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後卻起死回生,是經營方法的問題嗎?

金十數據


不只是東芝,我覺得可以引申為日本家電產業和國內家電產業的勢力轉換角色更加符合當下和題主的問題。

從我自己70後的眼光來看,從小以來,索尼,東芝,松下,三洋,乃至於德國的西門子。這些品牌,在我們從小的記憶裡,不僅僅是面子的榮耀,也是質量的保證,這點應該說三十年以來在我的頭腦里根深蒂固。比如我家15年裝修的,空調是大金三菱,冰箱是西門子,洗衣機是松下的,抽油煙機是西門子的,電視四臺是三星的,全屋的國外品牌,家裡好像只有一個電飯煲是當初買一系列家電時的贈品是美的品牌,其他沒有一樣是國產品牌。

而現在今天的格局來看,國產品牌格力美的,的確有大舉趕超國外品牌的趨勢,這是為什麼?

應該說,國外百年品牌家電企業,逐步在國內市場出現弱化趨勢,不僅僅是東芝,其他國外品牌都是如此。應該說,離開中國的市場,世界上任何一個品牌都不能叫完整,不能保持持續和高增長,這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到目前的體量和消費能力提升所決定的。而為什麼國外品牌並不是拋棄中國市場,但是卻逐步處於下風?

以央視消費頻道的內容轉述,來回答這個問題。央視的《消費新主張》我不知道大家看過沒有,我是偶然吃飯時看到,對我震撼挺大的。

節目中,記者採訪了十幾個用戶,他們都在使用舊的國產或者進口品牌的冰箱,而不透露品牌的國產冰箱做了對比,其中,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不同的肉類,可以分為冷藏和速凍,而冷藏的可以做到和鮮肉一樣的,動物肉汁不流失,顏色不變樣,口感保持鮮肉水準,而速凍的喜酒可以保持鮮肉的水準,而不是以往我們傳統冰箱冷凍後硬邦邦的無法直接刀切和快速解凍後烹飪。

第二,是肉類和蔬菜果蔬放置在一個冷藏室,可以蔬菜果蔬保持保鮮,而肉類也保持保鮮,其原理是每個托盤下方都有傳感器,可以檢測出不同的物品給予不同的溼度和溫度,以控制果蔬和肉類的保鮮時間。

就以這個案例為例,說明了什麼?

日本品牌,典型的老化和傳統,他們減持了三十年前的產品質量標準,日本國民和使用日本品牌的中國消費者也接受三十年前的冰箱質量標準。

而中國新產品標準是迎合最新的消費使用習慣和90後的懶人生活習慣,他們在產品研發方面,緊緊抓住了最新一代人的生活節奏和生活規律,對比進行了大量和新穎的產品功能開發,的確非常有震撼性,如果,現在我買冰箱,一定會選擇這個功能的國產品牌而不是西門子。

因此,可以總結一下了,國外品牌,他們固守傳統質量和產品標準,沒有與時俱進,沒有針對中國消費者的飲食和烹飪習慣,沒有迎合90後00後最新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習慣,尤其是,他們以國外的市場作為產品研發的出發點,沒辦法及時和準確地對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做出產品和質量標準的改進和提升,對他們來說,既不經濟也不現實,當中國這些新穎的產品在國內大量的使用逐步完善後出口到全球時,我相信,國外用戶一定也會感到震撼和驚喜,一定也會選擇功能化的中國家電放棄百年品牌的國外家電,這是功能和實用新穎所決定的。

以典型的惠而浦為例,惠而浦是百年的美國家電巨頭,如今市場上,哪裡看得到惠而浦的產品,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百年美國品牌?東芝和松下索尼,他們也正在步這個後塵,遲早被中國的靈活,務實和緊跟90後00後的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而於日俱進。而他們還是傳統的堅持和慢節奏,這在三十年前,是他們的巨大優勢,在三十年後的今天,則是他們的巨大劣勢。

再有一點90後和00後和我們不一樣,他們對國外品牌沒有美譽度的累積和認同感,他們可能更多地受到國內媒體和廣告的影響,也必然更大地受到功能的需求影響而不是國外品牌的影響!


屠龍刀fei0598


本人做工業品銷售,接觸深有感受。說實在的,經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反應速度。就說家電消費品吧。東芝這類的配件商往往都是日本的產品配件商。最簡單來說打個標籤,日企都能給你弄出一套章程來。現在國內企業都會要求箱子標籤推二維碼,民營企業很簡單,客戶要求什麼,打什麼就得了,從要求到完成,就一兩天的事情。而這些日企配件商呢?這個格式和現行品不一樣,要重新委託專門公司設計,這個標籤要重新買,一套流程下來,個把月過去了,最後說還要你加錢!當遇到產品設計變更的時候,反應速度可想而知了。

眾所周知,終端消費品更新換代是很快的,傳統日企這種反應慢的情況就導致了失敗。但不能否認,這種反應慢的制度,造就了品質的穩定,這也是為什麼日本零配件市場一直在擴大的原因,可以說各類消費品,日本都在退出終端市場,轉而做其配件市場。

但有個特例,就是日本松下。日本松下還是很強的,為什麼呢?就拿中國本土松下各個工廠來說,高層裡面會有蠻多中國人。中國人工作靈活。再看看死掉的東芝,企業裡別說關鍵崗位,就說中層領導的,連個班組長都,可能永遠都是日本人,工作能靈活嗎?

東芝被美的收購又迅速活過來也是這個原因:東芝有生產實力,但是沒有靈活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美的一拍即合。



生活中的路飛


要理解美的為什麼能讓東芝家電起死回生,首先要探究東芝家電業務為何會虧損。

東芝家電業務從2012年起至2015年上半年,在三年半的時間裡累計虧損約147億日元,虧損局面一直延續到2016年。2016年3月,美的收購了東芝白色家電業務80.1%的股權,為當時面臨困境的東芝注入新的“血液”。

東芝家電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企業架構臃腫、決策鏈條過長,導致經營效率較低,換句話說就是企業管理模式有問題。這是日本企業的普遍弊端,積累數年,爆發時就一發不可收拾。這種管理模式的普遍弊端和日本企業是由家族式經營發展而來有直接關係。

日本的不少大企業如東芝、松下、三菱等,最早都是由單個家族經營,而不是現代制的合夥企業。家族經營的結果就是企業管理層更多考慮的是對上司負責,而不是為股東謀求利益。企業中的內部關係盤根錯節,管理人對市場需要什麼產品不上心,更多得只是執行上司下達的命令。因此,當2000年中期掀起家電智能化、互聯網化的浪潮時,東芝完美錯過轉型,銷量一路滑坡,經營出現虧損。

瞭解了東芝虧損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美的如何對症下藥。

美的接手後,抓住一個關鍵,就是提升東芝家電業務的經營效率,詳細分析體現在如下幾點:

一是將東芝的業務鏈條導入美的IT系統,提高供應鏈效率;

二是將東芝家電的業務融入美的供應鏈,聯合採購,降低零配件採購成本。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三是將部分業務如冰箱、洗衣機、吸塵器等進行獨立核算,引入內部競爭,提升經營積極性;

四是協同營銷系統,美的派人到東芝培訓,細化營銷內容,適應競爭激烈的家電市場,提升產品銷量;

五是引入美的管理制度,明確責任權利,賞罰分明;

通過美的大刀闊斧的改革和中國充分的市場前景, 2017年東芝家電營收達到157億元人民幣,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0%,2018年就扭轉了虧損的局面。收購不到三年時間,東芝家電業務就在不少國外市場表現出色。僅2018年下半年就在泰國推出了30多款產品;預計2020年在印度建設新工廠;(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而在越南,東芝冰箱和洗衣機等家電則已穩居越南市場第一的寶座。

精明的日本人在出售東芝集團家電業務的時候,沒有想到美的能夠 “救活”那些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


50計劃


並不是經營方法,而是經營理念和企業基礎的問題。

回首1995年,當時世界500強榜單上有149家日本企業,三井更是多年蟬聯500強第一,被國人視為無法超越的巨無霸。索尼、夏普、松下、日立,東芝,三洋等號稱日本家電六巨頭,橫掃全世界的市場。當時的國人眼裡,日本電子產品,不但代表著時髦,還是品質的保障。

而到了2015年,只有54家日企登上了該榜單。

更讓人意外的是,目前除了索尼、松下之外,其他公司的“日本製造”、“日本品牌”的背後,其實全是中國廠商。

2011年,海爾收購三洋在日本和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的白電業務。

2015年,長虹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獲得“三洋”品牌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電視品類獨家使用權,並承接“三洋”品牌電視的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2016年,日本夏普公司接受鴻海精密3888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24.7億元)注資,成為鴻海的子公司。

2016年7月,聯想以約13億元人民幣(200億日元)收購2011年成立的聯想-NEC控股公司NEC90%的股份。

截止到目前,似乎只有索尼還在盈利的邊緣,日本曾經輝煌一世的家電產業,已經不復存在。


日本的問題在哪呢?在於不會隨時更替

日本人設計問題總是用非常完善的眼光去看,恨不得一眼看到底,把十年後事物都想到了。所以力求精益求精,大量的時間用在設計研發。大家想所謂的工匠精神,不就是把一個事物做到極致嘛?

但是他忽視了時代,再往前走,壓根不需要那麼好的東西。再好的東西也很快很容易被快速飛奔的時代拋棄。

比如手機,日本手機一直是很精品的,但設計時間卻很久

你這邊外形設計就花了大半年,華強北那邊手機都上市兩個版本了

你手機上市,那邊已經更新換代兩代了


日本很難有中國這樣小步快跑,不斷更迭的思維

所以逐漸的被新時代拉下了


盧詩翰


這是東芝集團脫胎換骨,鳳凰涅槃的策略。

東芝本身為了發展,收購了核電技術雖領先,但有缺陷的美國西屋電氣,遇上核電洩漏,導致損失慘重。在核電被恐慌的背景下,賣出西屋為壯士斷腕的止損策略。

賣出電視機、空調、冰箱這類家電業務,是為了聚焦於核心技術,提高競爭力。這類低端製造,競爭惡化,並不帶來多少利潤。而中國大陸人力成本相對較低,質量要求不如日本嚴格,人口規模又大於日本10倍以上,因此美的、海爾或海信收購這方面的東芝產業,扭虧為盈完全可以理解。

東芝在核心元器件、數字儲存、醫療設備等領域非常具有競爭力,仍領先於國際市場。

說中國經濟大於日本,非常正常,人口面積都比日本打很多倍。但說中國經濟強於日本,酒有些夜郎自大了。


大侃細語


曾幾何時,日本製造也曾創下一段輝煌的歷史,尤其是物美價廉的日本家電,成為日本人引以為傲的資本。當時,日本的家電產業風靡中國、美國、歐洲,在全球始終處於領先地位,也成為不少中國企業模範和學習的對象。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日本製造已經走上了下坡路,甚至走到了要靠中國企業“養活”的地步。

140年老牌日企忍痛割肉,中國企業500億日元接手!

擁有140年曆史的東芝,就是日本企業衰落的“代表”。這家公司被爆出在2008年以後持續地做假賬,讓企業憑空多出了1518億日元的利潤,連續三任社長因為這個問題被迫辭職。這兩年,東芝一直在裁員和破產到的邊緣試探,對於旗下持續虧損的業務也只能“忍痛割肉”。

據統計,東芝先是以150億英鎊出售了英國的核電資產 ,又在2018年1月以46億美元賣掉旗下的西屋電氣,甚至還打算將旗下美國液化天然氣(LNG)業務出售給中國新奧能源,至於旗下的家用電器業務,則賣給了中國的美的集團。

2016年3月,美的宣佈以537 億日元(約合 4.73 億美元)收購東芝所持白色家電業務80.1%股權,獲得了東芝品牌 40 年全球授權、超過5000項家電相關專利、在日本和中國的市場和製造基地、以及東芝家電約250億日元的債務。

精明的日本人沒有想到,中資“救活”了東芝家電!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美的接手其家電業務是不是“撿了個大便宜”呢?在當時看來並不是這樣,精明的日本人賣掉的都是持續虧損、沒有前景的業務,其核心業務如半導體等是給多少錢都不會賣的;而好心“接盤”其家電業務的中國企業,被他們看成了人傻錢多的“冤大頭”。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被中國收購後的東芝家電竟然“起死回生”了。其營業收入2017財年達到25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左右,比處於東芝旗下的2015財年增加了5成,還在2018財年成功地扭虧為盈。而且,該公司通過充分利用美的的生產基地和銷售網,開始轉守為攻。

除了在中國和泰國的自主工廠製造的家電之外,在泰國,僅2018年下半年就推出了30多款產品;在印度,預計將2020年在建設新工廠,並在今後5年裡投資計超過200億日元(東芝家電在2012年從撤離印度市場)。很明顯,當初將東芝家電無情甩賣的日本人打錯了算盤,果斷接手的中國企業賺大了!

那些被中國救活的日本企業,13億人市場功不可沒!

風水輪流轉,這些年被中國“救活”的日本品牌並不止東芝家電一家。2005年,陷入經營破產的高爾夫球杆廠商本間高爾夫在中國企業“收入囊中”,目前已經走上了復甦的軌道。其銷售額在截至2017財年的最近4年裡增長了70%,日本首相訪問美國送給美國總統的球杆也正是這家公司出品。

還有,繼承三洋電機白色家電業務的AQUA於2012年被收入海爾集團旗下,數年後就實現了扭為盈。另外,被蘇寧雲商收購的日本大型免稅店連鎖LAOX(樂購仕)、被山東如意科技集團納入麾下的日本老牌服裝企業瑞納(Renown)、被聯想併購的日本公司NEC,都在中國企業的幫助下逐步走向“復活”。

為什麼東芝家電等日本企業在獲得中資注血之後能迅速復活,而過去一直在破產邊緣掙扎呢?這主要得益於中國13億人的巨大市場、以及遠超日本的經濟實力。對實力不斷增強的中國企業來說,能夠“藉機”吸收日本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熟練的勞動者,同樣能獲益巨大!


金十數據


東芝集團揮淚大甩賣,而美的接手後卻能起死回生,這究竟是東芝的問題,還是經營方法上的問題?要知道這裡面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些東芝的發展歷程。

在很早以前,我相信大家肯定都聽過東芝電器,作為日本曾經物美價廉的產品,可以說受到很多用戶的喜歡,而且不僅僅是物美價廉,還質量可靠過硬,能把產品銷售到歐美等國家,可以說盛極一時啊。



有句老話說的好,月滿則虧,盛極必衰,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沒有辦法脫離這個規律的,作為日本140年的老品牌,東芝電器可以說是連年虧損,沒辦法了只好讓美的給收購了。


但是美的這次的收購併不是全部都夠的,而且東芝以40年的授權作為交換,可以說美的把東芝大部分的產品賣到中國市場上,從而救活了東芝電器,問題上40年以後,當授權的時間到期以後,美的應該怎麼辦呢?難道不是徒作嫁衣嗎?

最後,我們國內的資本如果早收購外國企業,最好還是全資收購,不然還會有很多的問題的,希望美的不要為東芝徒作嫁衣,也需要自己靜下心來,研發好自己的產品,大家對於這件事情還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可以下方留言,咱們一起探討!


帆辰科技


小而美易活,大而全易死。

即使是擁有140年曆史,業務範圍涵蓋數碼、電子元器件、基建、家電的日本電氣巨頭東芝集團,也不能倖免因過度多元化帶來的沉重代價,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裡,這個曾經的巨頭一直在做“減法”。

繼剝離核電、半導體業務之後,東芝在2016年以537億日元將旗下白電業務賣給了中國的美的,之後又在2017年以129億日元將旗下黑電業務賣給了中國的海信。

但奇怪是,無論原東芝的白電還是黑電,東芝剝離它們的原因就是鉅虧,但是這些業務賣給中國企業後都在1-2年內實現扭虧為盈。

美的助力東芝白電扭虧

美的收購東芝白電業務的速度非常迅速,2016年3月18日宣佈收購東芝白電業務,2016年6月30日就完成了此次收購交割手續。

當時的收購應該就像現在大家形容炒股的人一樣,在同一個價位上有人要買、有人要賣,只不過互道了一聲“SB”。

東芝集團覺得美的就是人傻錢多的“冤大頭”,賣出東芝家電不僅得到了500多億日元的現金,而且還甩出去了當時東芝家電揹負的250億日元債務。

而對於美的來說,收購東芝家電不僅是其海外擴張的重要一步,就直接影響來說,就在美的收購東芝的那一年,由於合併東芝家電增加主營業務收入 75.23億,同時增加淨利潤 3218萬。

隨後的2017、2018年,就是美的收購東芝家電之後整合資源、努力實現東芝家電扭虧的目標。

2017年,東芝家電雖然未能實現扭虧,但是其收入達到2500億日元,大概157億人民幣左右,收入較收購時增長了1倍多,隨後的2018年之前鉅虧的東芝家電在美的手上順利扭虧為盈。

為什麼東芝家電在東芝集團手上的時候鉅虧,到了美的手上就能盈利呢?其原因在於,美的收購東芝家電之後不僅幫助東芝家電打開了具有龐大消費力的中國市場,而且在日本國內還藉助美的的銷售渠道實現了業務增長。

可以說,對美的來說收購東芝家電就是撿了個大便宜!

甩掉“包袱”的東芝集團也盈利了

這張表是東芝集團自2016年以來的年報數據,表中單位為百萬日元。

可以看到,東芝集團自身在2016年剝離白電業務、2017年剝離黑電業務之後,財務數據也開始慢慢變好了。從收入來看,收入規模確實下降了,從2016年的5.15萬億日元下降到了目前的3.69萬億日元。

但是,從淨利潤來看,東芝集團從2016年鉅虧4600億日元逐漸增長到了目前盈利1.01萬億日元。

對於東芝集團,不僅僅盈利能力轉好,公司資產負債的狀況也開始好轉了!

這張表示東芝集團近幾年的資產負債狀況,表中單位還是百萬日元。

可以看到,自2016年以來雖然總資產規模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更重要的是負債規模下降近50%,從2016年的負債5.1萬億日元下降到了目前的2.84萬億日元。

對於東芝集團來說,最艱難的時刻應該就是2017年,由於集團歸屬於股東的淨資產為負的5529億日元,也就是已經資不抵債。

在這種情況下,當年8月公司股票從日本主板降格到中小板交易,並要求如果在2018年3月31日前東芝仍無法扭轉資不抵債的局面,將面臨摘牌退市。

好在,東芝在2018年3月底交出的財報不僅扭轉了資不抵債的局面,而且還順利實現了扭虧為盈。

不過,看似已經好轉的東芝集團,似乎還隱藏著其他危機。

自2018年3季度後,東芝的盈利狀況再度陷入了虧損的境地,而且虧損也越來越大!目前東芝的股價為3720日元一股,總市值1.75萬億日元,相當於1947億人民幣左右。

已經活了140多年的東芝,再度陷入虧損,未來還能走多遠?還是繼續賣出旗下業務維持生計?

最後,如果您認同筆者的觀點,請加關注並點贊。謝謝您的支持!


銳眼財經


真的應驗了那句話,叫做三十年灑落、三十年河西。做夢也沒有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的東芝,竟然淪落到大甩賣的境地。

我們並不是說企業只能永遠好下去。如果這樣,也就難以有新企業誕生了。但是,像東芝這樣的世界知名企業,也會墮落,就有點想不通了,就覺得這個市場實在是太無情、太令人不可思議了。

要知道,日本作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電子產品的生產製造大國,不僅產品質量好、影響大,企業的服務等也要明顯好於其他國家的企業。所以,日本的產品銷售情況十分的好,不僅日本國內,在中國等其他國家與地區,銷售狀況也非常好。特別是東芝,是具有140年曆史的老牌企業。也就短短的十來年時間,日本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就到了需要甩賣的時候了。可見,這十多年來,世界科技水平發展是多麼的快、多麼地不可思議。

當然,出現這麼多知名企業破產、倒閉、甩賣現象,與這十多年來世界經濟環境的變化也是分不開的。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影響,讓很多原本還算活得不錯的企業,都危機重重,內部矛盾集中爆發。如東芝,竟然爆出了連續做假賬的問題,還有什麼可能不會發生呢?

所以,對中國同類企業,也珧不同類企業來說,一定要有危機意識、緊迫意識,一定不要被眼前的成功衝昏了頭腦,以為自己永遠不可戰勝。特別是成功的互聯網企業,更要有危機感,有強烈的危機意識,要有時刻面臨深淵的風險意識和風險觀念。因為,創新已經讓所有企業頭上都懸了一把劍,一把隨時可能將企業攔腰砍截的劍。

美的能夠救活東芝,也主要是藉助於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而不是美的比東芝管理得更好。東芝是窮人沒有骨氣,沒有窮出個花樣來,從而從內部入手,主動解決企業造假等方面的問題,真正重新站立起來。


譚浩俊


個人覺得,最大的問題是體量的問題。

對於白電行業,東芝的白電佔有率太低,銷售完全跟不上,無法實現盈虧平衡。

而銷售則一直是美的的強項,吸收東芝的技術能力,同時憑藉美的強大的平臺能力,銷售業績大大提高。

解決了“開源”的問題後,美的還解決了東芝“節流”的問題。

憑藉自身對於上游企業的控制能力,有效的降低了產品原材料成本,已經融入美的平臺後,人工及營銷等成本也隨之下降。

有了美的的開源節流後,起死回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