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先後有好幾家外戚掌權,為什麼他們不學王莽代漢篡位?

心無止境ghyo


光武帝建立的東漢,是皇帝、外戚和宦官輪番拼殺的戰場,你方唱罷我登場,上演了一幕幕歷史荒誕劇,最為悲催的是“外戚”,一個個粉墨登場,卻沒有一個掙脫東漢立國時織成的“天網”。

原因何在:其一,皇帝多短命。東漢統治195年曆14帝,只有3任皇帝活過40歲,其餘11位都沒有活過35歲,更為悽慘的是3個嬰兒皇帝都死在襁褓之中;其二,皇后多不育。東漢皇后遠遠多於皇帝,14個皇帝只有2個是皇后所生。皇帝短命、皇后不育,外戚就有了機會。皇帝短命繼位者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也有嬰兒)。

所以,就出現了“孩子坐朝,太后聽政”,一介女流的太后,有幾個能像呂后、武則天?她們只能依靠自家哥兄老弟,外戚就登場了,小皇帝自然會受到太后和外戚雙重的控制和壓迫。於是,皇帝大了就想殺外戚,要不被外戚所殺。

加之,外戚多為功臣名將之後,身後有一定勢力。東漢四大外戚“馬、竇、鄧、梁”就是如此,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漢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漢和帝的鄧皇后,是大功臣鄧禹的孫女;漢順帝的梁皇后,是大功臣梁統的後人。她們既有祖宗的蔭庇,又有當朝黨羽,皇帝很難“吃倒”他們。

劉秀立國時,為防外戚坐大,明確實行“疏遠外戚毋授以政,後宮之家不得封侯與政”的國策。豪強外戚處於皇權的有效掌控下,外戚勢力根本沒有機會崛起。明帝之後,朝廷實行了“每事務於寬厚”的政策,外戚勢力開始冒頭,出現了外戚竇氏“寵貴日盛,王公側目”,權勢熏天。不過,外戚權勢再大,也很難逾越光武帝定下的“勿授以政”的國訓,所以外戚只能“風光”,不可以亂國。因此,東漢外戚個個有野心,卻沒有出現“王莽第二”。

$發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外戚掌權確實貫穿了整個東西漢的歷史,可以說,沒有哪個朝代的帝王,像漢朝那樣,終日在外戚、宦官的陰影裡活得戰戰兢兢。

當然,有了漢朝的前車之鑑,後世皇帝也都學得很乖,不敢再像漢朝這麼玩了。

畢竟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其中漢最為有名的外戚,當屬王莽了。王莽篡漢,也成為了婦孺皆知的一段著名歷史。

雖然王莽篡漢後的新朝只存活了十五年,但是毫無疑問,這十五年對於中國今後封建王朝格局的變更,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既然外戚掌權在整個漢帝國的歷史上都是常見的一種現象,但是為什麼只有王莽篡漢成功了呢?他之後的那些後起之秀們,為什麼沒有再複製王莽的軌跡呢?

並不是他們不想,而是時勢造英雄,雖然篡漢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但是篡位並改朝換代,除了需要很強的個人業務能力外,還是需要整個時代為篡位者加冕的。

沒有了一定的時代背景,王冠也不可能加諸於篡位者的頭上。

那麼後來的外戚,究竟為什麼沒有如王莽那樣篡位呢?我們把王莽和漢朝其他外戚做一下對比,就很容易看出來問題的答案了:

其一,時代的不同。

堂堂大漢帝國,這艘無敵巨輪在漢武帝中後期已經開始破損,到了漢平帝時期,百姓已經到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地步。王莽這個人就非常聰明,把自己塑造成一個節儉淳樸的形象,他又是當時的輔政大臣,許多百姓也都寄希望於王莽,可以挽留垂垂老矣的漢帝國。這樣一來,王莽就有了群眾基礎。

老百姓只想吃得飽穿的暖,至於誰是皇帝,關他們屁事!

而在王莽之後,緊接著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中興”,東漢帝國一度從王莽篡漢後的連年征伐,江河破碎中緩緩恢復,光武帝劉秀也有一個好老婆,那就是陰麗華(劉秀和陰麗華的相識相知也頗具傳奇。但由於和本題無關,喜歡的看官可以自行翻找,真的挺有意思),這個皇后非常的賢淑,另一方面有了王莽的教訓,皇帝就像防賊一樣防著外戚幹。到漢明帝時,對外戚的防備比起劉秀是有增無減。《後漢書》記載,他在列“雲臺二十八將”名單時,特地將岳父馬援排除在外,就是為了杜絕外戚窺政之心。

其二,王莽擁有其他外戚所沒有的權力。

王莽下毒毒死了漢平帝,控制了朝廷大權,並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帝。年幼的皇帝在位的三年時間裡,老謀深算的王莽又擴充了自己的實力。這種實力可怕到了什麼地步呢?就是到了一個外戚,在諸侯王聯起手起兵後,竟能夠調動剿滅叛亂的軍事力量的地步。

再看其他外戚,以漢章帝時勢力龐大的竇氏外戚來說,頂多也就是囂張跋扈、欺男霸女、強取豪奪,雖然目中無人到敢欺負公主的地步,可是終章帝一朝,竇氏也不敢胡作非為。他們和王莽在權利的廣度和深度上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的。

其三,不是誰都可以成為王莽。

像王莽這樣的為了自己的野心能做出任何心狠手辣之事的人,也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像他這樣的野心家,本應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但是天下人都認為他是“聖賢之人”,這就有點匪夷所思了。而且王莽有個特點,誰讓我不爽我就幹掉誰,雖然古今有太多這樣的人,但是王莽連自己的兒子也不放過。你不讓老子爽,你也別想活命。所以,就有了王莽連食三子的故事。

再看看後來者,手段比不上王莽,而且說起心狠手辣,其段位也和王莽差了太多,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且即便是放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能和王莽一較高下的人恐怕也是寥寥。

這樣看來,王莽可以篡漢確是無可複製的,終東漢一朝,外戚之禍與宦官之禍此起彼伏,但是卻再也沒有出現過取漢而代之的事情了。


大葫蘆蘆蘆蘆蘆


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與西漢合稱漢朝 ,共十四位皇帝,國祚195年。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一般來說朝代新開明,政通人和。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 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檯權力得到提升。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 漢和帝繼位後掃滅外戚,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中後期太后稱制、外戚干政,幼年繼位的幼君多借助宦官才能親政,史稱戚宦之爭,朝政日益腐敗,但問題也不大,權力還是掌握在皇帝和皇室的手中。

但在靈恆兩帝之後,經歷了黃巾之亂,中央皇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四月,漢靈帝劉宏在嘉德宮駕崩。少帝劉辯繼位。由於劉辯年幼不曉事,暫時由何太后臨朝主政,皇權更加衰微,宦官和外戚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死磕。何進與袁紹共同謀計誅殺張讓,遭到何太后的反對。至於何太后為什麼反對是因為怕外戚一家獨大把吧。於是,何進便誘董卓以好處,以聖旨名義召他立即進京討伐張讓,並以此來威脅何太后。可是,董卓卻萬萬沒有想到,在他還沒來得及趕到洛陽之前,何進就在爭鬥中被張讓等人殺死,東漢掌權的外戚的最後一家也死了!

雖然東漢的外戚挺強,但是在經歷了王莽事件後,皇室還是有所防範的。掌權和篡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你想要掌權只要得到皇帝皇室的信任就可以了,但是皇帝放權給你不意味著皇帝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權力被侵犯。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名字取的越長越好


因為你把權臣篡位想得太容易了

你只看到幾個成功的權臣,如王莽、曹操、司馬炎、石虎、高歡、宇文泰,卻沒看到失敗的權臣車載斗量,

這就好比勸人創業的,你只看到創業成功的那幾個人,卻沒看到創業失敗的人更多,只是失敗的人沒有機會給你看而已,

東漢有權臣,而且很厲害,夢架空皇帝,甚至能殺皇帝,但是,他們離篡位,還有十萬八千里。

權臣篡位有個過程,步步驚心,錯了一步就全家走上斷頭臺。

第一步,位極人臣,拜丞相。

第二步,加顯爵,先公后王。

第三步,加殊禮,“加九錫”。

第四步,禪讓大禮

看起來很容易吧?但是,這幾步裡,你必須把朝廷大臣換成自己人,或親自己的人,掌控軍隊,自己門生故吏遍佈朝堂地方,

皇帝是什麼?是以他為中心的利益分配機制,你想篡位,就必須把以他為中心換成以你為中心,這有多難,想想看?

何況,外戚其實是很難篡位的,如果外戚容易威脅皇權,那皇帝用外戚幹嘛?沒事找事?

皇帝用外戚,原因就在於外戚很難威脅皇權,不要看王猛成功了,就以為很容易


南朝史詩


如果說,唐朝毀於藩鎮割據,那麼漢朝就毀在外戚宦官干政了。西漢王朝,從劉邦的老婆呂后開始,再到竇太后、王太后兩位“太后”都一一繼承了呂后的政治野心。東漢王朝,因為幼帝即位,太后們也不得不登上歷史舞臺……

兩漢四百年,不僅女人們不再只窩在後宮,連宦官們也都紛紛摩拳擦掌想在史書上留下一筆濃墨重彩。

西漢王太后掌握朝政大權時,他的侄子王莽最不得了。從宰相到以輔佐之名專權的假皇帝,再到篡位成功成為真皇帝,改國號新。

東漢時期,有了前車之鑑,皇帝們應該非常防備外戚的勢力。奈何東漢皇帝們個個命短,有的皇帝連子嗣都還沒有就一命嗚呼。皇帝死後繼位新皇都非常年幼,年輕的太后們也不甘在後宮無所事事,畢竟漢朝後宮的女人們都有干政的傳統。小皇帝們就算想掙扎也力不從心。

太后們聯合外戚把持著朝野,無帝王之名行帝王之事。那麼為什麼東漢時期的外戚執掌大權卻不敢像王莽一樣謀朝篡位呢?

一:首先外戚之所以能掌控大權,一定是倚仗太后的提攜,只要太后扶持,他們在朝中勢力就非常穩固,想要篡位皇帝先得篡位太后,自家人打自家人沒必要。

二:太后雖然專權,但名義上是打著輔佐幼帝的名號,對於天下也有個名正言順的交代。古人其實非常怕揹負罵名,所以太后們雖然喜歡玩弄權術,但還不想逾越這最後一步。畢竟始終還是個男權社會,比起武則天,她們還差了點勇氣。

三:雖然王莽也是外戚篡位,但他本人是非常足智多謀的,前期在朝野和百姓中都埋下了好名聲,獲得了大部分人的支持。可以說他一步一步走下來都離不開群眾的支持。並不是所有外戚都有王莽的才幹,也並不是所有外戚都能有他當時的機遇。拋開天時地利人和,誰又敢輕易篡位呢?總而言之,東漢外戚不篡位不是不想,只是沒有王莽的才幹、機遇和更大的野心。





靈史札記


外戚專權往往是外戚權力過於澎漲的產物。東漢也曾出現過很多外戚專權的事,但他們大都受制於宦官的權威而未能一家獨大。況且國運尚且強盛。外戚一時難一入寇成功。他們用手中的權力只限於掠民聚財,就象漢桓帝時的外戚梁冀,憑藉一個妹妹是漢順帝的皇后,一個是漢桓帝的皇后而做大將軍一樣。憑藉手中的權力侵佔了東都洛陽方圓近千畝的土地作為林苑,養各種獵物供其玩獵取樂。外戚的強盛往往使至高無上的皇上淪為孤家寡人,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只有發展培植宦官勢力為已所用。最終牽制甚至消滅外戚達到靖清國難的目的。梁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孑,他的兇殘掠奪和驕橫的欺官害民終於引起了漢桓帝的不滿。暗中培養了單超,具瑗,唐衡,左倌,徐璜五人的宦官勢力,一舉殲滅了梁氏一族。

東漢的外戚不能一家獨大,所以不能象王葬那樣篡位成功。



竹影臨風


從東漢帝開始,東漢皇帝繼位的年紀普遍偏小。

漢章帝劉炟 19歲繼位 34歲崩

漢和帝劉肇 10歲繼位27歲崩

漢安帝劉祜 13歲繼位35歲崩

漢順帝劉保 11歲繼位31歲崩

漢桓帝劉志 15歲繼位36歲崩

漢靈帝劉宏 12歲繼位 34歲崩

先皇去世年紀不大,新皇繼位年紀更小,就造成了“主幼母少”的局面。而母親身後是母親的家族,也就是外戚,這些人要出來,打著輔主理政的旗號,內外勾結,把持朝政。先後出現了竇、鄧、閻、梁、何等太后及家族外戚勢力專權亂政。

這些小皇帝從小受儒家文化教育,帝師告訴他們這些外戚暫時幫你管理等你長大就把權力還給你,但到那時這些人又不願交出大權,於是

皇帝就和支持他的勢力奪權。

一連串的小皇帝繼位,引發一連串的外戚專權,又由一連串的皇帝長大奪權,造成一連串的宦官亂政。如此交替,成為東漢的一個政治符號了————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亂政。



八零後最後的一點追求


因為劉邦規定只有漢室後裔才可以即位,其它都是篡位


藝so


因為他們沒有王蒙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