鱔魚養殖密度太大是否會導致鱔魚死亡?

用戶6492909670845


當然不好,首先養殖業是一片光明的,搞養殖也是有學問的,不要盲目投資,現在都提倡科學養殖,可以先考察學習,有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在做起來心裡也會有底氣的,希望可以幫到你。


喬克叔叔o


洞穴性(棲息)。鱔魚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底棲魚類,要求生活環境相對穩定,喜歡在光線較暗、水溫差小、人為干擾少的地方棲息。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離地面約30釐米營居生活。鱔魚喜鑽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黃鱔魚洞棲息,直接鑽洞而不把土往外排,洞穴有二個甚至多個洞口,另有一個專供繁殖的叫繁殖洞,更寬大和隱蔽。鱔魚的穴居性隨溫度、水位變化而變化,而且不同區域和不同規格的鱔魚穴居性也不同。

無論採取哪種養殖法,如網箱、庭院、工廠化養殖和有土或無土養殖,養殖水位都宜淺,並設置魚巢或種養水草。實驗發現,鱔魚無巢雖吃得多,但運動量大,能量消耗多;有巢則反之,因而最好採取半遮蔭式的健康養殖,使鱔魚吃得多消耗少從而快速增肥,提高養殖效率。

性逆轉性。鱔具有性逆轉性,一生中先雌後雄。從胚胎至性成熟期,即鱔魚1--2冬齡,體長30釐米以下者一般為雌性。雌鱔產卵後,進入雌雄間體期,這時鱔魚無繁殖能力,並且性別較難鑑別。隨著年齡和體長的增加,雌性卵巢也逐漸變為精巢,過渡到雄性。鱔魚體長在50釐米以上者一般為雄性,而且終生為雄性。

鱔魚的性逆性受營養的影響,食物匱乏時性逆轉提前。在雌鱔繁殖期應投餵高熱量、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飼料,這樣有利於鱔魚繁殖和生長。因為雄鱔生長速度是雌鱔的2倍以上,所以,必要時使鱔魚雄性化而越過繁殖期,可以增加經濟效益。

偏食性。鱔魚是典型的以肉食為主的兇猛魚類。食量大且貪,日攝食量佔體重的5%--10%。鱔魚也能忍耐飢餓,長時間不食也不死,但是其身體消瘦,抵抗力下降且易患病。

鱔魚喜食鮮活餌料,不食不適口或腐爛變質食物,最愛喜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等幼蟲,其次是陸生昆蟲和蚯蚓,若將河蚌、螺螄去殼後也很愛食。

鱔魚的攝食方式為魚類中較少見的啜吸式,在有效的範圍內快速出擊吞食獵物。若已長期投餵某種餌料,要想改變其食性也比較難,因此對野生鱔魚應在短期內加以馴餌。根據此特性應選擇一種可供長期投餵、成本低和增肉率高的人工配合飼料。有條件的地方,可在池中架設燈光,引誘昆蟲入池供鱔魚進食。

群聚性。鱔魚喜群聚成團,而且能聚能分,個體小的鱔魚更是如此。其主要是為了爭取更多的力量來適應和調整生存環境。


小松環遊記


密度太大會造成膚黴病,患有膚黴病的黃鱔一般比較焦躁不安,體表有白色棉黴狀菌絲狀物,體質瘦弱,攝食狀況不佳,最後營養跟不上造成大量死亡。此病主要是飼養密度過大,飼料不足,引起黃鱔爭食打架,傷口感染黴菌。




飛洋沫熙


 [來看我][來看我][來看我] 如果密度過大會導致死亡

放養的密度可根據養殖水平、養殖水體的質量、鱔種供應量、餌料供應量以及養殖時間等方面確定。放養量一般每平方米為2千克左右,也有放5~6千克/平方米的。若每千克20~40尾時,可放40~80尾或100尾左右。有人指出,鱔种放養視規格大小而定,在50克/尾大小時,每平方米放160尾;在25克/尾大小時,每平方米放250尾;在15克/尾時,每平方米放450~500尾。





擺攤小哥陳瑞


黃鱔屬底棲魚類,適應性強,較耐低氧,多棲息於稻田、池塘、溝渠、湖泊的底層泥土中,晝伏夜出,夜間活動覓食。適宜水溫在15~28℃,當水溫低於10℃以下或高於30℃以上,則停止攝食、潛入洞穴越冬或度夏。黃鱔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攝食鮮活水陸生昆蟲及幼蟲,也捕食蝌蚪、幼蛙、小魚、小蝦及貝類,兼食一些植物性飼料,如浮萍,菜屑;人工飼養可投餵人工配合飼料或顆料飼料。黃鱔貪食,在夏季活動頻繁時,日食量約佔體重的1/7。黃鱔耐飢餓,當餌料缺乏時,黃鱔會同類相殘。黃鱔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是一種高蛋白的滋補品,目前市場看好,供不應求,現將人工養殖黃鱔的關鍵技術簡介如下:

1、選種人工養殖黃鱔苗種有兩大來源,即人工繁殖和採集野生,無論哪種來源,選擇苗種先要區別類型,後要鑑別優劣。

1.1 區別類型:區別黃鱔苗種類型,主要是看體色斑點,優質苗種鱔體黃色或略帶金黃色,且其中有較大的黑褐色斑點。生長速度快,增重倍數可達5~6倍,產量和效益較高;中等苗種鱔體呈青黃色,雜斑較小,生長速度一般,增重可達3~4倍,適宜普通粗放養殖;劣質苗種,鱔體呈灰色或青灰色,雜斑不太明顯,生長速度慢,增重僅1~2倍,其產量和效益更低,不宜人工養殖。

1.2 鑑別優劣:鑑別黃鱔苗種優劣要進行兩看:一看捕捉方式;凡籠張和網捕的苗種可以選購;凡鉤釣、電捕、藥毒的苗種均不能採集。二看帶水活動;遊動自如,體表光亮,無紅血斑,粘液適度,手捉有力為健康苗種;否則,遊動滯緩,體無光澤,有紅血斑,粘液脫落,手捉無力,多為弱鱔或病鱔。

2、消毒鱔池:苗種放養前要清池消毒,每立方米水可用生石灰180~225g,7~8天后方可投放苗種;苗種在放養前要進行消毒,用3%~4%鹽水浸泡5~10分鐘(氣溫低時間長些,氣溫高時間短些),浸泡後用清水沖洗方可入池飼養。

3、水質黃鱔喜生活在較為清淨的水中,pH為7.6~8.5,池底要有一定的淤泥層,以靜水或微流水水體為好,池中適當種植一些水生植物,每隔3~5天換1次水,夏季高溫每2天換1次水,每次換水1/3~1/2;微流水則不必換水,流速控制在0.2m/秒以內,進水與池水溫差不得超過3℃。黃鱔對水質要求嚴格,凡酸性土壤、肥水或腐敗的水質,均不宜養殖。黃鱔在自然水域中不易生病,如水質偏酸、過肥,極易誘發病害,甚至會大批死亡。

4、馴食黃鱔對餌料的選擇性較為嚴格,一經長期投餵一種餌料後就難以改變。因此,在飼養初期,必須在短期內做好馴食工作。第1次馴食,即投餵混合餌料,主要餌料中加入蚯蚓、蠅蛆、麥麩、米飯、菜屑。苗種入池第3天開始馴食,馴食的第1天投飼量為放養體重的1%~2%,第2~3天根據攝食情況酌情增減;如果攝食正常,以後逐天按1%左右增加,直到混合餌料完全代替原餌料,並達到正常攝食。(第1次馴食是苗種期過渡餌料)。第2次馴食,即投餵人工配合餌料或顆粒餌料。第1天投飼20%,如果攝食正常,以後逐天按20%比例遞增投飼量,5天后,就可全部代替原餌料。(第2次馴食是幼、成體期廣譜餌料)。

5、防病黃鱔在人工高密度集約化養殖過程中常見病有:

5.1 腸炎病 症狀:主要看肛門顏色,肛門呈灰色為正常;肛門呈淡紅、充血、紫紅、外翻、為病鱔;有時鰓部出血,提起尾部,口流血水,表現拒食,屬於細菌性感染,病程較短,死亡率高,防治:①每立方米水體用生石灰20~25g,全池潑灑,每天1次,連續7天;②口服十滴水20ml或硫胺胍10g或呋喃西林20g;③每100kg黃鱔用氯黴素20g連喂3天。

5.2 出血病 症狀:體表呈點狀、塊狀或彌散狀充血,腹部、喉部較為明顯,有時口中流血,鰓部腐爛,發病較快,死亡率高。防治:①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②每立方米水用呋喃唑酮0.2~0.25g,全池潑灑;③用每毫升0.25單位的金黴素浸洗鱔體。 5.3 水黴病 症狀:水黴菌絲主要寄生於黃鱔體表傷口上,蔓延呈白絮狀,病原體多為真菌性的綿黴菌。防治:每立方米用孔雀石綠0.2g或甲基藍3g或食鹽0.05%和小蘇打0.05%合劑,每3天1次,連續3次。

5.4 毛細線蟲病 症狀:此蟲主要寄生於腸道中後部,蟲體呈乳白色,病鱔逐漸減食消瘦。防治:口服1kg黃鱔用90%晶體敵百蟲0.04~0.1g;或用90%晶體敵百蟲2.5g拌1kg蚯蚓,連續3天,其中第2天每立方米水潑灑90%晶體敵百蟲0.2g。

5.5 發燒病 症狀:在高密度下,黃鱔分泌粘液的速率較高,廢粘液得不到及時排除,發酵而釋放高熱,導致水溫驟升,引起黃鱔體溫升高,病鱔離穴,相互纏繞,粘液脫落,造成大批死亡。防治:①兌換新水;②每立方米水體用0.07%硫酸銅水溶液5g,全池潑灑;③增投少量泥鰍,以增加活水清殘的能力。

6、注意事項:

6.1、人工養殖黃鱔科技含量較高,黃鱔對水質要求又十分苛刻;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發展。

6.2、人工養殖黃鱔要因地制宜。有條件的地方,科技力量充足,可以上規模批量生產;農村專業戶要採取小規模地滾動發展或暫養催肥的方式為宜,其經濟效益也很好。

6.3、人工養殖黃鱔利用生態學的原理管理,其中特別要重視種植一些吸汙性強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等,這樣對黃鱔一可隱蔽棲息,二可防暑降溫,三可改良水質,四可淨化水體。

6.4、人工養殖黃鱔防治病害必須以防為主。①溶菌酶減少。黃鱔體表粘液中的溶菌酶具有較強的殺菌能力,但在人工規模養殖時,由於運輸受傷,密度較大,水質惡化,水溫多變等因素導致溶菌酶減少,活性下降,病菌入侵而發病。②發現疾病較晚。黃鱔喜歡生活在淤泥中,開始生病不易發現,一旦發現,病已擴散,最佳治療時期已過。③味覺過敏。黃鮮的味覺敏感,對無味、苦味,刺激性餌料拒絕吞嚥;因此,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6.5、人工養殖黃鱔要規格整齊,大小分開,一般以每公斤20尾為宜(因為每尾50g的苗種成活率高,增重快,產量高),放養密度每平方米1~2kg。





樂悠悠之


一畝田直接在四面圍網養殖,可以模仿生態養殖,平均方苗1公斤每平方米,如果生長好的話,一畝田放苗667公斤。如果每平方米2公斤,可以投放苗種1334公斤。

如果改用水泥池無土養殖的話,可以按照每平方米2.5公斤來投放苗種,即可投放1667公斤。


大興安嶺四海農人


黃鱔在自然條件下,有很強的抗病能力,很少發病。只是在人工飼養的條件下,由於放養密度的加大,致使水環境發生了許多變化,加之營養不平衡、操作的傷害等因素,使黃鱔的發病率增加,引起黃鱔死亡。以下詳細介紹黃鱔容易生病的原因,黃鱔常見疾病防治方法:

黃鱔容易生病的原因

  一、引種、投放工作把關不嚴:

  1、引進了受傷或帶有病原的鱔種。這類鱔種在日後的養殖中,攝食強度小,或根本不進食,即使進食也爭不過體質強壯的個體,這將導致營養不良,個體瘦弱,病傷越來越嚴重,甚至對健康的個體傳染疾病。

  2、鱔種規格不同。規格不一、大小懸殊的鱔种放養在一起且密度高,易引起互相咬傷,尤其是尾部,從而引發細菌或黴菌感染。

  3、鱔種投放前未消毒或消毒不徹底。

  二、養殖環境不良或惡劣:

  1、鱔池引起的原因:剛建的新鱔池,若馬上投入使用會使鱔魚不適而患病;老鱔池長期不清整,腐殖質過多,易造成病原體繁殖浸染;沒有獨立的進排水道,生產中容易造成一池發病,多池感染。

  2、水溫引起的原因:黃鱔適宜在15-30℃水溫中生長。水體太深時,黃鱔上下活動頻繁,體能消耗過大,體表粘液分泌失調,易感染髮病;太淺時,尤其是夏季易造成水錶面溫度長時間偏高,有時高達40℃以上,從而導致黃鱔攝食量下降,甚至出現“燙死”等;秋季易發生溫差過大而擾亂了黃鱔的正常生理機能,降低免疫力,如水溫陡降4℃左右,常導致黃鱔“感冒”或大批暴病死亡。

  3、pH值引起的原因:黃鱔生長適宜的pH值為6.5-7.2。如pH低於5或高於9.5會引起池鱔死亡。一旦池水pH值在5-6.5之間,鱔魚生長緩慢,並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4、有害物質引起的原因:在高密度養鱔池中,投飼量較大,大量黃鱔的排洩物和死鱔的屍體的分解會導致產生危害黃鱔的微生物、一些病害的中間宿主和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此外,工廠中有毒廢水、農田中的農藥、生活汙水、自身防治鱔病過量的用藥等,這些都會引起黃鱔中毒、畸變、生病或死亡。

  5、其他原因:黃鱔養殖密度過大;換水不及時;沒有及時將病鱔撈出;水草不足,不利於黃鱔穴(隱)居和調控水溫;水草腐爛變質等也會導致鱔魚生病或死亡。

  三、操作不慎:

  1、長途運輸的鱔種如密度過高,易擠壓,若不適時處理,使容器中的水溫急速上升,鱔體體表粘液的防禦功能遭到破壞,引起鱔種急速感染有害致病


黃金de爸爸


黃鱔在養殖過程中,放養的野生鱔種由於在籠捕、運輸過程中受傷、繁殖的鱔苗吃了不乾淨的水蚯蚓及鱔池水質變壞等因素常會導致鱔病的發生,有些鱔病還會出現黃鱔大批死亡,密度過大會缺氧死亡,還容易出現各種病害


twmr168


不能太過多,必須得有比例養殖。我介意你可以混養


隨風而去6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