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方軍隊的軍糧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窮極一生追尋的大伊萬


2018年9月,美軍最新的一款軍用口糧閃亮登場,這種號稱保質期長達3年的特製匹薩餅成為了美國大兵的軍需品。而美軍如今的軍糧能夠演化到如此成熟的地步,是要從羅馬帝國的方陣士兵、西征的蒙古大軍、拿破崙的鐵騎等一步一步走來的。

一幅描繪羅馬士兵狩獵野豬的畫

和中國不同,西方自古以來征戰頗多,士兵長途跋涉的情況屢有出現,所以靠補給線式的食物供給有時候並不現實,這就需要士兵們帶上能夠長久保存的口糧來維持能量攝入。最早的軍糧要屬羅馬時期,由於貯藏技術不過關,所以當時羅馬軍隊號稱“狩獵和吃喝一切可用的東西”。

在當時的歐洲,人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是碳水化合物,大麥和小麥,但這些食物並不適合大規模攜帶,因為羅馬士兵並不講究後勤。所以解決方法是,和羅馬軍隊一起前進的還有成群的牲畜,羅馬軍隊等於一邊放牧一邊作戰。據統計,羅馬軍隊一天最少需要宰殺200頭綿羊,所以可以想象牲畜群的規模要有多大,不過好處是這種做法可以充分保證肉類的新鮮。

到了十字軍時期,一些開始變得“文明”了起來,羅馬時期那種茹毛飲血似乎已經遠去,由於東征的各國國王們關心的是從西亞攫取的利益,並不關心士兵死活和後勤,所以軍隊的補給很多都是交給商人乃至威尼斯的艦隊來完成的。這些士兵將自己搶奪到的財富拿去軍隊中所謂的食品商店購買食物,如果運氣不好,什麼都沒撈到,這種倒黴的士兵就只能選擇抵押或出售自己的私人財產才能填飽肚子。部分士兵還會在當地購買水果、蔬菜和奶酪。

真正現代意義上軍用口糧的出現,要到13世紀蒙古大軍的西征時期了,蒙古人的軍糧絕非美食,但是高效、便於攜帶,能夠快速填飽肚子。最常聽說的是,蒙古人發明了奶粉和肉鬆,這些富含營養的食物能夠防止士兵們的電解質快速流失,即使千里行軍,蒙古鐵騎仍然能夠精神奕奕、兇悍無比。

而蒙古軍最著名的莫過於牛肉乾的攜帶了,通過將新鮮的牛肉煮熟後懸掛近半年,這些肉乾的水分幾乎揮發殆盡,僅保留不到5%的淨重,但就這種牛肉乾,僅需吃上一小片,一天的能量也就足夠了。往往一頭牛經過宰殺後,僅能產出幾十斤這種牛肉乾。蒙古士兵將他們掛在戰馬上,大大減低了對後勤的依賴,所以可以誇張一點的說,每一名蒙古士兵腰間都掛著一頭牛。

奧斯曼帝國顯然沒有蒙古人那麼野蠻,鼎盛時期的土耳其是圍繞著地中海的巨大馬蹄,控制著相當多的財富。因為有錢,士兵們往往能夠吃得很好,包括新鮮出爐的麵包、牛羊肉食(每人每天200克)、蜂蜜、大米,在以前無比珍貴的大麥和小麥似乎只能夠碾碎了用來餵馬。奧斯曼土耳其大軍甚至還能獲得“烤箱”的食物供給,專門用來進行餅乾烘烤,並分發到士兵中去。

到了拿破崙時期,一些都開始變得制度化,軍需的補給也更有效率,當時制定的法軍每日軍糧標準是24盎司的麵包、半磅肉、1盎司米、2盎司幹豆、1品脫葡萄酒、1小杯白蘭地和少許醋,士兵們可以說是吃的有滋有味。另外,法國長棍也是一種軍糧,法國士兵們將長棍綁在自己腿上,以節省空間。

兩次世界大戰,美軍的口糧成為了各國羨慕的對象,因為真的是啥都有,零零散散的零食都能讓你吃飽,除了主食外,香菸、罐頭、口香糖、巧克力棒、咖啡、奶酪、餅乾、可口可樂、雞蛋、檸檬水等等,每天士兵們可以從中獲取足夠的卡路里供給,最多可以獲得3000大卡。在二戰時期,美軍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島嶼爭奪戰中,甚至還有空餘的運力,為前線空投冰激凌。

1981年,美國軍隊的定量食物最終被MRE軍糧所代替,能夠充分滿足戰鬥人員在各種環境下的飲食需求,最長可以食用21天,且保質期最低為3年。許多餐點的營養皆經過強化。此外,美國國防部的政策要求,在任何允許的環境下,尤其是在訓練環境下,必須增加MRE中的鮮食與A-口糧。


科羅廖夫


古代歐洲的軍隊解決後勤問題與東方軍隊並沒有多大的差別,戰例中襲擊後勤補給是很常見的。最典型的比如第二次希波戰爭中,波斯軍隊空有規模龐大的陸軍,但在海軍徹底失敗後就因無法獲得補給,大部隊不得不灰溜溜的跑回小亞細亞了。而古代歐洲一些轉戰的部隊,比如漢尼拔在羅馬的軍事遠征,靠的是逼迫沿途城市投降並提供補給,有點類似黃巢、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軍,區別只在於不裹挾和不屠殺。歐洲的戰爭中之所以城堡大行其事,原因也在於不打下沿途城堡就根本沒辦法安心進軍。 中世紀時的歐洲軍隊又另有特點。英法戰爭時期都是由軍隊自帶補給,不過這種隨軍的補給團隊規模非常大,從事運輸工作的是農民,服務工作的人中,光是各位騎士的僕人就一大幫,隨軍得帶著鐵匠和馬伕,而後還有一票妓女跟著,身後還會有羊群,這個特色一直持續到文藝復興時代。但是此時的歐洲軍隊非常注意偵察,偷襲效果並不好,再說跟著糧草補給行進的人太多了,即便要燒也得亂上好大一陣子才能動手,不像中國這邊民夫一擁而散了就挨個點火。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跟著彼得的十字軍惹毛了保加利亞人,結果被保加利亞國王率軍從背後攻擊,丟失了所有隨軍的老幼婦孺和補給物資(這批人竟高達8萬之眾),就剩了兩萬士兵進入君士坦丁堡。當然,後來的貴族十字軍就精幹多了,無關人員比較少,可保守估計跟戰鬥兵員也是1比1的比例,打下一個地方就要進城休整(還因此很倒黴的被反包圍在安條克),之後帶足補給奔赴下一個目標。


口水雜談


1.古羅馬:

有歷史學家比較了羅馬軍隊在蘇格蘭、威爾士、英格蘭北部以及德國的原軍團駐地的考古遺址發現,羅馬在歐洲各行省駐紮、戰鬥時消耗的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大麥、燕麥以及少量的黑麥,消耗的肉食主要是豬牛羊肉。

但是在歐洲的不同行省中,羅馬軍隊肉類消耗的比例有所不同,在不列顛尼亞行省,軍隊主要以牛肉和羊肉為主,在歐洲大陸如高盧行省、日耳曼行省以及意大利本土等地軍隊主要以豬肉為主。這是因為,在古代歐洲,囿於氣候和自然條件,在歐洲大陸主要馴養的是豬類哺乳動物,而英倫三島氣候則適合牛羊的生長。考古學家在英國倫敦、約克郡、卡利恩以及南希爾茲地區的羅馬軍團駐地中,發現了大量的小麥、扁豆和豌豆等糧食作物,但是這些作物在古代不列顛尼亞行省是不生產的,反而是歐洲中部以及地中海地區才盛產。

在英國,考古學家還發現了產於近東和地中海沿岸地區的無花果、黑莓、榛子等作物。

2.羅馬帝國對西歐失去控制之後:

羅馬帝國失去對西歐的控制之後,西歐地區陷入蠻族王國割據的狀態,而士兵作戰時所能吃到的食物類型有所減少。9世紀初時,查理大帝開始在法蘭克帝國建立後勤保障體制。在《查理大帝莊園敕令》中,查理大帝要求統治下的莊園應該提供豬油、魚肉、醃肉等食品,肉類之外的其他食品,比如蔬菜、乾酪、黃油等等,應當“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繳納給我,以便應用”,並將剩餘數量一併上報。

  除了軍隊的戰前儲備之外,中世紀軍隊出征作戰的時候,士兵還會自己隨身攜帶一定的糧食。比如早期的基輔羅斯人就會自備糧秣。而俄羅斯人的軍隊伙食較為簡單,根據拉津《軍事藝術史》的記載,14-15世紀時的俄羅斯士兵主要食物是“燕麥粉、乾魚、少量火腿,經常會以一些蔥頭代替主食”。

相較而言,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糧食補給狀況要更好一些。在都鐸王朝時代,英格蘭士兵每天的伙食定量是:24盎司(約750克)小麥麵包、三分之二加侖啤酒,2磅牛肉或羊肉,以及0.5磅黃油。如果因宗教節日不能吃肉的話,則用1磅乳酪和四分之一條鱈魚、或者7-8條鯡魚代替牛羊肉。

  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1525年,弗勞恩貝格地區的守將塞巴斯蒂安·馮·羅騰漢為準備防禦,為城內守軍購入了麵粉、肥肉、雞蛋、黃油、乾肉等糧食,並安裝了風力磨坊用於製作麵包。





洋蔥頭008


這個問題很寬,首先時間不同解決方式也不同。比如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西方文明基本集中於地中海沿岸。而且商貿發達,主要糧食從古埃及的兩河流域採購然。遇上出征還可以在當地就地徵集。中世紀,內陸國家開始興起,類似法蘭西神聖羅馬。但畢竟不是大一統王權,國家是分封制國家。軍隊也類似聯軍基本大家是內部調劑。到工業革命歐洲大陸就已經出現鐵路了。

除了時間關係,地域差別也很大。比如一戰時期的沙皇俄國。工業基礎就非常薄弱,所以他們的糧食供應非常非常糟糕(主要還是鐵路原因)。但同時期的交戰國德國,不單後勤連兵員運送都基本可以完全依靠鐵路。


跬步求索


古代大軍所行之處,都得“埋鍋造飯”。軍人在外拼命,吃飯得飽就好,不可能講究太多,包括食材和炊具。所以不可能頓頓烹炸煎煮燉,天天換口味,主要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就開始——亂燉翻煎。嫌口味不夠?再剝幾瓣蒜,多撒兩把鹽。


古代應該也有類似“炊事班”的編制,負責供應一定規模連隊(古代稱“營、哨、隊”)的吃飯問題,屬於後勤雜役,平時只操瓢把,不操練,但遇戰鬥緊張時,扔下鍋碗,接過刀槍,也能填補幾個戰位。這是大軍不緊不慢行軍時的情況。如果是急行軍,或戰鬥任務緊急,飯不能不吃,則直接摘下頭盔,拿過金角,扣過來就是一口小鍋,隨便煮點吃。差不多一個小隊(四五人),各自自主“造飯”。《史記》記載,戰國時,齊軍在孫臏率領下,初入魏國時,“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而魏軍統帥龐涓通過齊軍的灶數,即能初步判斷齊軍的人數(不過我懷疑“十萬灶”的數字有虛誇的成分,不至於齊軍每人一灶吧!如三人一灶,則“十萬灶”齊軍將達三十萬人,似不可能)

  如果軍情特別緊急,熱飯熱菜就進不了嘴了,從懷裡(乾糧帶)掏出乾糧——如我們熟知的紅軍的炒麵——往嘴裡一塞,再猛灌幾口涼水,就聊以餬口了。軍隊往往會額定每個單兵所能負載的重量,除了兵器彈藥,就是乾糧和水壺水袋了。


  大軍行進處,往往會跟隨大量的隨軍小販,他們和軍隊做生意,軍隊需要什麼,他們賣什麼。當然軍隊不會找他們買兵器火藥,他們售賣的,主要就是生活物資,比如蔬菜啊、瓜果啊,以及牛羊肉禽蛋等等。這些小販趕著大車,隨大軍流動,我記得一個典型例子,是《悲慘世界》裡隨軍小販德納第,商販們的隊伍,不比軍隊短多少。這些人一邊和軍隊做交易,一邊等軍人戰死發死人財。


  羅馬帝國失去對西歐的控制之後,西歐地區陷入蠻族王國割據的狀態,而士兵作戰時所能吃到的食物類型有所減少。9世紀初時,查理大帝開始在法蘭克帝國建立後勤保障體制。在《查理大帝莊園敕令》中,查理大帝要求統治下的莊園應該提供豬油、魚肉、醃肉等食品,肉類之外的其他食品,比如蔬菜、乾酪、黃油等等,應當“將全部產品的三分之二繳納給我,以便應用”,並將剩餘數量一併上報。


  除了軍隊的戰前儲備之外,中世紀軍隊出征作戰的時候,士兵還會自己隨身攜帶一定的糧食。比如早期的基輔羅斯人就會自備糧秣。而俄羅斯人的軍隊伙食較為簡單,根據拉津《軍事藝術史》的記載,14-15世紀時的俄羅斯士兵主要食物是“燕麥粉、乾魚、少量火腿,經常會以一些蔥頭代替主食”。

  相較而言,英格蘭、西班牙和德意志糧食補給狀況要更好一些。在都鐸王朝時代,英格蘭士兵每天的伙食定量是:24盎司(約750克)小麥麵包、三分之二加侖啤酒,2磅牛肉或羊肉,以及0.5磅黃油。如果因宗教節日不能吃肉的話,則用1磅乳酪和四分之一條鱈魚、或者7-8條鯡魚代替牛羊肉。


  在德意志農民戰爭時期,1525年,弗勞恩貝格地區的守將塞巴斯蒂安·馮·羅騰漢為準備防禦,為城內守軍購入了麵粉、肥肉、雞蛋、黃油、乾肉等糧食,並安裝了風力磨坊用於製作麵包。


  1588年準備遠征英格蘭的西班牙“無敵艦隊”也為遠征軍準備了足夠的糧食。數萬人的西班牙遠征軍的伙食是:14.7萬大桶(1大桶=105加侖)的酒、6500公擔(1公擔=100公斤)燻豬肉、3000公擔乳酪和大量的魚、大米、大豆、豌豆、醋,此外還有1.2萬大桶的淡水。


  中國的話,光餅,菜糰子,鍋盔(傳說就是把麵餅放在頭盔上烤熟了吃),乳酪,馬奶,果丹皮,(果丹皮生津止渴,山楂是主料,山楂藥典裡作用是消食,主要消肉食,清代開始有)牛肉乾,麵餅,泡饃,饅頭,小米,(楚漢爭霸的時候軍糧大部分貌似就是小米)大米很少(大米以前都是稀罕糧)。這些軍糧,有些人問好不好吃,那時候除了烤,就是水煮,能好吃到哪去?!(電視裡演秦始皇的時候就提到過麵餅軍糧,餅子很硬,用小刀割開吃,有條件煮點熱湯泡著吃)

  主食唐朝之前主食一般是小米,配有各種蔬菜和醃菜。之後由於大米和小麥的推廣,餅類等麵食逐漸登上舞臺。此外酒,肉也是必不可少。一般短途任務會有肉乾魚乾之類的配給,長途行軍會帶有活的牲畜,如牛羊等。


  除了普通的糧食酒,一些長久駐紮的邊防軍隊還會製作各種果漿酒,軍隊中一般配有隨軍釀酒師。隨著製冰技術的推廣,士兵還能喝上冰鎮飲料,水果。


  由於長途行軍或者長時間訓練,鹽的補充必不可少。軍隊後勤會給每一位士兵發鹽。作為一個古人,茶葉也是必不可少的配給。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隊後勤一直是歷代王朝所重視的,吃的好穿的好是基本保證。否則,會很危險,輕則不好好打仗,重則兵變。


  軍隊每次進行大戰之前,作戰部隊都會得到特別優待。酒肉,果蔬,細糧優先分配。

  漢代時候乾糧的種類主要是谷、粟、糜為主,製作方法和春秋戰國時代也是相近的。


  宋朝時候的乾糧有用米的,做法是:“取米一石,淨淘炊熟,曬乾,然後再蒸再曬,如此反覆十次,得到二斗乾糧。”,此外還有鹽滷、豆豉曬乾的餅等調料。

  明朝時期,北方小麥種植普及,以明成祖被徵為例,就發令 “各軍沿途炒麵……每軍關與小麥三鬥”,可見乾糧已經包含了炒麵,當時甚至還有配方流傳:“二兩白鹽四兩姜,五斤炒麵二茴香”。


  清代也有記載說 “……斷水三日,雖有炒麵作糧,亦不能下嚥”,可見清朝乾糧也有炒麵。


一點快看


在當地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