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如何成為國際大都市的?

864011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相比距離不遠的杭州、蘇州、南京等城市,上海的歷史很短。

前面的三個城市早在一二千年前,就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富裕城市,上海則一直都是個小漁村。

直到明代時,上海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當時松江府據稱“松江稅賦甲天下”,那時候上海才開始發展,但速度很慢。

當年來看,上海位置並不好,處於長江出海口,太偏僻了,不如蘇州、南京這些城市。


鴉片戰爭之前,上海和蘇州也是不能相提並論的。蘇州是江南地區的中心城市,但1853年以後這個經濟中心城市的位移基本就完成了。

上海的崛起,來自於洋人的入侵。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滿清被迫開放了5個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不再是廣州專營壟斷對外貿易。

對比其他地方,上海有很大優勢。福州和廈門背靠福建山區,交通不便,該省除了茶葉也沒有什麼特產,不太適合發展。


寧波地位和上海差不多,但發展潛力較差。

寧波背靠的也是四明山區,發展前景有限。相反,上海背靠廣袤的長江、富饒的長江三角洲,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其實,從宋代開始,長三角就成為中國最為富裕繁華的地區,洋人的眼光很毒辣。

同時,上海的交通非常便捷。它是中國南北口岸的中點,京杭大運河以及延伸到廣東水運的中點就是上海。同時,上海還是港口,可以接納各國的海上運輸。

鴉片戰爭之後,從歐美國家運來的貨物,大多到上海卸貨,然後轉運至中國的南北沿海,並深入到長江內河。



洋人選中上海以後,就開始大量投資,建立租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1900年,公共租界達33,503畝,法租界面積則為2,135畝,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

客觀來說,列強為了發展租界是投入巨大的。

以法租界為例,上海法商電車電燈公司於1906年成立。該公司在上海辦原法租界公董局辦的電燈廠,取得法租界電車專利權,投資高達300萬法郎,業務發展很快,1909—1913年盈利42萬餘元。該公司後來又經營自來水,增資到800萬法郎。

上海作為對中國貿易的核心城市,來這裡想要賺錢還是不難的。

因為當時中國封建落後,百廢待興,即便那種跑單幫的洋人軍火商,帶著一批軍火賣給太平軍也可以發大財。


另外,還有些洋人職業軍人、冒險家甚至歹徒,流竄到上海也可以迅速致富。他們可以作為僱傭軍,保鏢,靠賣命賺錢,比如著名的洋槍隊。他們也可以經營賭博、色情,甚至坑蒙拐騙,殺人越貨。

有意思的是,上海也是中國西洋色情業最發達的地區。租界內有很多脫衣舞和豔舞表演,還有不少洋妓女在這裡混飯吃。

而且,更重要的是,上海的環境不錯。

洋人在這裡投入巨資,當然不會願意打水漂。即便太平軍時期,法國人直接出兵保護上海,同太平軍開戰。

後期民國軍閥混戰,戰火也不涉及上海,更不涉及租界,直到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為止。

有意思的是,上海還是比較自由的地方。

因租界分屬各國管轄,採用各國法律,中國政府不得干涉。

於是,文人在租界搞報紙抨擊政府,中國政府一點辦法都沒有。

另外,關於租界的市政,基本就是自治的,由選舉出的工部局委員負責。

說通俗點,這就類似於今天港人治港。既然事關自己的福利,當然要好好建設了。



所以,到1949年,上海已經是遠東第一都市,超過東京和香港,更別說廣州了。

不過,隨後的幾十年內,上海的經濟發展停滯了。

隨著有所謂“全國保上海”的物資供應,七十年代上海的經濟發展仍然遠遠落後東京、香港。

改革開放初期,出於很多原因沒有選擇上海作為發展的第一波城市。

但上海以自己雄厚的實力後來居上,成為今天毫無疑問的中國第一發達城市。

發展到這種地步,原因有很多,其一是上海人精明能吃苦,又比較接受先進的事物,善於學習。


薩沙


首先是地理位置決定的,眾所周知它是位於中國漫長的東海岸中心點附近,通過海運到北方和到南方福建廣東地區都很便捷,同時背靠中國曆來頂尖的江浙富裕地區,而且區域內吳淞口就是長江入海口位置。長江又是中國內陸東西方緊密聯繫的紐帶,可直通重慶、武漢、南京。東北面遙望東亞日韓發達地區。

雖然過去幾幹年間默默無聞,可能科技還不發達的緣故,國內南北航運主要靠的是比較平穩的人工大運河,隨著時間推移缺點也顯而易見。但人們對海洋還是有著敬畏感,可是近代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大爆發,科技大發展,近代各大國都在向海洋進軍,靠海的城市本身,有著得天獨厚的基礎,對上海而言,它的海運發展的空間有著渾然天成的良好條件。上海的地位必然突飛猛進,它迅速成為中國和世界聯繫的橋頭堡。另外冥冥之中彷彿是上蒼留給神州的一顆夜明珠,並且經過漫長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匠的作用,黃埔江的東面的浦東地區經過百年變遷,不斷東擴延伸,為二十世紀末期的浦東騰飛提供了寶貴的開闊地。

實際上海很早就是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大家知道古代紡織大師黃道婆和大科學家徐光啟就出生在這裡。近代更是舉不勝舉。無數名人政客都在這座城市的某個位置,留下過身影。或者留下曠世傑作。或者留下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另外上海人相對接觸東西方文化比較多,而且是外界先進的理念及商品的最早登陸地。長時間的潛易默化,以及受文明及契約和工匠精神的薰陶。生活上追求小資。所以上海人個性比較獨特內斂,聰明見多識廣,有氣質。和上海海納百川大氣兼和城市精神,比較匹配。實際上很多中國第一都是上海製造。過去小的輕工業產品,如鳳凰永久自行車,飛躍電視機,大的如萬噸水壓機,以及很多航運巨輪都是上海下水的。或者說是在上海這塊土地上的人創造的。另外伴隨神州幾代人成長的文化誕生地,如早期的上海電影、外國電影譯製片廠、美術電影廠、連環畫、樣板戲等等,在中國老一輩人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海在各時期會不斷能人倍出,人材生生不息。上海這座城市的人對新事物接受很快,創新能力也強,人的因素也很重要,這個對上海能成為國際大都市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吳家大廳


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應該感謝汪精衛先生,如果沒有他的忍辱負重,不計個人名節曲線救國象8.13淞滬抗戰一樣硬打那麼上海及東北,華北,華南等日佔區也象三次會戰的長沙一樣被打成廢墟。真因為汪精衛先生上海,北京,青島,杭州,寧波,廣州等得以完整保留,特別是上海在抗戰期間發展成遠東第一城市超過香港。所以不能以狹隘民族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思維來全面否定汪精衛先生。同樣歐洲也打成廢墟但法國在以貝當將軍為首的維希政府審時度勢確實無力抵抗的情況下放棄硬打法國的城市建築,文明,文化,人民生命財產得以保存戰後迅速得以恢復。所以奉勸那些頭腦簡單的缺乏觀察,思考,分析能力的糾正對汪精衛先生的全面否定。(整個抗戰犧牲軍民三千萬,幾百座大小城市變廢墟,財產損失幾百億美元,又被山頂洞人利用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撿了一個大漏。滿清入關建立大清國開創了康乾盛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與有能力者據之。)


玉米窩頭特別香


上海現在成一流的大都市,靠的是天時地利人和。正因為充分整合了各方面優勢,使得上海如今已經躋身於國際大都市行列,成為萬眾矚目的“魔都”。


上海成為國際大都市絕非偶然,首先是具有雄厚的都市底蘊,具有176年的城市建設發展的積澱;第二是位處長江三角洲,具有經濟富裕、交通便利的優勢;第三是擁有華東六省一市的超級人才儲備;第四是全球500強企業大量入駐上海,為申城注入了世界經濟文化的優質資源;第五是上海市民具有很強的契約意識,具有大都市市民的特徵。

上海乃亞歐大陸鏈接太平洋的橋頭堡。正因為背靠“天堂蘇杭”,有足夠的資源對接19世紀的工業文明,成為早年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長江入海口獨一無二的優勢,十分有利於國際航運;疊加長江三角洲提供的大量優質原料,以及較高的白領和藍領素質,使之迅速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城市。

新中國成立之後,上海不負眾望,充分釋放工業化紅利,成為全國品牌最多的城市。當年全國各地出差上海的人士,都有采購上海產品以及名牌糕點食品的重任。 然而,深圳以及廣大成為改革開放的窗口之後,上海曾經一度落後。上海曾經有“粵軍南下”的擔憂,由此表明改革開放乃上海至生命線。

所幸1990年上海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就是浦東大開發。為此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並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上海在21世紀之初,奪回了現代化城市老大的稱號。

新世紀,上海的高校林立教育優勢充沛、科研院所眾多。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的高層次人才又紛紛進軍上海,使之人才優勢遠超深圳和廣東。而隨之全球500強公司入駐上海,除了鉅額外資引進之外;國際化人才加盟上海,使得上海的人才呈現不同的梯次,城市的發展錯落有致。

世界各國的主要銀行,在上海都已經設立了分支機構;國家四大銀行都有上海分行,中國人民銀行在上海設立總部、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金融城市,即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上海自貿區以及迪士尼樂園等,這裡就不再展開論述。


上海的可圈可點之處實在太多,這裡就不一一例舉。歡迎網民批評指正,順祝週末快樂!


陸燕青


上海之所以能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迅速崛起為東方的巴黎、東亞的國際化大都市,自有其深刻的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地利因素就不言自明瞭,上海地處東海之濱,長江之入海口,中國南北之中,是中外商品和文化進行交流的最佳碼頭;天時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全球化趨勢逼上門來,中國已無法再孤立自處,晚清政府被迫門戶開放,上海也是五大通商口之一,英法美在上海設立租界;另一是正值太平天國佔據江南及上海的小刀會造反鬧事,因此江南的富豪、上海的市民紛紛湧入上海的租界,上海租界頓時成了巨大的移民城市,並且隨著江南富豪們的湧入,上海的產業經濟也迅速崛起;人和因素是,上海成了東西中外、南北各地人群雜居的移民城市後,上海地方政府與洋人租界及社會各方勢力間互相制約,沒有一方能獨大說了算。這就形成了一種互相制約又互相平衡的社會局面,久之就形成了一種能包容不同文化、相互取長補短的與內地專制社會截然不同的一種較寬鬆的社會文化環境。相比當年廣州民眾的強烈排外情緒,洋人就更喜歡來上海了。所以自上海開埠後不久,就迅速取代了原廣州的中外通商的第一碼頭窗口的地位。從上海進來的不僅有西方的商品,更有西方的文化習俗和最新最時髦的發明產品。上海的城市建築、上海的文化習俗、以及上海話本身都充滿了西方文明的元素。所以近代以來上海能迅速崛起為遠東第一大國際化大都市,決非偶然!


俞小平5


我是上海人,我來說說,首先封建社會農業社會上海只是一個內地小縣城,和眾多的縣城一樣沒有什麼引起注意的地方,到大英敵國強行打開中國國門後,強行租借了中國5個開埠口岸,廣州,寧波,上海,天津,武漢,商業社會開始入侵中國,而在商業最重要的是物流,海港是非常重要的,這時上海的優勢就出來了,在5個開埠港中,上海正好在中國海岸線的正中間,同時在長江口,所以從上海到全國走水路,非常方便,而上海是以河港(黃浦江)形式存在的海港,非常安全,進入港口後臺風來了也很安全。而商人在進入租界後沒有了封建皇朝和儒家的壓迫,為上海成為遠東的巴黎打下了基礎,當時的東京遠遠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