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筆意為何物?如何追求之?

小幹探


何謂筆意?如何寫出美的筆意?

筆意是指作者通過毛筆的運行使轉所表現出來的意態,風格。比如豫州刺使善草隸,以筆意傳其子,書聖王羲之筆意傳給王獻之。一般父之筆意傳於子。


而今有篆隸魏碑筆意,屬於北派碑學風格,其筆意雄強,古樸,行書草書屬於南派帖學風姿,綽約,遒美。

學習帖學一般都學魏晉唐宋筆意,魏晉筆意為韻,唐代書人尚法,宋崇意,元明尚態,清代從屬姿。之筆意,不同的學派,不同朝代,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筆意。


筆意與筆端筆鋒有關,有云:筆天地與形內,挫物於筆端。形質形貌,源自筆鋒的婉轉或灑脫。

筆意同過筆勢展示。書法人的性格情趣素養時代風尚的千差萬別,以及不同的筆法,皆反應在點畫形體結構上的風格特點也就迥然有別。故筆意有別。筆法及筆勢都有體現筆意的多樣性。

比如筆法是隸篆則有古樸典雅,筆法為形草則有流變遒勁妍美。同時各種書體有肥瘦,有方有圓,有長有短,曲直,方圓,平側,巧拙,和峻之分。由此可見筆之意態萬千。


相傳晉衛夫人的筆陣圖,用筆方法所得筆意,極妙。王羲之的筆勢論,都具有達到筆意有龍跳門,

那麼如何追求美的筆意,一言難盡,需要磨礪筆力,巧運筆端。要看學何種風格的書法,或是自己的風格,一則是剛健風度,還是柔美風神,不同的筆意,便由幾番風霜的歷練。方有自己的書寫筆意,即風格。


狂喜淡墨a


筆法、筆勢和筆意為書法三要素。

筆法是最具體與最基礎的,他決定了點畫的力度和形態。

筆勢則是在筆法精熟之後自然產生的,它主要指點畫的動態與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繫。

筆意則是書者在長期的書法藝術實踐中形成的風格、意趣、氣韻等等。

筆法和筆勢是具體的,有跡可循,可以循而學之,筆意則是筆法和筆勢發展的結果,它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東西。好比作詩,筆法相當於詩的格律,筆勢相當於起、承、轉、合,筆意則是風格與意境。此三者相互聯繫缺一不可。

學書者要如何追求筆意呢?

首要多讀古人法帖,不僅要熟悉他們的技法,更要體會他們的弦外之音,最好能與他們心心相印。

孫過庭在《書譜》中曾說:“(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大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己嘆。………”

孫過庭理解了王羲之作品的精神境界,因而他不僅得到右軍筆法,而且也得到了右軍筆意。

其次,嚴格訓練技法,功夫要儘量到位。“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熟,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

可見筆意的取得,必須在筆法精熟的基礎上。

最後,“功夫在字外”。筆意是書者精熟世界的流露,當然有雅俗、高下之分。

筆意的洗練,如元人倪雲林的書畫,是“洗心”的結果。

筆墨的渾厚端凝,如顏魯公的書法,是他仁、厚、忠、耿的品質表現。

明代張瑞圖技法相當精熟,膽識不低,唯人品不佳,深究其筆意則有過分尖刻的印象。


書法有云


1,臨帖,掌握筆法筆意。摹帖,把握結構。

2,通篇臨習,加強興趣,萬萬不可機械重複,丟了興趣。

3,每天寫好16開的方格紙兩頁。

4,循序漸進,先楷後行草,先楷後隸篆,先點畫,後結體,再章法。





得緣齋書畫藏品


書者從內心深處十分想寫字,但是一丁點兒雜念都沒有的狀態下,提筆一揮而就的作品。比如顏魯公的祭文,張長史寫的肚痛帖等等,都筆意十足。而且都作到了:心忘於書,手忘於筆,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呀。

有筆意的作品千年不朽,人神共賞啊!一管之見方家教正。


無為大聖o


人之有心,有心便有心意,以筆述之,便有筆意。

書學一途,我分三個境界:法、藝、道。筆意大約在藝的範疇。當你用筆的各種技巧都完備了,各種法度都掌握了。用手裡的筆自然的表達你的心態心意心境,筆意也就隨心潑灑了。至於如何達到,上面已經提及,不再贅述。


高凌雲書法


筆意是為了質和氣。

是筆自己在走,人只要虛扶毛筆跟著筆走就行了。

打個比方,就像耕田時用手扶著犁一樣。


無譽無咎


古人云:人要有精氣神,那麼畫與字都是這般。

有機緣可以覓得良師,若是機緣不夠還需慢慢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