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醫對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辯證治療,還是萬人一方?為什麼?

夜見晨曦


百人一方。一人多方。因地域決定。因疫病情況決定。是活的。不是不變的。溫病條辯亦是多家學說。


夢圓村


中醫對待病人講究的是“因病施治”,正常情況下都是“一人一方”,可是當出現瘟疫等大範圍疾病的時候,“一人一方”就不那麼容易實現了。

古代的醫療水平遠不及現在,但從記載來看也治療方式都是以“隔離治療”為主,治療藥物多為各有不同,比如宋代蘇軾記載“用姜、蔥、豉三物,濃煮熱呷,無不效者”,蒙元初年,軍隊發生疾疫,以大黃療治為主,救活近萬人等等。

那麼古代中醫對瘟疫,是一人一方的辯證治療,還是萬人一方呢?我認為此時的中醫治療不會出現“萬人一方”的現象,會制定出不同的治療方案。

資源條件的限制,“一人一方”不可能實現。

在古代,中國沒有出現“醫院”的概念,人們有個頭疼發熱的,需要找郎中開藥,藥鋪抓藥,自己熬製,郎中的也多是世家傳承,這也就限定了醫療資源的配置,沒有現在這樣合理,有出現“萬人一醫”的可能性。

一旦出現瘟疫等大規模的疾病,即便是召集全國各地的郎中來此,也根本無法完成整個地區的診治,況且“一人一方”就必須“一人一診”,這樣顯然會加大傳染的幾率,我認為這樣的方式不可取的。

相對於“一人一方”,“一群一方”更具操作性,“萬人一方”可能性不大。

無法診治全部患者,但是可以將患者按照不同的群體進行大致的分類,比如婦女、老人和孩童,每種群體對於藥物的耐受性是不同的,可以按照群體做出不同的藥方,適合不同的群體,這種方法在瘟疫出現時,是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

也就是說,“萬人一方”是很難出現的,而且按照“一群一方”處置方式更加具有針對性,也符合中醫“因病施治、因人而異”的理念。


談天說地評歷史


李時珍應對過瘟疫。一口大鍋煮草藥,每人發一碗,所以,是萬人一方。。。要說為什麼,本人不是醫,當然不知。想來道理應該是這樣的吧:瘟疫時期,醫生醫的不是人,而是病。平時,中醫講究辯證施治,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治療,方劑針對“一個人”來調理陰陽、寒溼等,對人不對病。我遇到一箇中醫,開方子基本不看你是頭痛還是胃酸,你說的症狀只是幫助他驗證他的判斷。但他的藥吃久了,你會發現自己一些病症慢慢沒有了;而瘟疫時期,醫生治的是病,是每個人身上同一時期出現的同一種病,對病不對人。。我瞎猜的,信不得。


ruru8987


又是古代中醫,古代哪裡有中醫,中醫之稱至今也不超過185年。歷史有真象嗎?沒有,有的只是思想和教訓。近代的1910年的鼠疫三十幾天六萬多人喪生,肺結核上千萬國人故去,急性肝炎暴發郎中們又是如果做的,治好了幾個?一個都沒有。


用戶8077005654304


傳染病必須隔離以免傳染更多人這是第一步,第二,如果大範圍人數集中就採取一劑多人方式,結合病症輕重緩急調整增減草藥的劑量和藥品,基本都能起到藥到病除的作用。


冬天裡的一把火72766762


辯證施治,不能按步舊搬的死方法。治病的湯頭歌是前人總結治病的基本方,遇見一個病人,要組成藥方,就要根據具體病症對湯頭歌的組方進行加減,治病才有效。(切記盲目,定要細心,用心)


貴州周登超


是因人因地制宜。因為同一種疫情,在不同人的身上,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反應。這種千差萬別,是中醫治療 傳染病一地一法,一人一方,而用千差萬別的治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聯句愛好者


當同一種病有大規模就醫人員之時,醫院應該按照中醫良方熬藥,來者先服藥一碗以安其心,以抑其病,為治療贏得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