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變革】K12教育引發的思考

【認知變革】K12教育引發的思考

我們討論的核心概念,是“認知”。在我看來,一個人是在進步,就是在變革自己,在改善自己,最核心的變化,就在於他的認知能力在升級、在提高。最近幾年,“認知”這個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出現了很多專門討論認知的書籍和課程,希望能夠幫助他人找到認知升級的捷徑。然而,是不是真的存在類似於“成功學”一樣的方法論呢?

1、什麼是認知?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什麼是認知”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其實,所謂的認知,並沒有那麼高深莫測,我們可以這樣簡單地認為:當一個人看到或者聽到某個問題,並且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就是在進行“認知”,包括閱讀這個問題,理解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以及記憶這個問題,等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認知,但有意思的是:這種每個人不斷髮生的認知活動卻並不一定帶來認識水平的提高,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了解認知的基本邏輯,並藉助這個邏輯來促成自我變革。

和大家分享一個心得。因為我最近花了一些時間來研究K12教育,所以,重溫了一下中學的課程,時隔三十幾年,對於應試教育又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應試教育的大趨勢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那麼換一個教學的方法,也許會更有利於改善年輕人的認知能力,或者提升認知效率。

舉個例子。我看到了這樣一道數學題。如果n 加1等於2010的平方,加上2011的平方,求2n加1的根是多少。

坦率地說,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這種題,實在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但是,你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初一或者初二的小孩,這個題還是有一點難度的。我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就想如果我是一位中學的數學老師,我該怎樣去講這樣一道略有難度的數學題。以我目前對於認知訓練的認識,我覺得我要做的第一步,是請孩子們充分觀察題目所傳遞出來的信息,我會像在管理學課堂上分析案例一樣,讓孩子們先去談談解題的思路。

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問題,有些問題目前是沒有答案的,而即使有答案,通常我們也需要去想辦法才能找到答案。所以,認知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觀察,學會判定,學會堅持,同時也要學會放棄。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一份考卷,獲得滿意的分數,堅持,還是放棄,是一個必要的智慧,這個智慧其實和我們成年之後選擇中所需要的智慧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我認為,越早形成基本的認知能力,對一個人越有幫助。

2、判定和尋找

這個觀察,現在被稱為“審題”,而我願意將之分解為“判定”和尋找“支點”兩個環節。我們對於學生如何判定問題,重視得不太夠。比如前面提到的這個問題,如果你判定2n+1,是n+1的兩倍減去1,這是一種判定。如果你把它判定成n的兩倍再加上1,這也是一種判定。在兩種不同的判定下,解題的出發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們今天講認知改善,我和你分享的第一個詞,叫“判定”。請你記住,不管我們遇到怎樣的問題,這個問題在現階段有沒有答案,你能不能找到答案,你找到的答案是最優解,還是滿意解,判定都是第一步,而且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在開課之初,很多同學提出了破局的留言。很多留言我都沒有一一回答。現在,一年的管理學課即將過去,你聽了那麼多例子,那麼多理論,我想你已經有能力再回頭看看自己當初的留言,你可以重新審視你當時所言的那個局。你要作出判斷,那個局是不是你可以破掉的,如果破不掉,你要不要放棄,換一種活法。不是每個人在考試中都可以得到滿分的,很多時候,智慧在於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自己可以解出來的題目上,我們要獲得最多的分。總之,我個人把“判定”,列為認知能力的第一個關鍵詞。

而第二個關鍵詞,就是“支點”。通過觀察,找到解決問題的支點。像上邊這道數學題,支點就是“2011比2010大於1”。我們從事管理工作,很多時候,解決問題要靠一個支點,靠一根槓桿,靠借力打力,靠事半功倍。當你意識到了2011等於2010加上1,這個支點你就找到了。

我對這個題的兩種解法,首先是作出判定,不能笨算,只能“取巧”。其次,一旦選中了2010這個支點,解題變成了多麼簡單的一件事。只需要一個和平方的公式,就很容易加以處理。而這個和平方公式,就像“勾股弦定理”一樣,就算是學習比較差的學生,也都知道。

和平方公式,就是一個工具,也可以稱為知識。很多人覺得知識很重要,但我覺得,與判斷和尋找支點的能力相比,知識是最不“重要”的東西。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知識是最容易得到的,會用卻是困難的,會分析自己使用得是不是恰當,更難。過去,我們上課都要抄筆記,現在根本不用,下課用手機把黑板的板書一拍就可以了。過去,要得到知識,要到圖書館裡去翻書,但現在不用,將來我想對於絕大多數人,更不需要。只要會上網,新知識的獲得,就輕而易舉。而這時更加凸顯出其重要性的,則是你會不會把易得的知識,應用到你費盡辛苦找到的支點上面,而在找到支點之前,更加至關重要的,是你要先放棄掉直接算兩個平方,求出n這個最笨的路徑。

3、知識焦慮

說到這裡,我囉嗦兩句最近大家都在說的“知識焦慮”。互聯網時代,知識非常容易得到,同時也帶來了快速的“知識露出”和“知識融合”。什麼叫“知識露出”呢?這是我創造的一個名詞,就是你很容易看到和你的專業不相關的知識。我讀大學的時候,知識傳播的範圍非常有限。我一個系,但不同專業的同學,你不去旁聽,你根本不知道對方學到了什麼。但今天不同了,藉助於網絡,藉助於關鍵詞的搜索,你很容易瞭解他們所學課程的全部內容。知識的露出度非常高。

因為知識的露出度明顯增高,知識的交叉生產就變得更加容易,知識融合導致了更多的知識,呈現出一種爆炸的態勢。個體的知識邊界變得空前渺小,於是,上進的人很自然地就會產生知識焦慮,而且還可能是嚴重的知識焦慮。不過,我認為這種焦慮大可不必,最好的辦法就是專注於某一個領域,把學習的能力建設起來。

我以前和你分享過一個觀念:未來的時代,最重要的不是學到什麼(what to learn),而是怎樣去學習(how to learn)。因為知識的快速爆炸,你把知識全部學到手,說有一天我出徒了,不用再學新東西了,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我是一個知識工作者,我最近十年的最大體會,就是如果不去及時跟蹤新的東西,和學生吃飯的時候,很快就會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所以,我現在越來越堅信學習是一件終身的事情。而既然是一件終身的事情,年紀越大,越要“功利”地學習,就是用什麼,學什麼,要快速學習,要有甄別性地學習。而要做到這一點,認知能力就變成非常關鍵的事情。而學習力的本質,就是認知能力。

那麼,該如何提升認知能力呢?我的體會就是集中在一個自己最需要的領域,把“判斷”、尋找“支點”、匹配“工具”的能力練習出來。

過去,我一直覺得是應試教育的問題,最近研究K12,越來越發現不是應試教育,而是應試教育下的教學方法不對,沒有把幫助學生建立真正的“分析套路”作為目標。我覺得,如果把建立“分析套路”,而不是“做題套路”,作為目標,並且把啟發式教學搞好,應試教育也就沒有那麼可怕,因為應試教育說到底就是一個載體。

總之,中小學沒弄好,很多人到了大學畢業、工作之後,才開始發現自己的學習力不夠,面對知識爆炸,就開始焦慮。

其實焦慮大可不必,任何時候開始都不晚。關鍵就是要專注,集中在一兩門學科上,通過所謂的“10000小時法則”,去認真思考、認真練習。不僅僅是要學到一點知識,而且是要通過在特定應用場景下的反思,鍛煉出判定問題和尋找支點的能力。

總結一下,今天的課的核心觀念是:相比於認知能力,擁有知識數量的多與少,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學習某一門知識的同時,要格外在意這些知識所傳達出來的認知邏輯。一句話,不存在任何獨立於知識體系的認知,認知能力都是藉助於知識載體存在的。把一門知識吃透了,認知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會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