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樣說"錢財“?

學而時


錢財身外之物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影視MVi


錢財,包括金銀錢鈔,也包括貴重珠寶飾品。因珠寶名目繁多,且重在裝飾,故略去不談,只講講金銀錢鈔。

一,金銀類。共13個詞語。

黃白,銀黃,以上合稱金銀。

太真(道教稱金子),精練(金百鍊不耗),精練,摩勒(梵語精金的音譯),以上只指金子。

白金(銀子色白),白鏹,金昆(銀字象金字旁加一個昆字,戲稱銀子),燭銀,銀燭(銀子有白光),雪花,雪花銀(形容銀子色白),以上只指銀子。

二,錢鈔類。文字學家的"右文說"指出,錢,金之小者。錢,錢幣,金屬鑄造。共36詞。

金(錢乃金屬鑄造,故以金指代錢,無名氏詞:金也消磨),錢,錢幣,錢刀(古錢有似刀形的,故云),使鬼錢(古語,有錢能使鬼推磨),楮幣,楮券(二者均指紙幣),泉,泉布,泉幣,布(錢之流佈如泉水之流動,故稱),青蚨,青鳧,青奴,蚨母(相傳蚨血塗於錢上,錢可變多,故稱),孔方,孔方兄,孔兄,方兄,家兄(銅錢外圓中有方孔,故稱),阿堵物(晉王衍口不言錢,輒以阿堵物代之),鄧通(漢鄧通經皇帝允許可以鑄錢),通寶(唐代錢幣名通寶),遼丁,撩丁,寮丁,療丁(遼制錢的俗稱,此四詞語多見於元雜劇),貨,貨幣(見《文獻通考》),鏝(元代俗稱錢),鈔票,飛錢,交子,會子,交會,交鈔(以上6詞均指紙幣)

以上兩類共49個詞語,即是古人對於錢財的稱謂。整理於此,略加解釋。未能一一徵引書證。供大家參考,歡迎再作補充。


學而時


引言:

中國人普遍愛財,比如我們過年時最常見的祝福語,使用頻率最高的,除了“萬事如意”、“身體健康”,恐怕就是“恭喜發財”了。

但中國人又普遍含蓄,雖然愛錢,但直接提錢又覺得自己粗俗不已,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君子說“錢”,也是有著自己的門道兒,為錢財取了不少的雅稱和別稱,當然,對“錢財”起的具有諷刺意味的別稱要多於雅稱。

01 布泉:錢財的最早的雅稱

在我國的《周禮》中有這樣一句話:“(天官)掌邦布之入出”。打眼一看,這句話大家看不出什麼和錢有關的信息,漢代的經學家鄭玄則對其有著一個詳盡的解釋:

“布,泉(錢)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

意思是說,錢存起來時叫做“泉”,流通起來則叫“布”,於是“布泉”便成了錢財最早的稱謂,注意,不只是雅稱。

事實上,先秦時期“泉”乃是“錢”的官方稱謂,著名的古幣“秦半兩”,其形制為“外圓內方”,意指“周流四方”,如泉水般流通各地。

參考文獻:《周禮》

02 鄧通: 因皇帝一夢得寵,富甲一方後名字成了錢財的別稱

鄧通,西漢有名的弄臣,是漢文帝的男寵,為中國成語寶庫增加了“吮癰舐痔”的成語,不用明離子解釋,大家也能猜出來鄧通對漢文帝做過什麼。

鄧通其實本沒有什麼本事,唯獨善於划船,划船劃出了門道兒後便被徵召進皇宮,成為了掌管駕駛皇帝駕船的小吏,被人俗稱為“黃頭郎”。

有一天,漢文帝做了一個夢,夢到了自己就要上天,可離天宮有一步之遙時,怎麼也爬不上去。就在他著急的時候,一個黃頭郎從下面託了他一下,他得以登上天庭。

醒來之後,漢文帝覺得這是上天給自己的啟示,於是暗暗尋訪,發現鄧通正是自己掌船的黃頭郎。於是當即賜鄧通億萬財產,封為上大夫,鄧通從此成了漢文帝的寵臣。

但平步青雲的鄧通並不滿意,漢文帝也看出了他的擔憂,便讓人給鄧通看相,相者說鄧通的面相是“當貧餓死”,於是又給了他一道旨意:將四川嚴道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己開礦鑄錢。

貪婪的鄧通開始大肆開礦鑄幣,從此市面上多了一種錢幣,稱為“鄧氏錢”,而“鄧通”由此成了錢幣的別稱。

不過這個“鄧通”可不是錢幣的雅稱,是比錢財本身更諷刺的一種稱謂。

參考文獻:《史記》

03 孔方兄:知識分子口中的錢財

中國古代士人不差錢,因此對於錢財總要表現出淡薄的情懷。讀書人的口中如果直接說錢,未免有些俗氣,但沒有了錢又不能活下去,所以西晉的《錢神論》裡便有了這樣的描述:

“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

於是視金錢如兄長的人,則被士人看作重利薄義,齒於與其為伍,但是迫於生計,又不得不追逐錢財。

之所以叫”孔方兄“,三個字都是有考究的,首先是銅錢的外形,有一孔,而且還是個方孔,倒置過來便是”孔方“。而”兄“字可以解釋為視錢財為兄長,也可以從”錢“字的偏旁”戈“字諧音”哥“來解釋。

總之,”孔方兄“從文人雅士的口中,慢慢成了大眾們對於錢財的另類別稱。

04 白水:王莽篡漢時的去”劉“運動

相對於其他的別稱,這個稱謂大家應該畢竟陌生,它涉及到一個重用的歷史事件:王莽篡漢。

漢代的銅錢上有”金刀“二字,而劉的繁體為”劉“,由”金卯刀“組成,篡漢的王莽對錢幣上的”金刀“很敏感,便極力想去除劉姓的印記,於是採用了錢幣的古稱”泉“,稱錢財為”貨泉“,將其拆分成了”白水“,印在新鑄的錢幣上。

於是”白水“便成了當時對於錢幣的另一種稱謂。

05 阿堵物:被妻子逼出來的雅號

《世說新語》裡有一則故事,西晉的王衍崇尚玄學,認為說”錢“字不祥,而妻子又是個極愛財的人,看到丈夫自視清高,從不提錢字,就想了個辦法,等王衍上床睡覺後,妻子讓婢女在王衍床的周圍灑滿金錢,王衍第二天醒來一看遍地的錢財,對門外的大喝一聲:”舉卻阿堵物!“,要求婢女們把這些錢財都收拾乾淨。

這一句大喝不要緊,給錢財又多了一個別名,”阿堵物“即是意為”阻擋前行的東西“,恰當好處的暗示了有多少人,為了錢財而停下了追逐夢想的腳步!

總結:

含蓄的中國人愛錢,卻又不願意直白的表達,所以給錢財起的別稱雅稱也比其他事物要多,每一個別稱幾乎都包含著故事,由此扯出的歷史知識幾天幾夜都說不完,明離子寫的只是其中比較有意思的幾個詞,如果大家有其他有意思的故事,歡迎大家在留言中補充。


明離子


第一個稱呼:“泉”。戰國時期稱錢為“泉”。錢稱為泉,主要還是從古錢外形演繹而來的,因為秦半兩,外圓內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義。故泉就泛指外圓內方的方孔錢。泉是由四面八方彙集在一起,再流向四面八方。錢與“泉”又是近音,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如今的錢學家也稱泉學家。

第二個稱呼:鄧通。鄧通就是錢的別稱。《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鄧通大夫也,以鑄錢財過王者。”鄧通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賜給鄧通一座銅礦山,並破例允許鄧通開礦鑄錢,因而鄧通錢遍佈天下。故鄧通成為錢的別稱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著名的明代小說《金瓶梅》就有“功名全伏鄧通成”的詩句。

第三個稱呼:貨泉。王莽稱帝后,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貨泉始鑄於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錢文懸針篆書,“徑一寸,重五銖,文右曰‘貨’,左曰‘泉’,枚直一,與貨布二品並行”(《漢書·食貨志》)。貨泉傳世最多,品類最雜。從現今發現的版別來看,有傳形、異書、異範、合背、呈月、決紋、剪邊、圓穿、花穿等近百種之多。

第四個稱呼:白水真人。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後,對王莽貨泉十分欣賞,繼續沿用貨泉達16年之久。如今發現的貨泉,絕大多數為劉秀後來新鑄。劉秀為何喜歡貨泉?這裡還有一個典故。是因王莽貨泉,錢文篆書,獨具特色,“貨泉”中的“泉”字,可以拆成“白水”兩個字,“貨”(貨的繁體=貨,字形如同亻+真)字又可以拆成“真人”兩個字。劉秀當初起兵白水鄉,他把貨泉視為他受命中興之兆,便把自己比作“白水真人”,把貨泉也改稱為“白水真人”錢。

第五個稱呼:阿堵物。典出《世說新語·規箴第十》:南北朝名士王夷甫(即王衍)“雅尚玄遠”,為人清高,從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試他,就趁他睡熟時讓婢女拿錢把床圍起來。王夷甫醒來後氣得連叫婢女“舉卻阿堵物”。“舉卻”就是拿開的意思。“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意為“這,這個”。從此“阿堵物”就成了錢的別稱。北宋大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在其詩《和春咎》之二中雲:“愛酒苦無阿堵物,尋春乃有主人家。”

第六個稱呼:孔方兄。“孔方”、“兄”,最早見於晉人魯褒所著《錢神論》:“親之如兄,字曰孔方。”並說“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古人把一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一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回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與“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劉繼興考證,關於這個還有一種說法是,宋朝大詩人黃庭堅因得罪了朝廷被降職,他的親友們便漸漸與他疏遠起來,他很傷心,遂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這樣兩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詩意是我被降職後,只有筆墨相隨(“管城子”是筆的別稱),只有筆墨無庸俗相,不像有些人都不願和我來往了;而錢,更與我絕交了。由於此詩的廣泛流傳,“孔方兄”就這樣成了“錢”的代名詞。

第七個稱呼:青蚨。此典故見於晉幹寶的《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一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青蚨飛去復飛來”,寄託了希望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第八個稱呼:“上清童子”。唐代的鄭還古的《博異志》中有一個故事:在唐貞觀年間,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頂避暑,有一天聽到敲門聲開門一看,只見一個自稱“上清五銖”的童子。一番對話後,童子出門而消逝在牆角。岑文本在牆下揀到一枚五銖錢,他頓時領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錢的化身。唐代以後,人們用“上清童子”作為錢的雅號。

第九個稱呼:沒奈何。洪邁《夷堅支志戊·張拱之銀》記載:“俗雲張循王在日,家多銀,每以千兩熔一球,目為沒奈何。”翻譯成白話就是,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一千兩白銀熔成一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連竊賊也沒法偷竊。


baoyongji123


《增廣賢文》有“錢財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我想意思就是:“不能把錢財看的如何珍貴,要把它【看得】像糞土一般。而仁義道德才是最為珍貴的,價值千金。”

古人說“錢財”的意思應該是:人不能被錢財束縛住。是錢財的主人,不是錢財的奴隸。不是說錢財沒有任何價值,畢竟沒錢,人是很難生存的。而“如糞土”,也不過是與“仁義道德”對比的比喻而已。



周老師聊歷史


過年期間,很高興回答關於“錢財”的問題。古人怎麼說“錢”這個名詞呢?出於種種原因,“錢”被許多名稱借代,比如:

唐代的別稱為“上清童子”,緣於唐代的宰相、文學家,岑文本遇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送出避暑之亭時突然落地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醒悟“童子為銅子”,故傳名。

殷周時期除了銅幣外;農具、珠、玉、布帛、龜甲統稱實物貨幣,可以流通、交換的,但是,主要的仍然是“貝”幣,也有其他質料的如骨、石、陶、蚌、金等,稱為仿幣。

秦漢之際把上述雜七雜八的東西廢了,仍然保留布帛為貨幣,王莽繤位後,人們不願使用銅錢,交易多用布帛、金、粟為貨幣。

唐政府明令以絹帛為貨幣,交易時錢、帛兼用。

直到北宋才逐漸廢了絹帛等實物貨幣,由於經濟的發展,白銀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幣。

西晉時“清高士人”王洐,羞於稱錢,改用名稱“阿堵物”。俗不可耐的王婆評價“西門大官人”時稱他具有“潘驢鄧小閒”的條件,其中的“鄧”為鄧通,宋時首富,鄧通一詞也是錢的別稱。

沒奈何;這是南宋時期,雖然偏安一隅,許多大富人家卻特別有錢,為了防止小偷揹盜砣砣銀子,於是一千兩鑄為一個圓球狀,小偷面對銀兩始終弄不起走,於是俗稱“沒奈何”。

孔方兄;這是將銅錢中心鑄成方形,便於方形木棒串連固定,時稱“孔方兄”。

有意思的是,一些銅錢鑄造商,利慾薰心,故意把方孔開大,厚度減薄,面積加大,猶如“紙煎餅”,三國時的蜀漢政權就是這樣幹過,如蜀漢二百。

青蚨錢;青蚗是南方一種昆蟲,其形似蟬,人們如果捉住小青蚨,母青蚨必然飛來而不離不棄,那些想錢生錢的人頓時被點醒,猶如久困之英雄,捉來青蚨,以血塗之於錢,用此錢消費後,此錢將會迴歸舊主,故曰“青蚗錢”,如下圖。

清代的錢制以銀為主,以銅為輔,銀銅並用,外國鑄造的銀元開始流進中國,稱為“馬錢”、“花邊”、“雙柱”、“大髻”、“蝙蝠”、“小髻”、“蓬頭”等。

宋代的“交子”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發源地為成都,估計與當時成都是雕板印刷的最先進地區有關。

古代的下層社會各色人等(包括黑道、江湖)又是怎樣稱呼“錢財“的呢?

元寶一一槽子、金錠子。

金子一一黃肯子、黃貨。

錢一一現水子、纜頭子、懇子、祥子、片兒。

票子一一囂頭。

現銀一一活龍。

白銀一一老鐵。

錢一一鞭子。

金一一地鼠。

銀一一地龍。


良人執戟2


一,泉,

秦朝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叫做秦半兩,其形外圓內方,象徵天圓地方,周流四方的哲學思想,所以人們對錢的稱呼就是"泉",比喻錢像水一樣流通。

二,鄧通,原本是西漢文帝劉恆的一個寵臣,劉恆迷信的認為鄧通是自己的大福星,接連不斷偽賞賜他大把的錢財,後來乾脆直接允許他開採礦山造錢,鄧通鑄造的錢就叫鄧通錢,這就是鄧通錢的來歷。

三,白水真人,玉莽篡權後,建立新的朝政,因不喜歡錢這個字和劉字很相似,後改錢為泉,當時貨幣又稱貨泉,而貨泉的繁體宗拆開,就是白水真人,因為劉秀恰好是在白水起兵,所以劉秀的外號也是白水真人。

四,孔方兄,這個叫法來自晉代魯褒的《錢神論》,銅錢外形都是外圓內方,魯褒稱錢,親之如兄,字曰孔方,所謂一文錢難到英雄漢,孔方兄的叫法既諷刺又有調侃無奈的意味,經常被後人提起。

五,青蚨,出自東晉《搜神記》青蚨是一種蟲子,傳說把幼蟲的血塗滿八十一枚銅錢稱子錢,相同的方法再加以炮製母錢,這樣花一種留一種,花出去的錢會自動飛回來,永遠花不完,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叫法。

六,沒奈何,傳說宋代有個叫張循的土豪,很有錢但人很吝嗇,不捨得花錢,又怕錢掉了,於是他把千兩白銀為一個單位,熔成一個大球,賊人來了也不可奈何,搬不動,所以叫沒奈何,人們為了諷刺張循,也都稱錢為沒奈何。

七,朱提,原本是山名,後來又稱為縣名,郡名在現在雲南境內,這個地方盛產白銀,世稱朱提銀,對中國影響很大,因此朱提也是銀的代名詞,一直到清朝,還有很多文人在作品中稱銀子為朱提。

八,阿堵物,南北朝時期有個叫王衍的人,這個人才華橫溢,英俊瀟灑,但是有個怪癖,就是從來不碰錢,連錢這個字都不說,有一天他的妻子趁他睡覺,把他用錢圍了起來,想看他怎麼辦。王衍醒後非常生氣。想讓妻子把錢拿走,但他從不說錢字,連聲喊道:"舉卻阿堵物"。翻譯過來就是,把這個東西拿走,王衍這種精神和行為,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後來人們也經常引用這個典故,把錢叫阿堵物。


徐國華


過年期間,很高興回答關於“錢財”的問題。古人怎麼說“錢”這個名詞呢?出於種種原因,“錢”被許多名稱借代,比如:

唐代的別稱為“上清童子”,緣於唐代的宰相、文學家,岑文本遇一“上清童子元寶”進見,送出避暑之亭時突然落地不見,掘地得古錢一枚,乃醒悟“童子為銅子”,故傳名。

殷周時期除了銅幣外;農具、珠、玉、布帛、龜甲統稱實物貨幣,可以流通、交換的,但是,主要的仍然是“貝”幣,也有其他質料的如骨、石、陶、蚌、金等,稱為仿幣。

秦漢之際把上述雜七雜八的東西廢了,仍然保留布帛為貨幣,王莽繤位後,人們不願使用銅錢,交易多用布帛、金、粟為貨幣。

唐政府明令以絹帛為貨幣,交易時錢、帛兼用。

直到北宋才逐漸廢了絹帛等實物貨幣,由於經濟的發展,白銀逐漸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幣。

西晉時“清高士人”王洐,羞於稱錢,改用名稱“阿堵物”。俗不可耐的王婆評價“西門大官人”時稱他具有“潘驢鄧小閒”的條件,其中的“鄧”為鄧通,宋時首富,鄧通一詞也是錢的別稱。

沒奈何;這是南宋時期,雖然偏安一隅,許多大富人家卻特別有錢,為了防止小偷揹盜砣砣銀子,於是一千兩鑄為一個圓球狀,小偷面對銀兩始終弄不起走,於是俗稱“沒奈何”。

孔方兄;這是將銅錢中心鑄成方形,便於方形木棒串連固定,時稱“孔方兄”。

有意思的是,一些銅錢鑄造商,利慾薰心,故意把方孔開大,厚度減薄,面積加大,猶如“紙煎餅”,三國時的蜀漢政權就是這樣幹過,如蜀漢二百。

青蚨錢;青蚗是南方一種昆蟲,其形似蟬,人們如果捉住小青蚨,母青蚨必然飛來而不離不棄,那些想錢生錢的人頓時被點醒,猶如久困之英雄,捉來青蚨,以血塗之於錢,用此錢消費後,此錢將會迴歸舊主,故曰“青蚗錢”,如下圖。

清代的錢制以銀為主,以銅為輔,銀銅並用,外國鑄造的銀元開始流進中國,稱為“馬錢”、“花邊”、“雙柱”、“大髻”、“蝙蝠”、“小髻”、“蓬頭”等。

宋代的“交子”是我國,也是世界最早的紙幣,發源地為成都,估計與當時成都是雕板印刷的最先進地區有關。

古代的下層社會各色人等(包括黑道、江湖)又是怎樣稱呼“錢財“的呢?

元寶一一槽子、金錠子。

金子一一黃肯子、黃貨。

錢一一現水子、纜頭子、懇子、祥子、片兒。

票子一一囂頭。

現銀一一活龍。

白銀一一老鐵。

錢一一鞭子。

金一一地鼠。


廣東阿婆主砍樹


古人說錢財,不叫錢,而用“孔方兄”來代稱。因為在古代都使用銅錢,由於銅錢大多外圓內方,所以就被稱為“孔方”。

那“孔方兄"的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西晉惠帝元康年間,政治腐敗,貪汙賄賂盛行,各位達官貴人們大多都喜愛錢財,社會風氣也都是“唯錢是求”。西晉的隱士魯褒曾作一篇《錢神論》來諷刺當時的庸俗社會,文章是這樣寫的:“錢為世神寶,親之如兄,曰孔方。使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形象刻畫了人們視金錢為兄的崇拜心理。



而讓“孔方兄”一詞揚名的,則是宋朝大詩人黃庭堅的詩句“管城子無食肉相,孔方兄有絕交書”。他之所以這樣來寫,是因為當時他被朝庭貶職,他的親友就開始和他疏遠。在傷心之餘,黃庭堅便寫了這首詩。意思是筆墨(管城子)沒有庸俗相(食肉,比喻),錢卻與我疏遠了,意指那些嫌貧愛富的親戚朋友。正是由於此詩的廣泛流傳,孔方兄也就成了錢的代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