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不害怕銀子不夠?

用戶111460487979


下館子喝酒,吃完放下銀子就走的那可不是古代人啊,那是影視劇裡的人物!



行走江湖不能掉面

通常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發現那些大俠們每次一到吃飯的時候往酒樓裡一坐,刀劍往桌子上一放,大喝一聲:“小二,上酒!”通常這個時候呢,就有小二屁顛屁顛的端著一壺酒和一盤牛肉和幾個小菜過來,對了如果是丐幫的,肯定還會有一隻燒雞,這就是大俠套餐!

結賬的時候也要灑脫,丟下銀子就得走。作為一個大俠,從不回頭看給的銀子夠不夠,而且甭管多少,店家都得收著。行走江湖的個個都是爺,那絕對都是武功高強的,一言不合拔刀相助都是常有的事,為了幾兩銀子犯不著和自己的小命較勁。


我是大俠我很忙

影視劇裡的大俠一般都是正面角色。作為一個正面人物,怎麼能隨便欠別人錢?更不能持強凌弱。所以一般大俠都會多給點,一來節約時間,畢竟大俠很忙,二來還可以強硬耍酷!

比如一頓飯吃了兩錢銀子,大俠就會多給三錢。那小二一看,肯定樂意啊,自己扣下來點還能是自己的小費呢。當然也不是沒有意外,比如大俠給完錢轉身就走,這時候小二叫住大俠了:“客官,留步,您給的銀子不夠啊,要知道我們這一片牛肉一兩銀子,這一盤怎麼也得三四十片吧?”


那大俠一聽,不樂意了:“不是說牛肉一兩嗎?怎麼成一片一兩了?哦,你們這是黑店。”確認過眼神,是要宰的人!於是,本著劫富濟貧的理念,大俠成功的洗劫了這個酒店,然後又有了零花錢!

打眼一看,用手一過就知道多少錢

對於古代人來說,銀子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這些做買賣的,銀子都是每天過手一遍,成色好壞,幾斤幾兩對於他們來說一眼就能看出來。而且在古代除了銀錠,大部分都是用碎銀。蓋因為銀錠面值過大,很多時候不方面使用。所以就把銀錠敲碎了,弄成碎銀。

碎銀大小不一,除了有些初學者需要借住一些稱重器材外,凡事有點經驗的賬房先生拿手一顛就知道價值幾何!這種情況下,一頓飯多少錢,手中的銀子多少錢,心中就有個數了!


老百姓可沒大俠豪爽

在古代,雖說酒樓一般都是達官貴人進出吃飯,但是偶爾呢也有平民去享受享受,這時候如果是鄉里鄉親的鄰居,記個賬也就欠著了,如果是拿現銀,吃完飯後還得讓老闆打個折,畢竟賺錢不容易啊!

像《孔乙己》裡描述的:

“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了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才應該是老百姓們最真實的表現,兩碗酒一碟茴香豆剛好九文錢,我知道價格就拿九文錢出來,我也不多給,偶爾欠個帳掛個單也不是不行:

有一天,大約是中秋前的兩三天,掌櫃的正在慢慢的結賬,取下粉板,忽然說,“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



結束語:還有一件事,古代大俠套餐裡的牛肉也不是隨便就可以吃的!古代吃牛肉是犯法的,因為大部分是耕牛,而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家,耕牛的地位十分高,不能隨便吃,所以還是不要相信電視劇裡演的了,那都是藝術加工!


瀚海說史


話說在明朝時期,一位白衣飄飄的美女俠客正在一家客棧裡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突然,一支飛鏢直接衝著她的腦袋飛了過來。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大俠不慌不忙用右手很輕鬆便接住了。他覺得事情非常的不簡單,於是便在桌子上面放下了一大塊銀子,連招呼都沒有打一聲,便使出輕功向外飛去,留下了一臉驚愕的店小二。店小二看到桌子上面有一塊銀子,便沒有多說。沒錯,這就是一些武俠劇中,經常出現的場面。

在一些古裝劇中,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幾個人在吃著飯呢,突然之間有事,什麼話都不說,留下銀子便走了。當然了,這只是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情節,古代真實的情況,我覺得不太可能是這樣。

首先來說,最為常見的,使用最廣的便是銅錢了。雖然歷朝歷代的銅錢的樣式可能有點差別,但是銅錢就是主流的貨幣。北宋的時期,比較特殊,出現了紙幣,但這並不妨礙銅錢老大哥的地位。其實在戰國時期,各個小國之間的貨幣都有差別,多虧了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了貨幣,變得方便了起來。

話說到了明朝時期,這時候銀子終於成為了法定的貨幣。所以可以判定,在明朝之前,出現題主所說的情況的概率為0。銀子一直是比較大的貨幣了,明朝,清朝很多人都是使用銀子來買東西,而一兩銀子大概相當於1000多枚銅板。

要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吃完麵條,買幾個包子啥的,也就只需要幾個銅板就夠了。一兩銀子完全就吃一頓非常豪華與奢侈的飯了。如果一個人吃完飯,留下一塊銀子,一般來說是絕對夠買下這頓飯的。就算把最貴的菜都端上來,也是夠的。影視劇中主人公留下銀子就走的事情,在現實基本不可能發生。

如果這個人是非常的有錢,吃頓飯就留下一大塊銀子,那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就算留下了,小二也不可能會讓你直接就走,因為他首先要檢查一下這塊銀子到底是不是真的。萬一是塊假的呢,那店小二豈不是要自己支付飯錢。


徐聊


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代銀子的大小就代表一定的金錢數額,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塊、十塊一樣,店小二自然可以看出這塊銀子是多少錢。

第二個原因就是,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影視作品當中,既然是演電視,自然不會去數錢。第三個原因就是,其實古人用銀子的機會並不多大部分都是銅錢,店小二還是會去數一下的。

古代的銀子由官府統一發放,發放出來的銀子大小都是一定的,就好比我們現在的五十或者是一百。區別就在於我們現在的人民幣如果撕開了,分成兩半的錢就不能用了,得去銀行兌換,或者是粘住以後再用。而古代的銀子會在流通過程中被剪小,小銀子就相當於是現在的十塊、五塊啥的,常年當店小二的人,自然能知道一塊銀子是多少錢。

再說了,這樣的情節一般都是出現在電視劇或者是電影當中。這些影視作品當中,人們在飯店吃完飯以後出銀子又不是什麼主要情節,當然是放下銀子就走了,導演哪還會給店小二數錢的時間呀,因為導演也知道觀眾想看的不是這些,這不是導演想要表達的重點,所以就是能省略就省略。

而在現實生活中,店小二肯定還是會數錢的,就像咱們生活裡的收銀員一樣,不數錢老闆招你去幹啥,又不是飯店缺個吃飯的。況且,古人在現實生活中用銀子的其實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用銅錢,那店小二就更得好好數清楚了。

電視劇裡面都是用的銀子,銀子都是按兩來算的,一般來說古代人都會先換好碎銀,不過這都是電視劇裡面的情況,其實古代人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而不是金銀。


文玩盤他


提及古代的銀子,總是有說不完的話題,畢竟“金銀珠寶”乃是古代四大硬通貨,基本是不存在貶值的可能,走到哪都能用得上;電視劇經常有這麼一幕,“戴著斗笠,可能帶著一把刀,吃完飯也沒說多少錢,急匆匆就放下塊碎銀跑路?”

古裝電視劇慣用的套路,那就是吃飯隨手扔銀子,畢竟在現代社會,銀子作為道具相對來說成本較為的低廉,在古代還是硬通貨。

一般的小商販看到被物品吸引而來的客戶,腰邊掛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就知道這買主是一個有錢的主顧,畢竟沒錢的都用“銅板”不是。

在酒店之中有的客人隨手給店小二一個碎銀子,然後說:不用找了。或者不說一句話,留下一塊銀子就走,這樣不管不顧,難道古代做生意的店家是傻子嗎?不怕錢不夠?

白銀在古代的“正統地位”

白銀,屬性為銀,因為泛白,故而又稱白銀,與黃金價值相對。對於古代來說,黃金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美元地位一般,屬於國際的硬通貨。


威尼斯人馬可·波羅不遠萬里來到了東方,遊歷了東方之後回國,寫下了《馬克·波羅遊記》,將當時的東方描述成了一個金磚鋪地、金瓦蓋屋的黃金世界,讓西方所有人都覺得東方世界就是世界最富的地界,是“天堂遺忘的富饒地界”,被西方所垂涎。

與黃金相對,可見白銀的地位有多麼的高,在古代,普通老百姓是見不到大錠的元寶,因為這都是受著官家管制的東西,市面上普通老百姓能拿到手的都是碎銀子,經過了切割的小碎片。

古代白銀的重量是不一樣的,有五十兩一錠、有十兩一錠和五兩一錠,如果非要把古代的銀子進行換算,不同時期的價值其實不一樣,但大概就是一兩銀子換算為3000元左右的人民幣,屬於高價值物品了。

這種高價值的物品,你吃個飯,扔一小塊碎銀子,其實足矣,畢竟扔碎銀子的都是闊綽人,不然一般人都是拿銅板的,這種情況下店小二看到扔碎銀子開心都來不及,怎麼會覺得不夠呢。

碎銀與錢莊,古代花錢日常

沒有真正見過古代人,但是古代的電視劇總是看過的,古代有錢人都有在腰邊別一個袋子,這個袋子一般會裝碎銀子以及銀票,碎銀子一般不會裝的太多,多的可能是銀票,銀票拿去錢莊兌換銀子或者黃金。

在古代,他們帶碎銀出行實在是不方便,一是多帶一點重量就吃不住,銀子就是跟石頭一樣,總不能出門帶一袋子石頭;二是目標太大,帶出去容易被偷走。

古代人出行會將大塊的元寶用利器切開成一兩或者等量的重量,然後方便交易,這種銀子在交易的時候,扔出去一般吃喝玩樂是足夠的,除非你去古代的紅樓,可能就是用銀票了。

這麼一些碎銀子流入到市場之後,可以重新將其鑄造成為大塊元寶,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錢莊”,錢莊在古代的地位,就相當於現代的各大銀行一般。

這就是完整元寶到碎銀,然後轉化為元寶的過程,其中錢莊是扮演了中間人的角色。

結語:

看到這裡的人,不清楚為什麼要解釋的這麼詳細,或者說講了半天這是普通人都懂的知識,但聯繫前面的和吃飯扔銀子,就可以得出結論:

1.古代吃完飯扔銀子,頭都不回的,要麼就是官宦子弟,要麼就是富豪之家,這種人扔的錢一定是不會少的,面對這種情況,店小二還是有眼力見的,高興都來不及,更別說去留住人細細數錢。

2.銀子面積跟重量是成正比的,店小二除非是新手,不然肯定明白,是否錢夠,看上去錢不夠肯定會留人,錢夠或者超出,自然就默而不語。

其實很多人不明白的是,古代用碎銀子去付賬相當的麻煩,需要用特定的秤來衡量其重量,還要看成色,像古裝劇中到酒樓吃飯,然後扔下碎銀子直接走,起碼在古代記錄來看,還是少數,不能說沒有。

在古代最常見的是小額的銅錢,這種銅錢就相當於人民幣的小額面值,不用找零,好算錢不說,還方便攜帶,輕便,人人都明白麵值。


筆下點史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小二還不數錢那是電視劇看多了吧,除非非常熟悉的老顧客,否則店小二肯定要查看銀子真假、成色和分量。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時候通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的銅錢,白銀作為貨幣流通,是在明朝中期大量白銀流入以後。而在中國古代,流通的白銀是以重量計價,不是由官方發行的,也沒有固定的形狀,各家銀鋪甚至個人都能熔鑄銀錠使用。

另外這樣的直接後果就是在市面上流通的白銀有元寶形的,有條形的,還有塊狀的,樣子千奇百怪,成色也不一樣。這種情況下,即使不考慮銀子的真假,在使用時也需要根據其成色進行折算,非常麻煩。

而且白銀的價值太高,像《儒林外史》裡記載牛玉圃在外面吃飯,一碟臘豬頭肉只需要一分銀子,而一碟蘆蒿炒豆腐乾是五釐銀子,然後一碗湯加一大碗飯一共是二釐,加起來一共不過花了一分七釐。不過古人的收入也不高,《二刻拍案驚奇》裡的郭信,當教書先生每個月收入不過一兩銀子。

所以在古代如果真的下館子喝酒以後用銀子付賬,沒幾個顧客會直接扔出一錠銀子就走,小二也肯定會小心的先查驗銀子真假和成色,換算好了以後從銀錠上切割下所需的重量,然後把剩下的還給顧客。畢竟銀子太貴重,誰都不願意承擔出錯的損失。

古代稱碎銀的工具——戥子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過程很負責很繁瑣,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普通人下館子吃一頓飯用銅錢就夠了,熟悉點的還可以記賬,比如我們在書裡看到的孔乙己就記過幾次帳。而用白銀付賬只有那些豪門大戶去大酒樓吃飯時才有可能使用到,而在這些大酒樓裡,收賬的一般都有專門的帳房,小二不會管。

不過呢,如果是常來店裡的豪客,那麼也可能會隨手丟下差不多重量的白銀,讓小二直接送到櫃檯上。畢竟按照古代人的生活圈子,城裡有頭有臉的人大家都熟悉,一般也不會佔這點便宜,酒樓也不會拉著人一定要驗完銀子再走。

在《武林外傳》裡呂秀才乾的活才是收銀


不沉的經遠


在現代社會,我開一個小飯館,賣家常菜那種。如果有人結賬時,直接放下一塊100克金條結賬,然後扭頭就走,我也不會數錢。飯館子吃的再多,也不值四萬塊錢一頓。


放在古代,也是一樣道理。



古代的食物,由於農業勞動力不值錢,與較為稀缺的金銀、手工業品等等相比,相對價格只能更低。今天花一兩銀子能買到的飯菜,在古代最多一百個錢就夠。


《金瓶梅》裡稱,西門慶想跟應伯爵、花子虛等人結拜兄弟,得辦幾桌喜宴,於是稱了四兩銀子,讓家人來興兒去治辦需要的物事。四兩銀子,一共置辦了一口豬、一口羊、五六壇金華酒和香燭紙札、雞鴨案酒等等。



四兩銀子,是很小一塊銀子了,都可以辦好幾桌豪華酒席。放在普通小館子,根本用不上。


要知道,這個題目裡招待客人出面的是“店小二”,這是普通飯館的級別。如果真是一頓飯幾兩銀子的高檔青樓級別,那負責招待的就應該是“姑娘”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這些都是古裝劇的胡編。

在歷史上,真正的古人在吃酒時絕對不會只撂下一塊銀子就走,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

首先,銀子是明朝以後才作為貨幣使用的。歷史上真正長期流通的貨幣是銅錢。

無論是武俠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把銀子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但是,白銀的貨幣化是很晚才發生的事。

在明朝以前,普遍流行的貨幣就是銅錢。例如,漢朝政府推行的是五銖錢,還有唐朝的“開元通寶”錢。

如果下館子的話,都是在桌子上留下對應的銅錢,而不是扔下一塊銀子就走。

直到清朝建立後,才正式確立銀子、銅錢的平行本位貨幣制度。在此之前,銀子的流通是有限的。

那麼,清朝時下館子,也是撂下一塊銀子就走嗎?

非也。銀子的幣值是很大的。

我隨便舉個物價的例子:

在清朝末年,豬肉的價格是每斤20文錢;而一兩銀子大概能兌換2000-3000個制錢。

假設那一塊銀子就是一兩,至少可以買100斤豬肉。這是什麼概念?

說明如果你撂下一塊銀子就走,無異於是冤大頭。

總而言之,真實的古代並非如此。


HuiNanHistory


古人下館子喝酒,吃完後扔下銀子就走,這只是武俠劇的情節,古人可不是這樣。除非是特別熟的客人,否則店小二肯定會認認真真檢查銀子的重量和成色,甚至會把銀子放在嘴巴里咬一下,以確定銀子的真假。

這個不難理解,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貨幣造假的行為。由於冶煉技術不成熟,古人使用的金銀等貴金屬的成色並不統一,而且人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金銀鑄造成自己喜歡的形狀。這就導致金銀充當貨幣流通時,極有可能存在摻假的行為。

所以古代的店小二在收到銀子時,一般都會認真檢查銀子的真假、成色和重量。

大家知道碎銀子是怎麼來的嗎?

這裡金兔舉個例子吧。

比如,你拿著一錠十兩的銀子到一家賣玉器的店鋪買東西,買了一件八兩的玉手鐲,當你用這十兩銀子結賬時,店家就會拿出一個天平和戥子,也就是一個專門用來稱量金銀重量的小秤,店家要看看你拿出的這錠銀子是不是真的有十兩。秤完後,店家還會拿出一個夾剪,這個夾剪專門用於夾斷銀子。



在古代,有些人在鑄造銀子時,可能會往銀子裡面塞上一些鉛條,所以店家就用一個小夾剪夾斷銀子,以此來確定銀子的真假。

而店家也不是亂剪的,他會從這錠十兩的銀子剪下二兩還給你,但因為是手工剪的,難免存在誤差,這時候,店家就會找一些銅錢或者用重量更輕的碎銀子幫你補齊。

隨著銀子的流通次數越來越多,銀子也被剪得越來越小,到最後,錢莊就把這些碎銀子收集起來重鑄,然後再流通到市場上。



由此不難看出,古人也重視貨幣的真假,所以店小二也不可能像影視劇裡一樣直接收走客人扔下的銀子,還是會仔細檢查銀子的重量和成色。再有一點,貨幣白銀化是明朝的事情,在明朝以前,人們使用的貨幣主要是銅板,一個銅板就是我們常聽到一文錢。

總之,題主所說的只是影視劇的情節。


金兔歷史



古代人下館子喝酒, 吃完留下一塊銀子就走, 為什麼小二不數數錢,根本不用數啊

店小二常年接觸銀子,到手一顛知真假和重量夠不夠,好像神技能啊,真這麼神奇嗎。

因為店小二的利益(個人收入和店鋪掛鉤的)。

到手掂量一下就能知道白銀的成分和真假和重量,真有這麼多的店小二會這個神奇的技能嗎。

可以用張秉貴的例子來說,他的技能是抓貨準確,例如去他櫃檯買糖,要多少斤多少兩,他就能一次弄準確,看起來好簡單,我們實際到他的工作崗位,需要反覆的拿出和放進來調整重量才能給顧客一個準確的重量貨物。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用一個詞語來解釋小二不數數錢一掂量就知道食客給的銀子夠不夠,這就是熟能生巧。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用一個詞語來解釋小二不數數錢一掂量就知道食客給的銀子夠不夠,這就是熟能生巧。


長的醜也要出門耍個帥


真正的歷史上的古人都是大都拿銅錢付飯錢的。銀子的數額很大的。銀子又不是土豆,一挖一麻袋,哪裡能人人兜裡揣著,大多數人身上都是銅錢。

這種情況也只能出現在電視劇中。為了使電視劇更有連貫性,導演會把一些無關緊要的過程省略。

這和拉屎一個道理,我們看了這麼多年古裝電視,有沒有看見哪位大俠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去拉屎,提著褲子找手紙。

同樣我們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情景,例如喬峰,段譽,虛竹圍在一起喝喝完酒後,喬峰喊來小二結賬

小二說:一共是4兩銀子,客官

喬峰:這麼貴,宰我啊!能不能便宜點啊,兄弟。

小二:哎呀,最少得給三兩,再少我做不了主了。

段譽:二兩怎麼樣,都是老熟客了,不行叫你們老闆來。

老闆來後:客官,我這也是小本買賣,二兩真的就虧本了!

虛竹說:哎呀,薄利多銷嘛!下次多帶幾個盆友來給你捧場,做生意這麼小氣,怎麼發大財!

﹉﹉

結果,老闆還是不同意!喬峰急了,一掌拍碎了桌子,一掌拍死了老闆。

要是這樣拍的話,估計光是討價還價就得一集!

所以電視裡,把這些過程都省了也許老闆找錢了,也許放稱上稱了,只是拍這些對劇情毫無意義意義而已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