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魯迅先生的中國文學地位?

紫川秀哥哥


這個問題可是比較大,不太好回答,因為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裡借用一段史料吧:1935年,瞿秋白在《序言》中,明確指出根據中國當時文藝戰線乃至整個思想鬥爭的任務,必須學習魯迅。瞿秋白說: 我們應當向他學習,我們應當同著他前進。 1937年,毛澤東在《論魯迅》的演講中,論述了他所說的 偉大的‘魯迅精神,並號召 學習魯迅的精神,把它帶到全國各地的抗戰隊伍中去,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 。


風雨無阻63039156


靈魂有多痛苦,看靈魂提供價值佔據住多少時間。從“舊”中誕生,舊滋養了他,但他在吮吸舊血液中,分明看到了毒素。時代需要他,而他也成就了時代。文學僅僅指“文學”本身地域,那麼魯迅算不上真文學家,閒情逸志,春花秋月,哀怨迴腸,魯迅對於“個人”注目太少,相比於在書屋中搜經剔典,考證論據者,他太過異類。王國維以死殉“文”,更多人躲入象牙塔,更多人和解了。而他從開始就秉承了“使命”,弘揚著中華文人精神,是文化,是人生,是理想變革和改造這一命脈。所以他比較所謂文學家來是思想家,相較於其他人,他是戰士。他痛苦於“舊”,痛恨於舊,對“舊”執拗地鬥爭,要達到消滅舊,建立起“新”。他是真革命家!他詮釋了一個“文學家”應該如何,應當如何。他回答了文學家是什麼!打破“舊”,需要新力量,需要大眼界,魯迅積極紹介外國文學,使中國土壤“侵入”新物種,使“封閉”流入新空氣。一個國家要充滿活力必具備世界視野,對此魯迅無比熱情積極。也許,他用思想和作品否定著一些東西,這些東西應該存在,對於今天也確有必要,但一切更新都是痛苦,只能從痛苦中誕生,要全“新”,必然要“舊”徹底死去,何況“舊”從未死去過,而且有力地剿殺著弱新。我們應該“回首”,但更應在“回首”前看到世界。文學,不因僅僅是“文學”,如果是,那就可悲了。文學家如果專意於弄文學,不配為文學家,文學家是時代探索者,是革命家 。另方面,一個時代要善待文學家,要推動文學家向“文化”,“思想”方向邁進。魯迅是一個“中國”座標點,恆久明亮。


3660599016


  兩年前,閻晶明去俄羅斯訪問,作為俄國文學的熱愛者,他希望能參觀普希金的故居。但他即使在租了講解用的耳機後,最終也沒能進入普希金故居,俄羅斯觀眾排起的長龍令他願望落空,日程緊張,他不可能一直排隊等著。閻晶明因此感慨,原來俄羅斯人是這樣熱愛自己民族的偉大詩人。在得知普希金故居的參觀景象幾乎每天如此時,他更加心生感慨,魯迅什麼時候能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有這樣一種地位,有這樣一種影響。作為長期從事魯迅研究的專業人士,閻晶明特別強調,向社會傳播魯迅是我們的文化責任。

  記者:您在書中說“魯迅作為民族精神之魂,遠未深入人心。”為什麼會作出這樣的判斷?

  閻晶明:魯迅和魯迅研究在中國現代文學中的地位無比崇高,可以說,凡是學現代文學的人第一課是魯迅,最後發現唯一的一課還是魯迅,真正想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翻不過魯迅這座山。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不缺乏魯迅研究專家,但是在全社會弘揚魯迅精神,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對此,魯迅研究界是有責任的。

  直到今天許多人還把魯迅僅僅看成是一個作家,但魯迅的意義和價值又豈是單純的作家身份所能涵蓋的?我還記得,大約10年前,我參加一個圖書出版項目評審,有專家說為魯迅這樣一個作家編辭典,有什麼必要呢。我立即表態,英國人可以為莎士比亞編辭典,中國為什麼就不能編魯迅辭典?文化界的認識尚且如此,魯迅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就更值得探討了。

  記者:你認為魯迅精神普及不夠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閻晶明:閱讀,我們太需要閱讀了。魯迅精神不是由魯迅研究專家總結出來,讓人們拿去使用這些概念說事就可以了,需要真正去閱讀魯迅的文章,感受到他的思想、情感,進而更多地理解他的精神。這樣說似乎又太專業了。但我想說的一點是,魯迅是一位經典作家,即使沒有讀過其作品的人,也大都知道他是被定義為“偉大作家”的作家,於是不讀也懂得那些漸成定識的概念或觀點。沒有紮實的閱讀作為基礎,關於魯迅的認知就無法深入。有時候,關於魯迅的許多嚴肅話題無法走出魯迅研究界,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討論,而一些八卦式的、毫無事實和學理根據的油滑之說卻可引起一陣喧譁,原因之一就是大家並不精讀,就把戲說視為“好玩”。魯迅研究界的專家們有時候在學術會議上對這些現象很義憤,而我認為大家應該走出書齋,把自己所理解的魯迅生動鮮活地告訴更多讀者,否則,你的義憤就只能是,而我認為大家應該走出書齋,把自己所理解的魯迅生動鮮活地告訴更多讀者,否則,你的義憤就只能是小範圍裡的抱怨,而無助於大眾對魯迅認識的提升。講好魯迅故事,引發更多讀者去自發地閱讀魯迅,這是魯迅研究者的社會責任。

  記者:你說魯迅還在,但魯迅所面對的那個社會和時代已經過去了,魯迅對今天的意義是什麼?

  閻晶明:馬克思在評價古希臘神話時使用過的“永恆魅力”一詞,實際上適用於古今中外一切可稱經典的偉大文學作品。魯迅當然是直面他所生活的時代和社會現實的作家,但我們要知道,他的作品是文學作品,他在表現現實的過程中,既把目光投注到形成現實的漫長的歷史,也把希望寄託於並不遙遠的將來。這就使他的作品不但對今天而且對未來都會發生影響。魯迅的立人思想同樣具有深厚的內涵,民族精神與品格的塑造是需要長期努力的宏願。除了魯迅文章的“立意”具有恆久性,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既是起點又是高峰的經典作家,其作品的藝術魅力在今天仍然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讀者,魯迅的創作對當代文學發展起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同時,作為一位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已經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魯迅的意義和作為經典作家的價值,是世界性的。

  記者:近年來無論教科書增加還是減少魯迅的作品,都會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這是為什麼?

閻晶明:我自己曾寫文章指出,魯迅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存在本身不應該是討論的問題,存在多少甚至也不應該像人們爭論得那麼敏感,應該討論的是把魯迅的哪些文章增加到哪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魯迅全集》是個龐大體系,選擇其中的精要,其既能代表魯迅的創作高度,又能體現魯迅創作風格,而且讓學生在閱讀上更易接受,是應該具備的入選原則。比如雜文《夏三蟲》《小雜感》《夜頌》等等,從思想智慧,到文章趣味,再到語言之美,都應當是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作品。時代總是向前,語文教學自然也在改革中前行,可供選擇的內容非常多,魯迅作品在量變上的時多時少,並不具有那麼值得爭議的地方。其實,應當討論的是把什麼樣的魯迅作品切合地送到學生面前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彭彭彭先生


說起魯迅,大家都不陌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經典名句是很多人的警世格言。在我看來,魯迅已經遠遠超過了一個文學家的範疇,他集思想家,民主鬥士,民族英雄,作家於一身。

魯迅的筆是十八般兵器,在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舞動。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可見魯迅的成就之高,是其他人無可替代的。

“社會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有階段性社會問題。真正的思想家,有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是可以及時發現這些問題的,是可以實事求是的說出這些問題的,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手法讓政權為此做出改良的,是可以呼籲群眾一起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努力的,《吶喊》,《彷徨》,《狂人日記》......這些作品反映一個時代的呼聲。

我們學習和紀念魯迅,因為他是一個時代留下的一個精神符號。他的文章冷峻、孤傲、敢怒、敢言,他的筆在不懈地戰鬥著,默默地忍受著,痛苦地思索著,焦急地呼喊著,用一滴滴心血哺育著麻木的中國人。正如長江、黃河,汩汩千年,不變的是甘甜的乳汁;正如泰山、正如長城,屹立千年,不變的是巍峨的雄姿。

最後借用毛主席對魯迅評價:

魯迅是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





堯鄉雜談


做為一個非專業人士的普通百姓實不敢冒味"評價''巨人魯迅先生,只能淺談自己的感受及認知。魯迅先生是中華文化藝術史上的巨匠,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巨人,是喚醒中華民族靈魂挺起民族脊樑的先驅。先生所處的時代正值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的黑暗之際,他義無反顧的扛起反帝,反刲建的旗幟毫不畏懼從不彷徨敢於披荊斬棘直面滲淡人生,正視淋漓的鮮血。倡導新文化運動徹底改變了知識文化被少數人所統治的歷史局面,讓白話文能被絕大多數民眾所掌握使用。並引領青年學生反抗揭露黑暗,呼喚民主,爭取自由。

魯迅先生一生涉及的藝術範圍廣泛,在文學創作,文學評判,思想,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等造詣極高,並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及古籍校勘,在多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其影響極為廣泛和深遠。

魯迅先生的作品範圍眾多,小說,散文,雜文,詩歌等充滿戰鬥性,史詩性,他以如椽巨筆歌頌光明,鞭撻黑暗,筆鋒尖銳入骨,刻畫深刻,俠骨柔情讓人從中真切感受到震撼,催人奮進,從根本上表達了最廣大民眾的利益,為民眾吶喊。

魯迅先生不愧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他的作品已經被證明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其傑出成就是歷史上任何文人都無法企及的,他是一座只能令人仰望的高峰!





劍秋954


魯迅先生在中國文學上的地位,我覺得應該是: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創者、奠基人,同時又是一座高峰。一方面,魯迅的文學價值是由他的創作動因決定的。

他不僅僅是為了文學而創作,他的文學創作是為了改造國民的劣根性,是為了重塑和振興民族精神,是為了推進中華民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他將文學作為改造中國社會的根本途徑,他的創作是真正的為人生而藝術。

另一方面,魯迅決不只是一個作家,從根本上更是一個思想家,這就決定了他作品的思想深度與眾不同。這種深度來自他豐富的生活經歷以及濃厚的文化修養。少年時代的魯迅經歷了家道中落,使他飽嘗世間的冷臉白眼,體悟到人生真相。

青年時代的他廣為接納中外文化,棄醫從文,確立人生志向。他揹負巨大的傳統負擔,對傳統歷史和文化有深刻的瞭解,親身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革,對現實有清晰的認識,這些都決定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不同於和遠遠高於其他作家。

就文字功底講,魯迅是漢語言的巨匠,可謂漢文字的盡頭。以《故鄉》為例,已到了說不清哪裡好,好到什麼程度的地步,只是喜歡只是推崇:娓娓道來的鏡頭,緩急有度的文筆,不驚不喜的心境,親切可口的情思,清晰可見的畫面;整個文章如莫扎特小夜曲,不動聲色,畫面無窮;不露情緒而無風陌陌,不雨瀟瀟;畫工直追噯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超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其境界達到漢文字的頂點,歷史上只有李杜,屈陶莊子司馬遷曹雪芹可比。





江陽小生


以為答

附:幾個月前,我受邀回答悟空問答中關於魯迅先生與張愛玲女士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主次問題,發表了魯迅先生遠迢張愛玲女士的觀點。北京大學一個在她簡介中標明文學博士的女孩譏嘲我無現當代文學常識——她搬出了夏志清先生張愛玲文學成就遠超魯迅先生的定論來給自己壯膽。我看了這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的幼稚而狂囂謬論後本想教訓她一番,轉念一想:與書讀少了的年輕人不必認真。我只回覆了她一句:魯迅先生一生剖析自己和同胞、民族劣根性,愛國愛民愛在痛苦的糾結中;張愛玲女士一生恨天悵地鬱已,愛己恨己憐己嘆息在為自己活得不瀟灑的糾結中。


松竹118


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人既沒有魯迅先生以文針砭時弊的鬥爭本領,又缺少主張打落水狗的鬥爭精神。魯迅先生既有高雅的風度,又有軒昂的傲骨,他的地位堅不可摧。

很遺憾學習漢語言專業時,《魯迅研究》這門課,成績最低。死記硬背的多,感悟不深入,不透徹。但頭腦當中對這個人確實又是印象深刻。

上小學時課本中的魯迅的文章,現如今已經找不到痕跡了,離當下孩子們的生活恐怕就更遠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這是從小對魯迅的記憶;《藥》、《狂人日記》,是自己對那個年代的認識;祥林嫂、孔乙己的形象深深印刻在頭腦當中,至今沒有淡忘。最喜歡的金句是“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與悲哀,為子君,為自己”。小的時候覺得最有趣的一句話是“在我的院子,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

如果給魯迅先生冠一個名詞來描述他,我想用——戰士。看他的畫像、看他的紀錄片,我頭腦中閃現的就是這樣的形象。他對國民劣根性的批判,對國民性改造的清醒認識,是如此的深刻,如此的高屋建瓴。他的革命精神是如此的讓人自信與勇敢。

對先生的敬重,亙古不變。


猗猗秋蘭色


偉大領袖毛主席已對魯迅先生做出了全面中肯的評價,稱他是當代的聖人,中國新文化的旗手,既然如此,本人無需再評,萬分贊成毛主席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嶽陽樓記


關於魯迅先生的中國文學地位,愚以為:

一、中國危難時刻的民族精神、靈魂的舉旗人,召喚、警醒國人,危難時刻的吹哨人!

二、敢於直面現實,敢於揭痛剖痛的民族“醫生“,讓世人覺醒、覺悟、勇敢地戰鬥的吶喊者!

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敢於揭穿並剖析民族的劣根性,為民族的覺醒、覺悟下了一劑刻骨的良方,他是世界的文學巨匠!

四、中國文學殿堂中一尊不朽的巨匠、豐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