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是明君嗎?為什麼?

用戶1649755295791


先簡單講一下趙光義的生平。



①:皇位是搶來的。

開寶九年,五十歲的宋太祖趙匡胤夜裡突然暴斃,沒有遺詔,沒確定誰為繼承人。當時除了趙光義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都可以繼位。(都已成年)

看到宋太祖已經去世,當時的小宋皇后就派大太監王繼恩去叫趙德芳迅速進宮。然而王繼恩自做決定,沒去找趙德芳,而是迅速把消息告訴了趙光義,於是趙光義就連夜進到宮裡,趕在趙德芳前面,搶到了皇位。

據說宋皇后當時見到來人不是趙德芳,而是小叔子趙光義時,當場嚇得語無倫次,張口就稱呼趙光義為“官家”(皇帝),以乞討的語氣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我母子的命都交給你了)

以上是司馬光編寫的史料,這已經是對趙光義繼位過程最客氣的記載了。也就是說,無論是否有“燭影斧聲”這件事,趙光義的皇位都是搶來的。


②:做賊心虛,逼死弟弟、侄子。

趙光義繼位後,因為自己得位不正,就編了一個“金匱之盟”的傳說,說自己繼位完全是依照皇太后杜氏的意思執行的。

但是按“金匱之盟”的約定,趙光義也不能把皇位傳給兒子,因為他兒子也小,於是他就假模假樣的做姿態,說自己是“兄終弟及”繼位,那麼他死後,皇位也會傳給弟弟。為此他還把四弟趙廷美欽定為了繼承人。

結果趙光義大權獨攬後,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決定,大肆迫害宗室。

首先捱整的是大侄子趙德昭,高粱河之戰後因為受猜忌,被趙光義罵了一頓,回到家裡就自殺而死了。緊接著,小侄子趙德芳也是莫名其妙去世,史籍記載為“寢疾薨”。

再接下來就是四弟趙廷美了。趙德芳莫名其妙暴斃的第二年,趙光義把趙廷美的職務一擼到底,流放到房州監禁。

房州就是唐朝流放皇帝的地方,唐中宗李顯當年就在房州待過。所以趙光義把趙廷美流放的房州,其意很明顯,就是要他去死。趙廷美到了房州沒多久,憂憤成疾,然後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趙光義聽說弟弟終於死了,有點得意忘形的在朝堂上說:趙廷美從小就脾氣不好,我每每勸導他、罵他,可他總聽不進去,現在居然搞成這個樣子喲!

並且趙光義還說:以前宮中開鑿西池,池中建造水心殿。趙廷美打算在橋沒修好時,偷偷下手幹掉我,只是沒得手。後來他假裝生病,想趁我到府上看望他時,加害於我,只是被人告發,也才沒得手。你們說趙廷美是這樣一個貨色,他是不是死的活該?

趙光義這連續兩段驚悚的話,頓時把朝堂上的百官都聽傻了,這都是宮裡秘事,百官們哪知道啊。

啥叫越描越黑?趙廷美死後,趙光義的種種行為,就是越描越黑。他什麼都不說,大家或許還什麼都不知道。他現在講了,大家反倒在心裡有點犯嘀咕了——秦王趙廷美真的是因為謀逆才被廢黜的嗎?

後來因為流言越來越多,趙光義的大兒子趙元佐被嚇瘋了。趙光義因為憤恨他為趙廷美說好話,也是一擼到底,廢黜為庶民。二兒子,也就是趙光義欽定的太子趙元僖在大哥被擼後不敢說話,最後也是暴疾而死。

老大被廢,老二死了,趙光義不得已只能立老三,也就是後來的宋真宗為太子。京城裡的老百姓聽說新太子冊立,歡欣鼓舞,結果趙光義又不高興了。他對寇準說:“人心都向著太子,我放在什麼位子?”——趙光義當時已經到了看誰都不順眼的程度。

所幸是寇準反應快,下拜說:“這才是社稷的福氣,陛下您人選對了!”趙光義才醒悟,理智戰勝情感,沒搞死宋真宗。

你們說,猜忌心這麼強的皇帝,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時,弦肯定繃得非常緊,感覺自己有今天沒明天,趙光義的人品能好到哪去?終趙光義一朝,大臣們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自己半點主見,生怕被殺。文官還好點,武官就慘了。

提到了武官,再來說趙光義時代的變態抑武政策。

③:猜忌心強,用宦官監軍。

趙匡胤時代,雖然搞杯酒釋兵權,但他的本意是以新人代舊人,武官群體的整體地位還是比較強勢的。但趙光義登基,他的得位比趙匡胤還不正,所以他對武官的壓制,更是到了變態的程度。

趙光義兩次北伐遼國都大敗而歸,就是這種壓制的明顯體現。

宋初名將曹彬、米信、潘美這些人在趙匡胤活著時,都是身經百戰的名將,可到了趙光義時代,都不行了。歸到底,就是趙光義發明了坑爹的監軍制度。任你名將再能打,你的指揮思路與趙光義不一樣,監軍的太監不同意,打贏了都是死罪。

趙光義繼位後,大將們本來就擔心會受新皇帝猜疑,而現在太監又來監軍,這就導致每次開戰後,處處撐肘,放不開手腳,這仗當然打不贏,幽雲十六州當然收不回了。



所以說,趙光義其實就是個私心過重,性格陰鷙,有強烈的自尊心,猜忌心極強,而軍事才能又非常一般的人。他的性格與宋太祖的豁達大度、善於用兵,完全相反。

才不配志,志向有多大,禍就有多大,說的就是宋太宗趙光義這種人的。

除了以上說的那些缺點外,趙光義更要命的一點是,他還有極強的表現欲、成功欲,他極力追求自己當世和後世的名聲,希望自己能夠名垂青史,最好能夠超過趙匡胤。他的這樣一種性格、志向和能力,註定了他要走一條不平凡的路,一條讓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響的路。

歷史上有一個人與趙光義頗為類似,就是隋煬帝楊廣。



他們都是性格陰鷙,有強烈自尊心,猜忌心很強,軍事才能一般,但卻志向遠大,想要建立震古爍今的偉大功績的人。楊廣把隋文帝的老本賠光了,趙光義也是不遑多讓。

他兩次北征都失敗了,將宋太祖留下來的精兵幾乎輸了個底朝天,整個富庶的河北幾乎都成了前線。西北的党項人在他在位時也鬧成了氣候,耗資無數,仍然無法解決。即便是內政方面,他也乾的不好。肆意設置專賣機構,壓榨民眾,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順大起義。王朝開國就能鬧出大起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可以說,趙光義是把楊廣所走過的路,都走過了一遍。所幸的是,趙光義相比楊廣,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迷途知返,才沒導致更大程度的崩盤。(宋真宗為穩定北宋也有一定貢獻)

因此,我覺得趙光義不算明君,他只是一個志向很大,但本事不行,晚年悔悟,守住了晚節的收成之君。

或許你覺得這種評價有點苛刻了,歷史上很多明君的私德跟趙光義是一樣的。但是我覺得,趙光義太“菜”,而“菜”這一點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他有唐太宗的“武功”,他才稱得上是一個明君。


Mer86


毋庸置疑,趙光義就是明君,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愛民皇帝。

絕大部分人對趙光義的印象不是很好,因為他確實有黑點。篡位、香豔事兒姑且就不說了,最大的敗筆在於北伐失敗,輸的還很難看。

而中國歷史偏偏有一個特點——皇帝的武功比文治更重要。一個對外戰爭失敗的皇帝是註定得不到國人認可的,所以宋太宗的貢獻一直為人所忽略。

宋太祖和宋太宗兩兄弟身處於五代亂世之末,比誰都知道使民修養生息的道理。放寬刑法標準,減免苛捐雜稅,儘可能的減少國家和宗室的開支。

比起宋仁宗,我認為宋太宗更擔的起“仁”這個字。宋仁宗的仁,是對士大夫的仁。宋太宗的仁,是對天下百姓的仁。

節儉

宋代皇帝節儉經常被拿出來說的是宋仁宗,半夜想吃驢肉忍住了,因為怕變成常例浪費錢。可宋仁宗的節儉,和宋太宗相比不及百分之一。

宋太宗時期,皇宮裡面的僕役穿的都是布衣,包括妃子、公主在內所有人的俸祿都非常低。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一個公主的月俸才五貫錢,都不如宋神宗時期從外面僱來的臨時下人高。

宋太宗時期一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只有2000多萬緡,只有宋仁宗時期的七分之一,給大臣、宗室、勳戚賞賜也從來沒有短缺過(南郊祭祀)。但府庫裡的錢就是堆積如山,以至於穿銅錢的繩子都放爛了。而北宋從宋真宗後期開始,財政收入和之處相比明顯力不從心。

愛民

大宋開國那兩皇帝都有個好習慣——事必親躬。雖然把刑法的處罰放寬了,但依舊不放心,怕有冤獄發生,一有空就到牢裡去看看。尤其是宋太宗,碰到過地方官吏殘害婦孺,深體民生之艱難,跑的比較勤快。

牢裡面的犯人(包括被流放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基本訴求得到了滿足。歷朝歷代這是獨一份。

在關乎民生大計的農業上也是不計成本的投入,令北宋半壁江山耕地面積比唐朝還多,賦稅還低(相對於後世)。

其實李默說的很對:“漢武徵四夷而海內虛耗,唐宗攻淮蔡而晚業不終”。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宋太宗才是坐江山的皇帝,可惜了。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宋太宗即使稱不上明君,也絕對是個能君,有能力的君主,尤其是政治能力。

從他以弟弟的身份能夠掌握一切,以非正常手段登上帝位即可穩定一切即可看出他的政治能力非同一般。

或許是他殺兄奪位,揹負了太多心理負擔,所以一心想要做一個好皇帝,以證明我做皇帝比你做的好。因此他總是和唐太宗比較,非常勤奮,勤勤懇懇要做一個好皇帝,一手促成宋朝文治系統的建立,打下宋朝繁榮的根基。

然而,由於其一心想要做的比太祖好,甚至連軍事上也想做的比太祖好,但是它的軍事能力確實太差,高粱河一敗心膽俱裂,之後再不敢上戰場。不敢上就別上吧還非得弄個陣圖遙控指揮導致邊關幾次大敗。 本來太祖時期對邊關將領的使用有松有馳、將領有自主性打仗很有利,太宗皇帝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只能靠手段控制將領的主動性,結果邊將越來越死板,武將的地位也由此一落千丈,由此也看出其政治手段之高。

以私來說,太宗這人陰險狠毒、手段毒辣;以公來說,他勤勤懇懇一心想做個好皇帝,做的也還不錯,也算是明君吧。


輪臺戍卒


趙光義作為宋代第二位皇帝,他就給後人的色彩應該是陰鬱的,算不得明君!

此人行事鬼魅不夠坦蕩。燭影斧聲,太祖趙匡胤一句:“好做好做……”死的蹊蹺至極;金匱之盟,說是由老母親杜憲太后當著哥哥面約定兄終弟及,盟書由趙普執筆記錄。這麼重要的文獻卻在他即位之後才慢慢浮出水面。影影綽綽透著一股邪氣。兄長的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莫名其妙死了,自己的弟弟趙廷美也被他有計劃的踢出局。在這一點上連他的長子趙元佐都看不過去,最終被自己的父親趙光義逼瘋。宋真宗被立為太子,後來趙光義立真宗為太子,卻時時擔心真宗搶了他的風頭,還好這個兒子比老大能裝沒被逼瘋。

此人見識短淺膽魄不夠。太宗即位後兩次北伐均無果而終。尤其是後一次,打下太原後,不能審時度勢,振軍心提士氣,反而一意孤行繼續北上。如果知兵、懂兵還是有機會打下幽州的,結果高粱河一戰,章法大亂。自己大腿上也被遼軍射中兩箭,丟下大部隊劫了一輛驢車落荒而逃,因果相因最終自己性命了結在這次劍傷上。自此龜縮使得整個宋代得了“恐遼”的絕症!

此人文治不過尋常之為。哥哥定了規矩,弟弟只是錦上添花而已。自從吃了敗仗便無心有大作為。除了使陰招攥穩皇權之外,都是跟在哥哥屁股後面亦步亦趨。惜民力、興科舉不過是中流帝王治下的應有之義,其他內政並無宏闊之處,修修補補而已。南方剩下的幾個小政權是他收拾的,但沒比趙匡胤收拾的漂亮,動不動在酒裡下點東西,搞得左右心神不寧。而他的狹隘陰鬱更進一步集權中央,軍事、財政、一統於上,吏治縫縫補補,補丁摞補丁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冗兵冗官就像一顆毒瘤為宋王朝的衰微定下基調,終宋一代再無雄起之時。



者之一


宋太宗趙光義是宋太宗趙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趙光義其在位期間,御駕親征消滅北漢,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統一。因此後世有人稱讚其為一代英主。但事實上,趙光義卻並不像史書中記載的那麼偉大、光榮、正確,而是一徹頭徹尾的小人。

首先是趙光義的皇位來的有點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國古代,皇位的繼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繼。但宋太宗趙匡胤死後,皇位卻是由他的弟弟趙光義來繼承的。

根據趙光義自己的說法,宋朝杜太后(趙匡胤、趙光義的生母)認為後周滅亡皆因幼主臨朝,所以臨終前留下遺言要求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史稱“金匱之盟”。但此說法疑點重重,宋太祖在位時期從來沒人聽說過有這麼一份盟約。而且太祖去世時,次子趙德昭已25歲,最小的兒子趙德芳也已經17歲,完全有能力繼承大統。

趙光義繼位後,短短几年時間,太祖在世的幾個兒子也都相繼死去。

此外,趙匡胤的離世也存在很大的疑點。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進宮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趙匡胤死前,身體並沒有什麼大的疾病,一個晚上就突然暴斃,身邊又只有趙光義一人。他說自己沒有加害兄長,你信嗎?

此外,趙光義的歷史功績也被史書過於誇大了。消滅北漢是事實,但此後的北伐遼國,南戰交趾(越南),西征西夏都是以失敗告終的。趙光義在位晚期,還爆發了宋朝第一次農民起義,可見其內政方面的治理也不行。

弒兄篡位,強搶人妻,好大喜功。如此不堪的一位宋太宗,北宋第一無恥皇帝除了他,還有誰可以擔當呢?


聽風說歷史


歷史學家對宋太宗趙光義早有定論,“宋太宗其人對於歷史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的。”

趙光義在斧聲燭影趙匡胤暴亡後當上了皇帝,即便不說趙光義是親手害死自己哥哥的兇手,其皇位得位也是不正。記載趙匡胤傳位給趙光義的《金匱之盟》後人普遍認為是偽造的,是當時的宰相趙普為了重新掌權,和趙光義達成的一項政治交易。趙光義在位期間,為了不讓《金匱之盟》使自己作繭自縛,不但害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又和趙普共同害死了弟弟趙廷美,使自己得以傳位給兒子。

為了穩固皇位,趙光義在文治武功兩方面都“積極努力”,造成了宋王朝“積貧積弱”的開始。

武功方面,吳越錢氏和福建陳洪進兩個割據政權不戰而降,這是趙匡胤在世時就通過外交努力和軍事壓力已經成熟的大桃子,實際上不算是趙光義的功績。而如何體現自己超過太祖的武功呢?就是北伐。北漢當時是契丹遼國的屬國,宋王朝與遼國並未進入戰爭狀態,北漢就如現在的臺灣,一打即下,但美國的問題不解決,後續很麻煩。這種情況下,趙光義仍然堅持攻打北漢,付出慘重代價拿下了太原,又想借勝利之勢攻打遼國,結果有了高粱河大敗。幾年之後又組織了雍熙之役,同樣是大敗而回。從此,趙光義再不敢言北伐之事,對北方勢力一味防守退讓。


在軍事體系建設方面,趙光義一改趙匡胤的精兵政策,把宋王朝的兵力從之前的不足30萬增加到60-100萬,給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併發明瞭按戰圖指揮戰鬥,將領們自由發揮打勝了也要受罰,按戰圖打敗了也無罪,軍隊戰鬥力急轉直下。至於說趙光義對武將的限制,也無非是為了穩固自己的地位,之前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已經做了很好的開頭,並非是趙光義首創。

趙光義在位期間,不但與當時最強大的遼國關係惡化,也未能掌控西北,使西夏得以出現,成為宋王朝又一個長期敵人。

文治方面,趙光義一改趙匡胤時期控制官員數量的做法,大肆提拔官員。趙匡胤在位期間僅錄取了188個進士,而趙光義時期高達1487人,出現了大量的冗官。同時,趙光義大力推崇佛教,大規模增加僧尼等出家人數量,並廣泛修建佛寺,消耗了國家大量財富。

於是,趙光義時期,國家財政負擔嚴重,是宋王朝“積貧”的開始;對外一味防守退讓,軍隊戰鬥力低下,是宋王朝“積弱”的開始。

趙光義是個假皇帝

《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趙光義對史官編撰實錄不滿意,指導宰相組織重新編修,偽造了大量的內容,到趙光義滿意為止。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增加了陳橋兵變前的事蹟,把趙光義描述成陳橋兵變的主使者之一。實際上趙光義當時僅21歲,趙匡胤率兵出征時,趙光義留在京城與母親杜氏在一起,根本不存在“太宗叩馬”的情況。對此元代文人也有評價,《清榮居士集》中記載“實録無太宗叩馬一段,後録増入顯是迎合”。意思是說第一稿實錄沒有“太宗叩馬”的記錄,第二稿是為了迎合趙光義而增加的。

所以,有專家戲稱,“趙光義是個假皇帝”,就是說他的帝王實錄中有大量虛構、偽造的內容,正史中有些採用了,有些沒有采用。

這樣一個皇帝,還能說是明君麼?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個人認為宋太宗趙光義稱不上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充其量可以算為一個守成有餘能力有限的君主吧。

宋太宗趙光義(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開寶九年(976年),宋太祖駕崩後,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 趙光義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997年),趙光義去世,廟號太宗,諡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宋太宗在政治上統一事業,鼓勵墾荒,發展農業生產,擴大科舉取士規模,編纂大型類書,設考課院、審官院,加強對官員的考察與選拔,進一步限制節度使權力,力圖改變武人當政的局面,確立文官政治。這些措施順應了歷史潮流,為宋朝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軍事上趙光義對遼高粱河之戰、雍熙北伐均以失敗告終。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後方起義的爆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

外交上趙光義及群臣從戰爭的現實中逐步改變了對遼策略,從戰略進攻完全轉為戰略防禦,並採取了若干較為有效的防禦措施。同時,又積極主動去謀求對遼和平。

文化上趙光義本人喜好詩賦,政府也因此特別重視文化事業,宋朝重教之風因而展開。趙光義喜好書法,善長草、隸、行、篆、八分、飛白六種字體,尤其善書飛白體,宋朝的貨幣淳化元寶也是趙光義親自題寫的。

宗教上趙光義積極贊助佛經翻譯事業。太平興國五年(980),他在東京設立譯經院,恢復了從唐代元和六年(811年)以來中斷了170年之久的佛經翻譯工作。

趙光義一朝,文治武功都是很犀利的,而且刑不上士大夫,文成很少因言獲罪,相當開明!在朝廷上,經常會有御史大聲喝罵的場面,所以政治開明確有其事!至於他的一些不怎麼光彩的手段,放在歷史長河中,尤其在帝王之家,並不算什麼。宋朝可謂是中華歷史上最為富饒的時期,但也是對外最為軟弱的時期,趙光義雖然完成了中原的統一,但是也開啟了北宋害怕胡人的先河,他有屬於他的功績也有屬於他的不足。

從宋太宗趙光義的一生中,可以看的出來,他並比不上秦皇漢武這些明君,但絕不是昏君,雖然能力不是特別大,但他以自己有限的能力為國家貢獻出一切,所以個人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君主。


無方


趙光義是不是明君看跟誰比,跟他後面幾個趙宋皇帝比,他算是明君。跟歷代的太宗皇帝,比如漢太宗劉恆,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清太宗皇太極,趙光義文治武功最差,算不上明君,但也不是昏君和暴君。就像當年明月式的評論,趙光義,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也不是一個好人。


抖書帝


趙光義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予民治理上還是比較有作為的一個皇帝。

宋在979年滅了北漢後,趙光義是想乘勝一鼓作氣拿下被“契丹”佔據的燕幽十六州,可惜“契丹”不是北漢 ,趙光義被遼軍打的大敗,自己乘驢車逃跑了。

之後的幾年裡,趙光義還是有收復燕幽州志向的,可惜就是宋朝的兵制改革,使得北宋率軍之將久不統兵,在軍中失去了將威,在指揮軍隊作戰中出現部下不聽指揮導致了的失敗。其次就是軍隊中有好多能征善戰之將得不道提拔重用。

北宋初期是出現了不少能征善戰之將,如黑麵大王“尹繼倫”、張齊賢、雷有終、袁繼忠、折御卿等,趙光義都沒有好好加以重用,導致北宋丟失的領土一直無法收復。

要說趙光義是不是明君,比起趙匡胤來武功方面還是差了點。


夏有涼風61


您好,我是林生,希望我的解答多少能夠幫助到您,通讀整個解答大約需要2-3分鐘。覺得我不錯可以關注我!


趙光義,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他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弟弟。怎麼得到他是明君的結論呢,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勤政愛民,關心百姓

他登基之後呢,並沒有收刮民脂民膏,而是勵精圖治,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在太平興國三年(978)與吳越王錢俶還有割據另外之前的漳州、泉州的陳洪進交涉,收復了漳州、泉州二州的失地。

趙光義在北伐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與劉備相似的事情,就是在行軍的路上,與百姓一起行走,不忍百姓收到戰火之苦。

趙光義對於朝政是很勤奮的,在位期間,沒有一天不上朝。身邊也有幾位能力極好的大臣輔佐,比如寇準等賢臣。而且下早朝之後,回去御書房經常讀書,學習之前朝代的興衰史,以古鑑今。

2.為歷史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趙光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亂割據。太平興國四年(979),身為一國之主的趙光義親自帶領軍隊,徵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

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的陋習。使得文史百家有得發展!

趙光義在這點上面做得是比較突出的,為以後朝代發展奠定了中央管理,集權的基礎。

3.具有愛國品質,能聽得進勸言,治國有方,愛憎分明

《續資治通鑑長編》提到:三年有成,前典之明訓,一日必葺,昔賢之能事。

趙光義身為一國之主,能夠廣納直諫,聽得進去諸位大臣的奏報,治國有方。拜趙普為相後,才重新將被樞密院侵奪的軍國大政議事權還給中書門下。到了宋太宗時,才確立了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並立的體制,這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

總體來說趙光義還是明君,但是人無完人,沒有有能夠十全十美,趙光義在北伐的過程中有幾次因決策失誤導致大將戰死等幾次失誤,成為後人為之詬病。

本文由林生觀歷史原創,如果您看完本文之後對您有幫助或者喜歡,可以點擊紅色+號關注“林生觀歷史”,我會每天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歷史知識,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見或建議都可以在下方評論和我互動,林生感謝大家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