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楷書書法的曹魏書法家是誰?有何依據?

用戶3922190350430


楷書是從隸書和竹簡書衍化而來的,漢末的蔡邕他的隸書已具有楷書之雛形。楷書的形成是漢字發展的必然產物,大多數人認為是鍾繇發明的。這是不對的。但鍾元常是一位劃時代的集大成者,他把漢字書寫從隸書中區別開來,雖然仍保留了隸書的不少痕跡,但與隸書在書寫方法和字型上有著革命性的變化。他流傳下來的有宣世表季直表等碑帖,現在還仍然是我們學習楷書的最好範本之一。


田宗連


楷書也叫正書、真書或正楷,是從隸書的基礎上演化而來,去除了隸書“蠶頭燕尾”的特徵,其筆畫線條呈現出橫平豎直的特點,字體結構更加趨於簡化和合理,是一種比隸書更加規範化的字體,非常方便書寫和交流。

眾所周知,一種新字體的形成,往往歷經數百年時間,是每個書法家貢獻一點力量,許多個力量積少成多後,才逐漸趨於成熟和完善,慢慢進化為新的書法字體。

王羲之《樂毅論》

因此說,楷書的獨創,不是某一個書法家的貢獻,而是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

楷書大約形成於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最初是以小楷的形式出現。

不過,最初的楷書還殘留有不少魏碑隸書的筆意,如,字的結體看起來比較寬博,筆畫通常比較肥厚,豎畫寫得比較短,把橫畫寫得比較長,整個字體看起來宛如一個胖子,沒有擺脫寬而扁的結構,這些都是隸書的獨有特徵,被稱作“魏碑體”楷書,屬於隸書向楷書過渡的一種字體。

鍾繇《宣示表》

三國時期的豫州書法名家鍾繇(151年——230年),書法修養十分全面,真、草、隸、篆、行,五種書體都很精通。

曹魏時期,隸書是官方文字,所有官方文件的書寫都採用隸書,但由於隸書書寫起來一波三折,比較複雜,一些民間書法家常常要書寫石碑上的字體,方便匠人刻字,所以,在寫字時就把一些筆畫進行簡化,逐漸淡化了隸書的筆意。

鍾繇恰恰是一位勤奮好學的書法家,他廣泛吸收民間書風,又根據自己的審美理解,最終推動了楷書的發展,尤其在小楷上,有很高造詣。

在《宣示表》、《薦季直表》裡,他首先把書法線條變成橫平豎直,不在出現波磔,這種創新方法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他也被譽為第一位對楷書有重大貢獻的書法家。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自鍾繇之後的東晉以來,楷書進一步發展,在書寫特徵上變為北派楷書和南派楷書,北派楷書依然保留了不少隸書的特徵,崇尚陽剛美,而南派楷書則獨闢蹊徑,呈現出了瘦勁美、秀潤美的特徵。

這時期的楷書代表人物,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

王羲之的《樂毅論》和《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都是此時期的楷書代表作。從字體裡可以看到,他們在書寫時,反其道而行之,把豎畫寫得比橫畫長,適當從上下結構上拉長了字體,讓字體變得修長、苗條,為後來隋唐時期的書法家進一步發展楷書,開了一個好頭。

王羲之《黃庭經》

可以看出,唐代的楷書字體,大多數遵循瘦勁挺拔、齊整方潤的特點,很顯然受到了二王楷書的影響。

當然,從東漢到三國兩晉時期,主要是隸書和行書的天下,鍾繇、王羲之、王獻之三位書法家在書法藝術的創作中,能不落窠臼,開拓進取,給楷書的形成打下堅實基礎,完全可以這麼認為,他們都是楷書發展初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鴻鵠迎罡


鍾繇 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漢末至三國曹魏時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確切的說不是獨創而是改造或者說是演化,推動。

鍾繇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深遠,王羲之等人都曾經潛心鑽研其書法。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南朝庾肩吾將鍾繇的書法列為“上品之上”,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這是他的代表作《宣示表》




畫家車鷹


是三國時期魏國的鐘繇。不過嚴格的說他實際是楷書定型的奠基者,並不是他一個人獨創了楷書。鍾繇工書法,師法曹喜、蔡邕,博採眾長,擅楷、行、隸書,尤精楷書,後人將其與王羲之並稱“鐘王”。傳世書貼有《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墓田丙舍貼》等。




草根愛書法


楷書不是某一個人創造的,是在長時間的使用中逐漸演變而成的。只是某個書法家在由隸書轉變為楷書時期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魏晉時期的鐘繇。

講個有趣的故事,話說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人,是三國時期曹魏著名的書法家和政治家。

鍾繇自幼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前往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的人,相面的見鍾繇相貌不凡,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只是將有溺水的厄運,請小心。”

結果,鍾繇和叔父走了不到十里路,在過一座橋時,鍾繇騎的馬匹突然受驚,將鍾繇掀翻到了水裡,鍾繇差點被水淹死。鍾瑜見算命先生的話應驗,覺得鍾繇一定能夠富貴,隨即供他專心讀書。

鍾繇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王羲之等後世書法家都曾經潛心鑽研學習其書法。鍾繇與王羲之並稱為“鐘王”,唐朝書學理論家張懷瓘在《書斷》中曾評其書法為“神品”。

鍾繇《宣示表》單字放大,真的美到醉!


瘦金體花間書


是鍾繇,鍾繇是曹魏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是楷書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鍾繇對後世書法影響是相當深遠的!

其傳世書作有"賀捷表″和"宣示表″以及"薦季直表″還有"力命表″。

鍾繇;字元常,世稱"鍾太傅″,(今河南長葛人)曹魏時期著名書法家。他所處的時代正是隸楷交錯的時期!所以在他的楷書裡也帶有濃厚隸書味道,他楷體勢微扁,字裡行間,茂密厚重。筆法清勁,古樸簡靜。有一種自然質醇的意境之美。

所以說曹魏楷書創始者非鍾繇莫屬!


風清滴露


人們崇尚英雄,總喜歡將歷史功勞記於某一個人的頭上,於是,認為小篆是李斯創造的,隸書是程邈創造的,草書是張芝創造的,行書是劉德昇創造的,楷書則是鍾繇創造的。

一種書體由某一個人創造,顯然不符合事物的發展規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在書法五體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鍾繇之所以被尊為“楷書之祖”,原因大約有三方面:

一、他的楷書造詣非常高妙

鍾繇楷有三個特點:一是古樸質實,保留有濃厚的隸書痕跡;二是瘦勁自然,結體疏散而有動勢,氣脈通暢;三是古雅幽深,佈局自然,參差錯落。

二、在隸書向楷書一過渡的關鍵時期,他推動和開創了楷書的形成。

他官居太傅,地位尊貴,當時隸書尚是官方文字,但他大量採用當時尚是民間書體的楷書書寫奏章,使之成為官方認可的“章程書”,宣告了楷書時代的來臨,由此開創了晉唐楷書的繁榮局面。

三、他的書法影響深遠。

在書法史上,他與張芝並稱“鍾張”,又與王羲之並稱“鐘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鍾書始終或濃或淡地影響著人們對書法的審美與效法。

正因如此,他的《薦季直表》又被尊為“天下第一楷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雖然歷史記載的楷書書法開創者是鍾繇,但是漢字字體的發展演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應該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包括鍾繇在內的很多書法家,文人,乃至一些無名的層次不高的人群。


慕松堂主


獨創楷書書法的曹魏書法家是來自民間無名氏之手。是由漢隸省卻波磔,增加鉤趯被免草率而演變的。到三國魏國鍾繇的《力命表》,《賀捷表》、《宣示表,《調元表》,《薦季直表》五表體現了我國楷書的風貌。楷書創立與創作的最有成就者當屬魏國鍾繇。後世人們對於鈄繇的楷書造詣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曹魏以來一人而己。


茶韻書齋


鍾繇和胡昭

曹魏十大書法家有:鍾繇、邯鄲淳、胡昭、衛覬、韋誕、劉德升、師宜官、宋翼、梁鴿、韋誕。他們都由漢人魏,師法漢末名家,並在新時期進一步發展演變。

曹魏時期書法成就介紹:

曹魏時期,書法在繼承東漢書風的基礎上發生巨大變化。隸書逐漸失去漢末隸書的典型特徵,捺、撇等筆畫變得更加尖銳,裝飾性增強,日漸程式化,也因此而變得呆板而失去生機。由行書結合隸書餘緒演變而來的正書,即楷書在此時產生,並逐漸規範化。

鍾繇書寫於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賀捷表》已經表現出後世楷書的所有基本點畫特徵。行書也繼續發展,並逐漸成為北方上層士族最流行、最實用的書體,其代表人物是鍾繇和胡昭,二人都師法漢末名家劉德升而各有特色。

篆書和隸書雖然逐漸式微,但仍然是當時最正統、最有代表性的書體,書法家也以擅長篆、隸而驕傲,碑誌、銘刻、祠萊題字和宮殿題榜等仍然使用篆書和隸書。

曹魏時期的篆書古文以正始年間刊刻於洛陽太學的《三體石經》為代表。其餘作品有《上尊號奏》碑額、《受禪表》碑額(黃初元年)、《孔羨碑》碑額、《範式碑》碑額等。其書法仍然繼承漢代篆書遺風而略有改變。其中《三體石經》最為典型規範,其餘則比較隨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