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菩提老祖已經算到孫悟空以後會闖出禍端,卻還要教授他無敵法術?

浮生半日閒yylsg


菩提老祖:其為大覺金仙,是西方始祖菩提,擁有厲害的道行,佛家之人常懷慈悲之心。環境如何更改,其本性依舊不變。他掌握著佛道兩派的精髓,同時他能夠不參與三界的紛爭,隨著本心自由自在的生活。菩提老祖可以與天同壽,暗地裡培訓戰鬥勝佛孫悟空,而如來卻不知道。可見其實力不容小覷,是道行極其深的修煉者。

菩提老祖本領如此之大,早已經洞悉佛法東進,玄奘取經,九九八十一難這些必將發生的未來之事。

在菩提老祖看來,正是悟空的戾氣,才使得妖精鬼怪結束了輪迴,有了新生。誰說死亡就是結束而不是新的開始了呢?天道好輪迴!





安溪茶農118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闡述一下我對《西遊記》這部書的理解。首先,我認為西遊記它是一部以孫悟空為主的修心小說,孫悟空自打從石頭蹦出開始,便進行各種各樣式的修心之旅,一章一回難以看出端倪,我們從大的角度來看,便見分曉:鬧天宮時的孫悟空與取經完成時的孫悟空有何不同?前期的孫悟空是天真懵懂的,宛如一個孩子;後期的孫悟空歷經世事的磨鍊,早已諳熟人世間的規則,已經成了大人。而你所說的菩提祖師為何要傳授孫悟空法力,那是因為孫悟空得有進行這場修心之旅的資本!


西遊故事多


《西遊記》寫的是神怪世界,包羅的卻是人間萬象:玉皇大帝的昏憒狹隘、地府龍宮的恃強凌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巧取豪奪和仙界、佛界的諸多陰暗面,無不是人間黑暗和腐朽的寫照。但是,面對這樣的世道,單憑一己之力是無法改變的。於是,須菩提祖師應運而生,他的高卓、脫俗、不受世之羈絆、不染世之汙垢,反映出了同處“濁世”的作者吳承恩的理想和寄託。較之《西遊記》中其他神佛仙聖,須菩提祖師表現出三個鮮明特色:其一,他法力高超神通廣大,凸現在一個“博”字,突出在兼容幷包上。他開講大道能夠“說一回道,講一回禪”(第二回),他可以傳授孫悟空“道”字門中三百六十旁門的神通,並能使孫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須菩提祖師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遊記》中其他神仙都難以望其項背的。其二,較之其他神仙,須菩提祖師不給人以隔膜感,他是隱居在人間的“上仙”,與其他神仙並無來往,與他交往的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過孫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傳授過一曲《滿庭芳》,用以時常念念散心解悶(第一回)。他座下弟子“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第一回)。其中絕大多數是俗子凡夫。須菩提祖師雖然法力通天,卻並不高不可攀觸不能及,他更像隱藏在人間的高士、聖人,這是他和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其三,須菩提祖師表現出了幾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裡早已認同了這份“不平”。須菩提祖師對孫悟空的前因後果瞭如指掌,知道傳授給他神通,他學藝有成後“這一去,定不良”(第二回),但卻沒有將其拒之門外。假如須菩提祖師顧忌天庭地府的威儀、將仙界的金科玉律奉為不可侵犯的神聖意志,他為什麼要故意培養逆反力量呢?雖然他也曾告誡孫悟空不要講出他來,但其骨子裡未曾不會因有這樣的徒弟而欣慰、不會為孫悟空的那番作為而振奮。從本質上歸類,和他的徒弟孫悟空一樣,須菩提祖師也屬仙界的一個“另類”、“異數”,只是不像孫悟空那樣張揚義無反顧罷了,這樣的形象氣質,絕似人間的高士、大隱。在作者吳承恩筆下,須菩提祖師是人間隱士的化身,在他身上,寄寓了作者吳承恩對高士、大隱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對現實的不滿和憤懣。


凝超


我覺得不該侷限於闖禍,雖說前期惹了不少禍端,但是縱觀整個故事進程,這一切彷彿就是安排好的鋪墊。歷經磨難,只為取得真經修成正果。



汴京不太熱


所謂福禍相依,禍在福之內,不在福之對。對於聖人來說,福禍沒有什麼區別,菩提祖師早已看破天機,一切盡在掌握中,即使孫悟空惹禍,他也能收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