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河南能成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

不設防VS鏡中人


第一、作為世界五大文明發源地之一,根據現在的考古遺址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國的先民就在黃河流域一帶聚集居住、生產生活,當時的黃河水依然氾濫,所以先民們也是經常遷徙,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因此也被稱為母親河。


第二、根據現有發現的遺址遺蹟,先民們主要居住在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一帶,由於古代的行政區劃與現在大有不同,上古時期或許還沒有行政劃分的概念,所以我們通常以黃河流域進行代指,而如今河南省管轄的地方只是其中之一。

第三、從密集程度上看,如今的河南確實存在大量的遺址遺蹟,特別是黃河金三角地區。像鄭州的老奶奶廟、新密的李家溝、欒川龍泉洞都是舊石器遺址,像漯河賈湖、新鄭唐戶、駐馬店楊臺寺、三門峽仰韶、鄧州八里崗等等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總之,準確的說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而河南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省份而言,也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

,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喜歡請加關注,歡迎評論點贊,謝謝!


河南這些事兒


說起姓氏,也許現在有很多人認為不值一提,這有啥好議論的呢,姓氏,你也有,我也有,再稀鬆平常的事情了

但要是深問一層,你的祖先是來自哪裡呢?

這個時候有些人就開始懵逼了,天曉得來自哪裡,估計有些家庭的孩子,都不知道族譜是為何物了......

但,今天我要說的是,當今河南其實是很多姓氏的主要發源地

按照我國人口最大的120大姓來統計:

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所以,如果這個時候,你還在以偷井蓋的形象在鄙視河南人

那麼,我就要奉勸你一句:請手下留情,也許你的祖先就來自這裡

為什麼說,河南才是中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這4個方面必須當仁不讓

第一, 河南是姓氏開始時期人重要地區

不管是母系氏族時期 ,還是父系氏族社會,姓氏基本都是集中在河南地區,如同《史記·封禪書》說的那樣:

“黃帝時萬諸侯”

說的就是在這個時期,姓氏發源地的巨大作用

第二,河南是華人祖先炎黃二帝的活動中心

我們都自詡為“炎黃子孫”,其實從地理位置上也可以看出河南是姓氏的主要發源地

黃帝居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炎帝雖生於姜水(在今陝西岐山東),但基本上在河南境內活動

第三,河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

河南地處中原腹地,資源優厚,氣候宜人,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夏朝到 民國,在河南建都的朝代都有20多個

中國七大古都,河南一省就佔了三個,既焦作,開封,洛陽

有人可能會說了,不就是朝代頻繁了些嗎?這和姓氏的繁衍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不僅僅有,而且關係還很大

原因有三個:

古都最多,必然歷史悠久,歷史悠久,碰撞出的火花就多,也就自然而來的會造出更多的姓氏;

人多眾多,以居住地為姓或者是以技藝為姓氏的也就增多;

建都頻繁,得姓的機會也會增多,在河南地區,以國為姓的姓氏,實在是不勝枚舉,比如陳,鄭,周等等

第四,河南是北魏鮮卑族政權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八王之亂 ”後,原中原地區漢人都向南遷移,這就給了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帶領一干文武大臣進入河南洛陽,開始漢化改革,並實現鮮卑人和漢人通婚

自己首先把拓跋姓氏改為元姓,其他王公貴族也跟著改姓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

孝文帝改的姓氏中,其中有25就來自於120大姓之中

由此可見,當時的河南洛陽,姓氏繁衍是有多麼的興盛

好了,本就的姓氏發源就介紹到這裡,看到這,是不是對自己的姓氏很有探索慾望呢?

不妨到《中華姓氏大辭典》一探究竟吧!!


歷史滾輪


河南是中華文明核心發源地,自古就是如此。陸游:“煌煌祖宗業,永懷河洛間”。司馬遷:“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嶽”等等多了去了。。。而陝西只是中原文明向西延伸的過路店。


犬戎和馬蓉是哪裡的


一群不瞭解中國歷史的人,在這裡胡亂瞎評論什麼呀!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幾千年以來中國人共認的事實!而河南確位於黃河的中游與中、下游地帶,同時在我國古代是中原之中(古中州)之地!又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最富饒之地,是農耕文明的中心,五千年以來一直都是中華民族的第一農業大省及第一人口大省!直到近七八年以來,由於北大荒土地因用現代農機大開肯原因,第一農業大省的位子才被,黑龍江奪去;而近代以來第一人口之省的位子才曾經被四川“奪去”過!

而有些人,妄稱陝西才是正中的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這是個急度錯誤的事情,可以說是多麼段章取意和片面性的呀!切不說,作為黃土高原,丘領之地頻多,上古時期,人口及不多,也不是農耕文明中心之地,它(黃土高原)之是黃河源頭之地而已,雖說陝西只是黃土高原的東南段地區,東部之地有點偏向於中原西部地段之地,是黃河的上中游之地段,但是在我國西周朝以前都是西方(西岐)“蠻咦”之地而已!而後,東周(春秋時代)之時,先前還不是很強的秦國,只是個西方蠻異小國而已,只是到了戰國中期之時,秦國才逐漸經過幾代君主的圖經歷治後才變成了強大的國家。

或者其實更為確切的來講,陝西東部一小地域和及其山西東南部一小段地區、河北南部地區、山東西地區、江蘇西北部地區、安徽北部地區、湖北北部地區,這些包括整個河南全境的全部地區的中原之地,才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發源地的中心,特別是位於中原之中河南,更為是代表正宗的中華文明發源的核心之地!

作為上古時期真正的中原之地的河南,這裡不僅有中國第一個部落首領伏羲“人皇”的故里(家鄉)和國都,同時也有黃帝活動之地(黃帝故里甚至說是家鄉都不為過),這裡有大禹治水的事蹟等三皇五帝的事蹟!同時更有,夏朝的國都(約開封商丘一代之地)、商朝的國都(今商丘、安陽等地)、西、東周之時“周天子”國都洛陽等等,鐵證如山的事實……

有人認為,古代中國河南之地是處在,黃河中、下游地域的,河水頻繁氾濫之地,不應該成為,中華農耕文明的“誕生”之地呀!不過真正的事實確是恰恰相反的,恰恰是因為(危機誕生了文明),中、下游的水災的泛濫,才促使了古代中國,大力治水的力度,又加上,河南之恰恰是,土地肥沃的大平原(中原之中之地),促使大多數黃河流域的人們所有的,部落的大聯合大團結起來的去治水!才有了後來的,黃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誕生的原因和始然……

而且,世界上的四大人類古代文明,幾乎都是因位於大河流域的,因長期,與氾濫大河之水“搏鬥”(治水)的原因,才自覺不自覺的“創立”出了不同的早期的人類史上的四大古代文明的“誕生”……


閒雲視野


在這個命題上,某一部分人,顯出幾種典型的反邏輯腔調,自相矛盾的腔調。其一,當強調自己家鄉是中華文化正統的時候,一定否認中原、東南、西南、東北等地域的文化的作用、意義,比如,對賈湖文化、紅山文化、良褚文化,包括後來的堯舜夏商等,都採取虛無主義,武斷否定的態度。武斷聲稱中國文化,只有在西北黃土高原上才持續發展並最終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其二,在否定以河洛及黃河中下游區域為中心的中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核心時,又拼命強調,諸如紅山文化、良諸文化等等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各個地域的文化的重要性。其三,把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史,與文化學、歷史學意義上的族群史,刻意混為一談。以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演變歷程,來沖淡以至於否定文化學、歷史學意義上的中原文化的正統地位。其四,把生物學意義上的原始生命的發展軌跡,突然跳躍銜接到文化學歷史學意義上的族群演變史,以此杜撰中華文明中國歷史並不存在的、非中原的某個區域的正統性,說白了就是要否定現今河南所在的這個區域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性,就是要強調比較偏僻比較次要、但是屬於自己家鄉的那個區域的重要性。完全無視人類文明特有的節點和階段性。

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造成這種現象?究其原因,某些人不是無知,或不僅僅是無知,而是缺乏端正的思想態度,缺乏健全的心理狀態。本來只是個“局部”,只是個“後來”,卻倔強地非要天天追求一個“大”、一個“最”、一個“第一”。本來是較低層級的區域文化,偏偏非要強詞奪理,自稱為天下最正統最核心的區域。因此,對於上下5000年古今中外一致公認的——以黃河中下游為核心的中原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區域——這一基本事實,熟視無睹,熟聞無聽。且其間面目可憎,語言市井,味道爛汙,不見斯文。其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欺心欺國,為己之私,謠亂祖尊,為己之私,執惡敗俗,可悲,可憐!

國家最高層面,已明確河南為華夏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城,這是有關國運的千年大計。東晉之後,尤其是南宋之後,中華精粹傾於東南。但上世紀以來,中原復興也在艱難而堅定的進行中。讓我們祝福河南,祝福中華民族這片最古老的文化聖地!


198084715


這個說法不嚴謹。大約五.六千年前中華大地部落林立,考古學家稱之為滿天星斗。這當中,在黃河流域有兩大部落,這就是中上游以關中為中心的仰韶文化部落;下游以泰山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部落。仰韶文化中後期誕生了炎黃華夏部落,大汶口龍山文化誕生了蚩尤東夷部落。這兩大部落相向發展,在華北大平原發生涿鹿之戰和阪泉之戰。其後,華夏部落的夏周與東夷部落的殷商,各自繼承祖先的事業,殷商滅夏,周滅殷商。進入到了信史時代。這就是中華歷史早期的東西政治格局!

以上分析告訴我們,中國歷史的發源地,在以華山和泰山為中心的東西兩部,而東西格局多為西方勝。所以學者指出黃土高原的涇渭流域,是華夏民族的基因庫(而汾河流域與伊洛河流域是擴散器)。其後的周秦漢隋唐又進一步說明了這一點。


至樂無如讀書


中華歷程是三山五嶽式:

三山,1.崑崙西麓.崑崙中部,2.賀蘭山,3.歧山。

五嶽,1.東嶽泰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此五嶽各向外擴地盤些,就是大禹劃出的九州內的中州範圍。中州內再分豫州等九州具體地盤,即現代常說的中原。

由現代考古發掘來看,遼寧紅山文化是青龍部族,浙杭良諸文化是白虎部族,四川金沙灘文化是朱雀部族,春秋戰國時期胡人是玄武部族,中間是三山五嶽部族。

這是夸父追日人群的整體形式。

由此可見中間或中心.中央由三山西向再南向入嵩山,傳沿至今的。司馬遷記中間部族的王歷史,不記其他四部族。

而中心部族在漢朝前人王居陝西,賀蘭,崑崙。漢朝後居河南,元朝.明朝.清朝.現在居河北,只不過明朝初欲在安徽鳳陽,而改南京,終遷北京。而南宋遁杭州。

因此帝都建在:除三山外,今天的陝西.河南.杭州.北京.南京.北京。

除中心及四輔外,周圍還有鬼方等部族,春秋時期呈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唐朝時西為西北的西域,東為越,南為粵,北為遼契丹。

等等,共建中華。

而豫州的河南是中位置,所以南來北往,西去東返都經中位置處。因此中是雜姓匯聚處,而四極處相對純正些。


味哎兒


近些年考古證明中華文明是多源一體。沒有中原之說,更無河南之說。良渚遺址,三星堆遺址,陶寺遺址,石峁遺址,紅山後遺址,以及二里頭遺址的發掘已證明了這點。


李mW3


春華(花)秋月何時了?(故國)往事知多少?昨夜小樓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眀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玉)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天大笑話!在新故相推,國破山河現的現在地球上空大陸板塊上來紛爭中華文明發源地的冥分,豈不讓華下大中華東夷人族“一覽眾山小”的嗤笑!已成竹在胸曰:“媱之都,順之壤,禹之封”的當今中國亞洲及全世界地域上,已經“衰蘭送客嫌(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不存在了生命萬物及人類起源的“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的華下大中華洞天福地下里巴人中國說的發祥地(伊甸圓)了!唯有東夷支那華夷重華的“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承傳繼承故國東來蟲二(風月)無邊的風華風俗文化之說!


蓋天宣夜說


燧人,一萬年前,對應鄭州李家溝文化。伏羲,八千年前,對應鄭州裴李崗文化。神農,六千年前,對應鄭州大河村文化。黃帝,五千年前,對應鄭州西山古城文化。大禹,四千年前,對應鄭州王城崗文化,,,這些文化時代,統統反映在鄭州具茨山數千幅巖畫裡,統稱具茨山文明。鄭州具茨山文明,華夏文明的主流源泉,世界文明的燈塔!

商代鄭州是亳都。自周代開始,鄭州把發展文明的接力棒交到洛陽手中,鄭州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創造了主流中華文明。

在新的時代,鄭州要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並舉,做有理想的城市,努力做大做強自己,給中原人提供一方就業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