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

泰經研究


這句話英武不認可,當時在部隊當連隊主官,每次新兵來了,英武都會說:好男兒不當兵,當兵都是好男兒。

簡單分析:

1.“好男兒”前後意思不同。“好男人不當兵”,這裡的“好男兒”是說的家庭條件好的,一般不想讓孩子當兵(當然現在很多條件好的都想讓孩子);而後半句“好男兒”說的是:如果你的身體心理素質不過關,你也當不成兵。

2.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應徵入伍的人員積極性很高,尤其是現在調整了徵兵“節奏”,一年兩次徵兵,想當兵的機會更多!

3.今晚剛好有人諮詢孩子當兵的事情,說是馬上高三,琢磨著能不能當兵。我給出的建議是:先高考,不論成績如何。即使考上大學了,入學後可以保留學籍,應徵入伍!

現在是一個好時代,之前的“好漢不當兵”早已成為一個歷史的註腳,跟當前的部隊性質沒有可比性!


英武


俗話說“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這是一句在民間流傳已久的俗語,從字面上來看並不難理解,指的就是“好鐵不會用來打造釘子,好男兒不會去當兵”,看到這裡大家不禁會有疑問了,難道打成釘子的鐵和去當兵的男兒,都是“次品”嗎?這句話到底應該怎麼理解?如果有人說這句話,是在嘲諷罵人嗎?



咱們逐句來分析,前半句“好鐵不打釘”一般說的是質量好的鐵一般會加工成相對來說比較重要的機械及配件、工具等等,而古代一般是用上等的鐵來鑄造刀和劍等兵器,只有質量和成色最差的鐵才會被加工成釘子,也就是指制釘的鐵料不需要太好的,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而後半句“好漢不當兵”其實說的是古代的“兵匪一家”,簡而言之古人認為“兵是合法的土匪”,可見古時候人們簡直以當兵為恥,因為古代有些士兵甚至是來自於監獄的刑犯,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就因為城內兵力不足,商紂臨時武裝囚犯們同周軍隊作戰,並許諾如果打退進攻可以獲得減刑甚至赦免。而宋朝時更誇張,而有些兵竟然是來自社會最底層無所事事的遊民甚至流氓混混,走投無路了只好去當兵混口飯吃。



但這句話其實放到現在具體說不說得通?就看您怎麼想了。先來為釘子平反下,過去的釘子大多可能用在一些無關緊要的地方,但現在非常多的高精度高密度機器,上面的螺釘如果不用上好的鐵來製造,造成機器運作時磨損嚴重不說,出了事故就不是開玩笑的事情了,所以“好釘也要好鐵造”!



再看看咱們兵哥哥們,以前的人們總認為當兵的人是“兵痞子”,是一種最低賤的職業,當兵的都是素質低沒文化沒教養的人,而家人之所以送他們去當兵,是因為已經“管不了他們”了,只能送到部隊去下狠功夫“改造”。而真正有本事的男人要麼去從政、要麼去從商,反正堅決不會走到當兵這一步了,除非是走投無路了。



如果完全否認這種說法,其實也不對。畢竟到現在還真的有些家長會嚇唬孩子:再不聽話不好好學習,就送你去當兵!當然不能完全排除家長們送孩子去部隊是吃苦鍛鍊學東西的,但新時代的部隊再也不像過去那樣管理混亂了,很多人當兵都是出於對這個職業的熱愛,在和平年代有兵哥哥們保家衛國,給人民的是一種堅定的安全感;而在戰爭時期兵哥哥們總是在一線衝鋒陷陣,是人們在遇到危險時的最孔武有力的“盾牌”。要不怎麼說,很多女孩子心中的英雄形象就是“當兵的男人”呢?現在兵哥哥們,可吃香喝辣啦!



小結:現在有句俗話,男人當兵後悔一陣子,男人沒當兵一輩子後悔。


匠心道韻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首先理解好鐵不打釘,應該指在舊石器時代未期鐵的鑄造發明初,那時期鐵分優劣等級,一般的好鐵(類似鋼質地的鐵)是不會用於打釘,而是用之於刀刃上,故有:“好鐵要用在刀刃上”的說法。那麼好漢不當兵的意思是什麼呢?

其一:

好漢不當兵這句最早起源於唐朝武則天執政時期,在《舊唐書劉仁軌傳》中記載:州縣發遣兵募,人身少壯,家有錢財,參丞官府者,東西藏避,並即得脫》,更有史料記載武州王朝時:“勞苦與白丁無異,百姓不願從軍,府兵為人所賤,百姓恥之,至蒸熨手足以避其役。”在舊時代普通百姓當兵生活沒有保障,地位低下,甚至歷朝都有謀害卓越戰功的軍人,何況士兵呢?隨時都可能性命不保。尤其在戰亂時期,朝廷直接按戶頭抽丁,強強抓丁等手段組織軍隊,花木蘭替父從軍就是舊時代的真實寫照,所以都以當兵為恥。

其二: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的說法已不符現時代的風氣。而現在社會性質與之不同,國家政策高度注重服役軍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待遇,充分展示了一人當兵,全家光榮的優越性,尤其是軍人因公因戰而亡的軍人,追求其為革命烈士,其家人享受高額撫卹金等等優惠待遇,復員後政府給予工作安排。現代青年、大學生都把參軍參戰作為人生追求的夢想,好男兒志在軍營保家衛國才是無尚光榮的人生最好的選擇。





天馬行空128039981


“好漢不當兵”,這在七十多年前,除人民軍隊例外。所有軍隊幾乎好人不多,相比之下國民黨正規部隊還算訓練有素,也還經常禍害普通老百。至於漢奸偽軍,各路大小軍閥,大多是地痞流氓,無惡不做的壞人。正如《智取威虎山》李有奇所唱“自古來兵匪一家,欺壓百姓……”因此,舊中國軍閥時期雜牌軍,多如牛毛,只不過是穿著軍裝的土匪罷了,如《沙家濱》中的胡傳葵“有槍便是草頭王”,真正好人,誰去當兵,這就是“好人不當兵的”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印像中,郭沫若曾將“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結合社會現實。改作“好鐵打好釘,好漢當好兵”這一修改,其意思有了鉅變,也符合新形勢下的人民軍隊。


老兵4200


我覺得這兩句好象在過去很流行,用在現在社會好象過時了,我先說,好鐵不打釘,大家都知道現在無論是城裡買房,農村建房子不象過去了,都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樓房,農村的房子也是磚瓦結構的對吧,樓房裝修也好,農房裝修也罷,普通鋼釘很難使用,現在生產水泥鋼釘都不一搬鋼材所製作,如果不是好鋼水泥釘是無法釘在牆壁上的,木工裝模板用的釘子都是純鋼釘子,在說好男不當兵,用在當代也不合適,現在的國防建設都是現代化的,國家招兵也是挑了又挑選了又選的,我不說大家明白,武裝部每年增兵,都選身高,年齡,文化,都是十分優秀的青年人,達不到要求的人家還不要呢,況且國家軍隊多數都是高科技兵種,所以我認為這兩句話已經過時了。


一生守護7544


你怎麼看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這句老話說來話長,當然是指解放前的一句話,好鐵不打釘,是指成才大塊好鐵,因為以前的成品鐵很缺,鐵釘用料不需要大塊原才料,所以說好鐵不打釘。好人不當兵,這句話是指解放前的國兵,他們欺壓百姓,做些傷天害理的事,老百姓對他們,敢怒不敢言,說他們不是好人,所以才有了好人不當兵的說法,當時的人也都不願去當兵,才有了抓壯丁,強迫去當兵的事情。現在不一樣了,當兵是件光榮的事情,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好人不當兵這句話也不適應環境了。


龍龍6576


一人當兵,全家光榮。應徵入伍,保衛祖國,是每個適齡青年應盡的義務,也是每個熱血青年夢寐以求的崇高理想。國泰才能民安,國強方可民富,保家衛國是何等的光榮?而在舊社會,民間卻有“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說法。為什麼呢?因為成材的鋼鐵都用做打造兵器、鍋灶等,而短小的邊角料只能打造成大小不一的釘子。“好男不當兵”當時是說:家庭較殷實的男子,除考官晉爵外,也可以去學做生意,學門手藝。而家景貧窮、無錢無勢、無依無靠甚至缺吃少穿的人,也就是社會最底層的人,為了填保肚子只好選擇當兵。特別是在那軍閥混戰、有槍就是草頭王的亂世,兵匪一家,胡作非為,禍害百姓,非搶即奪,老百姓當然是深惡痛絕。所以,“兵”即成了老百姓眼中的壞人。意思就是良善人家的孩子是不能去當兵的。


winner38001萊日方長


就是說好鋼用在刃上,以防萬一。

那個好漢不當兵,為了保家為國,戰死殺場,是無數當兵英雄人物建國立業,成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所以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建功立業。



丁佔愛


“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是在中國古代廣泛流傳的一句俗語。”好鐵不打釘”在古代而言,一般上等的好鐵是用來鑄造刀和劍等兵器的,只有質量和成色差的鐵才會被加工成釘子。

”好男不當兵”,其實也是說古代的,中國古代經歷漫長的封建時代,諸侯紛爭,干戈四起,軍閥混戰,兵匪一家,古人認為當兵是低賤的職業,因為古代有的士兵來自於監獄的刑犯,社會最層的遊民和流氓,走頭無路只好當兵痞子混口飯吃。

”好鐵不打釘”到現在就說不通了,科學技術曰益發達,有些高精密機器上面的螺絲釘,必須用好鐵。

”好男不當兵”現在就說更說不通了,”當兵有的人可能後悔三年,但不當兵一定會遺憾一輩子”,依法服兵役,保家為國,征戰沙場是我們每個熱血男兒應有的擔當和義務!一人參軍,全家光榮。是國家給我們多好的榮耀。

現在是”好男必須要當兵”!


鄉村多趣事


"好鐵不打釘,好漢不當兵“是一句俗語,在中國民間曾長期廣泛流傳。從字面上的意思理解為"好鐵不會用來一打造釘子的,好男兒是不會去當兵"。

我們都知道,質量好的鐵往往在古代被鑄做兵器,經過火的冶煉和水的焠煉以及經過千錘百煉的過程,最終形成鋒利無比,堅不可摧的兵器,或者是鐵器,但是質量低下的鐵就並非如此了,它們往往耐不了很高的溫度,也經不起冶煉過程的煎熬,這種低等的鐵便會用作鐵釘,做為軍隊釘馬掌和固定木板之類的作用。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時代,當兵被人們視為一種低賤的職業,所以好男兒是不會去當兵的,這反應出古人重文輕武的文化心理特徵。

其實最初武將非常受到重視。春秋戰國時期,正是諸侯紛爭,干戈四起的時代。各諸侯國間為爭奪土地連年征戰,統治者普遍"尚武"。到了漢代,由於仕進制度的出現,社會風氣開重文。唐朝時,社會風氣又有所改變,社會"尚武"的精神有所抬頭,出現了王昌齡,苓參,高適這樣邊塞風光和軍隊征戰的場面,表達了對軍旅生活的嚮往。唐中期著名詩人李賀寫到"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表達了讀書不如建功立業的理想和信念。進入宋代以後,"重文抑武“之風盛行,軍隊由文人指揮。

"好漢不當兵“除了重文輕武有關外,還與"兵員“的來源有關。古代的兵員有些是來自監獄的四犯,如"牧野之戰"時,城內兵力空虛,商討臨時武裝囚犯與周軍作戰,並許諾如果打退進攻可以獲得赦免或寬恕。宋朝時,有些是社會上的流氓和無業遊民,成天無所事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好去當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