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的背後——“七步詩”後面的故事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聞之,潸然淚下。——《三國演義》七十九回。

一首七步詩展現了曹子建無與倫比的才情,可其實這首詩未見正式史料,最早見於《世說新語》: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深有慚色。

其實無論哪種記載,都說曹丕潸然淚下或有慚愧,可真實的歷史中這位後來的魏文帝對於自己這個同胞兄弟(同為卞夫人所生)處處打壓,甚至欲奪其命,即使在自己地位已經穩固的情況下也沒放過曹植,直到自己的繼承人在位時(魏明帝曹叡)也絲毫沒有放鬆,真不知道這個才高八斗但政治上好不成熟的曹植對他們有何威脅。


《三國演義》的背後——“七步詩”後面的故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擊敗了其弟曹植,被立為魏王世子。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就在曹操入土之後的幾天內,曹丕就做出決定,讓曹氏諸侯十多人,去封國就任,尤其是曹植,臨菑縣候(今山東淄博),這個曾經的世子競爭者。除此之外,曹丕又在諸侯的封國內新設兩種官員——監國謁者和侯國防輔,用以監視和限制諸侯的所作所為。一有越軌之事,監國謁者和侯國防輔,馬上向魏王密報。諸侯未經允許,不能擅至鄴都,更不許相互串聯來往。郊遊打獵,不準越過方圓三十里的禁區。這一切,把曹氏諸侯弄得猶如服刑的犯人一般,尤其對生性自由的曹植來說,無疑是重大打擊。

而曹丕則在密切監視曹植的一舉一動,毫無懈怠。而曹植的厄運很快就來了。

同年,迫不及待的曹丕代漢自立,魏國建立!作為親弟弟的曹植立刻上表祝賀,並附送賀禮給哥哥。本是個正常不過的事兒,可惜曹植情商太低,想到哥哥成了皇帝,而自己本應也有機會功成名就的,在想想自己現在的處境,三年連喪二子,過著囚徒般的生活,不由悲從中來,嚎啕大哭起來。

幾天後,曹丕就接到了臨菑縣監國謁者和侯國防輔的報告,說曹植為大漢哭泣。當然,事實真相不重要,曹丕只想要結果,他早就想找機會收拾這個弟弟。在這之前,他要讓自己的母親高興。

卞夫人所生四子:丕、彰、植、熊。其中曹熊早死,曹植就成了最小的兒子,而卞夫人對於這個兒子也是十分的喜愛。要想懲罰曹植,母親這關要過。曹操在世時,對於卞夫人的母家沒有重用(也是無能),曹丕給當時僅存的舅舅卞秉升任卞秉為昭烈將軍,封都鄉侯;卞秉之子卞蘭(支持曹丕奪世子),任奉車都尉。財物土地也是毫不吝惜的賞賜,這讓母親十分高興。而這時,曹植又出事了。

一日,曹植酒醉之後執意出城遊玩,被監國謁者灌均攔截,曹植本想發作,但被勸阻。本是件小事,但灌均深知皇帝新意,添油加醋的寫了份奏章連夜送到了曹丕的手裡,曹丕準備動手了。

不過曹丕深諳政治,他將此事移交到三公手裡,不露聲色地批示了四個大字“下三公議”,意思是請太尉、司徒、司空三位重臣合議如何處置。三公是太尉賈詡、司徒華歆和司空王朗。其中賈詡和王朗是曹丕曾經堅定的支持者,結果可想而知。最終的結果就是:建議由監國使者護送來京城,交有關機構處置。看似沒定什麼罪啊?但到了京城,有些事兒就由不得你了,其實這招十分毒辣。

而且這份決定還送給了卞太后一份,文化不高的太后開始還支持皇帝的決定,認為國有國法。但後來太后突然醒悟,畢竟她對自己的大兒子還是瞭解的,於是向曹丕哭訴,希望能饒恕曹植,但也允許了曹丕處置曹植,但不能殺他。


《三國演義》的背後——“七步詩”後面的故事

憤恨的曹丕十分失望,看來在母親有生之年他想除掉曹植是不可能了。那麼即使除不掉,那就折騰死你。於是下詔:

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無所不容,而況植乎?骨肉之親,舍而不誅,其改封植。

這個詔書誇讚了自己的胸懷,但也定下了對於曹植的基調。於是,在黃初二年(221年),曹植從臨菑縣候貶為安鄉侯(今河北晉州侯城),同年升為鄄城侯(今山東鄄城縣)。

黃初三年(222年),曹植封為鄄城王,謝恩回封地的路上,他寫出了曠世名篇《洛神賦》;

黃初四年(223年),曹植封為雍丘王(今河南省杞縣);

曹丕死後,繼位的魏明帝曹叡對這位叔叔也是多加防範:

太和三年(229年),曹植徙封東阿(今山東省聊城東阿縣),曹植於太和六年(232年)去世,死時的封號為陳王。

可能有人覺得曹丕沒殺曹植,就算可以了,曹植大不了多搬搬家唄。其實不然,對於曹植這種曾經恃才傲物的人,殺死他不如羞辱他,不斷的遷徙,就是為了不讓他在當地形成勢力,看看曹丕對曹植幕僚丁儀、丁廙的做法就知道曹丕之狠了。


《三國演義》的背後——“七步詩”後面的故事

而曹丕沒有得逞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自己太短命了,曹丕死於公元226年,而他的母親卞太后在公元230年才去世,這位母親一直在保護自己的小兒子啊。

無情最是帝王家,生於此地,你的一生將被權利所籠罩,一切皆服務於權利的運作,在這裡沒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只有血色籠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