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武則天以絕後患?

易開江


前言: 武媚娘14歲進宮,被唐太宗李世民封為“才人”武媚娘在眾多的後宮佳麗中,這個地位是很卑微的,李世民根本就沒拿她當回事,但是通過一件事李世民才對武媚娘有所改觀。



李世民有一頭烈馬,性子很烈誰也降服不了,武媚娘就毛遂自薦說:“皇上奴婢願降服此馬”,李世民低頭看了她一下,眼前這個略顯稚嫩的小丫頭,心中充滿了不屑。武媚娘就向李世民討了一把劍和一個皮鞭,李世民不解,武媚娘對他說:“皇上,如若此馬不服管教,我先用鞭子抽它,如果再不服,我就一劍刺死它”李世民聽後脊背發涼,以前這個十幾歲的小丫頭竟然如此的心狠手辣,恐怕日後會惹出禍端。


唐太宗的軍師李淳風對他說:“臣夜觀天象,唐三代之後,有一個武姓女子會取代李唐江山,並且李家的子孫也會被她殺掉一些”李世民聽後大驚,就說:把宮中所有姓武的女子全部殺掉,寧可錯殺一千,也絕不放過一個。李淳風聽後直搖頭並告訴李世民這不是辦法,說此女子只是暫時的取代,還會把江山還給李家,如若現在把她殺了,只會有更多的變數。李世民這才作罷,但是他又不甘心,此時他又想起了武媚娘馴馬之事,一直覺得此女子留下日後恐怕是一大後患,所以,李世民病重之時,把武則天發配到到感業寺出家為尼。


沒成想,李世民去世後不久,唐高宗李治便把武媚娘從感業寺接了出來,並且娶她為妻後來武媚娘依仗對他的寵愛,一路高歌猛進。直到坐上皇后的位置,李治後來多病,所有的奏摺一律有武則天代為批覆,後來逐漸發展到和李治平起平坐,武則天的權力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李治駕崩以後,她就殺死了自己的長子太子李弘,逼死了次子李賢,孫子李重潤,害死了自己的親姐姐韓國夫人,等等,清除了所有的障礙以後,武則天順利的登上了皇位,那一年,她67歲,她是歷史上登基時年齡最大的皇帝。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佳寧姐姐說歷史


我覺得當時的李世民不是不想殺了武則天,而是不能殺了武則天。當時李世民身為統治者就得到了一個預言,預言說唐朝三代會出現一個女王,還說以後的唐朝皇帝會很虛弱,將會有一個姓武的女人成為一代女皇。此事也讓李世民心有不安,但是李世民就和主管李淳風討論此事。

李世民就是想要用盡一切辦法推翻這個預言。說起了李淳風我們就會想到袁天罡。他們都是形而上學大師,都身懷技能。因此,李世民也特別信任李淳風的能力。同時,也因為這個古老的迷信,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歸咎於神靈。因此,古代有特殊的崗位,即欽天鑑。當皇帝和他討論的時候,李淳風是袁天罡的成員之一。他說書中的跡象開始出現了。這位姓武的女人現在已經住在皇宮裡,並將在40年後成為新的皇帝。

這時的李世民就與李淳風討論,想要殺了宮中所有姓武的女人。李淳風一聽就直接否決,此女子本來就是要做皇帝的,這就是天命,天意不可違,如果強行違背,就會導致生靈塗炭。此外,這個女人在成為皇帝40年後會變得更加善良,如果她現在必須改變自己的命運,那隻會是暫時的。到時候,肯定會有更強大的女性爭奪王位,李氏家族很可能會滅亡。

就在唐太宗臨死之前和特意提醒李治,可卻並沒有一絲的幫助,當時的李治十分的迷戀武則天,也很信任自然也就不用防備她,這就是天意。武則天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她善於利用自己的優勢使自己變得更強大。與此同時,她的情報也是對李世民的威脅,所以直到李世民去世,她的地位並不高。因此,她一直在和李治說一些非常接近的話,但很長時間後這並不是真的,所以王子很困惑。

李世民不是不想殺,而是殺不得。李世民也是為了唐朝的興衰。畢竟武則天並沒有讓所有人失望,一個女人統治天下,讓眾人屈服,我也不禁開始對她感興趣了。


宜頌文化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橫空出世,更是伴隨著神話和預言:

唐太宗時,星象學家李淳風占卜發現,太白星屢現於白晝,宮中傳言有女主登基。李淳風就向唐太宗李世民稟報:唐朝歷經三代皇帝以後,將會有女主武王取代李氏而奪得天下。

後人據此提出這個疑問:為什麼李世民在聽到預言後沒有殺武則天以絕後患?

筆者認為這裡的預言不一定是真事,正史當中也沒有明確的記載,當屬於謠言。

一、唐代的歷史背景對女性十分友好。

  • 有人說“唐有胡氣”。


隋唐的皇族基本都是北周的重臣或是北周重臣的後代,李淵的祖先李虎便來自於北周八柱國之一。

鮮卑族以狩獵畜牧為生,男性經常數天或者數月都在外面狩獵,家中則是由婦女主持著家政和與外面聯絡,漸漸地也就能夠獨擋一面,養成了發號施令的習慣。

北魏的孝文帝改革漢化後,鮮卑族的民風民俗很多依然保留了下來。曾有太皇太后馮氏臨朝稱制長達25年之久的先例;唐高祖李淵的妃嬪張婕妤等更是屢屢干政,被說是“胡氣”。

  • 唐朝的風氣開放、女性地位高。


史書記載,唐朝女性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地位,有財產的繼承權;穿衣服也可以穿男子服飾,不受到約束;有更多的社會活動的空間和自由,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也更為活躍:


《舊唐書》卷四十五志第二十五:“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冪旂……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冪旂之制。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從以上可以看到,唐朝的婦女在社交、商業、文化等方面都十分活躍。更有記載民間女子陳碩真組織起義,自立為皇的事件。


二、這個預言出自野史《朝野僉載》,正史無記載,李世民有可能根本就沒聽過這事

我們看到的這個預言原文如下:

《朝野僉載》·卷六:唐太宗之代有《秘記》,雲唐三代之後,即女主武王代有天下。

這段話只是在野史中記載的,不能以此推斷為真實的歷史事件,真實的歷史當中唐太宗可能根本沒聽說過這件事。


三、即使真有此預言,李世民也不相信女人能稱帝

歷史上的皇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子稱帝的先例是沒有的。唐太宗即使聽聞了幾句傳言,也不會相信。

再者,武則天生於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是唐朝的開國元勳且和唐高祖關係非常好,後來武則天因為容貌秀美,再加上身份地位的原因,入宮做了唐太宗的妃子。

李世民出生於598年,武媚出生於624年。年齡差26歲。貞觀十一年武媚14歲時入宮,此時李世民40歲。一個14歲的少女,皇帝是不會相信她有這樣的心思、能力將來坐上帝位的。


四、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奉行仁治,即使真有此預言,也不願大開殺戒

(1)玄武門之變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以及支持太子的齊王李元吉,並且收編了李建成以及李元吉的所有家眷,並帶兵逼迫李淵退位,將皇帝寶座傳給了自己。

(2)李世民的事功與仁政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一直推行仁政:


  • 他知人善用;廣開言路。

最有名的當屬那句:“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

這是李世民在魏徵時去世後所寫,可以看出唐太宗虛心接受建議的品質,他的仁厚和廣納建議。



  • 他推崇以德治國的理念、尊重生命。

史書上記載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他曾經了放390名死囚犯們回家探親,並和這些死囚們約定他們必須在次年秋天自覺回來。一年的時間就過去了,這些死囚犯們在沒有人去監視監督他們的情況下,都如期歸來,沒有一個人選擇逃亡。那一年間大唐王朝一片祥和,百姓都是安居樂業,於是一年後李世民就下令赦免了這些死囚犯的罪行了。


  • 他施行“藏富於民”的國策,薄賦斂,輕刑罰。

貞觀之治中提出“法貴簡而能禁,罰貴輕而必行”的原則,刑不必重,卻要做到“小過不察則無煩苛,大罪不漏則止奸慝,使簡而難犯,寬而能制”。

通過以上可以看出來,唐太宗在當政時期,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休養生息的國策。所以就算聽到了一些沒有依據的謠言,天底下的“武姓”人那麼多,他也不會全部殺掉,這是不符合他的國家政策,也會失去民心的。

結語:李世民之所以沒有殺掉武則天以絕後患,一方面這種說法本身就沒有正史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時代的背景,唐朝女性的地位高、以及唐太宗本人的仁政。

換個角度說,也是女皇帝的出現,才有了後來的開元盛世,還有如此光輝燦爛的唐文化。


輕舟子


因為范冰冰美若天仙



以卸載抖音為榮




1、武則天的這些傳說只在民間傳說,並未在宮中傳開。

2、武則天當時只是才人,沒想到她會和自己的兒子李治好上,並母儀天下。

3、即使太宗相殺武則天,由於李治喜歡武則天,也會極力在太宗面前斡旋的。


流洛之家


李世民曾想殺死武則天,他殺死武則天,可以說就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毫無憐憫。他不殺武則天,也不是出於同情,而是因為李淳風。

話說這李淳風,有一天夜觀星象,發現天象奇異,怕是不久後就有大禍。於是卜了一卦,卦象顯示,女主武氏,會終結李氏江山。李淳風便把這卦象告訴了李世民。

李世民一聽,可不得了,本著寧可錯殺一萬,不可漏殺一人的原則,李世民尋找後宮所有武姓之人,但都沒有頭緒。最後,鎖定了一個人,此人便是武媚娘。



李世民當即就想殺了她,因為她未來可能取代自己的江山,寧武媚娘怎麼哭訴,說自己以後一定不干預政事,實在不行出家也行。這李世民就是不依不饒,想動用大型。李淳風這時候說話了,說陛下不要魯莽,天意就是如此,你殺了她,還會有千千萬萬個女主武氏站出來的。我的意思是告訴您,一定要告誡李氏後代,盡心執政,方可保江山穩固,如果你殺了她,結局會更慘,武氏再怎麼說也是個女子,如果江山落去外族之手,後果更不堪設想。


李世民一聽,當即就取消了殺武氏的計劃,對李淳風說,你這不扯淡嗎,不能殺你跟我說這個幹嘛,弄得我整日擔心。所以就留下了武則天,若干年後,女主武氏真的接替了李氏江山,只不過後來又還回來了。


歷史密探



路遙lgy


歷史無法假設,也無法重來,後人各種想象亦都是茶餘飯後的圍觀娛樂,以資歲月平淡。太宗一生披荊斬棘,文韜武略,殺伐決斷,晚年懈怠也屬正常,那時的武氏還是小姑娘了,卑微如塵,根本入不了太宗的法眼。風起於青萍之末,明月當空,有誰知?四十年後,武氏當國,大唐榮耀被曌亮夜空,播撫四海,歷史在清明的初唐轉了一個彎。


塵香時代


在李世民去世之前,宮廷是傳說過姓武的陰人三代之後要取而代之,改朝換代。李世民也專門追查過,結果在御林軍中真的找到一個叫武英仁的,完全滿足姓武,名“陰人”(音同字不同)把這個人夷三族,並且也確實追查到武媚娘身上,李世民一看,嬌滴滴的一個弱女子,還侍奉過自己,不可能的。只要不讓她生養,將來就是一個老死內庭或者出家的結局。武媚娘因為時常幫李世民整理書信,也聽說了這件事,暗自驚心,想原來自己還有這麼一個可能,眼下怎麼躲過這一關呢?原來武媚娘看過鑼戲,於是每到半夜,她就披頭散髮,舌頭吐到外面,在御花園裝神弄鬼,再在宮女中散佈李世民殺過的人的鬼魂要找李世民索命,李世民當然有些害怕,就問方士,方士當然只能從迷信的角度提意見,一是找了一個自願犧牲的人,殺了他給陰曹地府帶錢財賄賂閻王,有個姓劉的被選中做了死鬼,然後方士做起法來,說他回話了,閻王說皇上殺辱太狠,不能再隨便殺人了。武媚娘才躲過一劫。至於迷惑唐高宗,廢兒子稱帝那就是後話了。


興海亭


首先我們得知道,李世民的皇位是殺君弒父得到的——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清晨,在剛剛誕生九年的李唐王朝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流血政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一舉殺死了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得立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位,名為唐太宗。

這場政變的起因是:唐高祖李淵即位以後,封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三個人當中,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謀,為人正直,而且戰功卓著,身邊又有一批諸如房玄齡、尉遲敬德、秦叔寶等文武人才,因此威信極高。李建成戰功、個人威信均不如李世民,心裡妒忌,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李世民,甚至給李世民的酒裡下毒,千方百計想除掉他。於是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在玄武門設伏,誅殺了建成、元吉二人,最終登上了皇位。

李世民想取代太子位是真的,李建成想剷除後患也是應該的,李元吉支持名正太子李建成也是正確的。這場皇儲之爭沒有誰對誰錯,不過,骨肉相殘,終究會給唐太宗這樣一位賢明的君主留下歷史的汙點。


然後就是李世民和武則天的關係——

夫妻

李世民叫武則天媚娘武則天叫李世民皇上

才人是武則天伺候李世民時候的封號,是地位比較低的妃子,但是的確是李世民的女人。後來李世民去世,武則天被迫出家為尼,李世民之子李治登基後把武則天接回宮又冊封了昭儀,後來升級到宸妃再到王后,李治去世後武則天做了皇帝。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武則天?

有幾種說法。

1 唐太宗晚年的時候,宮外忽然開始流傳“女主武王”的預言,說唐三代之後,當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本來是一個民間的流言,後來就傳到宮廷裡了,李世民聽了這個話很難受。他秘密地把李淳風(時任太史令)召到宮裡,問他有沒有這回事。唐代的太史令管天文曆法,相當於現在的占星術大師。李淳風說,臣夜觀天象,發現有太白經天,這意味著有女主要興起。又說,我經過一番推算,發現這個女人已經在陛下的宮裡,是陛下的眷屬。不出三十年後,她就要取代陛下,代掌陛下的大好河山,而且還要誅殺李唐皇室的子孫。李世民聽了非常緊張啊,說,那怎麼辦呢,既然預言和天象都一致了,就這樣吧,寧可錯殺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網。我要在宮裡頭清理清理,凡是姓武的、跟武沾邊的我們都殺了算了。李淳風說,這可不大好啊,有一句話叫王者不死。上天既然派這麼一個人下來,就會保護她,您恐怕輕易殺她不得,而且會殃及眾多無辜,上天會怪罪的。退一步說,就算您把她殺了,上天的意思如果沒有改變的話,他還會再派一個人來。這個人我剛剛說是陛下的眷屬,已經在陛下的宮裡了,現在是個成年人了,三十年之後就是老年人了。老年人心地比較仁慈,可能對陛下的子孫會留有餘地。如果您現在把她殺了,上天又生出一個新的人來,那這個人三十年之後可是年輕人啊,年輕人心狠,殺起陛下的子孫恐怕就毫不留情了,所以您還是別殺了吧。這是一個說法。


2 李世民那是隻知道一個關於“武”的人會奪取他兒子的江山(李淳風說的),然後就以為是李君羨,把他給殺了。壓根兒不知道那是指武則天……

3 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喜歡武則天(不太可靠的理由)

4 因為武則天又沒有犯法。  貞觀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則天年十四歲時,唐太宗聽說她儀容舉止美,召她入宮,封為五品才人,賜號“武媚”,後世訛稱武媚娘。武則天入宮之前向寡居的母親楊氏告別時說:“侍奉的聖明天子,豈知非福?為何還要哭哭啼啼、作兒女之態呢?”  對於唐太宗時期武則天在宮中的生活,史書並沒有詳細的描述,僅見武則天在晚年時回憶自己為太宗馴馬一事。太宗有馬名叫獅子驄,肥壯任性,沒有人能馴服它。武則天當時侍奉在側,對唐太宗說:”我能制服它,但需要有三件東西:一是鐵鞭,二是鐵棍,三是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則用鐵棍敲擊它的腦袋,又不服,則用匕首割斷它的喉管。“唐太宗誇獎武則天的志氣。  但武則天並未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提高,在唐太宗病重期間,武則天和太子李治建立了感情。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駕崩,武則天依唐後宮之例,和部分沒有子女的嬪妃們一起入長安感業寺為尼,但她與新皇李治一直藕斷絲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