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農村遍佈的小溪流,如今多數都乾涸了,什麼原因造成的?

語堂


小時候只要有過在小溪裡摸過魚,衝過涼,溜過冰的經歷的人,恐怕都是一片惋惜之情,如今看著農村已面目全非的情景,這還是小時候的故鄉嗎,從前農村遍佈的小溪流,如今多數都乾涸了,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拿我生長過的那個村莊來舉例吧,小時候村裡有一片森林,森林裡鳥鳴陣陣,還有幾灣小湖,村子前面還有長長的溪流,那個時候小溪裡有很多小魚,閒來無事,就去溪裡摸魚,溪流清澈見底,就小孩來說,溪水最深的地方也只過膝蓋,所以小魚遊在哪個位置都清晰可見,想摸多少就摸多少,簡直不要太爽。

後來的後來,怎麼樣了呢,先是森林被砍伐了,靠著森林的果樹都沒有幸免,村裡只要是見水的地方,土壤蓄水力越來越低,水位開始慢慢的下降。接著,更災難性的事情發生了,有一條高速公路要修了,有一段要經過村子,但是我們都知道高速公路遠高於地表,需要足夠的沙土來搭,因此,村裡的湖水開始遭殃,挖沙機一刻不停的從湖裡挖沙,等工程建好了,那幾灣小湖已經滿目瘡痍,最後,小溪的上游開始建水庫,慢慢的溪流就斷流了。

有的村子可能會更慘烈,只要是村裡有工業汙染的廠子,溪流基本都被汙染的成了一條髒河,垃圾也慢慢的傾倒在裡面,最後變成了一條臭水溝。我是農人答農事,上面就是我這個問題的看法,如果您有其它的見解或補充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哦。


農人答農事


這個原因其實很簡單的,從前的溪流的確水量比較大,後來就減少了。普遍現象,其實,溪流,河道的水是哪來的,想當然就是山裡流下來的,山上的水也是哪來的,自然界雨水循環的,就是山地需要一個蓄水池,這個形成一個水庫,來自森林,森林才是真正的蓄水池水庫,生態系統。五十年代前中國到處都是原始森林,水量充足,溪水多,後來的幾十年亂砍亂伐,森林資源破壞嚴重,森林蓄積量的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蓄水量減少的直接原因。所以,後來看到的就是溪水不如從前的多,大了,首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建了水庫,如我老家鎮,閩西紅土地著名老區,當年紅軍活動在山溝溝地方,後來被移民,留下了原始森林,因為水源乾淨,水庫挪用,飲用水源地,溪水就幾乎沒有了。


23826529481龍巖城市


應該和人口增多,用水量過大,汙染嚴重,樹木森林減少,人口占用耕地面積大,車輛增多,水泥馬路,城市減少滲水量等


打個噴嚏嚇死鬼


幹漢和少雨,在有就是過度使用地下水,我們這裡以前下地幹活,沒有帶水的,在地裡幹活,渴了,用鋤頭和鐮刀刨坑就能有水喝,現在四米深的河,一年都沒有一滴水,吃水都要吃不上了,我們這裡又在改水廁,可笑。


留順248


同感,水位下降了。


苦澀2016


它們都悄悄地出國了。


楊玉貴841


瘋狂的開採資源,森林植被減少,環境被大面積的破壞!海洋也快乾了!更別說小溪了!


山鷹9065


大量工廠的用水,礦業,房地產的開發,土壤流失造成環境綠化面積越來越少,城市的開發正在吞併著鄉村,下的雨水不能很好的保留,人類幾十年破壞自然環境,自然已經開始報復人類了,世間任何事情都有因果的,所以保護環境,愛護自然界任何物種也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永久發展之道!


中國華孝文化傳承者


首先是降水量減少了。在過去降水是比較有規律的,一年四季的雨水都是比較均勻的,很少有年份出現旱情,至少在我們這裡是這樣。可是近些年降水情況卻明顯減少了,有些月份長時間不下雨。經常出現長時間不降雨的天氣,有時候長達一個多月滴雨不下。而沒有降水,那河流、湖泊及地表就存儲不到水,自然山泉水也要減少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一些小溪和小河阻塞、乾涸了。在以前農村裡種田、種地的很多,這些都是需要水源的。所以就會定期去維護這些小溪、小河,遇到阻塞了,漏水的情況,還會及時進行修補。可是如今農村裡僅有少數的老人了,他們也幹不動農活了,有些山裡雜草叢生,就連道路都找不到了,人根本進不去。小溪因為自然原因阻塞,長期沒有人清理,慢慢也就斷流了。



樂天和媽媽生活日記


工業用水過多,天氣雨水稀少,人口用水浪費嚴重,地球表面水逐年下降,這個問題值得考慮,不然以後吃水都困難,現在有很多地方吃水都開始從遠處拉水。真是艱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