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沒有亮眼的職業稱謂,沒有特製的防護裝備,一隻普通口罩、一張街坊都熟悉的面孔、夜以繼日的奔走在大家小巷。她們就是社區網格員。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對進出小區的居民進行體溫測量與登記)


高娟是化成街道新苑社區的一名普通網格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本該返回武漢老家團圓的她自願放棄了新春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大年初三就來到社區報到,成為了社區防疫應急隊的一名隊員。從那一刻起,她每天不辭辛勞地打電話排查網格居民的情況、每天跟蹤回訪居家隔離人員動態、解決網格內居民近期的各項問題、在網格內分發疫情預防措施宣傳單、向社區彙報最新動態…“居民需要我的時候,我肯定義不容辭!高娟略帶疲憊卻堅定地說道。雖然天氣寒冷,但她總是風風火火、充滿朝氣地完成著各項工作,用汗水溫暖著社區的居民。


雖然工作苦一點,但工作很有意義


  “御湖城共有1700戶,居民6000多人,最近外地返鄉人口比較多,所以說工作壓力很大。”高娟說道,每天早晨7:00出門,晚上10:00後回家,自己和 “戰友”們默默地在堅持著。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高娟的另一種“工作日誌”)


  “其實也還好,就是腳有點疼……”在御湖城小區內某個垃圾分類收集亭旁,高娟打趣的說道。她手裡拎著一袋使用過的廢棄口罩,這些都是幫助居民收集起來丟掉的。為了讓居民安心“宅家”,高娟和垃圾分類指導員們每天上午會到小區各樓棟間“吆喝”,有需求丟棄生活垃圾的居民便會在窗口給以回應。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把廢棄口罩投入專用收集桶內)


除了為居民丟棄生活垃圾,高娟每天要做的還有很多,轄區入戶排查、防疫知識宣傳、武漢返鄉人員體溫檢測,每一項工作都容不得半點鬆懈。“關鍵時刻,疫情防控等不得……”高娟說道,雖然辛苦一點,但深知這份工作很有意義。


轄區居民的理解,是我最大的欣慰


小區居民眾多,防疫工作也相對複雜,難免會遇到群眾不理解不支持的情況,與群眾打交道,有時候也會“辣”味十足。年前在返鄉人員摸排時瞭解到轄區一位居民剛從武漢回來,高娟便隨同醫護人員上門溝通,要求居家隔離14天,正準備給她宣傳防疫知識,不料吃了“閉門羹”。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我不用你管,你別來打擾我了!煩死了!”居民犀利的話語不僅讓人尷尬,更是給防疫工作增添了一個難題。高娟一度心情很失落,在返回的途中對這件事進行了反思。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回家想了很久,希望轄區居民都理解我們,工作方法得換!”經過反覆的琢磨,高娟換位思考,以該居民的女兒為突破口,動員其家庭內部成員提升對疫情防控的認識。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再三的溝通與宣傳,樂女士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配合居家隔離並主動每天上報體溫情況。


感受溫暖的同時,還有愧疚與心酸


“媽媽最近因操勞過度腰疼,女兒每天也吵著要媽媽,但家裡的活兒我基本幫不上忙……”談到“家”,高娟欲言又止。為了抗擊疫情每天早出晚歸的她幾乎沒有時間顧著家裡的事情,帶孩子和家務基本都是由母親和丈夫來做。每晚回家,母親都會做好飯菜給高娟當“宵夜”。這頓飯,對高娟來說,不僅僅是溫暖,還有愧疚與心酸。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中午短暫的休息時間,高娟回家消毒後喂女兒吃飯)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和遠在武漢的媽媽與弟弟通過微信道聲平安)


苦中摻雜著甜味,這就是我的動力


在街居幹部和網格員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小區居民群眾加入到抗疫隊伍。55歲的劉伯從被勸導者變為“志願者”,主動對居民進行防疫知識宣傳;小區龍曹生主動捐贈口罩50只,謝先生主動捐贈紅外線測溫儀1個,魏阿姨為工作人員送來了兩瓶酒精……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小區居民志願者自發組織安排值班人員)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袁州區一名來自武漢外來媳婦兒——網格員的抗“疫”故事

(在小區內開展防疫宣傳工作)

高娟說:“苦中有甜,這就是我的動力!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一定會戰勝疫情!”

  在化成街道各社區,還有許許多多像高娟一樣奮戰“疫”線的網格員們,面對疫情英勇“逆行”。向他(她)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