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產品思維,怎麼打贏這次的戰役

很多時候,我們作為獨立個體其實很難去改變和影響外界大環境。更多能做的是,獨善其身不給已經很亂的社會添亂,個體有這樣的覺悟已經很不錯了,如果能夠在不添亂的基礎上再貢獻一些綿薄之力,實屬難得。

任何突發性的不可抗力災難短期來看是對人類生命,對餐飲業、旅遊業、酒店住宿業等社會經濟帶來極大傷害,但是拋開這件糟糕的事,我們還能從中反思到哪些問題?收穫什麼?

尤其是產品經理、業務負責人,假如你是此次救災指揮小組組長,你將如何打贏這場戰疫?

疫情大背景的基本面

瞭解疫情的大背景,就像是產品調研市場,瞭解行業。


1、掌握此病的特徵

此病毒有2個重要特徵:人傳人、有潛伏期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病毒存在擴散的可能,傳播性越強越容易擴散,不易控制。且感染者在前期潛伏期時因為症狀較輕或沒有,容易忽視,沒有及時就診或隔離,繼而流入人群中感染更多人。


2、春節時間點的特殊場景

此次疫情恰逢春節前不久開始產生及蔓延,因此在春運大規模返鄉潮來臨之前,意味著大量的病源中心地的感染(潛在)病例會集中分發到全國各地。

武漢政府在1月23日封的城。據中國鐵路武漢局發佈的數據顯示,武漢“封城”的前一天,近30萬人次通過鐵路離開這座城市,加上此前春運總數將近500萬人流出,後來我們也看到,正是那些在封城前離開的武漢的人最後導致了其他省份的大量感染。

從移動運營商的數據也非常有參考意義,2017年,清華大學董磊在其博士論文《基於手機位置數據的城市人口時空分佈特徵研究》中,利用 2015-16 年人口遷徙數據(基於手機位置)繪製的武漢市與其它城市的聯繫,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下圖中,線段寬度代表流動量,藍色圓圈代表城市人口規模,位於中心地帶的就是武漢。


如何以產品思維,怎麼打贏這次的戰役


這意味著沒有有效控制措施下,在春運加速下病例會很快在地圖上每個省份點亮。

3、疫情下的用戶需求

疫情前期,社會所展現出來的爆發性需求主要是:


1)隨著感染人數和死亡數的不斷攀升,民眾會高度關注此次新型病毒的毒性(傳播性和致死率),關注自己和周圍的人是否有相似症狀,關注如何防護不被感染?

2)此次疫情的關注度增加,各種類型的媒體都會發布各種各樣的內容,夾雜著小道消息,真假難辨,用戶對於內容、數據的真偽,多面性的真實報道的需求旺盛。

3)個人防護設備(主要是口罩)、藥物需求大幅增加

4)民眾外出大幅減少,線上遊戲、短視頻、在線購物尤其是生鮮水果,需求大幅增加

5)恰逢流感流行期,加上疫情所引發的症狀與之非常相似,尋醫問診的需求集中爆發

3、地區政府缺乏應急經驗和方法

作為被選中的武漢,武漢的前期的很多操作堪稱反面教材。

1)比如前期報道的8名散播新型冠狀病毒的謠言者是其實是醫生;

2)比如在疫情已經引起全社會關注的情況下,武漢依然還按部就班地派送20萬張免費旅遊券,“邀約”市民和遊客前往黃鶴樓等熱門且封閉的旅遊景點。

3)比如當地社區組織四萬餘家庭共吃團年飯,甚至網傳有確診病例家屬繞開機場和車站,攜病人自駕數小時到外地就診引發輸入性病例。


如果你是救災組長,你會如何抗疫?


針對目前市場的大環境,你的產品目標和策略是什麼?

其實對於流行性疾病的應急體系的架構設計就像打造一個產品,要把這麼一件事做好是非常複雜的,既需要中央有全面的指揮戰術,也需要調用方方面面的社會力量協助,才能打好這麼一場艱難的疫情攻堅戰。

前面講了3個基本面,我們需要明確我們的階段性目標,及對應的“產品”策略

第一目標:防止病毒擴散

疫情開始/進展期,第一目標防止病毒擴散,毫無疑問,一旦擴散流行,影響將是災難性的,控制病例人數始終是第一優先級。

策略:

1、控制病毒集中爆發地武漢的人口出省

2、控制其他省份、市等地區的人口相互流動

3、降低單體的感染他人,或被感染的幾率

4、控制地區性的公眾聚集活動、車輛人員及公共交通流動的管控等

具體措施:

這個簡單來說就是人人戴口罩、儘量不出門、省市之間的高速進行封道、減少地鐵公交鐵路飛機等公共交通車次,嚴控關卡流動人員的體溫指標等

第二目標:找出病毒攜帶者,即患者和疑似患者

因為對於病毒攜帶者,我們需要重點隔離和觀察,避免其流入人群中形成二次感染。

策略:

1、通過新聞媒體引導嚴重症狀的病人主動就醫

2、以公共交通、社區、公司等最小組織單元主動進行排查,找出可疑病患及接觸者

3、找出之前確診的人的親屬、及產生過密切接觸的第一批人,進行醫學觀察

具體措施:

做好疫情初篩,做到最後一根毛細血管社區單元內的調查,做好人員流動路徑的登記、人員發熱情況的排查、是否與疑似病患接觸經歷等。

第三目標:保證醫療資源的供應充足,優質的資源優先供應重症地區

考慮到快速增加的病例數,增加醫療資源(包括醫生、護士、醫用物資、床位等)供給是非常急迫的。沒有相應的醫療資源,會讓病患無法得到有效治療,更會因為供不應求導致擠兌,從而使的醫院完全在超出自身負荷的環境下工作,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嚴重的還會帶來交叉感染、醫護人員感染。

我們之前看到的視頻中那些醫院走廊裡全是輸液的病人,以及大量的有肺炎病症的病例甚至都無法入院治療,其實都是因為現有的醫療資源無法承接短時間內爆發的病患所導致的。

這就像雙11流量爆發一樣,是日常的好幾百倍?你原來的服務器怎麼可能不崩,這個時候就需要外部干預了,不然很可能隨著疫情快速加重,醫療機構和醫療人員都會處於“崩潰邊緣“。

策略:

1)進行分流:

整體武漢市的醫療機構數有限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其實很難馬上新增醫院、床位、醫生,而專業的三甲醫院無非成了所有人的第一選擇,相對來說,一些三甲之外的其他醫院sari就診人數就沒有那麼多,有效的進行分流能夠解決一部分供不應求的問題。

2)提升口罩、防護服產能,整合調用存貨:

正值春節時期,員工都放假了,口罩短期產能肯定是很難上來的,這個時候就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把散落在全國各地的存量口罩和防護服找出來,並優先供應給戰疫一線。

截止目前,發改委表示,全國口罩日產量已達到1480萬隻,產能利用率67%。

3)調動其他省份的醫生、醫務救助隊前往一線

4)對於因為普通流感而發燒的病人,勸退在家休息,避免佔用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或採用遠程問診的方式在線進行診療開藥,這樣可以有效規避交叉感染風險,以及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同時進行一定的分流

第四目標:保證民生穩定,農產品供給充足

策略:

1)保證周邊菜場、超市、藥店的經營

2)做好人員個人信息登記和行程記錄,比如門牌號、人數、身體狀況等

3)做好疫情最新數據公示、健康宣教和培訓工作

後方戰場

1、做好病毒的分離,製劑、疫苗的培養的科研工作

病毒的分離成功,製劑、疫苗培養,既是打贏這張戰疫的關鍵點,也能給全國人民極大的信心,尤其對於一線的作戰者是一種很大的鼓舞。

所以得組織最先進的國家實驗室迅速找到並採集病原體。

此外有能夠找到對病毒有抑制和殺死作用的特效藥,決定了是否能夠治癒重症病患。

2、社會捐贈對接

有段時間我有好幾個群裡都在問哪裡有醫療資源,怎麼捐?

武漢疫情最嚴重、疫情病例最多的醫院主要是協和、同濟、金銀潭醫院等

如果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社會捐贈醫療物資對接到這些醫院,就能快速解決主戰醫院的物資問題。

所以一個好的對接平臺非常重要,紅十字會本來承擔著這樣一箇中間商的角色,但是紅十字會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的很多行為、數據不透明,特別是捐贈的細節,存在非常多的貓膩。另外在這次疫情中,紅十沒有有效將物資優先援助一線,這也是令人懷疑的。現在大家也看到了武漢紅十被申討,負責人被中央問責。

我一直覺得缺一個社會化、公開化、透明化的公益平臺,它可以整合一些大的第三方服務,比如京東的倉儲、阿里的配送,然後以商業化的形式運作

比如醫院A因為這次受災可以在這個平臺上登記一條需求,需要1萬個口罩和1000套防護服,那麼企業B、C、D都可以進行捐贈,並且在平臺上登記,然後可以用平臺上的物流進行配送,配送到位後再在平臺上進行確認。

這帶來什麼好處?

1、任何被捐贈方的需求一目瞭然,任何捐贈方的數據一清二楚

2、任何捐贈都是定向的,由市場決定哪家醫院該優先被捐贈(要相信市場行為的合理性)

3、非常高效,捐贈方可以直接寄送物資到被捐贈方處,省去了中間倉儲和物流調度,尤其像紅十這麼低效的機構,堆在倉庫一大批物資連發都發不出去。

最近阿里也開通了“防疫直採全球尋源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全球商貿及生產企業上傳的醫療物資供應信息,將與平臺發佈的需求信息進行匹配,最大限度尋找貨源、擴大產能;再由阿里巴巴直接採購,將醫用口罩等緊缺防疫用品,定點送往疫情防控一線特別是醫院。

在這個平臺上,國內外關於防疫物資的信息會透明、高效匹配。無論物資在何處,都會通過合作的全球物流以最快的最安全的方式送達醫護人員的手中。


這次疫情也暴露了很多問題

這次疫情也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災難真的離我們並不遠,隨時隨地可能會因為一件小事而最終引發巨大的災難,因此預警、預防機制,以及災難發生後完善的響應機制是必須要有的。這裡我們只講哪裡可以優化。


1、數據的公示方式

這次相信大家在朋友圈都被丁香園的疫情地圖刷屏了把,為什麼一家普通企業做的一個產品能夠勝過任何政府渠道來源的碎片化數據,讓大家爭相分享?大家可以自己思考下

數據的實時性、聚合度、可視化決定了它被大家所需要,很簡單不是嗎?為什麼不是衛健委的官網的公示被大家瘋狂轉發?如何在公眾健康這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給予大家更好的產品服務,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這是政府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

這次疫情的波及範圍和人數在中國堪稱前無古人了,其所產生的大量相關數據值得被仔細研究。

2、如何讓響應機制更及時?

其實如果武漢能夠早一天意識到此次疫情的嚴重程度,早一天啟動響應機制及封城,病毒在全國的流行範圍可能會小的多。所以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如何能夠讓響應機制更前置?

跟大家簡單普及下基本知識:

首先醫院醫生在日常門診的時候發現傳染病,會在his系統中填寫傳染病報卡進行上報,先通過院內審核,修訂、登記,上報到4級公共衛生平臺,對電子病歷和傳染病報卡進行審核後,上傳至國家傳染病網絡直報系統(NNDRS),NNDRS彙集全國的傳染病數據,並進行監測,一旦發現達到預警條件的閥值,就會通知基層醫院和疾控中心(CDC)進行預警,進而採取相應措施。

這裡存在2個問題:

1)流程的冗長,層層審批,使得數據的上報速度極慢

2)市、省級的公共衛生平臺並沒有做數據監測,從而無法提前預警基層醫院和CDC。

解決方案:

1)基層醫院的傳染病數據可以直接上傳到NNDRS,並不一定要以正式數據登記,可以以預診數據先記錄下來,用於大數據監測,一旦數據量很大,可以立即組成專家組進行研究。此外預數據隨著審批流程最終到達NNDRS,則確認為正式數據,既解決了流程冗長導致的上報速度慢,也能夠依然保證數據的準確性、科學性;

2)尤其是市、省級的公共衛生平臺,也應該建立數據監測,對於明顯達到預警閥值的傳染病,需要有直接權限通知NNDRS,並協同提前預警基層醫院和CDC。

3、如何解決醫療資源緊缺的問題?

醫生資源的緊缺,面對地區性集中爆發的疾病,無法承載這麼多病患,我們看到很多人沒有病床,無法得到有效治療,醫療資源和病患需求極度不匹配的問題在未來10年將會越來越嚴重。

所以國家這幾年倡導的分級診療,遠程問診將會在未來的診療佔比中不斷加大。

另外提升居民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健康程度,從需求側減少就診量。

同時需要深入建設良好的醫生成長體系,給予醫生足夠的生活質量保障和社會認同,加大醫護人員的培養力度和資金投入,從供給側提升供給量。


總結

中國人的已經受過很多災難了,但是回望歷史,任何一次災難都沒能將我們打倒,我相信這次也不是。

遇到災難,才能讓我們看清楚繁榮的經濟下,民生醫療體系依然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才能讓這些隱藏在表象之下的問題暴露出來。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

產品經理的成長亦是如此,厚積而薄發,保持對任何一件事敬畏和探索之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