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度過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震禮


炎炎夏日,讓許多人都無法忍受,但好在身為現代人的我們,有電風扇、空調、wifi、雪糕冷飲等,可以讓我們放肆的宅在家裡面度過。然後,這些東西在古代時都還沒有被髮明出來,那麼古人又是如何度過這炎炎夏日的呢?

要說古代降暑的第一神器,肯定非冰塊莫屬,它是最能直接降熱解暑。

雖然古代沒有冰箱,但古人們也能弄到冰塊。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在冬天最冷時候,開鑿乾淨的冰塊,儲存於密不透風的地窖裡,然後等待夏天使用,既可以用來吃,也可以用來給室內降溫。

不過,開鑿和存儲冰塊,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所以通常情況下,這只是皇帝和達官貴人們的專屬權力,普通百姓是沒有福分享受。

對於大多數普通百姓,他們只能靠把腳泡在水中來解暑,後來在隋唐時,隨著西瓜傳入國內,百姓也漸漸可以通過吃西瓜來解暑。

不過,不管是用冷水泡腳,還是吃西瓜,都只能偶爾搞一下,總不能晚上睡覺時還用腳泡著冷水吧,或者西瓜吃個不停吧。於是,古代降暑的第二神器誕生了,它就是涼蓆。



據說,涼蓆的發明,是一個叫做姚煥奎的人,有一次他上山砍柴,忘記帶繩子,正當他發愁無法捆柴的時候,看到對面山上有一片綿竹林,於是他砍了一根綿竹,破成若干細蔑絲,扭成繩用以捆柴,這時他發現細篾絲柔軟如麻,堅韌不斷。

於是,姚煥奎就經常用綿竹捆柴或捆綁別的東西,這樣久而久之,他們村子裡面的人就有樣學樣,甚至開始用這種綿竹來編織草鞋,竹籃等,最後也就有了涼蓆的誕生。

後來,涼蓆經過不斷改革,衍生出很對多種類,每個種類都有不同的編織材料。不過,對於廣大普通百姓來說,他們所用的涼蓆,都是用菀草、蒲草、竹篾等材質編織而成,其中最適合且最通用的製作涼蓆材料,就是竹篾,又叫做“簟”,也就是細細的蘆葦。

因為簟的質地很是涼爽、具有降溫祛暑熱的效果,所以當時的人們又把“簟”製作成的席子稱之為“涼簟”,在宋元時非常受歡迎,辛棄疾也在詞中寫到過,它途徑南劍州時許多人家都在使用涼簟,後來它演變至今也就成了現代所說的涼蓆。



當然,這種涼蓆都是針對普通百姓的,對於有錢人來說,他們有兩種屬於自己的涼蓆,一種叫做“桃笙”,這種涼蓆用的是閬中山的桃笙竹篾來編制的,選料十分講究,據說夏天睡在上面都不會出汗。

另外一種叫“黃琉璃”,它的製作方法更為精細,要把竹篾磨得很細,再進行編制,這樣出來的席子又黃又量,很像琉璃的顏色,它屬於時席子中的上品,祛暑降溫的效果尤為顯著。

不過,這兩種涼蓆也不算什麼,在皇宮裡面,還有玉石編制而成的涼蓆,稱為“玉席”。

據史書上記載,在所有皇帝之中,最奢華的涼蓆,當屬雍正的象牙席,目前就擺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館,以後大家有機會去故宮,可以好好觀賞一下。

據說,這象牙席是上佳的防暑神器,它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由廣東地區的官員進貢的貢品,全部都是由象牙編織而成。

大家知道,這象牙本身就已經是極其昂貴的材料,奈何還要配製出獨有的藥水,用來浸泡象牙,最後將象牙軟化,編製成席。

由此,這也造成象牙席的製作難度之大,製作費用之高,超乎人的想象,據說這種席子,當時一共只製造出五副,本來廣州的官員還想繼續製作,但雍正在得知這種象牙席的製作過程之後,就下旨不允許再製造這種奢華的象牙席。

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雍正正在全國大力推行節儉之風,倡導官員們勤儉節約,杜絕奢侈浪費,雍正作為皇帝,自然要做好這個表率作用,因此他才從自己開始,停止掉這種專給自己上貢的象牙席,也算是砍掉自己的一個奢侈浪費習慣。


我是趙帥鍋


問題:古人如何度過酷暑?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大家好,我是聽月,我來回答:

我所經歷的酷暑

今年的酷暑剛剛過去,現在生活條件好了,無論是上班還是下班後,我是在有空調的屋子裡度過。記得小時候,家裡都用蒲扇,一整個夏天都是在大蒲扇中度過的,後來到了90年代,那時候家裡開始有了電風扇,後來生活條件有改善了,家裡又開始安裝了空調。

那麼古人是怎麼度過酷暑的呢?

其實古人也要分窮人和富人,對於窮人來說,本身生活就不富裕,吃穿都是問題,酷暑時節,對於他們來說一個蒲扇就夠了,搖搖晃晃著一個夏天就這麼過去了。或許一個蒲扇他們家裡也會用很多年,比如電視連續劇《濟公》裡面搖的那個破蒲扇,就是窮人家的寫照吧。

對於富人來說,度過酷暑的方式就很多了。下面我列舉幾種:

一、扇子。扇子自古有之,根據史料記載,從堯舜禹時期就出現了扇子的雛形,後來的扇子式樣越來越精美,質量越來越好。雖然扇子是扇風的工具,但是對於富人來說,更像是藝術品。

二、冰箱。古代的冰箱並不是像現代一樣儲存物品的,我記得去故宮的時候,講解員介紹過,紫禁城裡有五口大冰窖,藏冰幾十萬塊。到了夏天就把這些冰放在木質或者金屬製作的箱子裡。降溫避暑。

三、空調房。在古代,有的能工巧匠製作一種木質器具,引入河水,只用流水的動力,把這些流水製作成水霧,均勻的噴灑到屋子裡。很多富貴人家利用這種辦法,達到整個屋子都涼爽的效果。

四、涼水井。我們都知道井水的溫度是比較低的,古人利用這一原理,巧妙地利用家中的水井,把井蓋蓋上,只留出一個小小的洞口,然後涼氣就從小孔中出來,巧妙地把這些涼氣引入屋子裡。其實早在東漢時期,國都洛陽就已經廣泛採用這種方法了。

五、北方山區避暑。我們都知道承德避暑山莊是清王朝為了皇帝避暑特地修建的,那裡位於北方高原山區,夏天平均溫度普遍較低,是酷熱的夏天避暑的一個好地方。

六、各式各樣的避暑小玩意。比如喝冷飲、涼枕、瓷枕、抱籃,還有我們現在還在用的涼蓆等。

雍正的席子到底有多珍貴,為何下旨不許再製?

剛才說到涼蓆,其實清朝的雍正皇帝也有一個涼蓆,而且極其珍貴。這個涼蓆子現存在故宮裡,記得我去故宮參觀的時候,也曾看到過。這個涼蓆子背後有一個傳奇的故事,同時也成就了雍正帝的一段佳話。

我們都知道雍正皇帝是一個特別怕熱的皇帝,當時的廣東巡撫看準了雍正帝的這個特點,專門找能工巧匠利用歐洲技術,用象牙製作了一款象牙材質的涼蓆,進貢給雍正帝。

我們都知道象牙是堅硬的,要把它們製作成涼蓆。工藝是極其複雜的,而且製作過程非常麻煩,首先要將象牙分割成均勻的片狀,然後再用特製的藥水泡軟,再經過各種手藝精心製作而成。這個涼蓆材質精良,質地柔軟,舒捲自如,而且在酷暑時節還甚是涼快。

製作完成的當年,廣東巡撫來北京述職的時候,特地帶上這個涼蓆進貢給了雍正帝,雍正看到此物後大喜,但是當問到這個涼蓆的製作過程時,特別是聽到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之時,立刻大怒起來,把這個巡撫貶官罰俸。

但這個物品雍正帝還是收下了,並一直使用著。但同時他下了一道聖旨,以後嚴禁制作類似的貴重物品,否則必受嚴懲。這個巡撫拍馬屁拍到了馬腿,真是得不償失。


聽月談史


現代人對嚴寒酷暑對比較難以忍受,冬天還好,大不了多穿幾件衣服,但是夏天就算脫光了也是熱到不行,還好現在有各種降溫的手段,像電風扇、空調等,古人沒有這些東西,那他們怎麼度過酷暑呢?

首先,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熱,不要說古代,問問70後、80後就知道了,那時候樓層都不高,而且大家都沒有空調,加上沒有溫室現象,我還記得小時候,即使是大夏天的中午,沒有空調也能過去,晚上用微風扇,能吹感冒。老舅在鄉下有個農場,方圓好幾裡地都是農田魚塘,住在農場裡面,根本就不熱,連電風扇都不用開。



另外就是古代大戶人家,一般都會通過房屋結構來實現降溫,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穿堂風”,我就記得小時候,家裡的老宅子,走廊裡面特別涼快。

在古宅裡待過的人應該都會有種涼颼颼的感覺,膽小的人恐怕立刻會想到陰風陣陣四個字,其實並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古宅裡確實涼快。記得我去過的海寧陳閣老宅(就是傳說乾隆是這傢俬生子那個),宅子很深,中間還有個天井既採光又通風,房間面積普遍不大但是沒有什麼憋悶的感覺,這樣的房子哪裡還需要空調。



還有福建省北部一個叫吉陽的小鎮,那裡有座木結構的古橋叫步月橋,我當時去的時候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幾天,在那座橋上卻是涼風習習,又有頂蓋遮陽,簡直是避暑的好去處。看了一下旁邊的介紹說明,這座橋的“八”字型頂篷符合了加速空氣流動帶走熱量的功效云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雍正帝的防暑利器,一張象牙涼蓆,是當時廣東的一個地方官進貢的。不要看不起這張涼蓆,它長216釐米,寬139釐米,厚度僅有3毫米,全部由象牙製成,不僅光滑潤潔,還能隨意翻卷,重要的是炎炎夏日,能躺在這樣一款光滑細膩、涼絲絲的涼蓆上,簡直不能再爽了。

更為關鍵的是歷經數百年,這張象牙涼蓆仍韌性極佳,從不斷裂,收卷自如,必定進行了特殊處理,可惜至今無人可解。

對於這樣一件防暑利器,雍正帝心裡自然是樂開了花,但不久當他收到一個消息,做這樣一張象牙涼蓆,需要60名能工巧匠,花費18個月才能完成。雍正帝是少有的節儉帝,他絕對不允許“奢侈”二字與自己掛鉤。



為了保持一貫的“明君”作風,雍正帝嚴令:禁止生產象牙涼蓆!之後雍正帝將這張象牙涼蓆束之高閣,再也沒有使用過,就這樣製作象牙涼蓆的工藝隨著時間失傳了。


歷史伶俜者


現在正值酷暑時節,晚上回到家的我躺在床上開著空調,吹著風扇,凍得都把冬天的被蓋上了。

看著這個問題不由感慨,在古代沒有空調,沒有風扇,他們的日子怎麼過的呢?

如果現在讓我過上沒有空調風扇的日子,恐怕我都有想死的心了。

就在下午,突然停電了,你能感受到那種心情嗎?也因為如此,用上了古人乘涼的方式。

古人是怎麼度過酷暑的呢?我們都知道古人的智慧,可比如今強太多了。他們是從無到有,而我們只是借鑑,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進步的。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槐蔭消夏圖》,光聽名字就能知道這是夏天發生的事情。

圖中的人物“葛優躺”於大樹下,而且袒胸露乳。這是古代諸多乘涼方式中最常見的了。當然,僅適用男性。

女性怎麼辦呢?穿輕紗。這樣至少可以涼快一些,但是如果真的很熱,也只能忍著了。

《北齊校書圖》中便有這樣一種場景,人們穿透明的紗衣,以保持涼爽。

在花蕊夫人的《宮詞》中,便有一句“薄羅衫子透肌膚”。

唐朝時期的《簪花仕女圖》,女子的清涼之法便是穿紗衣。

還有一種衣服叫“隔汗衣”,其實就是網狀的竹衣,能夠把身體和衣服隔開。

接下來就是其他方法了,比如“冷飲”,像綠豆湯等等。能夠讓人們從心裡覺得涼快一些。

還有一個最厲害的東西,把冰箱還有空調結合了,這個東西叫冰鑑,最早出現在周。在古代它是專門用來放冰的,而且還可以把食物放在裡面冷凍。

冰鑑的兩旁有提環,在上方還有蓋板,錢孔。

錢孔主要用來散冷氣的,就相當於是空調了。

整體來說,冰鑑就是古代的製冷神奇,唯一一點不足的就是,夏天時候的冰極為稀少,所以像平常百姓家,根本不可能有。

總而言之,古人避暑方式很多,比如有”冰商“,他們在冬天的時候採集冰塊,然後收藏起來,到夏天時候拿出來賣;再比如有專門乘涼的地方,像避暑山莊;在地上鑿洞,從洞裡散發出的氣體冬暖夏涼等等。

下面我們要來說一個現在非常常見的夏天必備神器,涼蓆。

古時候可不叫涼蓆,那時候叫”簟“。

我們大家有沒有聽過”玉簟“呢?

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就寫過這樣一句: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看名字就知道是用玉做成的,所以說這根本就不是普通家庭能用的起的。

在”玉簟“上面還有一種,極為珍貴,被收藏在了故宮博物館裡。

既然能被收在故宮博物館裡,那肯定不簡單,這個”簟“便是雍正睡過的,當然僅僅是他睡過的還不行,必須要貴重。

怎麼個貴重法呢?肯定是值錢的。沒錯,這個席子就是象牙席。

不僅製作起來極為困難,而且最主要的便是費錢,堪稱天價。

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勤儉的人,面對如此鋪張浪費的東西,他能讓製作嗎?肯定直接就禁止了。

還好被禁止了,要不然還不知道會屠殺多少大象呢。


理科男讀歷史


在炎炎夏日,坐在空調房裡,喝著冰鎮飲料,刷著電視劇,何其愜意!



然而,這是現代人才有的享受!在古代可沒有連電都沒有,更不用談空調冰箱這樣的高級玩意!

那麼古人是如何避暑的?

對於一般百姓來說,沒有什麼妙招,只有簡單的一個字:熬!

小時候我們就學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樣的詩句。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避暑是一種奢望,不管太陽再大,那也得下地幹活,因為不幹活就沒有飯吃!太陽大的時候,也就是戴個斗笠,衣服穿的少一點幹活,時不時擦一下汗,累了就去樹蔭下稍微休息會,喝口水!



這種“避暑”狀態,應該是常態!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很多農村都還能看得到!

對於富貴人家來說,避暑的方式就多種多樣了,避暑的工具也是花樣百出!

有錢人家,在天氣炎熱之時,讓僕人們手持大蒲扇扇風,這是最基本的;


再進一步的,在自己的豪宅中修建幾個大水池,也能降低一下氣溫;

在高一級的,可以用點避暑的神器,像唐朝的貴婦們就喜歡穿暴露程度相當到的衣服,還有用什麼白玉床、象牙席之類的高級玩意;

像王侯級別,在夏天的時候也能用到冰,甚至還能吃到冰鎮水果。不過,這冰也不是隨便什麼人能用的,古代製冰可是有專門機構的,那也是限量供應的。

像清朝的皇帝,乾脆在涼爽的地方修建了避暑山莊,天氣一熱 ,就直接跑到避暑山莊辦公享福去了!



題目中說的雍正的席子,那也是一個避暑的高級玩意。


雍正所用的席子,所用的材料可不是竹子,而是象牙!

象牙本身就是一種極其昂貴的東西,這也是為什麼到了近現代還有那麼多人走私象牙,偷獵大象的原因 。一頭大象才兩根大象牙,編制一張象牙席,可不是一頭兩頭大象的牙齒所能夠的。

而且象牙的質地硬而脆,想要把象牙編織成柔軟的涼蓆,必須得經過特殊的處理,把象牙軟化,然後在劈開才行。可想而知,在象牙席編織的過程,有多少象牙被損壞!

由此可見,編制一張象牙席,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

雍正是清朝的帝王中比較節儉的,象牙席耗資不菲,不符合雍正的主張,因此被雍正下令停止編制。

再者,雍正比較相信佛教,而佛教不主張殺生。編制象牙席需要屠戮眾多的大象,這也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

當然,更重要的是,停止繼續編制象牙席,有利於幫雍正樹立良好的政治形象!



小鎮月明


在雍正時期,廣東的主政大臣曾經向雍正皇帝進獻過一張由象牙薄片編織而成的席子,在看到這張席子的時候,雍正非常喜歡,但與此同時他也對這張席子是如何製成、用多少根象牙才編織而成的細節感到了興趣。

當他詢問到廣東的大臣時,廣東大臣如實回答了雍正的問題,原來這些象牙是用特殊的方法、用很長的時間才把象牙變成一片片的薄片,最終按照竹片編織蓆子的方法編織而成的。

而編織蓆子的象牙主要來自於當時清朝的藩屬國越南和緬甸,而製作一張席子所要用到的象牙則需要殺掉幾百頭大象才可以完成。

在聽到編織一張席子所用到的大象數量如此之多時,雍正皇帝當時是有些被震驚到了,因此他才下令禁止了廣東大臣再進獻這樣的席子。

雍正勤政而不節儉,禁止再度獻象牙席子是因為太誇張了

雍正皇帝是我國曆史中非常著名的勤政皇帝,他一年的時間裡把許多的時間都放在了處理公務上,絕對說得上是一個勞模。

雍正工作狂的事實是無法否認的,但這不代表著他是一個節儉、不奢華的人。

據相關史書的記載,雍正皇帝的生活絕沒有某些小說裡面寫的那麼節儉。


他的一切吃穿用度實際上與正常皇帝差不多,仍舊非常奢華,皇帝過著皇帝的生活,這是沒有錯的,但是如果硬要把他說成是比平民百姓還要節儉的人,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有人說雍正皇帝之所以禁止再造這種席子是因為他懂得要保護珍稀動物的道理。

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樣,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保護動物的說法。

雍正皇帝的一生,都在用著象牙製成的筷子以及其他的動物製品。

他還給他最珍愛的狗專門用上等貂皮製作成各種扮演老虎、獅子的衣服,從這種種的細節上來說,雍正皇帝都談不上是知道要保護珍稀動物的人。

雍正皇帝之所以禁止再造這樣的席子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這樣的席子所要殺的大象實在是太多、太過於離譜了。

他雖然奢華、不會為了幾頭動物的生命去著想,但是睡一張席子,殺掉幾百頭大象這樣聽著很誇張的事情,他就接受不了。

這樣的事情如果傳揚出去的話,那就勢必會對自己辛苦營造下來的名聲造成影響,因此禁止是勢在必行的。

古代人度過炎夏的方法

接下來我們就說一下古代人度過酷熱炎夏的方法。

古代沒有冰箱、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但是古代人的夏天卻是可以使用得到冰的。

而這些冰是通過什麼途徑得來的呢?實際上無外乎兩種,第一種途徑就是通過保存冬天的冰得來,第二種就是用原始的製冰方法得來。


保存冰的途徑只能在北方使用,而這種方法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製作冰的方法大多數在南方使用,這種方法是在唐宋之後才出現的。

在歷史早期能使用到冰的人只有一些王侯貴族,而到了唐宋明清時期的時候,除了王公貴族之外,百姓們也開始可以享受到這種福利了。

因為當時出現了很多商家,他們就是專門做這樣生意的,他們會專門在夏天的時候出賣他們冬天保存下來的冰或者賣出他們專門製作成的冰,然後供人們冰鎮水果、涼湯。

古代人保存冬天冰塊的冰窖法

很多人以為古代保存不了冰,但實際上卻是低估了古代人的智慧。

古代有專門保存冰的冰窖,這些冰窖一般選擇在一些太陽光很難照射得到、平常普遍很陰涼的地方,然後他們會在這些範圍內挖一個很深的地窖,在找到陰涼地區、控制好深度之後,一個冰窖的雛形就出現了。

然後他們會在這些冰窖的底部鋪上一些乾草、桔梗之類的東西,在把冰存放到冰窖之中時,他們也會在冰窖的牆面以及存放冰的頂上鋪放一些乾草物品。

這一切妥當之後,就是一個功能完整的冰窖了。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這些冰是不會融化了,實際上這些冰也是會融化的,而且會融化所有冰中的1/3。

因此如果人們想要夏天的時候用多少冰的話,那他們就得在這個基礎上多增加一部分的冰,只有這樣,冬天的時候他們才可以獲得他們想要的數量。

這就是北方人用天然冰的方法。

古代人以水製冰的硝石法

在唐朝之後,人們發現用一些硝石放入水中會使水迅速降溫,然後變成可以使用的冰。

不過這種方法制作而成的冰效率非常低,與我們現在的冰箱根本無法相比,與北方用冰窖保存下來的冰也無法相比。

因此在古代一般只有南方冬天不會結冰的地區使用,可以冬天保存下來冰的地方一般是不會使用的。

所以說這就是雍正皇帝下令不準再進獻象牙席子的原因,以及古代人度過炎熱夏天的方法,首先雍正皇帝禁止進獻象牙席子是因為要殺幾百頭大象的數量實在是太誇張了,而古代人如果要度過夏天,除了一些我們都知道的避暑方法之外,其實他們也是可以使用冰來度過夏天的。


孤客生


北京故宮博物館就存放著雍正皇帝的席子。

也就是象牙席,用象牙絲編織的席,紋理細密均勻,席面平整光滑,柔軟舒適,收卷自如,夏天鋪墊時較草蓆、竹蓆更為涼爽宜人,是當時的重要貢品。(象牙席)

一:那麼象牙席究竟鬼到什麼程度?竟然使得雍正皇帝下令不得再製?

根據文獻記載,象牙席作為一個很好的防暑神器,它是在清朝雍正、年間開始由廣東地區的官員進貢的貢品。

據說現如今的製作工藝早已失傳,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這種象牙席只能在南方編制,因為北方氣候乾燥,象牙容易斷裂,所以很難編製成席。

象牙已經是極其昂貴的材料,奈何還要配製出獨有的藥水,用來浸泡象牙,最後將象牙軟化,編製成席。

(雍正劇照)

可想而知,這種製作工藝是極其複雜的,最主要造價也極為昂貴,所以雍正得知這種象牙席的製作過程之後,一是為了保護大象,二是避免浪費材料,便下令不得再製作象牙席!

二:那麼古人在炎炎夏日,又是如何度過酷暑的?

對於普通老百姓,無非就是蒲扇、冷飲,有錢人家還會買“竹夫人”,夜晚抱著竹夫人睡覺,很是涼快。還有就是涼枕,李清照就下過一首詞,說自己夏天用涼枕睡覺,半夜的時候竟然還會感覺到一絲絲涼意。

(竹夫人)

當然這裡提到了雍正,那就講講帝王之家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

一是宮女太監不斷給皇帝扇風

其實皇帝無論是在上朝還是平時批閱奏摺,身邊總是會有宮女和太監伺候,如果是在夏天,他們會不停的給皇帝扇風,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起到降溫效果。

二是冰塊降溫

皇帝寢宮大多都有降溫效果,地底下會有通道,通道內放置冰塊,然後冷氣不斷由地面冒出,已達到室內降溫的效果,這樣看起來和空調房很相似。

據說清朝時期,北京城內有18座冰窖,用來藏冰,以供皇帝夏天所用。

三是建築涼亭

所謂的涼亭,也叫涼殿或者水亭,就是將水源源不斷的在屋頂順著牆體流下,將整個亭子的溫度降下來,裡面堪比水簾洞。

四是到處遊玩

到了夏天,皇帝都喜歡去比較涼快的地方,順便遊山玩水,尤其是在清朝,皇帝和嬪妃都喜歡在夏天去承德避暑山莊,又可以欣賞風景,還可以防暑,一舉兩得。

【每天更新,更多有趣的歷史新知識,期待您的關注】


貓眼觀史


這幾天秋老虎,午後的天氣還是比較燥熱的。所以穿短袖又覺得冷,穿長袖又覺得汗漬漬的。

所以推薦一款涼蓆給你,這款涼蓆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再冷的天氣躺下去不會覺得冷,再熱的天氣躺下去不會淌汗。



其實這款涼蓆並非什麼高科技發明,但造價絕對不菲,它的秘訣在於它的材質是象牙。當然現在的象牙禁止貿易了,所以這款涼蓆是清朝雍正年間的,當年只有五張,現在存世只剩一張。

其實象牙席子的確貴重,可是也不至於當時只能生產五張。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這個象牙席子比普通的象牙席貴重千倍。

它的做工技術現在已經徹底絕跡了。和普通的象牙麻將席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是將象牙泡到藥水裡軟化,然後片出篾條來,然後像竹篾編織蓆子那樣編織起來的。


這種作死的玩法,簡直無法想象成本。象牙又硬又脆,通常只適合做雕刻把件。把它劈成篾條,還要編成席子。古人究竟怎麼做到的簡直無法想象。

其實清朝的皇帝在炎炎夏日,比起普通百姓,同樣得靠扇子、涼蓆,無非高檔一點而已。所多的無非多幾個專用冰窖,和可以去承德避暑山莊或者北戴河躲幾天而已。


所以北京故宮博物院裡留存的這個寶貝顯得尤為珍貴。但是正是由於它的過於奢侈,崇尚改革和節儉的雍正皇帝最終下令停止這種象牙席子的生產,所以它的傳統工藝也絕跡失傳了。

不過不用遺憾,因為現在科技發達,也用不著那麼奢侈原料和工藝製作而成的象牙席子了。




炒米視角


雍正帝素以節儉著稱,但再節儉的帝王也絕非尋常百姓可以匹敵。因此,皇帝的節儉總是相對的,這一點完全可以從一件涼蓆折射出來。

北京城雖四季分明,卻也同樣具有酷暑和寒冬,雍正掌權時連電扇都沒有,更談不上空調冷氣了。因此,涼蓆自然是皇帝消暑的大殺器。在故宮博物院內,便珍藏有一件雍正使用過的涼蓆,堪稱價值連城:

象牙制,長216釐米,寬139釐米。長方形,採用精製的扁平象牙篾編成,人字形織紋,中部為白色,黑漆染牙編制邊框……雍正時由廣州製造,貢入宮中,先後共制5件,後雍正皇帝以提倡勤儉為由,傳旨不許再行製造。——《故宮詞典》

這件席子的價值不僅僅因為其材質為珍貴的象牙,更是因為製作工藝極為困難。試想,將象牙加工成一片片長條的篾條,再將其進行軟化處理,然後再小心翼翼地編制稱涼蓆,期間不僅耗時長,而且對技術要求也幾近苛刻!

供皇室使用的象牙席,可不僅僅是做成席子那麼簡單,還必須要保持柔韌性,並且富有光澤,圖案美觀。只有這樣,才能符合進貢要求。

據學者研究,在製作象牙席時,要先將硬脆的象牙浸泡於藥水中,等它變軟後,從象牙上劈下厚薄均勻的薄片,再把薄片分割成寬窄一致的細條,經再三打磨,使牙片呈現出潔白的光澤,然後在編製成各種紋飾。

據清代造辦處檔案記載,雍正朝時一共製作了五張象牙席。然而,儘管席子睡著舒服,畢竟是一項耗資巨大的行為,以至於雍正自己都感到心疼,索性下旨不讓再行製造。

由於宮廷不再使用,即便是富可敵國的富商,也置辦不起。最終,因為這一工藝不再具備市場,便逐漸失傳了。而曾經造出的五件席子,也有兩件被毀,世上僅存三件,其中一件藏於故宮博物館,一件藏於煙臺博物館,另外一件尚未查明出處(因為我太困了,就此收尾停筆)。

清代康雍兩朝,是我國古代工藝技術發展的巔峰,象牙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製造生產的,但儘管工藝精湛、產品出眾,卻終究是一項奢靡的行為,因而很難批量生產和傳承下來。從這一點來講,雍正的做法還是很相對明智的。


夕陽下的晚楓


古人自有古人的辦法度過酷暑,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儘可能的利用可以利用的條件避暑。

一、房屋建築,古代為避烈日炙烤,房屋建築前簷寬大,除遮擋烈日降溫外,還可遮擋雨雪,一舉兩得。

房屋周邊,植樹遮蔭,水渠池塘圍繞,也可降降溫,也算是土空調吧。


二、日常生活,穿著絲綢等寬鬆輕薄、透氣涼爽的服裝。

帝王貴族出行遮陽傘,民眾油紙、布傘遮陽;

帝王貴族侍女搧風,民眾手持扇子搧風;

涼蓆涼枕等,皆可降溫。

洗浴、沖涼等。

三、清涼食物,井深水涼,把食物放在汲水笆斗中,固定轆轤井繩,放入井水上方。

山間溪水、江河水溫較低,也可以存放食物食用。

陰涼山洞、地窖可以存放食物。

四、冰鎮食物、飲品,最為實用,在古代歷史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在炎炎夏日吃冰塊、冰鎮食品!


古代人,當然沒有電冰箱、電冷櫃,也沒有製冷機等製冷機器,怎麼可以夏日吃到冰呢? 古代人所處的時代,科學技術水平尚未達到能夠生產製冷設備。

但是,古代人也是很聰明的,周朝開始,人們在冬季採集自然冰塊,存放在寬大房子、地窖、山洞等日照不到的陰涼地方,外復以皮棉織物及大量的厚厚的稻殼、柴草、草簾子等,形成保溫層,可以保存冰塊至夏日使用。

如無寬大房子、山洞、地窖等條件,在地上露天也可以,只是保溫層要加大厚度。 當然,這樣儲藏冰塊,只是財力雄厚的商家,達官顯貴等大戶人家才能做到,平民百姓望塵莫及。



北京曾有的多處皇家冰窖

帝后王室,更不用說了,普天之下,最最財大氣粗,則建有多處大型冰窖,儲藏大量冰塊,因儲藏保溫設施沒有今日之先進,損耗量還是很可觀的,損耗1/3至1/2很正常,而供帝后、皇子、公主等宮中享用人員較多,必須超大量儲藏,估計可以做到天下第一吧。



現在,人們仍然冬季取之於大河之中,露天場地垛放整齊的大塊冰塊,現代包裝嚴密的材料設施,主要是塑料薄膜、稻殼、稻草簾子而已,其中塑料薄膜起到關鍵作用,密不透氣,冰塊基本沒有什麼損耗,如用機器製冰,大概成本要高於大自然恩賜的好多吧!


五、人工製冰,唐朝時,人們在製造火藥時,發現硝石可以吸熱,於是發明人工製冰技術,盛水大容器中置盛水小容器,向大容器水中投入硝石,使小容器水結冰。

如大量製冰,挖掘水池,內置盛水如缸類大容器,向池水投入硝石,既可得到大量的冰。

這樣一來,冬季無冰可採貯藏夏季使用的南方,也可以在炎熱夏季享受食冰、冰鎮食品,乃至冰激凌了!

古代人也很聰明吧!

至於雍正帝禁制涼蓆,須知,雍正帝是勤奮節儉出了名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