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鐵建用“海綿”留住“天上水”

春雨綿綿,杏花紛飛。杏花春雨中的寧波市慈城新區,有一種煙雨江南的詩意氣息。曾幾何時的“看海模式”、出行困難、小區積水等現象在這裡沒了蹤跡,取而代之的是雨天不“看海”、不積水的新面貌。

中國鐵建用“海綿”留住“天上水”

環繞獅子山鋪設的雙幅雙色透水瀝青路面

“十三五”以來,黨中央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引領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17年初,浙江省寧波市被評為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慈城新城生態區海綿化改造工程是其中的“水源涵養與山洪防治示範區”。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五局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為寧波市的海綿城市建設貢獻力量。

在寧波市的海綿城市建設中,中鐵十五局綜合運用“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為寧波市緩解城市內澇、減輕熱島效應、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等方面帶來綜合生態環境效益。

“新城不但參照了古城的路網格局和城市肌理,還借鑑了澳大利亞悉尼市的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運用現代城市規劃手法,創新設計了一個能對雨水徑流汙染進行生態淨化、回收、利用的系統。”該項目負責人司發旺說道。

停車場會“呼吸”

在寧波慈城新城白米灣村,隨著中鐵十五局海綿生態設施的建設,讓該村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夏季的寧波暴雨頻降。每到雨季,有些小區的積水常常在20釐米以上,汽車在半路上拋錨的現象屢見不鮮。而家住江北區慈城新城雲鷺灣的李先生卻能在下雨天照常出行,這一切都歸功於海綿城市的建設。

“整個慈城新城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下雨時會吸水,下完雨也是乾乾淨淨的。”李先生滿意地說。李先生的感受,正印證了寧波建設海綿城市過程中提出的目標——讓群眾有獲得感。

除此之外,該集團為白米灣村新增6處會“呼吸”的停車場。根據“海綿+”的理念,中鐵十五局在這佔地約6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建設中採用全透水層結構,透水面層採用“透水磚+透水瀝青”的新型材料,讓停車場實現了從滲水到淨水再到排放的閉合系統。

“在有植被覆蓋的條件下,降水中的10%會形成地表徑流,50%下滲成為土壤水和地表水;隨著城市的建設,地表徑流會增加到50%以上,而下滲則會減少至10%甚至更少。我們採用的透水磚中間留有空隙,磚下面還有碎石層、沙層和預埋好的滲流管,雨水能夠快速下滲,實現對地下水的補充。雨水經過碎石層和沙層過濾,還起到了淨化作用。”該項目總工陳少華介紹說。


除了這裡的停車場會“呼吸”之外,他們還為慈城新城鋪設了10公里的雙幅雙色透水瀝青路面。如今的慈城新城白米灣村正逐漸變為一塊神奇的“海綿”,正如村民們讚歎的那樣:“我們這裡的公路不僅能吸水、蓄水,還能滲水、淨水!”

8萬平方米水庫換新顏

2017年4月,寧波市入選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試點區位於江北姚江—慈城片區,共31平方公里,3年計劃建設164個項目,涵蓋“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多種類型項目。

中國鐵建用“海綿”留住“天上水”

8萬平方米的姜湖水庫

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的姜湖水庫,是試點內的主要海綿體。水域面積近8萬平方米,有11座足球場那麼大,總庫容30萬立方米。該水庫未曾進行過清淤,加之漁業養殖密度大、餌料沉積等原因,導致水庫底泥汙染物含量過高,水質下降。姜湖水庫內源汙染主要為湖底淤泥,淤泥方量大,清理難度高,如何解決淤泥堆放處置問題?中鐵十五局城建公司寧波慈城海綿化改造項目部對湖底淤泥進行回填脫水固化,並用兩級網箱石籠將淤泥“裝”起來,填築成堤岸。這種堤岸不僅可以防止雨水沖刷損毀,而且柔性好、透水性好,他們在網箱石籠間的淤泥上種植植物,增強河道自淨系統,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健康。

除了將湖底淤泥填築成堤岸之外,他們還將剩餘的5000立方米淤泥就地進行處理,為姜湖打造了3600平方米的淺灘溼地,並在溼地上種植了輪葉黑藻、枯草、鳶尾、美人蕉等吸收水體汙染物的植物。

隨著水環境的改善,該項目部還在姜湖水域佈設了1200個人工魚巢,這些人工魚巢將有效提高魚群密度,構建起更加完善的水生生態系統。同時,每到湖面高於日常水位10 釐米時,就會開啟湖西側的一個排澇泵,將湖水強排出去。該人工湖的理念就是效仿古縣城的慈湖,雨季時積蓄的雨水,在旱季則可以用來灌溉。

如今,姜湖水庫已經恢復潔淨,水質也從Ⅳ類提升至Ⅲ類。當人們再次走進姜湖水庫,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青山橫北,綠水回南”的美好景色。

綠色農田有了生態保護屏障

茂盛的馬尼拉草像衛士一樣保護著農田,農田裡偶爾傳來幾聲蛙鳴,有種“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詩情畫意。這是中鐵十五局慈城新城海綿化改造項目生態農田恢復工程施工現場。

該項目部在農田旁邊設置了植草溝。植草溝下凹20釐米,底部設置排水設施,回填種植土後植入馬尼拉草皮,溝底散鋪鵝卵石。在施工現場,隨處可見被綠草點綴的植草溝,像這樣的植草溝,有近4000平方米。

“生態農田恢復工程採用傳輸型植草溝將區域內的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調蓄設施串聯起來,一方面收集地表雨水並進行過濾,一方面通過底部盲管收集滲透雨水淨化後排入生物滯留設施。這道溝相當於在雨水和地下水之間安裝了一個過濾器。”據陳少華介紹,植草溝根據功能分為傳輸型植草溝和滲透型植草溝,傳輸型植草溝主要起收集、傳輸雨水徑流的作用,滲透型植草溝主要起滲透、滯蓄、淨化雨水徑流的作用。

中國鐵建用“海綿”留住“天上水”

生態農田恢復工程三級處理塘

在農田裡還分佈著大大小小5個雨水花園。天晴時,它們是一片片淺凹綠地,適宜各種植物茂盛生長;下雨天,它們是一個個“蓄水池”,通過植被吸收和吸附對雨水進行淨化。這些雨水花園集雨水收集和淨化功能於一體,並在源頭實現雨水淨化。

“雨水花園在雨季時用來收集、利用和淨化雨水,平時很少有水,甚至沒有積水。建設這樣一個小型生態系統,不僅要滿足採光條件,而且土壤組合也有一定比例,確保土壤的滲透率。”司發旺介紹。

中國鐵建用“海綿”留住“天上水”

施工後的前洋村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