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怎麼定義?你怎麼理解?

醉仙塵69


正史,就是被官方認定為正宗和正統的史書,正史的撰寫所依據的資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全面的,正史的編撰者一般都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和史學家,所以在歷史研究中,正史有相當一部分的參考價值。

但是正史卻有很大弊端,它的編撰必須順應當局政權的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好多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比如我們都在追求事實真相,但是從正史中查看到的真相太多太多都是片面的。無法具體到每一個人物的細節。

我就喜歡找地攤,買野書,有些可能是旁門左道寫的書,但是你可以從他們市井裡捕捉到部分的歷史價值。而往往這些價值確實正確的。

摧毀歷史太多的就是明朝的永樂大典,把大量的當時發生的事情,都給摧毀了,然後必須複合政權的需要,所以利也好弊也罷,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大哭]




鈿車寶馬


指官修的紀傳體史書,主要有乾隆年間詔定的二十四史,外加北洋年間修訂的新元史,共二十五史。

在唐代以 前,正史一般為私人撰寫,如《史記》為司 馬遷所著,《漢書》為班固所著,《後漢 書》為范曄所著,《三國志》為陳壽所著。 自唐代以後,正史就開始由官方組織編寫, 如《晉書》,由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監 修,編者共有21人;再如《隋書》,先由魏 徵監修,後由長孫無忌接續,編寫者則有孔 穎達、許敬宗、于志寧、顏師古等一大批知 名的學者;唐代以後的正史中,私修的僅有 歐陽修的《新五代史》等很少數的幾部。

官 修的正史往往由當朝宰相擔任主編,因為其 中涉及到的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宰相依憑自 己的身份可以進行裁奪。雖然正史中難免存 有部分曲筆和隱諱,但是它的權威性仍是其 他史書所無法比擬的。

正史的撰寫所依據的 資料是最原始的,也是最全面的,而且正史 的編撰者一般是當時第一流的學者和史學家,所以在歷史研究中,正史佔有基本性的地位。


小哲一朗


說到“正史”想必很多感興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有這麼一個詞彙叫做“野史”。正史從概念上和公認的一個角度上來說應該就是古代“撰史官”所寫的書面形式的歷史記實。當然也會有一種像司馬遷那樣的,就是通過後世的民間尋訪和遺失的書籍資料去統一性的、規劃性的整合出一段段的歷史事實從而讓後世加以保存的。

野史的話差不多就是民間傳說為主,或者爭議性比較大的且又不能夠讓當時的民眾確信的一類書籍。當然還會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考古發掘之類的。


金壇子古玩錢幣


1. 主要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r

清朝乾隆年間編定二十四史為正史,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隋書·經籍志二》:“今依其世代,聚而編之,以備正史。” 清馮桂芬《序》:“史家分紀傳、編年二體,而紀傳為正史。”胡適《論短篇小說》:“又如《水滸傳》所記宋江等三十六人是正史所有的事實。”\r

2. 有以紀傳、編年二體並稱正史的。參見《明史·藝文志》。 [2] \r

3. 考訂歷史。\r

4.正史通常由下一個朝代修訂。


知行閣主


正史是以帝王傳記為綱領並且由宮廷史官記錄的有別於民間野史的中國史書 也就是所謂官方版本 正史不一定就是歷史真相,但比野史更可靠,也更具權威性 畢竟會受到當時政局的影響 對於前朝的事情也許是寫實 但對於當朝的事情是不可能完全寫實的 總會帶有一些偏袒的意味,在內容上也許會有所省略 如果內容在皇帝看來過於“偏激” 這本書也不要想會留存下來 而野史一般認為是指古代私家編撰的史書 野史部分內容正好可以補充正史所殘缺的 畢竟有些野史是寫民間故事的 大多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 其中影射了許多當時社會的背景一類。

野史,舊時私家編撰的史書,在正史不敢寫的,野史會對它進行一些補充,可一定要進行邏輯論證以免功過論述不客觀或表達個人意志。

正史,帶有國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緒夾雜在裡面,或者往往曲筆或忌諱一些政治與秘聞,不敢如實記載。

史書,未必一定能如實紀錄歷史。


木七郎



125878215蜂獾


我覺得所謂正史,

一是當時的歷史現狀,這個只能穿越才知道…。

二是正規的歷史著作,參考作用,不可全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