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女生,會讓好端端的男朋友變成大渣男呢?

請大家先在腦海中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幾個閨蜜坐下一起聊天,說起各自的男朋友的時候,大部分時候都是表達不滿,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會變成一個“比慘大會”,就差給男友蓋一個官方認證的“渣男”印章了。

如果你曾經也置身於類似的場景中,請一定要引起警惕,因為你的男朋友可能很快就會變成一個真正的大渣男。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不相信,只是簡單的吐槽,為什麼會讓男朋友變成大渣男呢?

為什麼有的女生,會讓好端端的男朋友變成大渣男呢?

社會學家萊默特和貝克爾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標籤理論。

標籤理論,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 1.每個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有一些“初級越軌”行為,他們不是故意去做的,而且大部分都是暫時、無意識的。當事人自己沒有注意到,而且覺得別人也不會注意到。一般情況下,這種“初級越軌”行為會得到自我糾正。
  • 2.一旦“初級越軌”行為被重要的人察覺,那麼事情就會發生急劇的變化,他們可能會面對指責、抱怨等等一系列負面情緒。

還有一些人的行為會被公開,然後被貼上一個負面的標籤。時間久了,他就會在有意無意之中接受這一標籤,形成新的自我概念,甚至會對別人的看法表示認同,覺得自己就是這樣一個人,進而進行“習慣性越軌行為”。

好了,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的情境中,女生們的聚會,正是一個大型的“貼標籤”現場,一旦男生髮現自己在圈子中的形象已然遭到破壞,很快就會破罐子破摔,讓這段感情變得更加糟糕。

為什麼有的女生,會讓好端端的男朋友變成大渣男呢?

這也是我的朋友甜甜的真實經歷。甜甜跟男友在一起時間很長,感情也很穩定,但甜甜卻依然不滿意,原因很簡單:她覺得累。

每天下班回家,男友不是躺著打遊戲,就是看電視,家裡的事情什麼都不幫忙,每逢節日紀念日,更是不會花心思去想甜甜要什麼。

“這哪是談戀愛啊,跟找了個室友差不多,小魔女老師,你說我是不是找了個渣男?”甜甜在一次語音中問我。

聽到“渣男”這個詞的時候,我本能地警惕了起來,因為根據過去的諮詢經驗看來,凡是說自己男朋友是渣男的,十個有九個是在相處的時候採取了錯誤的方法。

於是我詳細地詢問了甜甜和男友戀愛之後的相處經歷,終於找到了問題所在。

原來,甜甜跟男友是大學同學,之後的生活和社交圈有大部分都是重疊的,兩人在一起之後,甜甜會將男友的糗事拿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當然其中就包括比較懶啊,不太會照顧人之類的事情。

朋友們聽完大多都會一笑而過,同時說“男人嘛,都是這樣的。”

慢慢的,甜甜的男友也學會了用這句話回應甜甜,每當甜甜提出不滿的時候,他就會說“男人嘛,都是這樣的。”

整個圈子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之後,甜甜完全沒有辦法了,她想放棄這段感情,但是回憶起兩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又覺得捨不得。

經過跟甜甜的溝通,我發現她的男友其實性格不錯,硬件條件也很優秀,只是有點“直男”,不懂得心疼人而已。於是我給甜甜講了標籤理論,並且告訴她在處理親密關係的時候,有2個要點,一定要遵守:

1.親密關係中出現的任何問題,儘量不要告訴其他人

專業的心理和情感諮詢師除外,因為大部分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不僅給不出有用的建議,甚至連正確的反應都給不出,上文中甜甜和男友的朋友們就是這樣

2.不要給男友貼負面化的標籤。

如果他要給自己貼負面的標籤,一定要及時糾正他。有的時候一句玩笑,也是足以影響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的。

那麼,要怎樣才能改變這樣的現狀呢?我讓甜甜採取了三個策略:

1.“撕掉”原來的標籤

每當男友再說男人都是這樣的時候,就回答他“但你不是普通的男人呀!”這句話在否定了男友自我定位的同時,又滿足了男人的好勝心,提供了情緒價值,可謂是一舉兩得。

2.給男友起暱稱

很多人都覺得,暱稱不就那幾種麼?什麼親親寶貝之類的。No no no,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美國的社會學家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證明名字對性格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其實用我們的互動理論很容易解釋,名字代表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同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面臨同樣的期待,久而久之,就被塑造成了類似的性格。

中國的科學家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並且在這方面甚至走了更遠,還調查了女生用男性化的名字和男生用女性化的名字分別對各自帶來的影響。

說了這麼多題外話,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名字,包括暱稱,也可以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標籤,讓人們逐漸改變自我認知。

為什麼有的女生,會讓好端端的男朋友變成大渣男呢?

我讓甜甜給男友起的暱稱,就跟勤勞的動物有關,比如小蜜蜂,或者大水牛,然後呢,鼓勵男友完成一些簡單的事情,比如上班的時候順手把家裡的垃圾帶走扔掉,下班的時候順便買菜之類。每當男友完成一件事,甜甜就用暱稱誇讚男友。

在朋友聚會的場合,很多人會覺得,叫暱稱是不是太肉麻了?並不是!這個時候正是建立標籤最有效的時機!

一定要叫暱稱,而且一定要解釋為什麼叫這個暱稱。

果然,很快,周圍的朋友們都知道,甜甜的男友很勤快,很會照顧人,女性朋友們還會要求自己的男友和老公向甜甜的男友學習。

其實啊,很多女孩子都是在“負能量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小時候,一旦做錯了事情,就會被父母批評指正。所以很多人在成年之後,也自然的形成了這樣一套給別人進行“負能量教育”的行為模式。

然而,小孩子依附於父母生存,希望得到父母的愛,所以不得不接受“負能量教育”並進行自我改正。

而兩個成年人之間相互平等並且獨立,沒有人必須接受“負能量教育”,相反,當對方發現你總是抱怨,總是不滿意的時候,大概率會選擇離開這段關係,畢竟,跟改變自己比起來,尋找一段新的戀情反而容易很多。

所以,儘管初衷都是希望相處更加愉快,但正面的引導,遠比負面的批評和逼迫更加有效果。

只有當對方能夠感覺到被尊重、被肯定的時候,才會更加發自內心地想要為這段關係付出更多。

3.抱怨的話,撒著嬌說;生氣的話,誇張著說。

那說到這裡,有的寶貝要問了,那我有的時候情緒上來的真的是很氣,就是想要發洩出來,就是忍不住要去說出來,怎麼辦呢?

這裡,我給大家提供一個小訣竅:抱怨的話,撒著嬌說;生氣的話,誇張著說。

前一句,大家可以參考《妻子的旅行2》中張嘉倪的做法,老公硬要教她打籃球,還說要進一個球才能喝水。張嘉倪又累又渴,於是蹲在地上撒嬌不起來。老公一下子就心軟了,扛起她扣了一個籃,甜到所有觀眾。

試想,如果是板著臉,或者是語氣明顯抱怨地說自己又累又渴,責怪老公不該帶毫無運動天賦的自己打籃球,是不是氣氛立刻就不一樣了?

後一句呢,就很微妙了,關鍵就在於一定要跟自己平時生氣的樣子有反差,讓對方無法判斷你是真生氣還是假生氣。

比如我的朋友青青,原本跟男友商量好,一個人做飯,另一個人洗碗,有一次男友忘了洗碗。青青衝到看電視的男友面前,對男友大吼:

“xxx!你又忘記了洗碗!我告訴你,我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事後青青告訴我,她當時真的是很生氣,但知道如果抱怨或者指責男友,搞不好又要吵一架。所以就乾脆使用了與平常的自己完全相反的處理方法。

由於動作浮誇,語氣也很強烈,這種喜劇效果,向男友傳達出的就是:雖然我生氣了,但我們還可以鬧著玩,這樣的情緒,最終青青既發洩了情緒,男友也乖乖洗了碗,家裡的氣氛還是輕鬆愉快的。

如果你平時生氣的時候,常常情緒爆炸,那下一次,不妨嘗試裝作梨花帶雨,楚楚可憐的模式,相信一定能夠很快將氣氛調節到最輕鬆愉快的模式。

記住,天下所有的戀人,不管頂著多麼有緣分,多麼深情的光環,本質上,都只是兩個獨自生活了二十多年的陌生人而已。

兩個陌生人之間,想要建立起牢不可破的關係,除了最初的吸引,更加離不開愉悅的相處體驗和利益的相互鎖定。

使用這些“標籤理論”時,有一點需要格外注意:千萬不能忽略了人的“多面性”和“立體性”,用單一的標籤來對男友下定義。

比如:

  • “你不哄我,就是不愛我了,你個渣男……”
  • “你不給我買禮物,就是不愛我,你個渣男……”

這些傷害彼此感情的話脫口而出,兩個人只會大吵大鬧。

小吵怡情,大吵傷身,那麼怎麼才能換一種思維,換一種態度,讓兩個人越吵越甜呢?

點“更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