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終學淺,古人用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死讀書

《冬夜讀書示子聿》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註釋】

①示:指示;②遺:保留,存留;③始:才;④淺:膚淺,淺薄;⑤絕知:深入、透徹的理解;⑥躬行:親身實踐。

陸游,是南宋的著名詩人,他特別愛寫詩,喝茶的時候要寫首詩,欣賞風景也要寫首詩,就算是一個人發呆的時候突然想起了什麼,也要趕緊寫首詩表達一下自己的感情。在他快八十歲的時候,有一次整理自己的詩稿,一數,自己從十七八歲開始學寫詩,到現在居然已經寫了有一萬首了,他就很自豪地寫道:“脫巾莫嘆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

就是說,脫下頭巾看著自己的頭髮都變白了,不要感嘆時間過得怎麼這麼快啊,六十年的時間我可寫了有一萬首詩呢。六十年,一萬首,比唐代詩歌冠軍白居易的三千多首還多兩倍多,算下來陸游平均兩天就要寫一首詩,是一個勤勞創作的詩人。

紙上談兵終學淺,古人用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死讀書

但是說起歷史上寫詩最多的人,那也不是陸游,而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一生究竟寫了多少首詩啊?有人說是三萬九千多首,也有人說是四萬多首。但是不管是哪個數,都幾乎趕得上《全唐詩》的數了。跟他比起來,陸游就只能做第二名了。但是因為乾隆的詩作普遍質量不高,所以沒有人把他當作詩人,現在大家說起古代寫詩最多的詩人,那還是陸游。

陸游十分重視對孩子的教育,給他的孩子們寫過很多詩,來教育他們怎麼讀書、怎麼做人。

有一年冬天,夜已經很深了,七十多歲的陸游還一個人在書房裡點著蠟燭讀書,窗外的寒風呼呼地吹著窗戶,陸游看書看得入迷,竟然一點兒也沒覺得冷。其他人早就進被窩裡暖暖和和睡覺了,只有他還一點兒不困,在燈下認真地讀書。讀著讀著,他就突然想起了自己最小的兒子子聿,他想著:“這個小兒子最小,現在正是要讀書的年紀,不如我把自己這麼多年讀書的心得寫成詩給他,教育他怎麼讀書吧。”於是他鋪開紙,提起筆便開始寫: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紙上談兵終學淺,古人用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死讀書

陸游對兒子說:“古人做學問總是用盡全力,一點兒都不保留,特別地努力,青少年的時候要十分用功,到了一定年齡才能有所成就。我們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淺顯和有限的,要想真正學到本事、理解書中的知識,必須要親身實踐才可以。”

為什麼書本上的知識不夠啊?那就要說起一個典故,叫作“紙上談兵”。

戰國的時候,趙國的大將軍趙奢有一個兒子叫作趙括,他熟讀兵書,能把兵書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在和別人討論軍事的時候,也總能說得頭頭是道,誰都難不住他。

後來,秦國攻打趙國,大將軍趙奢已經去世了,趙國就派了另外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將軍廉頗去打仗。廉頗在兩國邊界修了高高的城樓堅守著,不讓秦軍進來。於是秦軍就一直沒有機會攻打趙國。再後來,趙國的君主把趙括換去代替了廉頗,結果趙括就拿著兵書,按照書上所說的,一去便帶著部隊和秦軍打,最終幾十萬的大軍被秦軍團團圍住。平日熟讀兵法的趙括,這時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自己也被亂箭射死,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因此全軍覆沒。因為趙括只知道按照兵書上寫的去談論打仗,根本不懂得分析實際的戰爭情況,所以只會失敗。

紙上談兵終學淺,古人用經驗告訴我們為什麼不能死讀書

古時候還有一句俗語是這樣說的:“上山才知山高低,下水才知水深淺。”就是說你只有親自去登山,才能知道這座山究竟有多高;只有親自踏進河水裡,才知道這條河的水是深還是淺。

陸游寫這首詩就是要告訴兒子,不能只是死讀書,而要親自去做,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