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作者:周旭強(新希望金融科技副總裁 、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疫情——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給中華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的春節團聚硬生生地按下了暫停鍵,幾乎全國所有的城市和鄉村都似若空城,十幾億人將目光聚焦在武漢,每天閉門在家關注著變化的疫情數據,刷著每一條關於武漢、關於疫情的朋友圈新聞和各種短視頻,或詼諧無奈,或義憤填膺,或感人肺腑,亦或振奮人心,人們以各自的方式為疫情揪心,為病難者痛心。


如此前所未有的全國大“宅”門,給中國社會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旅遊、餐飲、電影、酒店、零售等行業幾乎全線停擺,已經有多家知名餐飲連鎖企業表示現金流撐不過三個月;A股開市第一天遭遇大幅度暴跌和千股跌停,銀行板塊近8%的跌幅更是多年罕見,可謂一分疫情,十分恐慌。


然而,我們相信,在黨和各級政府的精心組織下,在成千上萬醫護人員的臨危付出下,在全國人民的聯防聯控下,疫情一定會快速收斂並最終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秩序逐漸迴歸正常和繁榮,武漢的櫻花季又將人頭攢動。


關於突發性疫情的思考


一切又歸於平靜的背後,我們不禁要沉思,這場“突如其來的新疫情”過後,是否會有其他流行病毒時常出現?未來是否會有另一種冠狀病毒又捲土重來?人類社會如今已經是一個超大規模、超複雜結構的命運共同體,我們不帶感情色彩科學理性思考的話,顯然這種可能是不可排除的。


看看最近幾十年全球所發生的流行病疫情:


九卦 | 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每一次疫情發生時,當時都認為是“突如其來的新疫情”,但如果拉長點時間軸站在全球視角去看,卻發現其實是平均每隔五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的“常發性疫情”。


誠然,我們希望全人類永無流行疾病,但實際上人類的進化史中一直充滿了與各式各樣的流行疾病的鬥爭,以前是,未來也很可能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加速融合和社會交通的加速發達,未來一旦再次出現流行病毒,其傳播速度可能會更快、傳播範圍可能會更廣,具有密閉空間和人群聚集特徵的行業將首當其衝。正如比爾蓋茨所說,“如果有什麼東西在未來幾十年裡可以殺掉上千萬人,那更可能是個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而不是戰爭。不是導彈,而是微生物”。


九卦 | 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一切又歸於平靜的“後疫情時代”,必將是一場加速變革,一場將不確定性疫情作為未來經營環境重大風險變量的猛烈技術變革。沒有行業可以置身事外。


每一次疫情,都不僅僅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也是一次重大技術變革和認知變革的開始


每一次重大疫情發生後,都會出現一次顛覆性的、行業基礎級的技術變革和認知變革,疫情的結束恰恰是更大的技術變革和更猛烈的認知革命的開始


1.非典疫情案例


2003年的非典疫情,截止當年8月,中國內地累計報告臨床診斷病例5327例,死亡349例。世界衛生組織初步估計,迄今為止,非典造成的世界經濟損失已達300多億美元。非典疫情催生了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淘寶、京東在非典之後獲得了爆發式增長。並不是非典之前電子商務基礎支撐技術不成熟,而是非典疫情倒逼了線上購物認知的加速到來,中國社會很快進入了大規模電商和線上支付時代。


2.非洲豬瘟案例


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導致中國19355頭生豬發病,13385頭死亡,死亡和撲殺數量112.76萬頭(截止2019.8官方數據);2018年3季度到2019年2季度一年間,生豬存欄從4.29億頭減少到3.48億頭,下降8100萬頭(統計局數據),導致國內市場豬肉價格翻番。一場非瘟疫情,或許正在終結延續了數千年的屋前院後散養模式,規模化、現代化養殖正當其時。並不是非瘟之前規模化現代化養殖基礎支撐技術不成熟,而是非瘟疫情更新了全社會的養殖衛生認知。


痛之越深,變之愈烈。這一次的新冠疫情,是人類社會有史以來第一次十億人量級、關注程度最強、信息飽和度最高且密集轟炸最劇烈的一次,其所引發的行業變革,必然會更快更猛烈。


線上購物、體驗式門店、線上獲客、知識經濟、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智慧城市、線上金融服務等眾多行業的新業態將會加速替代傳統業務模式。1月31日,Welink剛一推出一天就有五萬場在線辦公會議,多達17萬人參加。


並不是新冠疫情之前這些新業態的基礎支撐技術不成熟,事實上5G、VR、AI、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已經成熟,而是新冠疫情加速更新了各行業向新業態進行技術變革以應對不確定性疫情的危機認知。


九卦 | 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各行各業的企業家們在居家隔離時,一定都在謀劃下一步新的技術變革。後疫情時代,如何運用新技術主動變革現有業務形態,當下一次流行疫情發生時,當要素在或短或長的時間內喪失線下觸點時,企業仍然具有“零接觸生產”和向客戶提供“零接觸服務”的持續經營能力?


銀行家們,後疫情時代銀行業要往哪裡變革?當下一次流行疫情發生時,具有密閉空間和人群聚集特徵的銀行網點如何營業?客戶經理如何線下地推?幾十數百人的集中審批團隊如何開工?靠這些“接觸式”業務如何生存,如何維繫持續的經營能力?


當可能長期存在、反覆出現的不確定性疫情,需要作為資產規模、資產質量、效率、成本等要素以外的重大不確定性風險變量甚至是前置決策變量存在時,銀行業如何變革組織方式、技術架構、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


“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正呼嘯而來


將不確定性疫情作為重大風險決策變量的後疫情時代,“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正呼嘯而來。商業銀行零接觸金融服務能力體系的構建將至關重要,“零接觸存款”、“零接觸貸款”等業務的全方位開展能力,尤其是零接觸零售金融業務的開展能力,既是商業銀行降本增效和業務轉型的有效舉措,又是未來商業銀行應對流行疫情並持續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保障。


“零接觸”金融服務的系列政策支撐:

2020年1月中旬


《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出爐,《辦法》允許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除要求應主要服務於當地客戶外,允許審慎開展跨註冊地轄區業務。《辦法》毫無疑問為本次新冠疫情下部分地方農商銀行及時推出零接觸的全線上“抗疫快貸”、“白衣天使貸”、“備貨貸”奠定了政策基礎。


2020年1月27日


銀保監會發布〔2020〕10號文《關於加強銀行業保險業金融服務配合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強化營業網點、辦公場所的衛生防疫管理,減少人員聚集和客戶集中拜訪;保障金融服務順暢,鼓勵積極運用技術手段,在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加強線上業務服務,提升服務便捷性和可得性。


2020年2月1日


央行、財政部、銀保監等五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通知要求“金融機構要加強全國範圍特別是疫情嚴重地區的線上服務,引導企業和居民通過互聯網、手機APP等線上方式辦理金融業務”。


通過互聯網加強線上服務,避免人群聚集,以“零接觸”的方式支持在特殊疫情時期持續提供金融服務,系列政策體現了監管機構敏銳的變化、超前的洞察力和及時的行動力,非常值得讚賞。毫無疑問,系列政策也蘊含了鼓勵商業銀行運用技術手段加強在線業務的重要監管導向變化。


九卦 | 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零接觸”零售金融服務的三項能力要素:

1.全在線流程


無紙化、無線下人工介入的全在線數字化業務流程,是零接觸零售金融服務的基礎能力,包含全在線營銷協作能力、全在線獲客能力、全在線業務處理能力。


全在線營銷協作能力。銀行的傳統線下業務辦理模式,包括客戶到網點、客戶經理上門、線上預授信線下審批、線下集中團辦等。商業銀行需要具備一套全在線營銷協作系統,支持客戶經理通過線上向客戶發送二維碼,或者多個客戶經理與集團企業客戶在線協作生成“團辦二維碼”,客戶通過遠程掃描二維碼的方式方便快捷的獲得金融服務。


全在線獲客能力。

包括通過商業銀行自身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APP等電子渠道的自營獲客能力,也包括跟互聯網流量渠道、異業APP合作的引流獲客能力,既要新增流量,也要激活存量。商業銀行將需要更加重視品牌宣傳、在線廣告、互聯網內容運營、在線用戶運營等能力建設,設置專門的品牌部、用戶運營部可能會成為越來越多銀行的選擇。


全在線業務處理能力。需要具有在線進件系統、在線反欺詐系統、自動化信審系統、統一支付系統、網貸核心系統、貸後管理系統、在線法訴系統等全套IT系統支撐,實現業務的自動化、全流程閉環處理,且需要具有高併發處能力。


2.全智能風控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客戶風險的智能識別、風險定價和全實時自動化機器審批,是零接觸零售金融服務的核心能力。如何打造一套囊括零售信貸所需要的全套數據集成、策略集、模型組並具備高頻迭代更新能力的智能風控體系,是商業銀行重構業務邊際成本、提高業務辦理效率、快速創設優質資產的關鍵。


3.全客群開放


不同於擁有海量互聯網母體流量的少數互聯網銀行,也不同於擁有海量存量客群的國有大行,絕大多數商業銀行沒有大量存量的代發工資、公積金等“特定白名單客群”,因此,打造可以面向全網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並可以有效進行風險控制的“全客群”作業能力,既是未來商業銀行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方向,也是商業銀行踐行普惠金融服務的關鍵抓手。


九卦 | 居家辦公:“零接觸銀行”技術變革呼嘯而來


結束語


銀行業本就是經營風險、管理不確定性的,而最大的不確定性,可能就是重大流行疫情。商業銀行需要常態化地將疫情作為一個重要潛在風險,痛下決心去考慮“零接觸銀行”的技術變革,採用去人工化的全在線業務和智能化審批方式,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


銀行業本就該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所以並不是疫情創造了變革趨勢,只不過是疫情成為催化劑加速了變革趨勢而已。


當大多數人還在觀望時,變革已經開始;當他們觀望好準備開始時,變革已經結束。


願疫去不返,春花爛漫,人間靜好,山河無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