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湖北日報攝影記者柯皓

我是從1月22日開始接到任務,進入醫院拍攝這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我們部門一開始抽調2名攝影記者參戰,我主要負責拍攝醫院,同事主要負責拍攝解放軍醫院支援情況。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8日,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強剛從ICU出來就接到電話,一起戰鬥的武漢某區人民醫院ICU主任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肺炎,目前病情惡化,他強忍著淚水。

拍攝這種疫情或災難的事件,對於一個攝影記者來說,最難克服的不是技術,而是來自心理的壓力。我去採訪拍攝的武漢紅十字會醫院,這裡平時並不是專科傳染病醫院,硬件條件不是特別好,沒有按照規範設置“三區兩通道”,剛開始操作也不是很規範,和我想像的完全不一樣。雖然穿著防護服、戴著兒子的潛水眼鏡當護目鏡,相機也要全部包裹起來,但說實話,都是血肉之軀,尤其是到重症病房,看到病人戴著呼吸機躺在那裡,心裡還是非常緊張。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8日,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症ICU內,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來自北京朝陽醫院的李緒言醫生眼鏡和護目鏡上掛滿了霧氣和汗水。他穿著密不透氣的猴式防護服在ICU裡呆了4個小時。

在武漢肺科醫院拍攝時,弧形的重症病房裡,10張病床依次擺開,每張病床周圍都架滿了急救設備,10多名醫護人員分佈其中忙碌著。每當我經過一張病床,都能聽到周圍的設備滴滴作響。拍攝過程中,我十分緊張和謹慎,小碎步慢慢移動,還要時刻環顧四周,生怕影響了醫護人員的工作。我一邊拍攝照片,一邊拍攝視頻,記錄下醫護人員奮戰在一線的珍貴畫面。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搶救病患。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搶救病患。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4日,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隔離區,護士在準備藥品。

隨著在一線採訪和拍攝時間的增長,我的緊繃的心理也慢慢平復下來。記得有一位重症患者,已經82歲了,特別善談,噪門兒也大,特別樂觀,如今已經出院。他們這些患者戰勝疫情的必勝信念也在感染著我。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搶救病患。

從接到任務起,我就準備好了被子,做好了不回家的準備。家裡人也不知道我去醫院拍攝,我也沒敢告訴他們。我小孩還在發燒,雖然我很擔心他,但我更擔心會給他們帶來危險,必須按要求做好隔離。拍攝時,我要求自己不影響醫護人員工作,無論輕症病人都讓他們在我的鏡頭裡“隔離不隔心”。

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武漢!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上崗前互相幫助穿戴防護服。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在洗手消毒。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搶救病患。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面前堆滿了各種化驗瓶。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由於長時間佩戴防護面罩,一位醫護人員臉上留下明顯的印痕。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堅守一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4日,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隔離病區,一位醫生扶著腰在走廊上慢慢走動。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每天穿著密封的防護服長時間高強度工作,無法喝水、上廁所,只有吃飯時間能夠短暫休息。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醫護人員奮戰一線,搶救病患。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一醫院工作人員在清點國際援助的醫療物資。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8日,武漢市肺病醫院,醫護人員在ICU救治重症新型肺炎感染者。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堅守一線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7日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等待危重病人轉運時接到病人心跳停止的緊急電話,抓緊聯繫協調處理。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7日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綜合病房樓三樓,院長張定宇在查看危重病人病歷。

同心抗“疫”共克時艱--一位攝影記者的前線採訪手記

1月27日晚,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右二)跛行前往南樓ICU病房。

我愛我的家人,我愛武漢!


來源中國攝影出版社

文字:小九兒

攝影:柯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