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互聯網五年來的發展

315晚會後,電子煙行業一地雞毛,前一天這個行業還是風口,啟信寶數據顯示,從15年一直到18年,電子煙行業新增企業數量每年都有一千多家,2019年僅僅過去了三個月,就新增了248家,每年註銷的企業則只有個位數,行業已有超過10家企業拿到融資。

回顧互聯網五年來的發展


投身電子煙行業的,不乏各路明星創業者。錘子前1號員工朱蕭木新晉創辦了Flow福祿電子煙,獲羅永浩站臺,也有媒體報道稱,羅永浩將轉戰電子煙行業,正在尋找供應商,“藍洞新消費”甚至成功破譯了羅永浩電子煙的品牌:小野和細紅線。開年後,WeMedia董事長李巖、同道大叔董事長章晉源和視覺志創始人沙小皮等新媒體創始人,聯合創辦了電子煙品牌靈犀LINX。

在監管這個最大的不確定因素下,電子煙行業何去何從,沒有誰知道答案,然而不用懷疑的是,不論是徹底封禁還是有限監管,電子煙創業者都將被清洗,大部分玩家出局成為必然。

315晚會後,網上開始流行一個段子,說羅永浩命不好:“做一行倒一行,做手機時,整個手機行業萎縮了,做空氣淨化器,那一年空氣特別好,做個電子煙,整個行業都上315了。”這話有很大程度的揶揄成分,因為很多行業的變化跟羅永浩沒任何關係,不過倒是說明羅永浩投身了很多熱門行業的事實,事實上,羅永浩投身的行業遠不止這幾個,去年底社交創業熱時羅永浩先是發佈子彈短信再做社交App聊天寶;在成都發佈會上他發佈了大衛和希瑞智能音箱D1以及行李箱。

回顧互聯網五年來的發展


追風少年羅永浩們

什麼熱做什麼的不只是羅永浩,他不過是千千萬萬創業者的一個而已,大概是從2011年開始,創業者選擇項目的邏輯就普遍變為追“風口”,創業者們都已成為吹風少年。

2011年雷軍提出了“風口來了,豬也能飛”的名言,當時他的原話是這樣的:

“創業能否成功要靠命。所謂命就是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創業者需要花大量時間去思考,如何找到能夠讓豬飛起來的颱風口,只要在颱風口,稍微長一個小的翅膀,就能飛得更高。”

彼時小米才剛起步,雷軍說出這話時還是在百度世界大會上,他為外界熟知身份是金山軟件董事長,金山軟件是百度生態的一員,跟“風口來了,豬也能飛”對應的還有一句名言是:“順勢而為”,雷軍出錢成立順為基金投資創業者,正是源自於這一句話。

正是在2011年,“千團大戰”爆發,美團殺出重圍成為最大勝利者,“千團大戰”也是中國互聯網創業史上第一個創業風口,2011年到今天,又陸續發生了“千機大戰”、“千播大戰”、“千箱大戰”等等大的創業踩踏事件。

回顧互聯網五年來的發展


各類創業風口不勝枚舉,數得過來的就有網約車、O2O、智能硬件、可穿戴設備、眾籌、微信第三方開發、共享單車、VR/AR、P2P、區塊鏈、無人貨架、社交拼團、新零售、短視頻、人工智能、小程序、互聯網+、產業互聯網……

鐵打的創業流水的風口,2011年到現在,驅動整個互聯網發展的就是各種創業風口。在百度搜索“風口”就能發現大量這樣的文章:《2018年互聯網創業的九大風口》《2019年,抓住這幾大互聯網創業風口,普通人都會成為富豪》《2019年互聯網創業最全3大風口!》《2019年,這六大互聯網創業風口不容錯過!》《「互聯網創業風口」都有哪些?機遇不可錯失》……


風口學已成為互聯網創業的成功學,創業者們前赴後繼,紛紛成為追風少年。

為什麼風口會變得流行?

2011年前,雖然互聯網創業也出現過各種潮流,比如WEB2.0、SoLoMo(Social、Local、Mobile)等等,然而卻都是大的趨勢,而不是具體的業務模式,當年的互聯網創業項目,雖然大都是師從硅谷的Copy 2 China模式,但一個特徵是玩家不會扎堆,你做你的,我做我的。

2011年“風口”創業思維一下變得流行,倒不是因為雷軍提出的“風口”說誤人子弟,而是與整個互聯網大環境的變化有關係。

2011年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分水嶺,一方面,從PC到移動,3G牌照發放,移動互聯網時代正式來臨,小米、微信兩個移動新物種在這一年面世;另一方面,3Q大戰後,互聯網巨頭紛紛走向開放,不再是創業者做什麼自己做什麼,而是紛紛投資創業者構建生態圈,投資者對創業者的經典一問從“BAT抄你怎麼辦”變為“BAT不投你怎麼辦”。正是這樣的變遷,導致了風口的流行。

從PC到移動的變遷,互聯網已有十年曆史,很多需求都已得到充分滿足,換句話說,越到後面,創業者能夠做的事情越來越少,扎堆就在所難免,今天互聯網創業能做的事情更少時,連電子煙都能成為風口。

前些年Copy 2 China模式被諸多WEB2.0公司驗證後,硅谷創業趨勢一經發現就會出現大量的追隨者,所以組織創業者去硅谷看項目成為一門生意,硅谷科技資訊一度也十分流行。

在BAT開放思維影響下,巨頭+VC共謀形成了新的互聯網創投邏輯,VC投資項目再賣給巨頭實現退出成為一個最清晰不過的路徑。

投資者有了“投資賽道而不是投資賽馬”的思維,本質就是鼓勵風口思維;創業者則訓練出了“巨頭需要什麼,我就做什麼”的思維,而巨頭需要的可以從公開的戰略去發現,結果往往是相似而單一的,因此很容易出現創業者扎堆。千軍萬馬的創業者等著巨頭垂青,等不到的結局就很慘淡,比如有媒體報道,聊天寶曾有想法要抱阿里大腿幫助後者達成社交夙願,奈何後者對社交已意興闌珊,這直接決定了聊天寶的結局。

對於創業者來說,與其特立獨行,不如緊追風口,這是一種集群效應的體現,就像一個地方開出一片餐廳再去開個餐廳,會比去一個無人問津的地段單獨開一家餐廳更有成功的把握,因為一個地方有多家餐廳說明這個地段人流旺盛,適合餐廳這門生意。

回顧互聯網五年來的發展


互聯網創業流行風口思維,不是因為雷軍提出了“風口”這一概念,而是與整個互聯網創投環境的變化有聯繫。

創業者要警惕風口思維

現在回頭來看,互聯網上大多數風口,最終都一地雞毛,特別是最近幾年興起的一些風口,比如VR/AR、區塊鏈、無人貨架以及共享單車,甚至整個行業都集體踏空,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風口是“偽需求”,有的風口面臨強監管,有的風口被巨頭收割……

“總有一波風口適合你”,這一波風口不成功,還有下一波,我們會看到許多屢敗屢戰的創業者,也有少數命好的創業者能夠屢戰屢勝,踩準一波又一波的風口。相比這些屢敗屢戰或者屢戰屢勝的創業者而言,大多數創業者結局都很悽慘,倘若只是浪費青春倒不算太壞的結局,賣房創業傾家蕩產抑或債臺高築舉步維艱的,不是沒有,前赴後繼追隨風口的創業者們,就像是飛蛾撲火。

今年互聯網行業依然有各種風口供創業者自由選擇,短視頻Vlog、AI芯片、社區團購、摺疊屏、AIoT、智能音箱、產業互聯網、互聯網汽車……不用懷疑,其中一定會有集體踏空的風口。

與幾年前相比,今天追隨風口創業的成功概率正在變得空前小。

一方面,巨頭不再像前些年那樣大方地撒幣,在經濟環境整體承壓的大環境下,巨頭花錢開始變得十分謹慎,投資項目越來越重視獨特性、創新性以及技術壁壘,追隨風口的創業者要想成功就要自力更生,自我造血,做大做強,然而這很難;

另一方面,今天的“風口”幾乎都不再是Copy 2 China,而是創業者們一起摸著石頭過河,比如無人貨架,新零售,在國外沒有對標對象,因此,更可能會出現集體踏空的可能性。

什麼熱做什麼,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的思維,已不再奏效,正是因為此,創業者應該回歸創業本質,少看趨勢多看市場,不討好巨頭只滿足用戶,多做創新少做跟隨,去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去思考市場需要什麼,去認清自己能做什麼,去實現自我造血,去構建競爭壁壘,才有成功機會。

“風口”概念出現前的成功企業,如BAT,如蘋果谷歌微軟Facebook,都不是因為大家都在做所以要去做,它們無不是從市場需求出發,去解決市場上的問題;“風口”概念出現後大獲成功的創業者,如今日頭條、拼多多、富途、快手、陌陌,也都不是因為追隨風口而取得成功,反而是在堅持走自己的路。

事實上,行業已經開始對“風口”進行反思,3月,三六零董事長,互聯網老兵周鴻禕的一段發言,我覺得可以引用一下:

”我每天看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各種聳人聽聞的預測,各種慌里慌張的文章,好像大家都覺得2019年挺多問題的。但是,從一個產品經理的角度,我真切地感覺到,老百姓還是有很多需求沒有被滿足的,所以還是要去創新。”

現在創業者缺的不是對趨勢的預見,而是對市場的洞察,每年底都有一些行業知名的“展望趨勢”的財經類跨年演講,你看了會發現,大多數趨勢展望,都是正確的廢話,或者說公開的共識,如果當成一種跨年儀式倒沒什麼好說的,如果真跟著演講內容去找創業機會,會死得很慘。

當然,創業者警惕風口思維不等於要逆流而上,大勢不可違,雷軍“風口”一說是告誡創業者要順勢而為,而不是要扎堆追熱點。互聯網創業的核心驅動永遠不會變化:新的技術、新的模式和新的市場是市場前進的三大動力。AI、IoT、5G等新技術方興未艾亟待普及,新零售、產業互聯網、內容創業這樣的大的趨勢不可逆轉,下沉市場、垂直市場和海外市場也是各界共識的機會所在,但即便看到這些,創業者也應該要有市場第一、需求第一、用戶第一的思維。

風口已死,互聯網創業永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