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沒像其它朝代一樣出現大權旁落?

十早韋


有一首歌唱的特別好,好像就是《雍正王朝》的主題歌吧,“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句用在解釋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統治合法性是最有說服力的。本來,滿清以區區幾十萬人,定鼎中原,給主要包括漢族的上億其他中國人當家做主,不僅一直就被所謂的正統思想認為是機緣巧合,得國不正。甚至就是到了滿清政府滅亡的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還有很多人秉承狹隘的民族觀念,認為多爾袞攜清兵入關時異族入侵。其實,當年不僅明朝的遺老遺少和老百姓沒想到滿族人到了北京一下子就呆了二百六十八年,就是很多滿族人自己,都認為自己早晚也要回到關外的龍興之地。回到陪都盛京。為啥呢,就是因為整個滿族群落同它面對的漢族群體,實在太小了,感覺自己無能為力。據史料記載,多爾袞在武英殿第一次聽政之後,就有很多滿洲將軍不同意遷都北京,甚至還準備像過去一樣,徹底搶劫一次就返回關外。必須承認,努爾哈赤,皇太極和多爾袞三人不僅僅是軍事家,更是政治家。尤其是皇太極和多爾袞兄弟二個,更是擁有治國理政,安邦天下的大胸懷。還是在接到吳三桂請求清軍支援,共同剿滅李自成的時候,多爾袞就聽從了漢族大臣范文程的勸諫,採取了和以往不一樣的入關政策和軍事紀律。在對待明朝的遺老遺少問題上,除了本能地對崇禎直系後代予以警惕之外,他們不僅僅厚葬崇禎,對他的后妃們也是給予儘可能的照顧。同時規定老百姓稅銀一律按照萬曆年的標準,後來的各種“響銀”完全取消。很多很多人對滿清詬病最多的一個是所謂的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另一個就是跑馬圈地。試問,中國歷史上幾千年,城頭大王旗不知道換了多少次,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戰爭過程發生人員死亡是人類社會不可避免的,嘉定三屠完全是漢族降將李成棟的傑作,而揚州十日在歷史證據上也頗為稀疏,至少在當年揚州人口數量上,是不符合邏輯的。八十萬?當年北京人口有多少?跑馬圈地?滿族人當家做主了,怎麼可能讓明朝留下的無主之地荒廢下來?他們沒有圈禁有名有姓的老百姓土地。這些一直到今天對滿族人的積怨,請理智對待。1644年,順治入主紫禁城,除了善待朱明王朝的遺老遺少之外,把維護和管理十三陵作為嚴格的規定執行下來,派專門兵丁守衛,這在中國曆朝歷代都沒有的事情。整個清朝時期,只有在雍正年間發生了十三陵盜挖,雖然什麼也沒有得到,但守陵大臣還是遭到皇帝的訓斥。想想晚清滅亡之時,清朝的東西二陵幾乎都遭到了盜挖和破壞,雖然不能說是國家組織的,但孫殿英之流也算是漢族民國的軍人。不去挖明十三陵倒也是“盜也有道”,其胸懷和滿清統治者無法相比。

十年五月的時候,他下了這樣一道詔書:“天下初定,瘡痍未復,頻年水旱,民不聊生,飢寒切身,迫而為盜。魁惡雖多,豈無冤濫,脅從沈陷,自拔無門。念此人民,誰非赤子,摧殘極易,生聚綦難,概行誅鋤,深可憫惻。茲降殊恩,曲從寬宥,果能改悔,鹹與自新。所在官司,妥為安插,兵仍補伍,民即歸農,不原還鄉,聽其居位,勿令失所。鹹使聞知。”

這是一道親民的詔書。那麼他是如何做的呢?

.順治帝親政以後,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在穩定社會經濟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努力。入關之初,雖然公佈以明朝會計錄徵收賦稅,但戰亂之後,地荒丁逃,賦無所出。再由於連年用兵,國庫耗支巨大,已入不敷出。

各直省錢糧缺額已至四百餘萬兩,“賦虧餉詘”,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困難。順治帝認識到“兵飢則叛,民窮則盜”的道理。為穩定好社會經濟,他採取了一些措施,比較突出的有鼓勵墾荒等政策。

在大學士范文程等人建議下,於順治十年以後推行屯田墾荒,不管是窮人富人,都予以鼓勵。重點地區是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四川及北方各省,由政府發給牛犋籽種,招民開墾。

順治十三年秋下令鼓勵富人墾荒:“如有殷實人戶,能開至二千畝以上者,照遼陽招民事例,量為錄用。”十四年夏公佈督墾荒地勸懲則例。則例中規定督撫按及道府、州縣、衛所等各級官員在一年內,按墾荒數量給以記錄或加升一級的獎勵,同時還規定了文武鄉紳及貢監生民人等墾荒的獎勵辦法。

當時由於戰亂,不僅出現地荒丁逃的現象,還有隱匿土地及佔墾明代藩王勳戚地產不報的情形,以致官府所掌握控制土地的數量很少,嚴重影響了國家賦稅收入。順治帝親政後對隱匿土地者實行了寬大政策:“直省報荒地方有隱漏田糧以熟作荒者,許自行出首,盡行免罪。其出首地畝,即以當年起科,以前隱漏錢糧概不追究。”

此外,順治帝為了不“苦累小民”,多次免除一些省份的土特產貢品,並一再蠲免受災地區的錢糧,以休養生息。

如上這些舉措,極大地穩定了清初的社會局勢,贏得了天下百姓的心,同時,開啟了康乾盛世的的大格局。

到了康熙王朝,除了我們熟知的平定三番,統一臺灣,平定準格爾叛亂,鞏固蒙藏關係,抵禦俄國入侵之外,在藏富於民,發展生產,選賢任能,潔己愛民方面也是用盡了心血。尤其是康熙五十一年,他規定國家對丁銀(人頭稅)永遠按當年的份額收取,永不加負。(從當年到嘉慶道光時期,清朝人口增加了三倍,但是稅收一直按照康熙五十一年數量徵收)同時尊儒重教,仰慕先賢。每次南巡,都是去時候祭拜孔府,回來時祭拜明太祖。這種博大的胸懷,無不感動著漢族仕民,極大緩和了民族矛盾。藉助電視劇,對於雍正皇帝我們瞭解的更多了。在有限的十三年裡,他做了許多王朝幾代皇帝都做不出的貢獻,清理虧空,攤丁入畝,耗羨歸公,改土歸流,整頓吏治,除豁賤籍等等,每一項都是可歌可泣的善政。到了乾隆朝,更是把其祖父和父親的愛民精神發揚光大,僅僅是六次蠲勉全國錢糧的行為,可能在封建歷史上屬於空前絕後的。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錢糧是國家稅收的根本,佔比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其他還有鹽稅,關稅等),放到現在,那幾乎就是停收國家稅收六次,此外還有數不清的因地方災害的蠲勉,總共不下幾萬萬兩。清朝人口之所以大爆發,就是國家的富民政策讓人丁興旺。請不要單單說是土豆地瓜的出現養活了三四億人口,沒有正確的惠民政策,有啥也白扯。人民生活安逸,對其平穩統治就打下了根本的基礎。說這些也是就標題論標題,並沒有完全美化清朝。封建帝王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維護其統治。但客觀事實不能否定。





無法迴避的歷史


清朝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有人說,中國封建王朝的演變史就是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史。無論哪個朝代,君主都會採取一些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可以說到了清朝,中央集權達到了高峰,因此清王朝的皇權算得上比較穩固。


清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有很多:內閣、南書房、軍機處。


一、內閣

清朝的中央機構承自明朝,設立內閣以及六部。但清朝的中央制度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在於首尊滿族,朝中具有最高決策權的中樞機構是滿族上層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其權力凌駕於內閣與六部之上。議政王大臣會議早在清軍入關之前就已經確立,並在清軍入關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仍具有巨大的政治影響。

帝王們對阻礙其專制集權的議政王大臣會議感到嚴重不滿,隨即通過設置保和殿、文華殿等一系列機構來限制他們,這使得議政王大臣會議與內閣雙方都必須聽命於皇帝,從而達到帝王集權的效果。


二、南書房

南書房為清王朝特有的中央集權機構。康熙帝為完成國家的統一,加強中央 集權,於是在八歲登基後通過設置南書房,來挑選自己信任的翰林學士參與機要, 這些受皇帝信任的學士除伴讀職能外,同時還為皇帝撰寫密旨,因此,事實上成 了康熙帝的機要秘書組織。

在此之後,南書房和內閣六部與議政王大臣會議互相制約,權力均衡,其結 果康熙帝掌握軍政大權。總的來說,康熙帝通過將中樞權力一分為三並讓三者互相制約,達到了預期的中央集權效果。


三、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置進一步加強了清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雍正登基後,為了進 一步加強皇權,設置了軍機處,軍機大臣由皇帝的親信出任,在事實上達到了皇 帝大權獨攬的效果。在實際政治決策中,軍機大臣起不到任何決策效果,只是奉皇帝諭旨並進行 筆錄,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執行。因此,軍機處的存在還使得各地的軍政 首腦實際上成為皇帝的牽線傀儡。

綜上所述,雍正帝通過設置軍機處來替代南書房,進一步增強了皇帝內朝的 權力,並促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在乾隆時期徹底被取消,其結果就是皇 帝一人獨斷朝綱 , 軍機處的設置實際上代表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 權的發展到達了頂峰,屬於標誌性事件 。


結論

因此,清王朝正是通過設置了不同的分權機構,來達到相互制衡的目的,從而達到皇權高度集中的結果。因此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不會出現像其它朝代一樣的大權旁落現象。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史料五千年


因為清朝是對權利的內外各方制衡做的最好的王朝,同時也是中央皇帝集權做的最成功的的王朝。

縱觀歷史其他朝代,導致大權旁落的勢力主要有:宗室外戚、宦官、朋黨。

有清一代,這幾大勢力都被限制的很好,因此沒有出現皇權旁落的現象。

對宗室外戚的限制

滿清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王朝初立時非常依賴宗室外戚的勢力,可以說宗室外戚是滿清皇權旁落的最大危險。

但是自康熙以來,就開始逐步限制宗室的權利。

康熙通過設立“南書房”,逐步擺脫“親王議政”制度;雍正開創軍機處,直接將內閣變成了私人秘書;

乾隆皇帝更是乾綱獨斷,把任何皇族人物都排除權利核心之外,形成了親王宗室不入軍機處的潛規則,這一制度到慈禧時才被打破。

對宦官的限制

自古以來,宦官太監是最容易破壞政治秩序的群體,漢、唐、明都深受其害,滿清成立之初,就以史為鑑,時時防範太監干預朝政。

順治皇帝一進京,就頒佈了嚴禁太監干政的鐵牌三塊,分別設立在內務府、刑慎司和交泰殿。

<strong>


清代皇帝很好的執行了這項制度,即便後來的李蓮英,也只是慈禧的奴才和發聲筒,翻不起大風浪。

所以終清一代,一個能夠干預朝政的大太監都沒有出現。

對朋黨的限制

官僚集團往往是封建王朝最大的敵人,他們擅長鑽制度政策的漏洞,佔皇帝便宜,為親人朋友謀取利益。

滿清深刻吸取明朝亡於黨爭的教訓,將權利牢牢的抓在自己手裡,並通過宗室貴族來牽制文官集團,而在宗室內部和文官集團內部都互相牽制,通過完善的權力制衡系統,有效的避免朋黨帶來的危害。

滿清是外來政權,一直以來都有危機感,滿清的統治者們時時提防社稷傾倒,大權旁落,因此也勤政治國,對權利不敢有絲毫放鬆。


飛馬觀世界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朝統治者滿族是起於東北的一個新興族群。為了爭奪天下,對中原王朝的興衰有深入地探究,發現中原王朝王綱不振有四大原因:一是皇帝怠政,二是皇室內訌,三是外戚干政,四是宦官擅權。清室對此四個方面均釆取了有力的防範措施。

第一,清室皇帝都比較勤政。特別是康雍乾嘉四朝,基本都能做到勤於政務,深夜讀書學習,批閱奏章,早晨臨朝聽政,從不懈怠。大事皇綱獨斷,不輕易委予他人;第二,清室雖然在皇位繼承上也內鬥不斷,但並未釀成大禍,這與皇室對宗室的嚴密控制有關。清朝雖然也封近親宗室為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但這些封爵只有俸祿,沒有領地,更沒有軍備,所以掀不起大浪;第三,清室對外戚控制更嚴,外戚只享有一定的經濟特權,但從未出現過外戚獨擅朝綱的情況;第四,清室的閹人在宮內只有侍奉灑掃之職,沒有干政議政之權,如有干政者,一律處予嚴刑。像為清室服務的江蘇杭三織造,在明朝室全為宦官把持,而清朝從不用宦官,而是用內務府包衣奴才。在清朝也未有派宦官監軍等事。即使清末的大宦官李蓮英也沒有多少實際權力,也算小心翼翼,不敢幹預朝政。正是這些措施的得力,所以清室皇權一直比較穩固。但是,也正因如此,清室一直比較保守,因循守舊,固步自封,不願接受現代文明,終於腐朽沒落,國破家亡。


陳老師224723857


為什麼清朝的皇權一直都比較穩固,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讓我們一起細細的探究一下。

01 完善宦官制度

清朝雖然是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太監問題上,由於汲取了前者的教訓,因此清朝統治者實際上對太監心生厭惡。所以制定了十分完善的規章制度去約束太監,限制太監的言行,令太監徹底成為皇家的奴才。而且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將約束太監的規章制度世代傳襲,使得太監失去了干預朝政的機會,所以終清一朝,也就沒有出現過太監干政、太監誤國的情況。

而清朝完善的宦官制度也並非一日之功,它也是在不斷摸索的過程中逐漸完善的。清初入關時,由於太監的人數激增,為了方便管理,順治帝設立了十三衙門,與此同時,順治帝也頒佈了許多法令限制太監的行動:

“凡系內員,非奉差遣,不許擅出皇城;職事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不許招引外人,不許結交外官,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結,不許假弟侄等人名字置買田屋,因而把持官府,擾害人民。”

並且在順治十二年制下嚴令:“但有犯法干政、竊權納賄、囑託內外衙門、交結滿漢官員、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賢劣者,即行凌遲處死,定不姑貸”。

在康熙即位後,他則對宦官制度進行進一步完善,他罷黜十三衙門,恢復了內務府。並且設立敬事房,康熙六十一年下旨:“設敬事房五品總管一名、五品太監三名、六品太監二名。”至此,清朝太監才正式被授予官職,只不過最高也只有五品,康熙通過降低宦官的品級從而很好的打壓了太監勢力。

02 設立軍機處:加強了君主集權

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央權力機構的重大改革,軍機處無專官,所謂的軍機大臣、軍機章京其實都是以原官兼職。

而且,軍機大臣既無品級,也無俸祿,軍機大臣之任命也沒有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是出於皇帝的意願安排,一切都是皇帝臨時交辦的,所以軍機處自建立起,只是奉旨辦事的機構,因此軍機大臣並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興風作浪。

03 完善的王爺制度

在清朝的王爺,他們的日子要比明朝的王爺苦多了。因為清朝的王爺們不僅被嚴格限制在京城,而且其爵位也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後世子孫沒有為朝廷立過什麼功勞,最終只會被降為平民。

清朝只有12個鐵帽子王不受限制,可以世襲罔替,因此滿清統治者根本不必擔心王爺們會興風作浪。

以上就是清朝的皇權為什麼一直比較穩固的原因。


漁公子讀史


1.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 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及民族自身的狹隘性,清政權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首崇滿洲”的原則。清初,中央機構大體採用明朝制度,設內閣,置六部。但最高的決策和中樞機構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前者的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它全部由滿洲貴族和八旗首腦組成,漢人不得參與。 這種早期的氏族貴族合議制度,早在入關前就已確立,入關後依然保存。凡軍國大事均由議政王大臣共同裁定,這就是人們通稱的“國議”。而順治十五年(1658年)仿照明制改內三院為內閣,在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和文淵閣、體仁閣、東閣設大學士和協辦大學士(大學士,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 清朝內閣的權力和地位遠不如明代內閣那樣高,只輔助皇帝處理日常政務,負責票擬諭旨,批答奏章等,並不具有實際的決策權力,僅僅是名義上的決策機關,屈尊於“國議”之下。這種政治體制,使權力分散於諸王公貴族中,隨著入關後形勢的變化與發展,專制集權趨勢的日益加強,它越來越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障礙。

2.南書房 為了適應統一事業的完成和君主集權政治的需要,康熙帝親政後,在宮內設南書房,挑選翰林院學士入值。當值的翰林院學士除陪同皇帝讀書寫字外,也參與機密,替皇帝草擬諭旨,實際上成為皇帝的機要秘書班子。從此,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樞權力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者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手中。

3.軍機處 為了加強皇權,雍正時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官員充任軍機大臣。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是跪受筆錄,然後負責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 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指揮。軍機處的設立,取代了南書房,使內閣職權進一步縮小,更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到乾隆時,議政王大臣會議撤消。國家一切政務,均由皇帝一人獨斷朝綱。軍機處的設置,標誌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天清日晏2013


大清王朝的統治者們非常的務實。縱觀我國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統治者整體比較勤政的朝代,可以說大清王朝是絕無僅有。而且,大清王朝還是接連三代勤政,即康熙、雍正、乾隆他們都可以說是雄才大略,並且堅持了長達一個多世紀(從康熙十四年到乾隆四十年)。在相對治理之下,封建統治大清王朝時期的國民生產總值被推向了巔峰,而中國的版圖也被擴充為最大,也為現在我國領土的版圖奠定了基礎。

很多人會提出質疑,唐朝時期的版圖是超越了大清的,但是唐朝時期很多領土只是名義上的歸屬,唐朝的中央政府對邊境地區並沒有做到有效的管控。但是大清王朝卻做到了對每寸領土的管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功績。

在這些驕傲的政績的背後,是大清王朝三位君主的不懈努力,也就是後人所說的“皇權集權制”。康熙皇帝登基之後,廢除了親王議政制度,後來他又通過“南書房”這個講學機構,將內閣投票搬到了朝堂上,變成了帝王私下授意而為之。

雍正皇帝登基之後,開創了軍機處,也就是說內閣變為皇帝的私人秘書,皇帝的命令可以直接傳達給下屬,投票這一過程直接就略過了。

乾隆皇帝登基之後,立即宣佈:我朝帝王歷來就是乾綱獨斷!將集權統治之霸氣側漏無疑。乾隆皇帝通過對宗室、外戚、朋黨、官宦甚至是普通人民的權力之徹底打擊限制以及思想鉗制等手段,真正做到將中央大權集於一身。

所以,皇帝集權程度的多少,這和皇帝的個人能力水平有關。所以,大清王朝的皇權集權制度也沒有維持太久。

大清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抑制外界分權勢力最好的一個王朝,這是皇權集權制被肯定的一面,但它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比如:咸豐皇帝死後,兩位“載”字輩的皇帝都被慈禧太后玩弄於股掌之中,這也是皇權集權制負面影響的惡果之一。

制度上的缺陷,最終將大清王朝推向了歷史的深淵。大清王朝獎金300年的基業,被定格在公元1912年,而從此中國也結束了長達2000餘年的封建統治,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


公元前


雍正帝作為一代改革君主,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加強皇權,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懲治貪官汙吏、整肅軍紀、吏治、清查倉庫,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秘密立儲等,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建立了一項前無古人的重要機構——軍機處。

正四年(1726年),西北一直髮生動亂,朝廷需要大量用兵支援西北,由於戰局的需要,必須得有一個專門處理軍政要務的專屬機構,這樣才能真正應對好前方打仗所出現的各種緊急情況,及時的做出戰略佈局以及在現場上應對敵軍千變萬化的戰術,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傷亡,提高勝仗的幾率。

以此同時,朝廷考慮到“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bao)直者多慮洩露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意思是說由一個暫設軍事機構,發展成為位居內閣等中樞機構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設政務機構,軍機大臣還可以在這裡二十四小時輪換值班。而且軍機處保密性強,機構精幹,辦事效率高,方便軍機大臣承旨、繕撰、傳述。

後來這個常設機構改名為軍機房,再後來就改名軍機處,軍機處裡面有官無吏,主要負責的收發文件,登記檔案都有軍機章京處理。

軍機處的值班房不論是防範性還是保密室性都是非常嚴格的,如果皇帝要召見軍機大臣,太監需要回避的,因為需要保證高度機密,軍機大臣們的辦公值班房間更是要保證高度機密,防範性也是非常高的,即使是諸王大臣,如果沒有皇帝的“特旨”,一律不準到軍機處的值班房,甚至連靠近軍機處都不行,還有軍機處值班房的窗外、臺階下也都不準任何人窺視。當時張廷玉受命定軍機處的規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折,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以硃筆批發。

從此以後,內閣大權轉移到軍機處上來,大學士必須兼軍機大臣才可以參與朝廷的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所以,自從設立了軍機處,清朝的皇帝不但減輕了不少的負擔和壓力,而且還可以輕而易舉的把朝廷的所有政事機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從而也從根本上杜絕了宦官專權的弊端。


東東東豪


縱觀歷史上王朝的大權旁落,通常都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造成的,一是主少國疑,外戚干政。二是帝王昏庸,宦官秉政。三是結黨營私,權臣亂政。清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自從順治帝1644年入主關內以後,就無時不刻以一種高度的危機感小心翼翼地維護著王朝的封建政權。滿清的王朝政體設置基本上是照搬前朝明朝的,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即位後,為了感激太監集團的大力支持而重用太監,使明一朝多次出現太監干政的局面。清朝統治者出於對宦官干政的深刻防範,順治帝時,廢明太監製度,設宮執事、司禮監、司設監、御用監、尚膳監、尚衣監、御馬監、惜薪司、鐘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門,太監人數也減為九千人。康熙十六年又廢十三衙門,設總管內務府,置總管太監兩人,管理宮中一切事務。清建國後,吸取前朝滅亡之鑑,嚴禁太監參政,太監地位一再受壓制,參政機會大為減少,並且整個清朝太監不參與軍事,還不允許離開京城。所以太監在清一朝始終沒有興風作浪,雖然晚清兩大太監安德海和李蓮英極受慈禧皇太后寵信,但一個落了個身首異處,一個只不過是處處聽命於慈禧的忠實奴才。其次清朝對於王族參政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對於許多王爺只給予大量莊田,允許其過上富家翁的生活,但參政的權力極少,也不允許隨意離開京城。雖然清初權臣多爾袞和鰲拜曾專權一時,但都是曇花一現。康雍乾三朝帝王都勵精圖治,始終注意打擊結黨營私及朋黨之禍,所以都牢牢把握著皇權,未造成大權旁落的局面,至於光緒帝始終被慈禧把持皇權,那也是統治者內部的權力的易主而已。


含謨吐英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入關以來歷經十位皇帝,其中有七位皇帝都有實權,之後的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都為傀儡皇帝,除去宣統皇帝溥儀只在位三年且年幼不說,同治和光緒兩朝的政權都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可以說清朝入關後的前七位皇帝加上慈禧太后這八人掌握了清朝絕大部分時間的政權,大權旁落的時候極少。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就是清朝的皇權高度集中,其集中程度是歷朝歷代都無法比擬的。

中國歷史自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開始,進入了封建社會,君主集權制貫穿了整個封建社會,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是最好的寫照。但是一個制度剛興起時也是不完美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這種君主集權制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就比如宋朝之前的大臣可以坐著與皇帝對話,到了宋朝就變成了大臣站著與皇帝對話,明清時期大臣則變成了跪著與皇帝對話。其中由站到跪是一個轉折點,其原因就是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皇權高度集中。沒有了宰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君權再也不用與相權抗衡,天下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說了算。到了清朝,則將皇權進一步集中。既然已經沒有宰相了,皇權相對於之前的王朝已經十分集中,為何清朝還要進一步集中皇權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就是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大大小小的王朝幾十個,但能夠建立大一統王朝的少數民族也只有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和建立清朝的滿族,而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其原來的民族文明落後中原文明。就比如在清朝政權剛建立時,其內部還是比較落後的部落奴隸制度。原因就是明朝對關外的民族實行排外政策,導致關外民族的制度發展與中原脫節。正是由於清朝之前的部落奴隸制度,導致愛新覺羅家族壯大並統一全國後就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是全國的“主人”,從滿族大臣在皇帝面前得自稱“奴才”就可以看出。而且“奴才”這個稱呼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像漢族大臣就只能自稱“臣”。“奴才”在滿族人眼中就是自家人的意思,滿族官員自稱“奴才”意思就是跟皇帝走得近,漢族大臣是不可能享受這份“殊榮”的。基於這種主僕觀念,清朝統治者當然會集大權於一身,絲毫不放手。

其次清朝也是吸取歷朝歷代滅亡的教訓才進一步集中皇權。清朝入主中原後對歷朝歷代的失敗都做了總結,尤其對明朝更是做了大研究。明朝後期皇帝多慵碌,而清朝統治者就認為皇帝庸碌會導致大權旁落,造成朝中朋黨相爭。明朝也正是朋黨相爭最嚴重的朝代之一。所以清朝的皇帝個個勤政,就連懦弱無能的咸豐帝也繼承了勤政這一特色。勤政的好處自然是事必躬親,將大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當然清朝能夠將皇權進一步集中,也得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才行。在一個實行君主專制制度的國家,人治是大於法治的。所以說若統治者擁有雄才偉略,那麼國家就能高速發展,若統治者碌碌無為,國家只能坐吃山空,可見皇帝對國家的發展起多麼重要的作用。那麼能否做到獨攬大權就與皇帝本身的能力有關了。像明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後,在前幾任有能力的君主的管理下,明朝前中期也實現了集權。但隨著明朝皇帝能力的逐步下降,對於政事慢慢懈怠,皇權也就慢慢旁落了,又由於沒有宰相,導致旁落的皇權不能集中於某一人之手,那麼就會導致兩個或數個團體爭奪這些權力,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東林黨與閹黨、浙黨、齊黨、楚黨、昆黨、宣黨等黨派之爭,最終只會讓國家走向滅亡。而清朝很幸運,沒有出現慵懶的皇帝,個個都十分勤政。

縱觀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能夠做到向清朝這樣帝王整體都十分勤政的王朝絕無僅有。而且清朝更是連出康雍乾三位偉大帝王(乾隆帝前期還是比較有作為的),這三位君主統治清朝的時間又長達134年,佔據整個清朝入關後歷史的一半,正是這三位君主將皇權一步步集中的。康熙帝親政後先是慢慢擺脫親王議政制度,然後通過設立南書房將內閣擬票由原來的在朝堂之上變成皇帝私下授意。雍正帝登基後首創軍機處,將其置於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處。乾隆帝登基初雖然廢除了軍機處,但僅僅兩年後又因實際需要復設軍機處,並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自此以後軍機處就成為了清朝的權力中樞,又由於軍機處直接對皇帝負責,皇權想旁落都難。當然掌握皇權的不一定是皇帝,也可能是慈禧太后。

皇權高度集中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但是在世界大變革中,在世界各強國的共和制和立憲制中,清朝的這種皇權集中制就顯得十分落後了。也正是因為清朝的皇權高度集中,使得統治者十分貪戀權力。在鴉片戰爭後清朝最落後的就是制度,可直到清朝快要滅亡了慈禧太后也不願意實行君主立憲制,最大的原因就是她嚐到了權力集中的甜頭,不願意放權。制度的嚴重缺陷,使得清朝的歷史定格在了1912年,這一年,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結束了。但這也沒什麼好遺憾的,只有結束舊有的落後制度,才能實行更加先進的新制度。而中國也摸索了數十年才找到適合自己的制度,最終發展到了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正在慢慢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