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何時復工的討論,暴露出老闆和員工對立的程度,令人困惑

由來

這篇文字並不在我的計劃之內,但我要闡述的內容,的確是我從業十幾年的一些感悟。

由於疫情在家,拾起了很久之前寫點東西的愛好。在自媒體平臺發了篇《不要再為多了一週假期而暗自慶幸了!對你的復工安排,暴露了你在公司的處境》文章,有不少網友發表了評論。本想和大家互動下,就去一條一條看大家都說了些什麼;我看著看著,頗感震驚!


疫情下何時復工的討論,暴露出老闆和員工對立的程度,令人困惑

總結了下網友的觀點,大概分三類:

偏向指責老闆的:有人覺得這時老闆要求復工,那就等於是不顧他們的死活;有人覺得自己工資低,不值得冒風險按公司要求去上班;“自己和家人健康的重要還是表演給老闆看重要?工作沒了可再找,命沒了談什麼都是假的。”;有人表示公司賺錢時也沒分給大家,這時候說只能撐3個月,是在哭窮;有人不太文明的,直接“狗資本家”都出來了。

中性的:也有些人是偏向無奈的,表達因為疫情的原因,想復工也不具備條件,不想在家待著也沒辦法;表示擔憂的,怕影響收入,房貸、車貸等生活的負擔沒有著落。

偏向同情老闆的:擔心企業會因為沒有業務而支撐不下去;“在中國當個小老闆不容易啊”。

各種觀點都有,從言語間判斷,偏向指責老闆的,基本都是員工;同情老闆的,不知道本身是否就是老闆身份。

本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為什麼在困難面前暴露出得是這麼尖銳的對立?我覺得有這裡面有很多人沒想明白,這些人不單單是指員工,也包含很多老闆。以下的三個觀點是個人多年的感悟,只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一)公司是大多數人唯一掙錢的地方,大家不該那麼厭惡它


疫情下何時復工的討論,暴露出老闆和員工對立的程度,令人困惑


我以前的一位領導,開會講了關於公司和員工的關係,視角很新穎,也很有說服力。他說,大家可以總結一下,只要你走出公司的大門,到哪都是花錢的。出門回家你要坐地鐵坐公交,需要給錢吧;到家要買菜做飯或者下館子,得花錢吧;下班去逛商場買東西,也得花錢吧;看場電影、唱個歌、娛樂一下,哪樣都得花錢……只有走進公司大門,你的行為才是賺錢的,只有這時,你的其他行為才有經濟保障。這麼樣的一個地方,你們有必要那麼厭惡它嗎?一到下班點,工作做沒做完都立刻離開,就像躲瘟疫一樣,一下子人就空了。

公司是大家賴以謀生的地方,是施展自己才能的舞臺,真的不該那麼厭惡、甚至詛咒它。必須失去後才知道擁有的珍貴?想想失業是怎樣的狀態?對於自己日常供職的企業,多一份溫度、少一點冷漠,對自己的職業發展也會有好處。你那麼厭惡它,還能在它那幹好嗎?再說,它還在支撐著你的生活,就算不為老闆想,也要為自己的生活考慮。

接觸過一些小公司的老闆,他們過得其實還不如員工。我的上一家公司,從2018年1月份工資發放就不正常,全靠老闆個人借貸支撐;在發不出工資的2月份,他一個月的時間就瘦了十幾斤,看著還是蠻讓人心疼的。大多數老闆都不是繼承的“企二代”,他們也是從打工一點點做起來的,沒有那麼冷血、那麼刻薄、那麼令人討厭,有不少老闆其實挺可憐,不掙錢的公司,老闆其實是在為員工打工。


(二)老闆是靠員工來掙錢的,要對員工好一點


公司是什麼?通俗點講,公司是老闆組建的,靠員工勞動成果換錢的組織。也就是說老闆是靠員工來掙錢的!聰明的老闆,都會把人放在公司資產很重要的位置,對待員工至少是平等和尊重。

也許有人會講,老闆的確離不開員工,但可以選擇誰是員工,所以老闆在僱傭關係中,還是佔絕對優勢的。這話可能在工作崗位供遠小於求的情況下成立,當下的僱傭關係,老闆和員工基本擁有同等優勢。

從招聘市場看,除了特殊行業,供求關係基本上是持平。目前的僱傭關係呈現雙向選擇,員工的來去比較自由,且整體跳槽的頻率還是蠻高的。對一個公司來講,一個員工的離職會有多大影響呢?引用一篇文章的內容:“一般來說,核心人才的流失,至少有1-2個月的招聘期、3個月的適應期,6個月的融入期;此外,還有相當於4個月工資的招聘費用,超過40%的失敗率。員工離職後,從找新人到新人順利上手,光是替換成本就高達離職員工年薪150%,如果離開的是管理人員則代價更高。更為糾結的是:權威機構估算,一個員工離職會引起大約3個員工產生離職的想法,照此計算的話,如果員工離職率為10%,則有 3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如果員工離職率為20%,則有60%的員工正在找工作。”

前兩年,央視報道長三角地區用工荒的問題,相信那段時間的當地老闆,對員工重要性的認識,應該是比較深刻的。是不是員工沒那麼輕易能離職,老闆就可以輕慢對待這樣的員工了呢?


疫情下何時復工的討論,暴露出老闆和員工對立的程度,令人困惑


我剛走上管理崗的時候,苦苦思考過這句話“人品第一、態度第二、技能第三”。從實際帶團隊的經驗來看,這句話是真的。老闆最終要的是員工的輸出成果,而員工的技能,這是短期內很難有改變的;而態度呢,每天可能都變,積極點的時候,輸出的效率就高點,反之則比較低;而人品,這個直接決定員工的輸出是貢獻還是破壞。如果用一個計算公式來表達一個員工的貢獻的話,是這樣的:貢獻 = (人品)態度*技能,人品是決定貢獻是正數還是負數,態度是係數(0~1之間浮動的值),技能可以認為是個常量。如果你是老闆,你怎麼排這三個要素的優先級?

員工不像機器,人是能感知好壞和冷暖的,老闆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態度,作為聰明的老闆,你還會輕慢你的員工嗎?


(三)公司是能放大員工勞動價值的地方,這就可以出現員工和老闆雙贏的局面

正常的公司,是能夠放大員工的勞動價值。舉個例子解釋下這句話,如果你是個木工,你擅長的是做木頭的雕刻,但不擅長上色和銷售。如果你是自己自己在家做雕刻,出售半成品,1個月出10件,可能拿到1萬元;如果你應聘到一家產銷一條龍的企業,月薪是1萬元。1個月還是10件雕刻品,而它們經過上色,最終到消費者那,為公司贏得的收入是5萬元,假設雕刻品佔整個成品價值的40%、上色佔40%,銷售佔20%,那麼你為企業實際產出就是2萬元。同樣的勞動,實際產生的社會價值是不一樣的,公司就是這樣的魔術師。(這並不是說公司從你身上賺了一萬,裡面還有廠房等等各種費用,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不做全面說明)

我們最平常遇到的問題,員工要不要加班?答案是,業務有需要時,可以加,但請老闆因員工加班多賺的錢,也以獎金等形式,回饋給員工。還以上面的例子解釋,手工藝品訂單量突然增加,公司需要你一個月產出12件,那麼你開始加班,最終公司當月收入6萬元,你的貢獻就變成2.4萬元,這個時候,老闆就該予以獎勵,數額可以是2千~4千。

其實老闆和員工之間的訴求是可以統一的,老闆希望員工多輸出成果,而員工希望多得到些工資,這兩者之間從單方面看都是此消彼長,但從完整流程上看,其實是統一雙贏的。


疫情下何時復工的討論,暴露出老闆和員工對立的程度,令人困惑


健康的關係就是遵守共同規則,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上,團結協作;能容忍一定的付出獲得回報的滯後,不斤斤計較,需要立刻回報。還以加班為例:企業業務發展很好,業務量突然增加的情況下,員工通過加班等方式,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產品或服務,而企業通過放大這些成果,獲得更多的社會回報,此時,需要回報給員工一定的福利;短暫的業務增加,可以通過加班方式對應,老闆判斷業務量會持續增加,需要招聘更多的員工來填充人力不足。這種關係是正常的,是可以持久的。


老闆和員工本來就不是利益的對立面

大家的誤解主要是源於表象,就如復不復工的問題,復工就是讓員工冒著風險去為老闆做貢獻,不復工就是讓老闆虧本。這看著像是很明顯的矛盾對立關係,可實際上兩種選擇都實實在在影響著兩方的利益。

復工,員工有風險,老闆承擔的風險也很高。復工一旦有一位員工被感染,那麼整個辦公區的人都得隔離。這個隔離時間比較長,且不具備辦公條件,那對企業來講,絕對是致命的;如果是集體被感染,企業基本可以宣佈死亡。

不復工,老闆蒙受損失,員工也會有,可能只是稍延後一些。大河無水小河干,這是非常淺顯的道理。老闆能員工給發薪水,那是公司有業務,能掙錢。一旦停工,錢從哪些來呢?指望老闆個人貼補?雖說多方一週假可能不會影響工資發放,但如果是一個月,估計不少公司可能就不是全薪了(已經有企業宣佈3月份開工,2月份只發2000元)。如果時間還長,恐怕有些公司就會採取普遍降薪或裁員了,這些都會影響到員工。由於疫情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都有影響,相信有季度獎金的員工,應該對今年一季度獎金就沒什麼期望了吧。看疫情的持續時間,很多企業對今年的業績都比較悲觀,估計2020年的年終獎,會癟不少。


到底要不要在2月10號復工,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重要,看透僱傭關係的本質,復不復工都是雙方利益的共同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