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是不是就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只圖自己不管父母道德嗎?

小小天使祥和避世


忠和孝你都不能理解,怎麼去說只顧自己呢,終是表於忠,忠於一個組織,忠於國家孝是表示,自我一點就是孝敬父母,怎麼就照顧自己就成了忠呢,太奇怪了。


用戶盧新民


在古代男人打仗去了邊疆,長期不能回家,交通不便路途遙遠,若回家孝敬父母就無法保國守土,所以說忠孝不能兩全,若現代人不孝敬父母再拿這句話當說詞就不恰當了。孝子賢孫人人敬,在過去不孝敬父母的人朋友都沒有。

我村有一個人在外地交了位朋友,朋友拿著禮物點心來訪,他和朋友坐在酒席桌上讓自己的老父親從廚房內向堂屋內端菜,朋友很懂事禮,非要讓他把自己的父親請出來坐在上坐,而他卻說他父親忙著他倆先喝酒吃飯,而他的朋友堅決不肯,非等他的父親來了才肯入席就座,他實在沒辦法,就跑到廚房趕緊讓他父親撣掉塵土整整衣服,當他把父親領到屋內介紹剛才端菜的就是自己的父親時,他的朋非常吃驚與憤怒,立馬起身,並拿起自己帶來的點心禮品一邊向外走一邊罵自己瞎了眼睛,認為不該交這麼個朋友。

當他路過村裡水坑時,便把點心倒入水坑內,叫著我村那人的名字說到:“我就是喂王八也不會讓你吃”,然後揚長而去。

後來我村的那人大病一場,一直不好,他的父親知道兒子得的是心病,沒辦法只能去找他的朋友,要求原諒他的兒子,讓兒子的朋友給自己的兒子講些做人的道理。朋友看在老人的的面上便答應下來,隨後到了他家給我村的這個人講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這樣他後來才身體痊癒。

尊老愛幼是中華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敬的人他能尊敬他人嗎?當今中國交通方便,即使在外地回一次家都比過去走親戚方便,千萬別以“忠孝不能兩全為藉口不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子欲孝而親不在,一旦父母離開我們,我們再想盡孝己經晚了,留下的只能是悔恨與遺憾。


不忘濃濃故鄉情


關於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忠孝不能兩全”描述的只是個例,盡指那些英雄棟樑為國舍家,不能兩全,讓我們肅嚴起敬,讚佩效仿,歌功頌德,世代弘揚。

但,做為我們普通大眾,我認為,浴血奮鬥,為國捐軀,血灑彊場的場合並不多。我們還是要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踐行我們應有的職責擔當,踏實工作,努力作為,精益求精,盡職盡責,多做貢獻,造福社會,報孝國家。在小家裡,要善待父母,眷妻顧兒,要悅言待父母,好語載幼小,照顧好他們的衣食住行,身心健康。盡己所能滿足親人所願,讓溫馨喜悅盈滿每個人的胸懷,讓每個人臉上都能洋溢著愉悅的笑。

努力工作,造福社會,是報孝祖國為“忠”。

照顧好老幼父母妻兒,讓他們生活快樂為“孝”。

小家安則大家泰。小盡孝,大盡忠。我們要踐行利國利民,利親利家利妻小,讓忠孝美德傳承到天荒地老!

這就是我所認為的忠孝兩全。





用戶庭院楠柯夢似真


  • 答案觀點:所謂的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之說,不能單純的理解成只圖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行為,根據不同的事情的輕重緩急程度,再做評價。至於是否道德也是要看他的目的是否為了顧全大局。


忠孝不能兩全最早的雛形出自南朝時期《世說新語》:

“桓公入峽,絕壁天懸,騰波迅急,乃嘆曰:既為忠臣,不得為孝子。

基本完整的語句是在《元史 列傳 卷八十三》中被提到的:

是時有申榮者,平章山東行省,守東昌,榮見列郡皆降,告其父曰:“人生世間,不能全忠孝者,兒也。”父曰:“何為?”榮曰:“城中兵少不敵,戰則萬人之命由兒而廢,但有一死報國耳。”遂自經。

基本含義是效忠君主和孝敬父母不能同時兼得,因為效忠君主一定含義上就是效忠國家,後來演變為報效國家和孝敬父母不能兩頭兼顧,尤其是駐守在外的武將,更是無法經常看望父母,更不要提能孝敬父母了。

孔子

提及這種孝道,離不開丁憂制度的發展。他的雛形至遲遠在西周時期就有“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說法,即使在春秋戰國時代這種孝道也沒有消亡。到了西漢時期,尤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起,儒家的孝道更是影響深刻,身在朝廷的官員通常出現父母任何一方去世時,就會辭官,回到祖籍守孝“三年”,說是三年,其實是二十七個月。到了東漢時期更加嚴格,隱匿不報的,被查處後會有相應的懲罰。但是與丁憂制度一同發展起來還有“奪情“制度。奪情制度就是皇帝根據實際情況的緩急需要,可以讓守孝期提前結束或者不解除官職,大大縮短守孝時間,甚至有的重要職位就不得回去守孝。“奪情”制度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早期。《孔子家語》記載:

子夏問:“三年之喪既卒哭,金革之事無避,禮與?初有司為之乎?””孔子曰:“吾聞老聃曰:魯公伯禽、有為為之也。今以三年之喪從利者,吾弗知也。”

也就是說這種情況從伯禽那個時候就開始了。隋朝時期的姚察,在後母去世後,隋文帝就曾下旨“奪情起復”,詔曰:

“前秘書丞北絳郡開國公姚察,強學待問,博極群典,脩身 立德,白首不渝,雖在哀疚,宜奪情禮,可員外散騎常侍,封如故。”又敕侍晉王昭讀。煬帝初在東宮,數被召見,訪以文籍。即位之始,詔授太子內舍人,餘並如故。

當然最有名的“奪情”當屬明朝的張居正事件。明朝的丁憂制度相當嚴格,無論官職大小都必須丁憂守孝,一律不許奪情起復。但是偏偏到了張居正剛剛掌權時,他的父親去世了。此時明朝廷內動盪不穩,新政策又剛剛起步,為了穩固朝局,讓新政策執行起來,張居正決定用“奪情”的方式繼續掌政。但是這引來了政敵們的激烈反對,後來由萬曆皇帝出面才暫時平息此事。有意思的是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就是以當年的“奪情”事件抄了張居正的家。

張居正

所以忠孝不能兩全,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只顧自己不管父母的自私表現。不管是某個人出發點是身在廟堂之高身不由己,還是報效國家,以大局為重,這些都不是自私的表現。再者在古代一切所謂的禮制,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層的利益,再直接點說就是為了維護皇權的至高無上。“天、地、君、親、師”已經把這個意圖說的很明瞭,“君”是排在“親”前面的。孔子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是為了這個目的,在家裡兒子要聽父親的,而父親還是要聽君主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提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是為了強調這一點。以上這些歸根結底,最終“孝道”都是服務於君主的,因為君主是所有人的“父母”。

總之由於君主是“天子”也是天下人的“父母”,所以“孝道”的最終解釋權歸君主所有。是否顧全大局或者是否符合道德則也完全取決於君主的需要。

董仲舒


嗶嗶巫


首先說明一下,自古‘忠孝’之意,‘忠’乃指一個公民對國家的效忠。‘孝’乃指自己的父母。不能兩雙,是說:當國家需要時,子女挺身而出報效祖國,而不能伺候於父母左右盡孝了,故‘忠孝’不能兩全。你的題意是:只顧自己小家,而忽略了對父母的照顧。父母養育之恩大如天,從做人起碼的道德上講,應該善待父母,關心和照顧年邁的二老。從法律的層面上講,這是你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愚叟2


自古成大事者,都難免要經受忠孝難兩全的考驗,其實對父母的“孝”和對祖國的“忠”並不矛盾,這種“忠”是更大程度上的“孝”。但“孝”有多種表達方式,並不是一定要守在父母身邊才算是“孝”。

可是,如今再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心中難免不生疑竇:忠於事業,恪盡職守,理當如此。但當它與父母親人特需親情關照產生矛盾時,孰輕孰重,不言而喻,可孰急孰緩呢?在單位,無論你肩負何種職責,離了你,單位不會就此癱瘓,不會因你沒上班而消亡,而父母關鍵時刻沒了親情,並就此撒手西去,你難道不後悔一輩子,懺悔一輩子?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他能熱愛自己的工作嗎?一個不熱愛自己事業的人,他拿什麼來報答自己的父母?我希望大家都能忠孝兩全。各人淺見請朋友們指教。


長江樓主人


忠孝不能兩全怎麼能說是不顧父母只顧自己呢,自古忠臣多是孝子,連父母都不愛怎麼可能愛這個國家,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小家與大家的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要舍小家顧大家。

我覺得最能驗證這句話的就是潛水艇之父黃旭華,黃旭華受命研製核潛艇的時候恰是中國最困難的時候,蘇聯突然停止了對中國的援助,而毛主席斬釘截鐵的說,一定要研製出核潛艇。在這個蘇聯人等著看中國笑話的節點上,黃旭華真的稱得上國之柱石。

黃旭華告別了新婚的妻子,也不能告訴父母親人自己在做什麼,和科研人員來到了風吹雨打的孤島上,潛心研究核潛艇,這一干就是三十年。

又有誰能想到這個科技巔峰的核潛艇的數據竟是黃旭華和他的科研人員用算盤敲出來的,而核潛艇第一次下水黃旭華也親身去做實驗,為了核潛艇,黃旭華真的稱得上嘔心瀝血。

而這三十年,黃旭華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老父親去世的時候這個消息還是被隱瞞著,大家都以為黃旭華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不孝子。直到三十年之後這個消息可以公開,黃旭華的母親得知真相之後立即召開家庭會議,表示理解並且支持兒子的工作,此時老母親已是93歲高齡。

人的一生有幾個三十年,誰不希望和家人朝朝暮暮,但是當國家召喚的時候,黃旭華們挺身而出,心甘情願的為國家做出犧牲。

想想鴉片戰爭的時候,列強隨便在中國的沿海架上幾座大炮就可以逼迫請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現在,我們的茫茫海疆有潛水艇,有航空母艦來把守,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讓人感慨萬千。

雖然忠孝不能兩全,但這忠恰恰是最大的孝。





月輪皎皎


古時的"忠孝不能兩全"是有時代背景的,受限於當時的交通和通訊條件,保衛國家、為國盡忠和在父母面前盡孝只能二選一,確實很難做到忠孝兩全。岳飛選擇了精忠報國,就只能遠離年邁的老母,為國家征戰沙場。

在現代,交通和通訊都很發達,大多數時候忠孝是可以兼顧的。除非執行特殊任務,需要完全保密,在特定時間內也是做不到忠孝兩全的。

至於拿忠孝不能兩全為藉口,只圖自己,不管父母無論何時都是不道德的。

此外,無論古代和還是現代都存在不忠不孝之人,為了金錢、名譽、地位可以不擇手段,出賣親人、國家,洩露機密,投靠外敵。此類人是社會渣滓,自然是毫無道德底線可言的。


37度人生


忠孝不能兩全,自古是有說過。在劇曲《寶鏡記》由林沖唱出的是,逃秦寇,好教我有國難奔,有家難投,…從這兒由於逼上梁山,就根本講不到忠和孝。可是從春秋伍子的故事裡,則體現到忠與孝的事情,伍子胥父子三人為楚國之臣,曾被誣陷為反叛之罪,詔示赴命受死,但伍子胥從孝不從忠,讓父伍參與兄伍尚從命,自己則逃命過吳,在助吳國振興國威而後,利用吳國的.勢為滅掉自己的楚王,為父兄報仇。


莊宇長春子


對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在今天,在當代中國,忠是什麼? 今天沒了皇帝、沒了主子,這個忠就沒有了具體的指代,所以這個忠就成了一種泛指:忠於職守。 那麼當忠孝不能兩全的時代該如何呢? 忠孝在儒學和中國人的價值體系中的排位是從屬性的,要遵從義的指導,所以兩者衝突時,要先看下義之所在,比如,當年汶川大地震時的那個跑跑、比如現在邊界對峙著的士兵,這時是大義所在談孝談人的本能就是錯誤的、可以理解,但就是要被鄙視! 也就是說首先要看你的職責是什麼,是民眾所託付的公共責任,如警察、消防、戰士、公務員等;承擔對社會的教育與垂範者,如教師、明星、公共知識分子、公務員中的領導等。對於他們的要求自然不同,當然要更強調職責,當然戰士他們比較好分辨,而後一類則比較難分辨,所以談忠於職守更要針對後一類人,對他們更不能放棄監督,尤其是粉絲對於自己的愛豆。 對於一般人,日常工作的忠是對所在的小集體的,這時的忠更不是絕對的,這是小義,這個忠就要符合自己的良心和道德自覺,所以現在的企業文化第一步就是要搞價值觀的認同,你如果不能認同,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是多元價值觀的時代,但這就意味著你無法融入你所在的團體,早晚要分道揚鑣,還是儘早有所打算為好。 所以對於這種情況,小集體是一定要強調忠的,但個人則首先要進行自己的價值判斷,如果彼此順眼投緣,那你就會逐步化入這個小集體,這種情況下仍然可能會是盡忠在前。反之,自然是孝在先。 其實,從來就沒有過什麼忠孝不能兩全,這就是一個簡單的價值排位的問題,首先要看這個職責的公共性;其次要看自己的價值認同,基於這個來進行價值排位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