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廣福寺位於包頭市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百靈廟鎮,因該廟建於巴圖哈拉嘎地方,又稱為“巴圖哈拉嘎廟”(蒙古語,意為“堅固的關隘”),漢名“廣福寺”。百靈廟是由“貝勒因廟”的轉音異寫而來的。自此“廣福寺”形成五大學部的規模,專修和研討哲學、醫學、天文曆法學、密宗學等。除五大拉桑的建築外,在達爾罕貝勒的大力支持下,還先後修建了三大活佛府,五大倉以及五大廚房。至1942年,廣福寺共有僧房360間,舍利塔11座。

廣福寺主殿蘇古沁大殿建成後,又經歷近百年,才先後建成其它殿宇,形成一組建築群。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特爾扈特部喇嘛羅卜森寧日格主持修建了卻伊拉拉桑;乾隆五年(1740年)喇嘛道仁巴阿卜幹雲登主持修建了糾德巴拉桑和滿巴拉桑(密宗學部和醫學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確吉活佛阿卜幹希達漢布丹畢尼瑪主持修建了東音科爾拉桑(時輪學部)。自此“廣福寺”形成五大學部的規模,專修和研討哲學、醫學、天文曆法學、密宗學等。除五大拉桑的建築外,在達爾罕貝勒的大力支持下,還先後修建了三大活佛府,五大倉以及五大廚房。至1942年,廣福寺共有僧房360間,舍利塔11座。

廣福寺喇嘛教組織健全,等級分明,分工細緻,戒律森嚴。從錫熱喇嘛、達喇嘛到服勞役的崗尼爾共有19種職務,這也是黃教寺院的特點。朝克沁拉桑的錫熱喇嘛權勢最大,各拉桑的執事喇嘛次之。朝克沁拉桑為正殿(即大雄寶殿),統管各倉(學部);卻伊拉拉桑主要學習研究宗教、哲理學等為顯教哲學部;糾德巴拉桑主要學習研究法術、咒文等為密教學部;滿卜拉桑主要學習研究醫藥學,為醫學部;東科爾拉桑主要學習研究時輪學、數學、天文、占卜、曆法等。

隨著廣福寺建築群的擴大,宗教活動日益頻繁,喇嘛僧人不斷增加,信徒朝拜者也越來越多。朝克沁和卻伊拉兩個拉桑每年舉行的大型誦經會就有400多次,較隆重的大型法會每年要舉行6-7次,每年還有不少重大的佛事。社會上的各界名流、官吏、信徒從四面八方紛紜而來,燒香拜佛,佈施參觀。1932年6月14日九世班禪額爾德尼親臨廣福寺誦經(百靈廟曾是九世班禪的臨時行宮),來自各地的信徒達2萬多人。

百靈廟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這裡原是喀爾喀右翼部達爾罕親王本塔爾的冬營地,寺廟建成後,皇帝御賜滿、蒙、藏、漢四種文字書寫的匾額“廣福寺”。

當時,廣福寺因是貝勒王主持興建的廟,現在的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是由清代喀爾喀右翼旗和茂明安札薩克旗兩個旗合併而成的。喀爾喀右翼旗俗稱達爾罕貝勒旗,因該廟建在達爾罕貝勒旗,故當地群眾稱“貝勒因廟” (“貝勒”,清代封爵,位在親王、郡王之下;“因”是助詞,相當於漢語的“的”),漢語音譯為“白林廟”,由於這裡常年棲息著鳴啼婉轉的百靈鳥,所以後來又將其改稱為“百靈廟”。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皇帝親征噶爾丹時途經此地,看到這裡地勢險要,是漠南通往漠北和新疆地區的交通要塞,遂決定在此建廟。

康熙四十年(1701年),著手籌款備料,聘請工匠。從寧武、烏喇特、五當召、大庫倫等地馱運木材,從山西、歸化城請來建築藝人。

翌年,達爾罕貝勒旗第二代札薩克諾內親王奉康熙皇帝的旨意,正式破土動工,採用漢、藏兩種方式,用三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建成了主殿朝克沁獨貢。諾乃親王呈報朝廷,康熙皇帝贈送朱墨《甘珠爾經》,賜廟名為“廣福寺”(蒙古語名為寶音巴達拉古魯格其蘇木)。廟內設大喇嘛席位,按照黃教法規廣招信徒,喇嘛僧人日趨增多,很快發展成漠南地區著名的喇嘛教寺院。

百靈廟初建時喇嘛人數較少,到達爾罕貝勒詹達固密(1708—1728年)在位時,曾向清廷請求從外旗移入一部分喇嘛,又收留了一部分遊方僧侶。道光三十年(1850年),廟內香火最盛,喇嘛人數達1200多人。百靈廟沒有活佛,全廟最高首領為席力圖喇嘛(首席喇嘛),只設一人,首席喇嘛一直延續至20世紀60年代。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內蒙古寺廟名錄——廣福寺(達茂旗百靈廟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