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人孩子被要求:叫爺爺好奶奶好,叔叔阿姨好!當眾孩子因不肯張口屢被說教:“怎麼不講禮貌”。換做是你怎麼做呢?

隨小劉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老的問題了,因為很多朋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我看這樣作為好。

1,根據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對待這個問題 。

孩子在性格上有內向性格,有外向性格。外向性格的孩子,你不讓他說話不讓他叫人都不行,在別人離得很遠的時候,他會主動的去喊別人,內向性格的孩子,這個問題就很麻煩。有的孩子他就是羞於叫人讓他張口比登天還難,所以對於內向性格的孩子,你就不要去強迫他。

2,越是強迫孩子去叫人,越是適得其反

由於有的孩子比較膽小,讓他開口不容易,這樣他叫人的問題就總是解決不了,越是解決不了,家長的壓力就越大,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把孩子帶出去以後,孩子如果沒有叫人,一般不會認為是孩子的性格問題,而是被認為沒有禮貌。

這樣家長的心理壓力就比較大,在家裡會百般的訓斥這個孩子。這個問題就成了一個家長和孩子嚴重的心理負擔,家長越催,越強調越強化,孩子越不叫。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就更加的扭曲了。

3,這種情況不如順其自然 。

過一段時間,慢慢的很自然的提起這件事情,而且對孩子要多加鼓勵,多帶孩子,去人多的場所活動,在這樣的場所裡讓他敢於說話。

多和孩子在室內小範圍的進行練習,甚至是一種表演,你演外人,孩子當他自己。設立一個場景。練幾次孩子就會有很大的進步,在家裡他敢叫了,出去以後遠遠看到別人的時候,你就跟他說,就像咱們練的一樣,大點聲喊叔叔好,可能一開始,他會比較膽怯,慢慢的聲音就會大一些,再往後這個問題就會解決了。

所以,遇到這樣的問題,首先是家長,不要心裡有太大的壓力,一定要順其自然,慢慢解決,相信這個問題一定能夠解決的。

我是寧老師,專注幼兒和青少年教育,歡迎關注我。


寧老師說


這個問題我給很多家長回答過了,再回答一次。

現在大家都稀罕小孩,見到了會給大人打招呼,大人希望孩子表現好,嘴甜有禮貌。帶孩子出外,希望孩子見人會打招呼,見人就會問好,是每個家長的願望。孩子會叫,顯得有禮貌,不會叫,家長沒面子。家長為了表示一下歉意,緩解尷尬,就會對孩子說:怎麼這麼沒禮貌。

這樣,尷尬就解除了:看,不是我做家長的沒教育孩子吧,只是我家孩子現在還沒禮貌,我可不是沒教育他!

但是!我們想一想,我們成年人平時出門的時候,見到鄰居朋友,會問好嗎?會不會說:領導好,鄰居好······現在除非服務行業,大家都不這麼打招呼吧。我們普通人會說:出門啦?買菜啦?遛彎啦?散步啦?你吃飯了嗎?······這才是國情吧!

所以孩子不一定明白讓他問好是什麼意思,當然讓說也會說,有的孩子可能還沒準備好,需要鼓起勇氣。如果還未開口那一刻,自己家大人說:怎麼不講禮貌。這是批評,對小小的心靈是個挫敗,反而更不會好好說了。

有的時候,孩子叫錯了,該叫奶奶的叫成了阿姨,大人又批評孩子,雖然不一定是認真批評,孩子也會無所適從,不知道該怎麼叫。

我小時候,私下偷偷告訴我媽,她的熟人有的我半熟不熟,不知道怎麼叫,希望她能告訴我。結果,她當著別人的面,仔仔細細的把人家的姓名、工作給我說了一遍。其實這個人之前對我也很友好,這樣顯得我把她完全忘了一樣,我萬分尷尬,叫出來更加勉強。

所以,我孩子小時候我是不怎麼提示她問好的。我會主動跟人家喊名字說“某某早上好”“某某下午好”“你們晚上好”,然後告訴孩子,這是某某阿姨,某某伯伯什麼的。然後,孩子喊了就喊了,沒喊回家我再提醒她一遍,當時不做糾正,更不批評。有時候出門前給她交待一遍,出門後,也是喊了就喊了,不喊也不催。有的熟人會說:寶寶害羞了呢。我說:我們還沒準備好呢。

什麼“害羞”“沒禮貌”這些標籤一概不貼,不評判孩子。孩子沒有任何壓力,該喊自然喊。

心理學不是用來裝能的,是用來解決困惑,提高人的生活質量的。——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大家有不同看法嗎?歡迎評論,覺得我說的對,不妨轉發、關注哦!



心理諮詢師天藍姐


您好,我是育嬰師睿睿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過相似的經歷:和父母或是老一輩人出門,逢人就會被家人要求去喊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如果不願意張口叫就會被說沒有禮貌之類的,家長也會感到很沒面子。其實有的家長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和陌生人問好,可平時感覺自己孩子挺愛說話的,但一見到不認識的人,一句話也不說,不管怎麼引導孩子說話都沒用,讓不少家長感到很頭疼。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見別人的時候,可以落落大方地跟人問好,這樣會讓人覺得,自己孩子有禮貌有素質,可偏偏孩子一見到陌生人,就是一句話也不說,這到底是為什麼?家長該怎麼引導?

實例分享

每天我會帶睿下樓遛彎,有次在樓下健身娛樂區,碰到鄰居帶著孩子出來玩,我和鄰居在說話時,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剛好經過這裡,鄰居和老師很熱情的打招呼後,讓孩子過來和老師問好,可孩子卻躲在媽媽身後不說話,這時我能看出鄰居很尷尬,和老師簡單寒暄幾句後,老師離開了,然後鄰居在一旁開始訓斥孩子,說孩子怎麼這麼沒有禮貌,見了老師都不問好,以後老師怎麼能在幼兒園喜歡,你這樣做知不知道讓媽媽在老師面前很沒面子。

▶ 很多家長遇到孩子不和別人問好或打招呼,會很惱火,下意識都會認為:

  • 孩子是不懂禮貌,讓自己很沒有面子。

  • 孩子膽小,連招呼都不敢打,沒出息,看著就來氣,以後進入社會怎麼辦!

我相信大部分家長面對這種情況時,普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和別人問好或打招呼是一個禮貌的表現,一個不知道和別人問好的孩子太沒禮貌了,而且會被別人說沒家教。

其實面對不認識的人,孩子之所以不願意問好和打招呼,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長不需要過度的焦慮和擔心。

孩子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這樣的能力,逐漸讓孩子學會分辨和信任他人,家長可以試想一下,讓一個成年人去主動親近不熟悉的人,內心多少都會有所抗拒,更何況是一個孩子呢?

孩子不和陌生人問好或打招呼是對還是錯?

『有時候孩子退縮不願意打招呼是好事』

有時候,孩子退縮是一件好事,尤其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需想先觀察這個新的環境。

當孩子覺得自己不喜歡與人交往時,當孩子被強迫按照別人的標準來行為舉止時,家長應該允許孩子去謹慎地面對這些情形,而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膽小和害羞”的標籤。敏感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一方面會想我不認識ta,為什麼要和ta說話;另一方面想:看著ta也挺好的,要不試試說句話,看看會怎樣。

心理學上有個詞是“陌生人焦慮”,也是育兒學所稱之的“認生期”,孩子在6-7個月時逐漸對養育者形成依戀,對不熟悉的人感到害怕和警覺,一歲後這種焦慮會慢慢減弱,但到3-4歲左右也不會完全消失。

德國教育學專家Christiane曾指出:寶寶的認生期隨著ta的成長而自然產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間,孩子的認生期就到來了。

這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說明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也開始懂得區分不同的人,有自我保護的意識。孩子可以記住爸爸媽媽、姥姥姥爺等熟悉的面孔,被劃為熟悉的人,而其他人自動被孩子歸類為陌生人。當看到陌生人時,孩子會意識到這人和家人是不同的,於是會不自覺地害怕陌生人,怕會給自己帶來傷害,會通過躲閃、不打招呼、哭鬧等方式來尋求家人的保護。

『在對待陌生人的這一問題上』

  • 對家長來說:既不希望孩子與陌生人說話,怕孩子有危險或受到傷害;但又希望孩子能和別人打招呼,有禮貌,這本身就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

  • 對孩子來說:不論路上的陌生人,還是到家裡的客人,都歸為不認識的人,在孩子心裡有一套屬於自己的遠近親疏排列,很多對家長來說的熟人,在孩子心裡只是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

作為孩子的父母,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強迫孩子和不認識的人問好或打招呼,其實是在打破孩子自己建立的內在安全界限,會讓孩子誤以為對陌生人友好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以後遇到陌生人,孩子很可能因此而降低防範意識,進而埋下安全隱患。

韓國一部名叫《素媛》的電影:講述了一個7歲小女孩,因為善意回應了陌生叔叔的詢問,而遭遇了不幸,後來導致孩子身心重創,需要終生攜帶便袋的一個悲慘故事。

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內心安全界限破壞而造成的悲劇,如果家長從小告訴孩子,陌生人的打招呼不用理會,結果會不會不一樣?當然,在問好和打招呼這件事上,很多時候會和孩子的遺傳有一定關係。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存在天生性格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人。

  • 外向性格的孩子:很容易和別人打招呼,也很容易和陌生的孩子打成一片。

  • 內向性格的孩子:是不同的,天生比較敏感,和陌生人相處需要一個過程,但只要經過熟悉的過程,內向的孩子一樣可以把關係處理的特別好。

『父母不要著急給孩子貼上“膽小、害羞、怕生、性格內向”等負面標籤』

心理學有一種“標籤效應”:如果孩子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知乎上有個網友曾說:小時候因為不愛打招呼總被家裡人嘲笑,說自己膽小怕事,導致後來上學時,每次班裡組織集體活動表演節目,ta都告訴自己你膽小,還是別參加了。長大後ta發現“膽小”這個標籤開始影響ta的工作,有時好的項目不敢去爭取,有好的機會從來都是縮在後面。

當孩子活潑時,本來可以輕鬆地跟別人問好和打招呼,但只要一想到家長對自己的評價,反倒不願意開口了,久而久之,孩子真的會變得內向,越來越不喜歡說話,越來越沉默,進而心裡種下一顆自卑的種子。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陌生人問好?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問好時,家長們普遍都會很著急,一方面認為孩子沒有教育好,沒有禮貌,這樣做很丟人;另一方面家長的權威公然被挑戰,孩子不聽話讓自己很沒面子。

家長很容易把孩子不跟別人問好這一事情,上升到孩子沒禮貌,沒教養,對別人不尊重,沒有基本的社交能力等這樣的高度,擔心孩子將來到社會上如何更好的和別人相處。其實當把問題上升到這個高度後,家長的正常反應就會變得又氣又急,越是這樣,家長越需要冷靜的去思考,最需要做的是瞭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和別人問好或打招呼?

1、孩子可能“陌生人焦慮”了

什麼是“陌生人焦慮”?如一個寶寶在5個月前不會認生,但5個月後孩子正常只讓經常抱ta或每晚陪入睡的媽媽,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知道這個人(媽媽)是可靠安全的,而其他陌生人不值得ta信任,孩子對其他人的反應就是“陌生人焦慮”。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陌生人焦慮”,對不認識人的抗拒是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保護能力,但作為家長,通常會忽略孩子的這一個心理特徵。當有不認識的人靠近寶寶時,家長沒有及時幫助孩子疏導這種抗拒的心理,反而更加加深,如逼著孩子叫爺爺奶奶好,阿姨叔叔好……讓本來就很焦慮的孩子更是雪上加霜。

2、大人的人情世故,孩子不懂也不在乎

孩子是孩子,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人情世故這一說法,孩子的思維很直白,只會依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情,不會為了討好家長而給予配合,所以當孩子不去問好或是打招呼時,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

3、孩子缺乏安全感

平時孩子受到家長的負面評價過多,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總是被拒絕,被否定,見到陌生人,家長指責孩子為什麼不和別人打招呼……面對這種類似的負面環境過多後,孩子到陌生的環境裡,保證自己不說話,因為不說話就不會出問題,所以孩子選擇保護自己,所以接受的負面評價過多,也是導致孩子不願意和陌生人問好或打招呼的一個原因。

4、孩子的生活環境單一

正常情況下,由於孩子生活環境單一,所以到陌生環境後,孩子並不知道怎麼辦。由於家庭原因,家長把孩子放在單一的環境裡面,日常最多的就是在家裡或小區裡面溜達,甚至有些家庭沒有機會讓孩子接觸到更多的陌生環境,所以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環境,看見陌生人時,會驚慌失措,不知道怎麼辦,更別提會主動問好和打招呼了。

5、家長給孩子塑造的危險性

由於家長過度的擔心,會塑造一些陌生環境的危險性,最常見的就是家長嚇唬孩子,這種行為是導致孩子在陌生環境不敢說話的一個重要原因。

作為家長,通常會告訴孩子不要理陌生人,ta們都是壞人;不許吃陌生人的糖;不許和陌生人說話;不許跟陌生人走……家長擔心孩子的安全,同時家長的這種表達方式,會讓孩子不知道在面對陌生人時,到底是該說話還是不說話?家長可以分得清楚好壞,安全和危險,但對孩子來說,它都是一樣的,所以由於家長平時的這種過度擔心,塑造一個相對危險的環境,讓孩子到了陌生環境後也不敢和陌生人問好或打招呼說話。

6、家長缺乏給孩子示範

日常生活中,家長沒有幫助孩子進行練習,孩子小時候,語言發展能力是循序漸進的,並不像成人一樣可以張口就來,所以在家裡,家長沒有幫孩子通過一些角色扮演的遊戲,來學習如何和陌生人交流,哪怕孩子在陌生環境裡說你好、謝謝,再見……,其實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很困難的,所以特別需要家長先在家裡和孩子來練習,家庭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一個練習場。

7、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喜歡這個人或不認識,孩子就是不願意打招呼,即使家長要讓孩子去問好,但是基於孩子自我的認知和決策,仍然會決定不打招呼。

8、孩子的自我認知和行為

在孩子的自我認知裡,認為沒有必要和陌生人打招呼,孩子沒有想到這個行為是應該做,只關注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世界,家長說的道理孩子並不理解,也不願照著家長所說的那樣去做。

孩子不願意問好或打招呼,家長該怎麼辦?

對於這個事情,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逼迫,很多家長在孩子不和別人打招呼時會說“你怎麼這麼沒有禮貌?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見了人要問好,下次記得要問啊!”其實比起逼迫孩子,家長更應該做好這些事。

1、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是認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並不是家長口中的不禮貌,作為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ta不禮貌、不尊重人、沒有規矩等,家長越是這樣說,孩子也會這樣認為自己,以後會朝著這個方向走,長此以往,孩子還是見了人不會打招呼,甚至在面對陌生人時會很緊張,內心會焦慮。

2、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家長來說,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如果家長內向,怎麼培養出外向的孩子,所以為避免孩子內向,家長要做好表率,帶孩子逛街或溜達時,看到認識的人要主動打招呼,聊天,嘮家常,你的這些做法會被孩子看在眼裡,慢慢地孩子會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如何與別人打招呼,該如何與他人聊天和交往。

3、介紹孩子認識

孩子年紀還小,ta們的記性也沒那麼好,不是所有見過的人都會記得,所以家長讓孩子打招呼前,先給孩子去介紹一下,這樣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對方。

4、適當的表揚

如孩子在別人打招呼時聲音不是很高,家長千萬不要說孩子,如聲音壓在屁股底下,說話比蚊子的聲音還低……,這樣只會挫傷孩子,打擊孩子,以後孩子更不敢和別人打招呼了,如果家長在這種情況下換成“做的很好”、“你很有禮貌”等鼓勵性的話語,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信心,也會越來越主動。

5、用動畫或故事等方式引導

家長可以用孩子願意和能接受的方式來傳達信息,如繪畫、故事和動畫等方式,這些看似簡單的方法要比家長的嘮叨有效很多,孩子對卡通人物的記憶力會更加牢靠;當然除了看以外,家長可以在家和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別扮演打招呼和接受打招呼的角色,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體會到打招呼,對孩子成長有很好的幫助。

6、儘可能私下教導孩子

在外面,如果孩子沒有和陌生人打招呼,家長最好不要在外人面前數落孩子,說怎麼沒禮貌,不問好,連招呼都不打之類的話,遇到這種情況,家長最好回到家中再慢慢教育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首先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自己小時也有過這樣,見到生人不知該說什麼,但也要告訴孩子與別人打招呼的重要性,這些對於日後社交有很大幫助,最後家長要告訴孩子,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應該如何去做。

7、嘗試給孩子心理準備

家長可以提前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如出門前,可以和孩子進行猜想,你猜今天會不會在樓下遇到鄰居阿姨?如果碰見阿姨,我們該怎麼說?可以讓孩子自己說出答案,如果孩子說,叫阿姨好,家長馬上表揚孩子說你真有禮貌,阿姨聽到一定會高興的。家長給予孩子這樣的引導,可能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對周圍的環境充滿嚴重的不安全感,可能真的是安全感出問題了,家長要去檢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原因:家長的情緒是否穩定、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是否和諧、是否允許和相信孩子能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並及時地肯定孩子……當然,這些是需要家長更深的探索和處理。

不論問好或打招呼與否,孩子其實都在努力

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只不過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節奏、天賦,而不是按照家長的臆想,如此而已,家長通常只看到孩子的不努力、不打招呼,卻沒有看到孩子內心的努力。

孩子在面對陌生人時,很努力地站在那裡,很努力地接受面前的陌生人,同時要面對家長讓ta問好或打招呼的壓力,對孩子來說,內心很煩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心甘情願地打招呼。

問好和打招呼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別人,給別人力量。

不問好或不打招呼也是一種努力,一種成長,是愛自己,給自己力量。

兩者都是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向不同,家長可以試著,別去強迫孩子打招呼,會發現孩子會慢慢放鬆,當孩子感覺徹底放鬆後,會發現,問好和打招呼根本不是什麼難事!在某個階段,不用家長來提醒,孩子也會開心主動說“叔叔好,阿姨請坐這些話……

▶ 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孩子有時會主動打招呼,有時又會變得不說話,到底是為什麼?

對孩子來說,ta認為自己沒必要總打招呼,這樣會覺得很彆扭;孩子某時心情不好,不願意和任何人說話……

其實作為家長,只需要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心情好就打招呼,沒有心情或忘了就算了,家長可以代替孩子給別人一個禮貌的解釋。家長教會孩子打招呼,是為了讓孩子有禮貌,並不是為了打招呼而打招呼,只要孩子自己認識到禮貌這個事情就可以了。

讓孩子做真實的自己最好,這樣孩子不累,家長也不會累。

養育孩子,家長不妨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自己身旁這個不打招呼的孩子,就像《拜託了媽媽》中,孩子們向家長喊出的心聲一樣:“爸爸媽媽,不要逼著我打招呼了。”

總結

法國思想家盧梭認為:人們要尊重兒童,不要急於對孩子作出或好或壞的判斷。美國編劇卡森麥卡曾說過: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冷酷的開端會把他們的心靈扭曲成奇形怪狀,一顆受傷害的兒童的心,一輩子會萎縮成像桃核一樣堅硬,一樣佈滿深溝。

不要輕易指責那些不喜歡打招呼的孩子,因為你的指責很有可能會毀掉一個孩子。

其實孩子只是在一個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對於如何與人交往,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家長可以給孩子一些心理上的準備,讓孩子輕鬆面對每次與他人見面等場景。

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有禮貌,在社交中有很好的表現,可家長在考慮禮數周到與否外,別忘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要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用成人的思維去要求孩子、逼迫孩子。這樣做,孩子可能在外人看來很有禮貌,但孩子內心快樂與否,也只有孩子自己清楚了。

蒙特梭利博士說過: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面對不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的孩子,家長少一點責備,多一點耐心;少一點負面評價,多一點包容和關愛,相信只要家長認真去觀察,去示範,去引導,孩子一定會創造奇蹟的!

養育和保護孩子,是家長一生的必修課,願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快樂的成長每一天。

以上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希望我的解答能夠幫助到您。

我是睿睿媽,高級育嬰師,原創作者,分享專業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和理念,歡迎點贊、關注和轉發,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看到。(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


育嬰師睿睿媽


我閨女就不愛叫人,在小區裡玩見了我們單元的老人有時候我也會讓她叫爺爺奶奶,我感覺這個和脾氣性格有關係,她比較內向老實害怕,我有時候就會問我閨女我說你怎麼見了誰誰誰你也不喊呢?你又不是不認識。她說我不好意思不敢,我感覺這個可能就是天生的吧。我大姑姐家的孩子和我家的同歲,人家知道出來玩見了歲數大了就喊爺爺奶奶年輕的就喊叔叔阿姨,特別招人喜歡逢人就誇,這個東西我感覺是學不來的,不要強迫孩子別再適得其反了,就更不好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慢慢就好了。老人不是經常說嘛誰誰誰小時候可愛說了長大了內向了,沒事的慢慢的引導孩子大點自然就沒事了。


寶Mother


我孩子不大,也在面臨這個問題。我小的時候就是那個被家長要求叫人的,我也是那個被大人認為沒禮貌的!那會兒的我很煩這種事,第一是這些人我不熟,尤其比我爸大的要叫大爺,比我爸小的才叫叔叔,我根本看不出比我爸大還是小,所以沒法叫!第二個就是我的性格偏內向,外人面前會不太敢說話,我覺得這個性格使然,並不是沒禮貌!包括我現在孩子也一樣,我從不會要求孩子一定叫,去了朋友家之前先跟她商量進門要問好,如果她說不願意,我不會強求,孩子的禮貌不需要通過這種事來確定,我孩子就是外人面前會害羞,外人面前她都基本不說話,這種性格我不能強硬要求,怕她反而會有逆反心理,再者我自己就比較煩這種行為,更不會要求孩子!如果有人說你孩子沒禮貌也不要管他,自己的孩子到底有沒有禮貌你自己知道,不需要別人判斷!


花眼兒媽媽


禮貌這件事,並不單單是對他人的尊敬

最重要的是,對別人有禮貌,是對你自己的尊重

你對他們禮貌,並不代表你認可他們,而是代表你有涵養。

特別想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以前的我和題主心態差不多,不愛打招呼。但是現在(27歲)回想起來很多時候覺得是自己做得不好。

小學五年級,我們家搬到了爸爸單位的房子裡,和局長們住到了一棟樓裡。有一天局長夫人帶著兒子去我家串門(對下屬的慰問),第一次見到我想要表達好意,伸手摸我的頭,(因為我平時沒有養成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的習慣)身體本能地躲開了那隻手。那個阿姨當時尷尬的神態我現在也忘不了。

工作以後在單位也是基本上避免和領導或者不太熟的人打招呼的場合,很多時候自己也很累,也錯過了和更多人接觸的機會。

還有一些父母退休後交的奇怪的朋友,真是不認識也不想打招呼……

我是什麼時候意識到的呢?是來了日本以後。因為對陌生人,尤其是那些目上的人打招呼犯怵,所以在覺得自己給大家添麻煩的時候儘量隱藏自己,減少因此對大家造成的影響。

比如說,事務所裡有三個領導abc,我要去找其中一個c,小聲敲門進去,看到abc都在低頭工作,輕輕站在c身邊開始說話。過了一會兒,a扭頭對我笑著說:“小*,以後進來要向我們每個人打招呼哦~”,我心裡閃過一個疑問(不會打擾你們嗎?),之後我再去就大聲敲門,大聲跟每個人打招呼,發現他們反而很開心的同我打招呼,也不擔心吵到他們或者他們在意我沒有打招呼。大家都開開心心的,事後自己也不會胡思亂想,挺好。

我想說的是,重要的是打招呼的習慣。不管對方是誰,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打招呼是你應該做的事。當你養成這個習慣,遇到陌生人或者不喜歡的人也能本能地做出這個行為。雖然不可能每次得到禮貌的回應,但一定比起你不打招呼能得到的禮貌的回應要多。而這個習慣或許能帶給你一些好的東西。

我得到的好東西就是,被大家溫柔對待。我來日本第三個月就去打工了,不習慣日本的生活,說話也不利索,如果連招呼不打就失去了和大家交流的機會,什麼都不會存在感會變弱,會被當成傻瓜吧。自從我發現他們很喜歡被打招呼,喜歡女生傻笑之後,就經常厚著臉皮打招呼和露齒笑,然後大家都很喜歡我,所以每天都很喜歡去上班。日子就變得輕鬆愉快了。

打招呼,雖然從小就被教育見人就打招呼,但是不親身體驗是很難正確理解這句話的。而你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並且在考慮,因對象不同選擇是否打招呼,這非常好。如果你看了大家的回答還是覺得憋屈或者不解,可以試著下次跟她們打招呼試試,看看會發生什麼不同。

祝好!


小小小明同學


我覺得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指責,應該是鼓勵,想想人生中的第一次,多少都會有點困難的,而且每個寶寶的性格都不同,如果寶寶比較內向,比較害羞,指責只會讓她更不願意說話,而且孩子大一點的會有逆反心理,指責只會導致更糟糕。可以通過自身給寶寶舉一些例子,家裡人多給一些鼓勵和誇獎,讓她知道,有禮貌的孩子大家都很喜歡,還有大人一定要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文明有禮貌,每次看到有禮貌的表現要告訴她這樣做是好的,為什麼好。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家裡來人媽媽讓我出去送,我不願意,媽媽就給我舉了鄰居家奶奶的例子,鄰居家奶奶每次都會把客人送到大門口,讓客人覺得受到了尊重,別人也會尊重你,有啥事情幫助的人也會很多,小朋友這麼做會讓人覺得你是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都會在背後誇你,而那些沒有禮貌的孩子,跟你就比不了,我反正是挺受用的,現在養成了這個習慣





文超vlog


我兒子小時候也是不願開口打招呼。因為當時家裡只有他一個孩子,我們也比較少帶他出去和朋友孩子一起玩。他沒有那方面意識。後來上幼兒園大家都很有禮貌,他慢慢的也跟著小朋友一起打招呼。孩子不是教不了。是他需要一個環境。

如果大點的孩子還沒禮貌不要當眾說教,他會下不了臺,下次也不會改。這個時候他不是不知道禮貌,有可能是害羞,不好意思,一般是男孩子表現明顯。他們也會要面子,雖然不好意思但是表面也要表現很無所謂的樣子。家長要引導他說出第一次 ,下次就慢慢自然的說出口了。



1104627


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孩子被要求向人問好,如果不開口就被家長教育說不禮貌,這種中國式的禮貌最是要不得。

首先,所謂的禮貌朋多是對自己認識的人而言的,對孩子來說,家長讓孩子問好的熟人或者朋友,孩子可能根本不認識,讓孩子主動去打招呼本來就有點強人所難。

讓孩子跟不認識的問好,孩子不問好就批評孩子不講禮貌,這對孩子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嚴重的還會導致孩子的社交障礙。

其次,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有的內向點有的外內一點,並沒有好壞之分,強迫內向的不愛說話的孩子給人打招呼本質上說是對孩子的不尊重。

我女兒是不太愛說話的孩子,而她的好朋友優優卻特別外向,見人不用家長交待,主動就跟人攀談上了,無論是在住的小區裡還是學校都有許多朋友,這樣當然有一定的優勢,但壞處也很明顯。

1、對於孩子來說不加區分地去認識朋友本來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有很多次優優都因為在外邊玩而忘記了回家,這還是小事兒,而如果孩子認識的人是壞人該多麼可怕。

2、孩子說話往往欠考慮,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為此優優媽媽沒少處在尷尬境地,經常提醒女兒少說話。

最後,要想孩子講禮貌,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還要注意引導而不是強迫,可以先從孩子熟悉的人做起。

比如孩子見到熟悉的同學、朋友一般不用家長催促自然就會打招呼問好,然後家長再引導孩子向老師、親戚等人部好,並藉機讓孩子瞭解為什麼要問好,為什麼要有禮貌等。

總之,教育孩子也要注意適當的機會和場合,要在尊重孩子意願,好的教育讓人如沐春風,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雙寶媽育兒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因孩子逢人被要求叫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而不肯張口被當眾說教沒禮貌,短短几句話信息量很大,逢人,被要求,當眾,說教,從中看出家長的強制性和孩子的逆反情緒。

不可否認,家長的初衷是好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禮貌,有良好的素質和修養,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外人見人愛,人見人誇是吧?但是教育孩子不是一躕而就的,也要講方式方法,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有的開朗活潑,有的孤僻內向,環境造就孩子從小的性格特點,作為家長,一定要了解您的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孩子鼓勵遠比責備有用的多,如果孩子從小沒有養成見人叫人的習慣,當然這個習慣也是和家長息息相關的,大一點了就不能強迫,只能慢慢引導,講道理,告訴他我們要做個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的好孩子,這些好的思想品德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責備,不是說教,而是您的鼓勵,您的稱讚。每個人都有逆反心理,孩子更甚,你越是要這樣,我就越是要那樣,你越是看不慣我,我就越是讓你看不慣,最終鬧的都不愉快!

孩子逆反心理是一方面,孩子的自尊心是另一方面,您當眾的批評無疑會給孩子的內心強烈的羞辱感,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越來越內向,越來越不願意叫人。我講個例子,我的沒讀兩年書的媽媽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跟我們幾個孩子一句很樸實無華的話:叫人不捨本,只要舌頭打個滾。意思是叫人不會讓你虧什麼東西,當然意義就不一樣了。我的女兒是我媽一手帶大到高三了,樓上樓下逢人就甜甜的叫爺爺奶奶好,叔叔阿姨好,哥哥姐姐好⋯小時候被她叫的人都會甜甜的回一句:哎,這孩子真乖!說明什麼問題,第一,正確的教育。第二,孩子需要誇獎需要稱讚。

對您的孩子改變一下教育方式,用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對他一點小小的進步都予以鼓勵,一點兒一點兒,慢慢的您會發現他跟以前不一樣了,他願意跟您溝通了,他變自信了變開朗了。生活中儘量讓他遠離一些負面的東西,他快樂了,一切迎亦而解了!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