宋後的遭遇,叱吒北國的辛棄疾先生入宋後再也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當他回顧戎馬生涯,只能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了。〔醉熏熏地把燈撥亮看看寶劍的寒芒,願今夜做個好夢,讓我回到號角嘹亮的兵營。〕只能空將萬字平戎策,去換得東家種樹書了。這就是趙光義謀殺楊業的動機!趙光義不愧是高智商,當他得知曹彬大敗之後,在一瞬間就作出了決定,楊業必須死!於是就有了那道不可思議的荒唐命令。悲壯情懷  

寫至此處心中不禁凜然一動,幸虧辛棄疾先生文人一個,和楊業不一樣,不是以武傳家也沒有子弟兵,否則今天我們肯定讀不到這麼多好詞,當然這是題外話了。趙光義一定還有密令給心腹愛將潘美,令他在生死關頭儘量裝傻,不準支援楊業的敗軍。

歷史的記載也正是如此,於是謀殺完成了,楊業死了,趙光義放心了。我猜儘管楊業楊老令公心如明鏡,仍是硬著頭皮去執行這純屬自殺性的任務的,降宋已是一 辱,豈堪降遼再辱?他在降遼與死亡之間自願選擇了死亡。今天我彷彿還能感覺到楊老令公在臨戰前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情懷。

楊業之死的最大責任者絕對是宋帝趙光義,而不是潘美。宋朝在大敗後終於穩住了陣腳,此時就該替罪羊潘仁美先生出場了。我們的民間藝人極其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工作,噲炙人口而流傳千古的楊家將傳奇由是誕生。我猜想趙光義一定很想也設個什麼大獎之類,把這些民間藝人好好褒獎一下的。

宋朝經這次失敗之後,一蹶不振,控制長城成了一個不可期待的夢,一直到北宋滅亡。沒拿到長城卻意外拿到了非常傑出的楊家將傳奇,這就叫物質上有所失而精神上有所得吧,況且楊家將傳奇還為今天的旅遊業作貢獻,留下不少旅遊景點,比如六郎莊掛甲屯之類,算也是意外之得吧。“身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一笑而已。

到了今天,這種高層領導出黑招整人,中層領導背黑鍋的事,依然比比皆是,所以吾等吃瓜群眾務必要擦亮眼睛。




仁德歷史


我是史學長空,來回答此問題。楊業是“中貴”侯莫陳利用所陷害。

楊業是北漢抗遼名將,戲曲中他叫楊繼業,佘太君的丈夫。在宋太宗滅北漢後,任楊業為鄭州刺吏,後因屢次為北宋抗遼立功,被升為建雄軍節度史使。

首先說潘美,他與楊業一起並肩作戰,是戰友,他們之間沒有仇怨,沒有理由去陷害楊業。民間誤以為潘美是陷害楊業的理由是,當時徵遼大軍有四位監軍分別是王侁、劉文裕、郭超和侯莫陳利用。而潘美沒有到陳家谷與楊業匯合,導致楊業被擒,最後餓死。才會被世人誤會。

原來按照史料分析考究後,認為王侁是陷害楊業的兇手,現在根據《張乖崖集》記載的材料,分析後,得到最新的結果是侯莫陳利用是陷害楊業的幕後黑手。

宋遼的有史料記載此戰的經過與楊業的氣節,兩國的記載驚人的相同,那麼楊業的死因,是肯定的,不需質疑。

《宋史》記載:“命田重進屯定州,潘症狀還代州。徙雲、應、寰、朔吏民及吐渾部族,分置河東、京西。會契丹十萬眾復陷寰州,楊業護送遷民遇之,苦戰力盡,為所擒,守節而死。”《遼史》記載:“統和四年,宋楊繼業率兵由代州來侵,攻陷城邑。推而廣之撻凜以諸軍副部署,從樞密使耶律斜軫,敗之,擒繼業於朔州。”

楊業是北漢的降將,最後為了自己的氣節而餓死。宋太宗公佈楊業的死因後,根據事情的經過,下詔處罰了潘美、王侁和劉文裕三人,而莫侯陳利用卻沒有事,身為監軍其中之一,他一點事情都沒有。這其中的貓膩,只要是明眼人,細想就知道了。

太宗詔書:“上聞業死,甚痛惜。辛亥,詔削美三任,王除名,配金州,文裕,登州。贈業太尉、大同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碩,錄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及貴子二人。”

在出兵之前,楊業雖然與王侁、劉文裕在戰略方面觀點不同,發生過爭執,但沒有疾妒、陷害的意思。他們的主張不同,但目的是一樣的。為了抵禦遼軍。

四位監軍,王侁處罰最重,莫侯陳利用一點事都不沒,而在第二年,潘美和劉文裕官復原職。只有王侁從流放之地,回到京師,但沒有再啟用。

王侁本人和家族跟太宗的關係並不親密。王侁是王樸的兒子,趙匡胤與王樸在後周為官時,他們之間有仇怨。 太宗很有可能借此機會打壓王侁與其家族。

北宋治蜀名臣張詠,在被貶時,贈送劉吉詩句:“天地有至私,劉生與英氣。….冒死雪忠臣,讜言警貴侍。”

此詩句重點說明貴侍,忠臣被奸臣所害的事情。後來劉吉上疏,說明楊業被害的事情。張詠在雍熙北伐時,任職麟州通判,他對當時楊業戰死朔州的事情比較清楚。

這位中貴是何方神聖呢?莫侯陳利用,是鮮卑族人,懂得玄幻變化之術,深得太宗寵幸,為禍朝廷,後莫侯陳利用被趙譜誅殺。可是楊業已死多年了,只是為楊業昭雪了。

根據張詠提供的線索,楊業並不是潘美陷害而死,真是兇手是莫侯陳利用。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留言評論,一起探討這位抗遼英雄。


史學長空


楊業,1000多年前的宋朝,潘家出了個名將,叫潘美,因戰功卓著,屢受皇封。死後的牌位,還跟皇帝的放在一起供後人祭祀。

後來的《楊家將演義》小說中,卻把潘美寫成謀害楊家將的“大奸臣”,導致潘姓族人遭人追殺,還被楊家列為“永遠仇人”,世代不通婚。

1000多年來,潘姓後人一直對此不爽,希望為潘美“平反”,恢復名譽。

千年譭譽

歷史上的潘美,其實不是奸臣

在不少影視作品和地方戲曲中,潘仁美都是作為一個奸臣形象出現,臉上永遠塗著白色的油彩,與楊家勢不兩立。“潘仁美”在歷史上確有原型,這便是北宋的開國大臣潘美。歷史上的潘美,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

從潘氏宗譜上查到:潘美,字仲詢,河北大名人,出生於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卒於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是潘姓始祖季孫公的第69世孫。

潘美是將門之後,在後周朝廷任官客省使。趙匡胤在陳橋兵變中黃袍加身,潘美隨他南征北戰,屢立大功,累官至同平章事,死後被追封為鄭王,配享太宗廟庭。

潘美的五個兒子,後來都做過顯官,女兒更是做過皇后。北宋開寶年間,漢中發生叛亂,皇帝命令潘美的弟弟潘騫率兵10萬鎮守九江,其子潘惟文(潘美幼子,後過繼給潘騫)選擇在九江湓浦安家。

《潘楊訟》中的‘奸賊’潘仁美,原型就是潘美。其實,他既沒有陷害過楊業,也沒有射死楊七郎,更沒有投降遼國。恰恰相反,北宋初年,無論是在統一戰爭中,還是在抗擊遼兵的戰爭中,潘美都立過很多戰功,是一位應當受到尊敬的歷史人物。死後配享太宗廟庭,是一種極大的榮譽,說明他是朝廷的宰輔之臣。

楊業之死

“陷害忠良”的歷史真相

小說中,潘仁美“陷害忠良”,使楊令公在陳家谷戰敗後,一頭撞死在李陵碑上。歷史上的“陳家谷之戰”,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北宋雍熙三年,遼軍來犯,潘美、曹彬、田重進禦敵,楊業是潘美的副將。宋軍連敗,潘美召集副將楊業、監軍使王侁商量對策,商定在陳家谷設伏,楊業率兵誘敵,潘美、王侁埋伏在谷口東西兩側。

楊業向耶律斜軫挑戰,然後佯裝敗退,遼軍一路追趕到陳家谷,而谷口卻不見任何動靜。原來,王侁等得不耐煩了,率軍奔往朔州,潘美製止無果,只好也率部下離開。楊業孤立無援,部下死傷殆盡,他自己在手刃百餘人後墜馬被擒,其子楊延玉被敵軍射死。

楊業被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死,潘美和王侁則逃回太原。潘美因戰敗被降職,王侁被髮配為役。

文學形象

潘美被後人寫的小說害慘了

陳家谷戰敗,潘美應該承擔什麼責任?他是不是真的故意陷害了楊業?

《宋史》中,並沒有“潘美與楊業不睦”之類的記載。陳家谷一戰中,潘美的責任其實只是指揮失誤。而他用兵猶豫,或許是對皇帝派來的監軍使王侁有所顧忌。

潘美這次的“沒主見”,害得自己在小說、戲曲中成了永遠的反派。小說《楊家將演義》,最早編述“潘仁美陷害了楊業”。“潘美之冤,是典型的小說改變歷史。小說中很多情節明顯不真實。京劇《李陵碑》更玄乎:楊業被潘仁美陷害,在兩狼山被圍,又凍又餓,不得不燒帳篷取暖。這更是無中生有,陳家谷之戰發生在夏天,當時天氣正熱哩……”

世代恩怨

楊家後人曾派殺手向潘家後人尋仇

因小說《楊家將演義》的傳播,民間開始有了“潘楊不通婚”的說法。

潘楊不通婚,其實只是傳說。

開封的潘楊湖,也有“潘湖水渾,楊湖水清”的說法。其實真實的潘湖、楊湖湖水都很清澈,水色並無二致。

“潘仁美陷害楊業”的說法,在民間廣泛流傳,元、明時期,楊家後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殺潘家後人。如果回答自己姓潘,可能會當場身首異處。

有一次,一位潘姓人被逼問“是不是姓潘”時,連聲說“不、不、不”,才逃過一劫。此後,他便真的改姓為“不”。有人被追殺時趴在牲口槽躲過一劫,便改姓曹。有人因被逼問“姓什麼”時鍋裡的飯淤了,忙說“淤、淤……”躲過一刀,後來便改姓為“於”。如今,開封市附近,有很多曹姓和于姓居民。



夜泊湖口


歷史上的楊業本為北漢將領,宋太宗攻滅北漢之後,楊業歸附北宋,並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威震契丹。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趙光義大舉北伐,楊業隸屬於潘美統帥的西路軍,然而最終卻在撤退途中力戰而亡。那麼,楊業真的是被潘美害死的嗎?事實上並非如此。

宋太宗趙光義發動“雍熙北伐”,楊業撤退途中力戰而亡

雍熙三年(986年)春,宋太宗趙光義意圖趁遼景宗新逝,新帝年幼、朝中不穩的機會,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於是兵分三路大舉伐遼,其中東路以曹彬為主帥,向向雄州、霸州方向進軍;中路一田重進為主帥,由由飛狐(河北淶源)向北推進;西路則以潘美、楊業為正副統帥,兵出雁門關。宋太宗汲取歷次北伐經驗,意圖先攻克其他諸州,再合圍幽州。

這次北伐初期進展極為順利,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進于飛狐北破遼兵,潘美在西陘痛擊遼軍,克遼朝寰州。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應州,破雲州。然而,遼軍卻在蕭太后的指揮下迅速展開反撲,結果東路曹彬因輕敵冒進而慘遭戰敗,合圍幽州戰略就此失敗。

眼看計劃受阻,西路軍也已經陷入危局,趙光義便下令潘美裹挾雲州、應州、寰州、朔州百姓回軍。於是,楊業便與潘美圍繞如何帶領四州百姓安然撤軍制定計劃,楊業力主分兵應州,誘遼軍向東,另以強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阻擊遼軍,以保民眾安全南撤。

然而,監軍王侁卻對這個計劃嗤之以鼻,他認為潘美和楊業此舉乃是臨陣退縮,認為應該率軍直奔雁門北川,監軍劉文裕也表示支持王侁的計劃。

楊業對王侁的建議予以反駁,結果王侁卻說,“君侯素號無敵,今見敵逗撓不戰,得非有他志乎?”這句話的分量可就太重了,尤其是對於楊業這個降將來說,這幾乎就是個掉腦袋的問題。

結局是顯而易見的,面對這種意見衝突,潘美和楊業只能妥協,尤其是楊業,他甚至必須表現出對宋廷的忠誠,而從楊業的“今諸君責業以避敵,業當先死於敵”這句話,便不難看出他當時的無奈。然而,即使如此,他在出徵前仍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希望潘美和王侁率兵在陳家谷口佈陣作為援軍。

從寅時到巳時,王侁派人眺望戰場,見楊業還未率軍返回,以為是打敗了契丹軍隊,便打算爭取戰功,立即率兵離開谷口追擊,潘美根本制止不住。然而不久後聽說楊業戰敗,便又立即帶兵後退。

可憐楊業帶兵出朔州,途中遇遼軍伏擊兵敗,一路且戰且走、從中午戰至傍晚,等到到達谷口後,卻又哪裡還有救兵,無奈之下只能率領部下奮力作戰,受傷達幾十處,士兵們也幾乎全部戰死,楊業還親手斬殺了百十來個敵人。後來因為戰馬受了重傷,無法前進,為遼軍所擒,絕食三日而亡。

潘美並非主要責任人,但卻被罵了上千年

如上所述,潘美顯然並非害死楊業的元兇,監軍王侁才是罪魁禍首,這點其實從趙光義事後對幾人的處置也不難看出,事後潘美只是被貶官三級,而監軍王侁則被“除名,隸金州”,劉文裕也被“除名,隸登州”。

那麼,既然潘美不是元兇,為何會被罵上千年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雖非主謀但並非沒有責任。我們知道,從宋初開始就對武將限制極為嚴格,監軍這個職位太過重要,而楊業和潘美此時的身份卻是極為尷尬的,楊業是北漢降將,而潘美則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深厚,並不屬於趙光義一派。那麼潘美是否沒有一點責任呢?答案是否定的,他雖非始作俑者,但作為西路軍主帥卻無法約束部隊,最終釀成如此悲劇,他必須負有一定責任,而這也是潘美最終會被貶官三級的原因。

2、藝術創作的需要。將潘美列為害死楊業的主謀,其實是“忠義楊家將”等藝術作品的處理結果,而這則源於藝術創作的需要。要在藝術作品中塑造楊家將的忠義形象,必然要為其樹立一個對立面,監軍王侁雖是害死楊業的元兇,但就他的身份地位來說,根本無法承擔這麼一個“大奸臣”的形象,而將身為統帥的潘美設在對立面,無疑更加具有戲劇衝突,且更能突出楊家將的悲壯。

3、文藝作品影響力太強。潘美奸臣的形象之所以會深入人心,文藝作品可謂功不可沒,相較於正史來說,文藝作品的流傳度、話題度等等無疑極具優勢,也正是由於“忠義楊家將”等作品的流傳,使得“楊家將”忠義形象為人們所熟知的同時,潘美這個“大奸臣”的形象自然也就被人們所銘記了。在這些藝術作品的廣泛影響之下,潘美想要徹底擺脫奸臣的形象,任重而道遠。

事實上,作為北宋開國功臣的潘美,在歷史上的形象還是相當正面的。與此同時,與大家所熟知的“楊家將”比起來,曹彬的曹家將、折德扆的折家將、種世衡的種家將和李處耘的李家將,無論在貢獻還是名將數量方面,其實更要突出。


香茗史館


我是鑑古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楊業當然不是被潘美害死的,害死楊業的是北宋的監軍王侁。

楊業其人

北宋名將楊業,其實原是北漢名將。楊業生於幷州太原,是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之子,北漢建立後,他追隨北漢劉崇,任保衛指揮使,驍勇善戰,屢立戰功,被提拔為建雄軍節度使,綽號“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因此歸宋,並得到宋太宗趙光義重用,仍舊安排他在邊關駐紮,只是對手從宋軍變成了遼軍。

歸宋後的楊業同樣表現不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楊業出奇兵繞到進攻雁門的遼國大軍背後,出其不意發起攻擊,陣斬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解了雁門之圍,一戰威震敵膽。

楊業雖有戰功,但是他和潘美比,還是差了一截。

潘美其人

出生於大名的潘美,是北宋開國名將之一,與曹彬齊名。當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唯獨沒有動潘美的任職地和官職。為何?一方面宋太祖和潘美感情深厚,重點是潘美行事謹慎,擅表衷心,每次外出帶兵,都會把家屬留在京城當人質,宋太祖對他很放心。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對潘美同樣恩寵有加,加封開府儀同三司,隨後又被封為韓國公、忠武軍節度使。

雍熙北伐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決心北伐,收復燕雲十六州。20萬大軍傾國而出,兵分三路伐遼。

潘美擔任西路軍主將,楊業任副將。之前二人在邊關配合作戰,已經很有默契。

西路軍勢如破竹,直接攻下了十六州中的寰州、應州、朔州、雲州四個州。

就在西路軍節節勝利的時候,東路軍主帥曹彬卻遭到了遼軍的致命一擊:被遼國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截了糧道。大軍面臨崩潰的危險,曹彬只得下令迅速後撤,直接撤回了宋境。

趙光義大驚失色,三路大軍的戰略目的是最終合圍幽州,完成最後一擊。他最重視的東路軍潰敗至此,權衡再三後,趙光義下令中路軍田重進和西路軍潘美緊急撤退。

中路軍安然撤回宋境,可是西路軍出事了,事就壞在監軍王侁手裡。

王侁的錯誤決定

西路軍副將楊業建議先護送百姓撤退,再在路上安排接應,設下伏兵,可保萬無一失。可好大喜功的王侁卻出言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要求楊業出兵與遼軍交戰,另一名監軍劉文裕也支持王侁的決定。

楊業本為降將,此時唯有聽命迎戰,才能表明心志。可面對強大的對手,楊業深知此行有去難回。

出發前,楊業向潘美請求,在陳家谷口埋伏下弓弩手,一旦自己退回這裡,可以接應,否則必死無疑。

王侁和潘美也的確設了伏兵,可只等了半天,沒等到楊業的王侁,竟以為楊業已擊敗遼軍。為了搶功,他率谷口伏兵前進迎敵,可走了不到20裡,楊業兵敗的消息就傳來了,王侁當即率兵撤退,置楊業生死於不顧。

傍晚時分,廝殺了一天的楊業終於撤到了陳家谷口,可這裡再也見不到援兵的蹤影。面對追來的遼軍,楊業拼死力戰,全軍覆沒,最終力盡被擒。他寧死不降,絕食三天,以身殉國。

楊業之死,趙光義十分痛惜,把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監軍劉文裕“除名,隸登州”,主將潘美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

這就是正史記載的楊業的英雄事蹟和殉國經過。

不過,經過多種藝術形式的演化,楊業祖孫三代盡忠報國的英雄事蹟和可歌可泣的悲劇情節,在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千百年來,“楊家將”受到後人的敬仰,長盛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