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一直在膨脹變大,太陽系的各個行星之間的距離是不是也一直在變大?

用戶62555481677


在很緩慢的變大。月球以每年4釐米的速度遠離我們。太陽的質量能量在燃燒中慢慢減小,我們大概以每年15釐米的速度遠離太陽,但這種遠離是主要是因為質量減小導致引力減小,而暗物質或者暗能量在太陽系的作用遠小於引力。


Lisa140630329


宇宙一直在膨脹變大,太陽系的各個行星之間的距離是不是也一直在變大?

從宇宙的膨脹的其中一個演化發展的結果來看,太陽系各行星之間距離被拉大也只是時間問題,但以現代宇宙的膨脹說來衡量,暫時並不會導致這個結果,但在遙遠的未來來看,太陽系最終的發展將是行星距離被拉大,直至達到基本粒子狀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真會如此可怕嗎?

宇宙膨脹與宇宙的命運

能決定宇宙未來命運的力量有兩種,一種引力,它能使物質聚合在一起形成各種天體,也能左右宇宙的未來!另一種是斥力,它會導致宇宙膨脹,同樣可以決定宇宙的未來,簡單的說,我們宇宙的命運就是這兩種力角逐的結果。

愛因斯坦當年用引入了符號Λ來表示物質密度不為零的靜態宇宙存在的度規張量成比例項,他稱之為宇宙常數,也是讓愛因斯坦後悔終身的決定,但其實宇宙常數Λ用在這裡討論宇宙的未來非常合適,因為非常形象!但光有宇宙常數Λ是不夠的,因為還缺少一個宇宙命運的關鍵選項,就是宇宙的形狀。

1922年蘇聯物理學家弗裡德曼用簡化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方式,以宇宙學原理假設空間均勻性和各向同性,因此大幅簡化了廣義相對論,提出了關於宇宙形狀的著名的弗裡德曼度規。

在這個簡化的方程中出現了宇宙空間曲率K,上圖公式中已經確定了K取值時宇宙的形狀,但當它與宇宙常數Λ結合時將會發生非常有趣的現象,因為這兩種組合產生的宇宙結果將會有很多種,當然我們不需要傷腦筋考慮多種複雜的組合,因為1967年時愛德華·哈里森將這兩個參數的取值對應的宇宙未來總結成一張圖表,非常直觀

對照上表我們可以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宇宙的未來都是膨脹的,那麼宇宙常數到底該如何取值呢?但很抱歉宇宙常數Λ並不太容易確定,不過我們可以用哈勃常數和宇宙密度以及臨界密度的方式代替宇宙常數描述宇宙的未來!

其實用密度與臨界密度的方式描述更容易理解,因為物質聚合在一起能產生約束自我的引力,那麼很簡單,當物質分佈太散時,它們就聚合不起來了,那麼我們宇宙的密度是多少呢?臨界密度又是多少呢?

愛因斯坦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根據普朗克衛星觀測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宇宙在千分之六的精度上依然保持平坦,那麼根據廣義相對論可以推導出臨界宇宙平均密度公式,如下圖:

H就是哈勃勃常數,其他都是已知參數,取值以WMAP在2006年觀測到的H為70 km/s·Mpc,計算可以得到一個宇宙臨界密度0.9×10^-29g/cm^3,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算算。將它現代宇宙密度比較即可知道,我們的宇宙會有三種形狀:

宇宙密度/宇宙臨界密度=Ω0,當Ω0>1時,宇宙是封閉的有限的空間,當Ω0≤1時宇宙將是雙曲無限空間,噹噹Ω0=1時,宇宙就是平坦的無限空間!

那麼Ω0的值到底是多大呢,其實我們可以通過觀測宇宙形狀的實驗來反推出Ω0的到底是多少,上圖中在不同平面上的三個三角形,球面上的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雙曲面上的小於180度,而平面上則剛好等於180度,為此天文學家建立了一個橫跨接近半個可觀測宇宙的測量模型。

得到的結果是無限接近於實際角度,即Ω0=1,也就是說我們宇宙是一個平坦的無限空間。而在1998年兩個團隊觀測到宇宙正在加速膨脹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獎,同時提出了導致宇宙膨脹的暗能量概念:暗能量的斥力和宇宙的尺度有關,在宇宙比較小時,引力佔有主導地位,但當宇宙規模夠大時,暗能量逐漸佔據主導,而這個改變發生在45億年前!

大撕裂和太陽系的命運

上文我們瞭解了宇宙密度Ω0=1的無限平坦空間,而在45億年前宇宙開始加速膨脹,未來宇宙的膨脹可能已經無法阻止。那麼我們可能會面對一個無限膨脹的宇宙,那麼未來的結果會如何呢?

現代宇宙的哈勃常數為67.15km/s·Mpc,這個含義是在每隔326萬光年的距離上,宇宙膨脹的速度增加67.15km/s·Mpc,假如按宇宙膨脹計算,在太陽系的尺度內是一個可以忽略的速度,而且在星系甚至星系團範圍內,引力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但哈勃常數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常數,它是會隨著時間改變而改變的,在遙遠的未來甚至可以導致星系之間互相遠離!

大約在最後時刻到來的6000萬年時,引力將無法保持銀河系的漩渦狀,逐漸分崩離析!到最後三個月時太陽系也將受到暗能量的主導,最後的三十分鐘時行星和恆星都將被斥力主導而解體,在最後的時刻中,原子都將瓦解!

這就是大撕裂說,達特茅斯學院的領導者羅伯特·考德威爾在2003年提出的,他計算表明,這個最後時刻大約在500億年後!

另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則是熱寂

根據熱力學定律,宇宙被看成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的熵會隨著時間而增加,從有序轉向無序,最終這些有效能量徹底轉換為熱能,溫度達到平衡,這就是熱寂!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我們都知道,按照目前的主流理論以及觀測結果,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並且從這之後,宇宙就開始膨脹了。可問題來了,如果宇宙是在膨脹,為什麼太陽系內的各種行星,同時我們自己也沒有因為宇宙膨脹而變胖。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如果坐飛機飛過一片森林,從天空上看,整片森林各處基本上都是一樣的。這是從大尺度上看的。

但如果,你飛得近一點,仔細看某個區域或者某個樹,你就會發現從小尺度上看每一處又都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樣。

其實宇宙也是這樣,從大尺度上看,宇宙中的物質是均勻分佈的。

所以,和森林與一棵樹的情況一樣,宇宙在大尺度上和小尺度上所看到的面貌也是不同的。那麼,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引力和斥力

我們都知道,我們所在的宇宙是一個以物質主導的宇宙,其中已知的物質和暗物質會有引力作用,如果宇宙僅僅存在這兩者,那其實最終會收縮到一個點上。因此,宇宙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以暗能量主導的斥力。這兩者在宇宙的138億年間相互博弈。

138億年前,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大爆炸之後,在極短的時間內,宇宙的空間大幅度膨脹,我們也管這個叫做暴脹。 此時宇宙的空間劇烈的膨脹,如果把宇宙早期的空間大小看成一粒沙子那麼大,那暴脹就使得宇宙膨脹到可觀測宇宙那麼大(直徑930億光年),在把可觀測宇宙看成是一粒子沙子,再膨脹到可觀測宇宙的大小。正是因為暴脹的存在,才使得宇宙的物質分別得十分均勻。

暴脹過後,宇宙空間開始減速膨脹,這是因為此時的宇宙是物質和暗物質主導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宇宙空間還不夠大,暗能量的大小和空間的大小有關,因此,我們也把暗能量稱為真空能。所以,由於宇宙擁有一個膨脹的初速度,而引力起到的作用是讓這個速度減慢的作用。如果後來不是暗能量佔據主導,那麼宇宙空間可能在引力作用下,膨脹速度降為0,然後開始收縮。

在距今40多億年前,宇宙當時的大小是現在的70%左右,暗能量開始佔據了主動,從大尺度上引力大於了斥力,因此,宇宙開始加速膨脹。

而宇宙加速膨脹並也不是理論推導出來的,而是基於1998年的兩個獨立的科研小組觀測Ia型超新星得出的結論,這兩個科研小組的負責人在201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宇宙在膨脹,為什麼我們沒有變胖?

我們先搞清楚宇宙空間是如何膨脹的,其實它的膨脹是處處相等的等比例膨脹,而不是邊緣在向外擴。如果你在一個星系內,那你看到的景象其實應該是所有的星系都在遠離你。

其次,宇宙膨脹是在大尺度上才能體現出來的。

從大尺度上,宇宙是在膨脹的,而膨脹本身和暗能量有關,暗能量又和空間大小有關。也就是說,如果空間尺度很小,我們是體會不到所謂的膨脹效應,因為在這當中是物質的引力在起作用,只有尺度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膨脹效應才明顯,具體要達到多大的尺度呢?

現在來看,至少要達到1億光年的尺度,而我們要知道的是銀河系的直徑也不過20萬光年而已。這和1億光年的差距不是一點點,而是差了3個數量級,因此,不要說在太陽系內體會到宇宙膨脹效應了,就是在銀河系內都體會不到。而銀河系是在本星系群裡的,本星系群內有幾十個類似於銀河系的星系。本星系群的尺度也不過1000萬光年,也是不體現膨脹效應的。

而本星系群又在室女座超星系團內,室女座超星系團的直徑達到了1.1億光年,也就是說,我們要感受到膨脹,要從室女座超星系團的整體來感受。

以上其實是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從哈勃常數來看。哈勃是觀測到星系紅移的科學家,換句換說,他就是第一個看到星系在遠離我們的科學家,後來,經過深入研究,科學家才發現不是星系在運動,而是空間在膨脹。

於是,後來,我們用哈勃常數來表述宇宙空間的膨脹效應,根據普朗克衛星發回來的最新數據,我們可以得到哈勃常數H=67.15,啥意思呢?

就是說,

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膨脹速度就增加67.15(km/s)。而326萬光年的距離可是有3.08*10^15(km)。因此,相對於自身的尺度,膨脹效應其實是微乎其微的,如果不在大尺度上去看,我們很難能夠體會到宇宙在膨脹。


鍾銘聊科學


上個世紀初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對星系光譜的分析讓人類知道了宇宙空間處於膨脹之中,進而佐證了宇宙大爆炸理論的正確性


1998年天文學家觀測Ia超新星得到的數據表明為什麼宇宙空間正處於加速膨脹中,也就是說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退行速度越快,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暗能量”就是引起宇宙加速膨脹的“罪魁禍首”,但相比虛無縹緲的暗能量,“宇宙空間的膨脹為什麼沒有影響到太陽系?”才是更多人關心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宇宙空間膨脹無法影響太陽系的原因純粹就是因為太陽系尺度太小了,而宇宙空間膨脹本質上是宇宙大尺度現象的一部分。


2013年歐航局普朗克衛星在修正宇宙年齡為138.2億年的同時也確認了新的“哈勃常數”(也就是宇宙空間膨脹速度),具體數值為67.3千米每秒每百萬秒差距(67.3 km/s/Mpc),一百萬秒差距代表326萬光年。

因此“空間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其膨脹速度才增加67.3 km/s”,而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之間的距離只有254萬光年,空間膨脹的力量在這麼小的尺度上完全不是萬有引力的對手,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在空間膨脹的宇宙中還能在37.5億年後發生碰撞融合的原因。


地球所處的太陽系不過是銀河系獵戶座懸臂內一個普普通通的黃矮星系,其直徑加上奧爾特雲也才不過2光年,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254萬光年的尺度尚且“感覺不到”空間膨脹的跡象,太陽系內的我們又怎麼可能感覺得到呢?

歸根結底,我們在考慮宇宙膨脹的同時也要考慮到主宰天體運行的“引力”的存在,“小尺度結構看引力,大尺度結構看膨脹”


有科學家認為宇宙空間如果無休止的膨脹下去,它的作用範圍就會從大尺度逐漸向下延伸,理論上向下延伸到極致的空間膨脹將撕裂宇宙中的每一個原子,這便是大名鼎鼎的“大撕裂學說”


宇宙觀察記錄


很顯然我們的行星很好,我們也很好,並沒有因為宇宙的膨脹而受到影響,那為什麼宇宙在膨脹,而我們的太陽系、銀河系不會受到影響!甚至是本星系群的星系還是互相靠攏?這就要說到宇宙的演化過程了!

我們現在知道了宇宙中有無數個像銀河系大小的星系,也知道了宇宙的可觀測半徑為460億光年,我們的思想和視野從未如此廣闊!因為就在20世紀初人們認為的宇宙還只侷限在銀河系!下面我就從廣義相對論、走出銀河系、宇宙在膨脹、大尺度結構形成這幾個方面來解答這個問題!

廣義相對論對時空的變革

20世紀最最讓人振奮的是廣義相對論的誕生,有了GR我們才能很好的去描述、理解宇宙的時空,GR告訴我們空間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受質量或能量的存在而被彎曲的幾何實體,在GR裡空間不是在收縮就是在膨脹,而GR的解讓愛因斯坦知道宇宙會在物質的引力下收縮,為了宇宙的穩定,他不得不往方程里加入宇宙常識來抵消物質所產生的引力!

不論愛因斯坦做的對不對,他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空間參與著宇宙的進化,事物的運動!下面就要說到哈勃的貢獻了!

走出銀河系,宇宙在膨脹

上文說到,人們的視野一直侷限在銀河系,這時因為我們觀測手段的問題,無法很好的判斷遙遠天體的距離,以前常用的視差法對遙遠天體根本不起作用!回來人們通過對變星的大量研究,掌握了變星的周光關係,我才擁有了第一個宇宙標準燭光來進行測距。

在哈勃對M31仙女座星系中變星的測量,我們才知道了M31距離我們幾百萬光年,和銀河系一樣,是宇宙中獨立的星系。更令人驚訝的是,在對遙遠星系的距離和星光的紅移數據的觀察,幾乎所有這些星系都以驚人的速度離開了我們!在後來對1a超新星的觀測更是證實了這一點。

當我們繪製出每個星系的距離與它們的表觀後退速度之間的關係時,我們發現了一種顯著的關係。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我們的速度越快,這就是哈勃定律。

宇宙的組成成分,暗能量的發現。不同形式的能量對宇宙膨脹的影響

哈勃定律的自然解釋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結果,人們也很容易能得出空間在膨脹,而不是在收縮。這就引出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宇宙中有我們不知道的成分在抵抗著引力,給宇宙提供負壓,促使空間膨脹,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暗能量。

在廣義相對論控制的宇宙,其膨脹率受宇宙能量密度的掌控,雖然我們不知道暗能量是什麼,但是根據我們對宇宙星系聚集方式(上圖1)、微波輻射波動模式(2),以及遙遠星系推行速度(3)的觀測,我們能確切的知道宇宙是由什麼組成的,並且它們各自的比例是多少?

以上三個數據告訴我們,宇宙中的物質約佔31 - 32%(其中26.8%是暗物質),另一種類型是暗能量,佔宇宙總質能的68%-69%。

上圖我們可以看到在宇宙的發展過程中,各種形式的能量密度變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處在下方的暗能量,在宇宙的膨脹過程中,一直沒有變!而宇宙在過去輻射的能量密度更大,輻射能量掌控著宇宙的膨脹,在宇宙只有現在10%的大小的時候,正常物質和暗物質的能量密度超過了光子(中微子輻射粒子)開始掌控宇宙的膨脹,這就說明宇宙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受引力控制的,而這個時期證實宇宙大小結構形成的關鍵時期!


上圖就是各種形成的能量在宇宙膨脹的作用下的相對變化,也就是在45億年前,暗能量才主導了宇宙的加速膨脹。而在這之前宇宙在引力作用下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減速過程!

引力控制下的大小尺度結構形成

大爆炸發生以後,宇宙膨脹冷卻到中性原子形成的時候,當原始氣體雲的輻射壓力再也不能阻止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塌縮的時候,宇宙就開始物質結構的形成,在氣體雲密度高的地方吸引越來越多的物質,當局部區域密度比平均密度高出68%以後,開始形成物質結構,宇宙就誕生出了第一批恆星!

我們都知道引力的作用是有速度的,在更大的尺度上引力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形成結構,所以恆星在星系的形成之前,然後星系構成本星系群,以及後來的星系團、超星系團、以及絲狀結構!

總結:目前被引力束縛的物體,不會受到宇宙膨脹的影響,太陽系也不例外

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宇宙,在數十億年的進化中形成的結構,而那些在氣體雲塌縮的過程中沒有來得及比其他區域密度高68%的地方,將永遠失去被引力束縛的機會!因為在宇宙被暗能量控制的時候,獨立的結構之間將會加速互相遠離。

上圖中的亮點都是被引力束縛的結構,很慶幸我們也在其中,而結構和結構之間的細絲和空間將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無限擴大。

現在看看我們的太陽系,銀河系,其中的恆星、行星並沒有遠離我們,也沒有受到暗能量的影響,甚至是本星系群中的星系還在朝我們奔來,相比你已經很清楚答案了,總而言之,凡是現在被引力,電磁力,弱力、強力束縛在一起的任何形式的物質,都不會受到暗能量負壓的影響,因為暗能量提供的負壓太弱了,而且根絕我們對哈勃常數的測量,我們也認為暗能量是一個常數,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說明我們的宇宙將以目前的加速度持續的膨脹下去。

當然這時題外話,如果暗能量在持續增大,它所帶來的負壓足夠強,不僅會撕裂目前受引力控制的物體,連組成我們身體的原子也會被撕裂,目前來看這種宇宙結局是不會發生的。


量子科學論


首先很高興看到這個問題,這是我擅長的問題!我們知道宇宙一直在加速的膨脹,膨脹的過程中,會使星系變得越來越遠,那麼既然銀河系受到了影響,我們所在的太陽系是否也會受到影響呢?畢竟宇宙的膨脹是以超光速進行的,太陽系是否也在變大,地球是否也在變大呢?答案:不是!

我們知道宇宙在膨脹,並且是超光速的膨脹,但是這個膨脹只是針對於空間,而不是針對物質,之所以這樣,我們還要去感謝神秘的暗物質!暗物質的特性是將星系進行凝聚,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發現暗物質的?

在經典力學中,地球和水星同時圍繞著太陽轉,但是水星的公轉速度會比地球快,這是因為引力的影響,而在銀河系,這個現象就會被改變,幾乎所有的恆星都在以同一速度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這代表了有一種神秘的東西平衡了引力,而它的質量極大,佔據了整個星系的90%,故此,科學家將這種物質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和暗能量是死敵,一個可以無限制的膨脹,一個可以無限制的收縮,正是它們的平衡造就了宇宙,雖然這種平衡目前正在被打破,值得一提的是兩種能量的作用力都是相互的,暗物質可以將物質凝聚,但是暗能量卻能將物質進行分離,並且距離越遠分離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故此暗物質的出現將整個星系凝聚為一體,來抗衡這種強大的撕裂力!

因為宇宙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今天的宇宙將再次變得不完美。宇宙的加速正在膨脹,速度會越來越快,這樣的話,斥力就會達到重力和引力的臨界值,這樣暗物質就不會其作用,整個星系都會被斥力撕成碎片,隨著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最終原子也會被撕裂,整個宇宙將會空無一物,進入大撕裂時代!

我是宇宙V空間,一個科普天文愛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間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有疑問,請在下方評論和留言!


宇宙V空間


宇宙一直在膨脹變大,太陽系的各個行星之間的距離是不是也一直在變大?

♥宇宙的膨脹並不影響銀河系系中天體的相對位置。而太陽系這樣的天體在銀河系中大約有二千億顆。 但銀河系的尺度究竟是多少呢?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測量銀河系中的新星發現,銀河系的直徑大約為 10 萬光年。地球位於銀河系的中部,如果從銀河系的中心地帶向外走,大約走3 萬光年到達太陽和地球,再向外走2萬光年就到達了銀河系的邊緣。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整個銀河系的尺度是10萬光年,其中有一千億顆到兩千億恆星,看起來巨大無比。然而,銀河系在宇宙中的位置卻如此渺小。那麼宇宙中到底有多少顆恆星,有多少個像銀河系一樣的星系呢?我們至今仍舊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天文學家通過觀測進行了不完全統計,發現宇宙中大約存在著上千億個像銀河系一樣的星系。要記住“千億”這個名詞,它經常出現。銀河系裡面有上千億顆恆星,仙女座大星雲裡面也有幾千億顆恆星。而仙女座大星雲就是像銀河系一樣的星系。既然宇宙中有上千億個這樣的星系,那麼無論是銀河系還是仙女座大星雲,都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個角落而已。而太陽系又是銀河系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落,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銀河系裡面大約有一千億個到兩千億個“太陽”。如果我們把每個恆星作為一箇中心點,其他的行星繞著它轉,形成一個恆星系。



●宇宙確實一直在膨脹,但這並不會改變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它也不影響原子之間的距離。宇宙膨脹的原因一是大爆炸,二是暗能量。不應該認為這種膨脹會導致恆星在靜態時空結構中相互遠離。相反,相對於自身正在膨脹的時空結構,恆星是靜態的。人們常問:“宇宙膨脹的中心在哪裡?”這個問題只有在所有恆星都遠離某個中心點時才有意義。因為膨脹是空間本身,所以沒有中心。

知足常樂於湖北武漢


知足常樂0724


宇宙的膨脹是在星系群級別的,在銀河系內,在太陽系內,主導星系結構和運動的是萬有引力,而不是導致宇宙膨脹的暗能量。所以,太陽系內的各大行星之間的距離不受宇宙膨脹的影響。

什麼是宇宙膨脹?

宇宙膨脹由美國天文學家哈勃發現,它指的是,所有遙遠的星系都在遠離地球,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越快。



可以打個比方,宇宙就好比一個大氣球,星系就好比球面上的點。宇宙膨脹就好比氣球在不斷吹氣變大,因此球面上的點距離越來越遠,而且距離越遠的兩個點互相遠離的速度越快。



太陽系感受不到大尺度的宇宙膨脹

既然宇宙在膨脹,那麼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呢?根據哈勃定律,宇宙中任意兩點遠離的速度與他們的距離有關,可以用哈勃常數來表示。

H=67.80±0.77km/s/Mpc

它表示,相距326萬光年的兩個地方,因為宇宙膨脹導致的遠離速度為67.8km/s。距離越大,宇宙膨脹的作用就越大;距離過小時,遠離的速度就可以忽略。只有在遠距離的星系之間,宇宙膨脹效應才會非常明顯。

所以,在太陽系的尺度上(不到一光年),宇宙膨脹導致的遠離作用很微弱,另外一種作用力——萬有引力成為主導這一切的力量。萬有引力使得各個天體有序運轉,它是一種吸引力,不會讓天體之間互相遠離。



在更小的尺度上,我們的身體內部由電磁力和核力主導,不會因為宇宙的膨脹導致身體分崩離析。

銀河系將要與仙女星系發生碰撞

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的距離是254萬光年,一方面兩個星系會因為宇宙膨脹互相遠離,另一方面兩者又因為萬有引力而逐漸靠近。總體上看,萬有引力佔據了上風,銀河系與仙女星系將會在40億年之後發生碰撞,併合並稱為一個更大的星系。



結語

在太陽系的尺度上,宇宙膨脹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萬有引力使得太陽系大家族緊緊團結在一起。所以,各個行星之間的距離不會變大。


瘋狂知識點


    最後關於暗物質疑問,當我們考慮太陽在銀河系中的旋轉時,只考慮了銀河系的中心引力(中心黑洞)的作用,而忽略了銀河系以外其他星系的作用,那就是可視宇宙的集合引力的作用,於是人們引入了暗物質的概念來解釋星系外圍的恆星的旋轉速度大於理論計算值的現象。其實銀河系外圍的恆星的旋轉速度大於只考慮本星系引力作用的旋轉速度的原因就是還有宇宙集合引力的作用。而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這種宇宙集合引力對空間的彎曲效果將隨著宇宙空間區域的擴大,和遠離局部引力(銀河系的中心)的影響而愈加明顯,這跟人們對銀河系由內而外的恆星旋轉速度的觀測非常吻合,也就是說越是在星系外圍的恆星其旋轉速度受宇宙集合引力的作用越大而受星系中心的引力作用越小。這從星系內恆星旋轉速度與中心距離的變化座標圖看得更清楚(下圖)。當然這個猜想還需要更多天文觀測和理論計算的印證,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在這方面跟我合作做進一步論證。



上善若水吳大河


宇宙膨脹理論最矛盾的地方,被題主問到,有這疑問的人不在少處。不光是太陽系各星球之間的空間距離,沒有因為所謂宇宙膨脹而拉大,本星系群各星系之間的距離,也沒有因宇宙膨脹而拉大的報道,常見說的,卻是仙女座大星系在靠近銀河系,麥哲倫星系,也沒有遠離銀河系的報道,難道地球周邊的空間不隨宇宙膨脹?可能本星系群裡,西方科學家向宇宙撒膨脹劑時,忘記撒了,不然,這些空間為什麼沒有膨脹?我看,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都是西方人的猜想,宇宙背景微波是什麼原因發出來的,西方人未必清楚,做宇宙爆炸的依據挺牽強,對不對,沒啥,他們研究很辛苦,獲個諾獎應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