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鄉村最令人羨慕的工作,現在怎麼樣了?

新大風歌


六、七十年代鄉村最令人羨慕的工作應該是所有吃“公家飯”人員的工作。

人民公社自1958年成立到1984年結束,存續了26年(山東濰坊地區),各行業、各部門幾乎都在公社設點,統稱為社直單位,比較大的單位有學校,醫院,供銷合作社,糧食管理所,食品站,還有派出所,法庭,稅務所,市場管理所,信用合作社……。能在這些單位工作,那怕是合同工、臨時工都是引以為自豪的。

六、七十年代是計劃經濟的時代,那時的商品供應不象現在這麼充裕,很多生活日用品十分得緊俏,因此人們對職業的羨慕,首選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工作。

供銷社、糧管所、食品站工作自然是人們最羨慕的工作。

當年,許多商品都需要用票才能買得到,如布、棉、油、糖,煤、糧、肉等,非票不可。

但有些商品,有票也並非容易買到,因為數量有限,品種有限。要買到要靠關係。

有些商品雖不用票,但十分稀缺,記得當年有一種“勤儉”牌香菸,每包9分錢,要想買一條,並非容易。

糧管所供應的食用油多是豆油或棉花籽油,麵粉供應也有粗細糧搭配,農民交公糧也分等級,要想多打點豆油,多配點細糧,公糧驗個好成色,還得煩熟人。

每逢春節,食品站除了供應豬肉以外,總能供應一些豬頭、豬蹄、豬五臟、豬排骨之類的下貨,如果得其一,便是豐盛的一年,要得到這些,需要的是近水樓臺。

以上現象,是物質的極度潰乏所至。

寫到這裡,又想到當年稱重商品的枰。


那時供銷社、糧管所、食品站供應的日常生活用品、特別是食品類,多以斤、兩計算,如食鹽,茶葉,食糖,大米,黃豆,豬肉等,皆以杆枰稱重。六十年代曾報道遼寧瀋陽食品店職工李素文割肉“一刀準”的模範事蹟,可見其工作的精益求精程度,報紙刋登的李素文稱肉的大幅照片,手握的就是杆子枰。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那種靠“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再復返。供銷社、糧管所、食品站等單位也站在了改革的前沿,或破產,或改制,或重組,原來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順應時代潮流的推進,重新自己的定位,繼續為改革開放作出自己的貢獻,他們任勞任怨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的敬佩。


方1112


六七十年代是個特殊的符號,那時姐姐剛剛出生在農村,至今回憶起來,苦澀中帶著甜蜜,無奈中也充滿了趣味兒!

(一)

小時候在農村常聽奶奶講,村裡婆姨們最羨慕楊家一個二奶奶,她是童養媳,十四歲就生了大兒子,到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三個兒子的媽了!那個時候,農村人誰家兒子多,誰家就牛逼!因為男勞力最牛!工分得的多!

更令人羨慕的還不止這個,二奶奶還擔任著另外一個令人羨慕的角色。她是大隊食堂做飯的!那個時候村裡人們都在大隊食堂吃飯 ,其他人都是給啥吃啥,好多人都吃不飽肚子。可是,二奶奶是和麵的,每每和麵完畢就要回家上廁所,這個檔口二奶奶就會把手上面偷偷握著的面洗到自家鍋裡去。家裡孩子們總能開小灶!

(二)

因為父親當煤礦工人,所以我家在村裡邊屬於經濟戶。與村裡純農戶待遇不同。我們吃的糧有一部分屬於議價糧。我們領到的口糧總是小隊給別的農戶分剩下的。

那時候,看著一個個小隊幹部好神氣。他們決定著全小隊人的命運和飯碗子。小隊長,小隊會計,甚至連給小隊大隊看門的大爺感覺也很牛逼。更甭說大隊的支部書記這些大幹部了!

所以要說到六七十年代什麼人最令人羨慕?那就應該是與公家沾邊的人都很牛逼 令人羨慕。包括吃公家糧的幹部,供銷社的售貨員,還有放電影的等等。因為那個時代就是計劃經濟時代,一切都是賣方市場!誰手中掌握著公物,誰就令人羨慕!

而今,時代不同了!市場經濟時代,顧客才是上帝!賣方市場早已變為了買方市場。社會分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來那些服務崗位有的消失,有的職能發生了轉變。

什麼職業最令人羨慕?那肯定是靠本事吃飯的人!您覺得呢?


村姑說村事


六、七十年代,是祖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初級階段,國家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由於中國人囗多,底子薄,要改變當時一窮二白的面貌,卻實不容易。需要很長的時間,經過人們艱苦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人們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農村實行的是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各村都以生產隊為單位,集體統一勞動,按勞分配。這時的人們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國家號召人們仍要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

在六、七十年代鄉村最吃香的工作是大隊書記、會計,其次是生產隊隊長和會計。因為那個年代,國家的各項建設都在轟轟烈烈的進行著,農村以興修水利為主要建設。人們農忙時節忙種莊稼,農閒時抓緊時間興修水利,大家都是你追我趕,起早貪黑的幹。只有大隊書記和會計不要勞動,他們坐在大隊辦公室計算、灘派當天各生產隊要完成的生產任務,有時到工地上指揮群眾如何幹,書記一聲令下,大隊所有百姓都必須照辦。生產隊的隊長和會計也不需要做事,他們只是指揮本隊群眾如何幹,從那裡幹到那裡。所有群眾都會踏踏實實的從早幹到晚。

在那時農村忙修水利的建設年代,有一項手藝也是比較吃香的。如木匠、篾匠、石匠、鐵匠、裁縫等,因為他們一天只要上交生產隊幾毛錢,就可以不參加生產隊緊張的興修水利的勞動,去做他們的手工業。這樣即輕鬆,又吃人家的、拿人家的,自由自在,還可吃香的、喝辣的,每天工資現金到手。雖然當時工資不高,但他們仍是鄉村的上等人。

六、七十年代百姓每天都是緊張的勞動,人們都累得腰痠背痛。如果那時能不勞動或輕鬆勞動,也能收到比大眾多的報酬。那麼他的職業就是吃香的職業,也是受人們敬佩的職業。


高水才


六.七十年代鄉村最令人羨慕的工作,①糧管所,②供銷社,③鄉鎮醫院,④工商稅務,⑤鄉村幹部,⑥民辦教師,⑦鎮辦廠工人。

六一七十年代有工作的人,那什候不錯,現在也不錯,都有退休工資安度晚年。


永強防水


要說,六,七十年代鄉村最令人羨慕的工作單位?現在怎麼,,???

在當時鄉村就是,。

(一)供銷合作社,是全民單位,有商業局頷導。在計劃經濟時候,凡是農業生產的除糧食之外,農付產品都歸供銷合作社來收購,包括稻草(軍需馬草)來完成收購任務。

每年發放布票,棉系票,都是該單位來完成。

日常除大年初一,二。關門打烊外,其餘時間都開門營業,供應人們日常生活必須品,都數依計劃供應來銷售,憑證,憑票購買,,不是開玩笑說句話,就連大便用紙,也要憑證供應。其它我不一,一,例舉了,,,

為此想進入這個單位相當之難!

(二)糧油供應站,{糧管所}也是全民單位,有糧食局來領導。主要收購地方的,稻子,麥子,菜籽。同時供應地方居民,米,麵,油,包括老農民的依麥換米供應。,,,

以上兩個單位除旺季,職工比較辛苦,其餘時候比較輕鬆,工資收入也隱定。

但是這兩個單位在2002年前後都解體了,任您有資產無資產,,,都是依零破產終結,,,至於職工麼?什麼尚態?(丨)年滿30年工嶺,或者離退休5年之中的職工,拿生活費240元一月,自謀職業,(2)年滿25年以上工嶺的職工,拿每月100元,作協保處理。其餘職工一次性了斷,拿4.至5千元,走人,,,

所謂,"河東三年,河西三年”這些單位就是這個尚態。。。


永德492


這個問題問的太好了,我來回答你。六七八十年代,什麼工作最吃香?當時第一是供銷合作社,當時是供銷合作社是集供應,銷售,收購於一體。供應鹽醋煤油(點燈油)糖布料等,供應化肥農藥地膜等,供應車車,自行車等日用品。買一斤紅糖生孩子用,要有醫院或接生員開證明,∵一大小生產隊蓋章,才能買到,買一輛自行車,那比登天還難,除非兒子結婚,民政,大小隊,公社蓋章等手續齊全,也非常難買到一輛,有時手續齊全,也確實無貨。

供銷社並列草位棉花加工廠也是當時最吃香單位,當時農業單一,只種糧棉油,想進棉糧單位,很難很難。我39歲了才進入棉加廠,原因很簡單,國家落實插隊知青政策,被分配進棉加廠,當時沒有走後門。

好景不長幹了四年,進廠工資改革剛完成,每月四十五元,前也工作人員都說我真幸運。好景不長,四年後廠倒閉,全部下崗,總共四年沒掙兩千元,每人集資2500元。入不負岀,還好我家特困,把欠款要回來了,別人就沒那麼幸運了,廠長把廠裡能賣的,包括地皮也賣光了,別人錢也沒要回,廠長岀車禍死了。

我們只能一也掙錢,一邊自交全部養老金,艱難養家護口,自己交了15年養老保險,2O06年退休,退休532元,雖不多,但比不交強多了,現在15年連長,己每月領2277元,感謝黨的好領導,使自己能度過一個幸福晚年。‘

這就是當時最好的單位工作人員的生活經歷和單位的經過。


王明智18


六、七十年代鄉村最令人羨慕的工作就是糧站工作人員和供銷社人員了。我的家就在糧站外面的街上。每年交公糧的季節最是熱鬧,近的肩挑板車拖,遠的拖拉機一趟一趟運,等候驗收的稂食排成長龍。糧站工作人員照例不緊不慢、不溫不火的一個個驗收。鐵釺一扦、穀子嘴巴一咬,或專用工一撮,一句話:不夠幹,再曬!任你怎麼求情就是油鹽不進,別人就得乖乖找塊空坪重曬。工作人員也下村,那就好比欽差大臣,無限風光。

後來農民也不用交公糧了,糧站也就名存實亡,那裡的工作人員下崗的下崗,重新安置的重新安置。我的一個朋友在糧站時經常吹、啦、彈、唱,自從下崗後自己做起加工麵條生意,從此再也沒有見他有空吹、啦、彈、唱了。


洛山洛水樂李


70年代在百貨大樓站櫃檯就神氣的很在工廠當個工人也神氣的很在農村人面前騎個自行車戴上手錶袖子捲起來好不威風我當時大學畢業工廠當技術人員。那時提倡知識份子要勞動化勞動人民要知識化文革前幹部是不發勞保用品的。文革期間開始幹部也跟工人一樣發勞保用品了。我經常都穿工裝。逛街也穿上。到商店買東西營業員看我的穿著非常蔑視我。我說一口襄陽話把我當河南頭看。說話挑逗我。當時技術人員相當少工資比同齡人高地位也比那些自以為高貴的掌櫃臺的車間幹活的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可我並不把自己當回事。覺得這點本事是黨和人民給的。一次跟辦室主任一起去給廠裡買東西她問這是你廠裡新招的河南人?主任說他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分來的技術員。她還瞄了幾眼。從此以後見到了非常客氣。可見當時的站櫃檯的有多高傲。


qzuser46026806


60~70年代村裡屠夫很吃香,天天有肉吃。那時候普通家庭一週能吃一道肉菜,生活水平算高的了。再就是算命先生,當時老百姓大都迷信,孩子滿月,蓋房,結婚,白喜事都得先找“八字先生”算一卦,有些孩子的名字都是算命的起的。

“赤腳醫生”在60~70年代還是很火的,村裡人三病兩痛都是去村裡找“赤腳醫生”治,那年頭有幾人去過縣城醫院的。治病就得交錢,所以“赤腳醫生”當時在村裡算有點錢的。

“閹豬佬”當時農村家家戶戶養豬養雞,養豬想讓豬仔長得好,長得快,那就得把豬仔閹掉,所以當時閹豬技術好的,客戶還是很多的,收入自然不低。

“撿瓦匠”,當時房子屋頂蓋的都是瓦片,時間長了瓦片開裂,下雨天就會漏水。自然“撿瓦匠”就有活幹,活還挺多的,吃好還有錢拿,比靠種地生存好多了,閒時也可以種地,兩不誤。

現在做“屠夫”賣肉生意很差了,鎮上有大型超市,裡面有豬肉賣,小超市也賣肉和魚,去超市購物的多了,肉攤生意就差了。“八字先生”也不好混了,大部分改做“媒婆”了,相親成功結婚了媒婆能賺好幾千。“赤腳醫生”以走到了末路,隨著醫療改革升級,鎮上有正規的大型醫院了,有病找醫生,但很少有人再找“赤腳醫生”了。大部分人明白“赤腳醫生”不合法。“閹豬佬”就別提了,農村都不讓養豬了,這些祖傳行業真的失傳了。“撿瓦匠”看看農村現在的房子,有幾戶還有瓦可撿。

時代在進步,註定有些事物將成為永久的回憶。





南山農場主


六:七十年代農村吃香的工作莫過於村醫和木工,村醫現在還可以,我就是七十年代的木工,哪時的木工在村裡是幫忙的,沒有工錢,每年都要拿出個多月的時間幫助別人,只掙了個人氣,我曾算過一個賬,在我幹活的二十年裡,最少有兩年半時間是幫助人的,後來也就兩千年以後木工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基本都改行幹了其它,到現在基本都過得平平淡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